1.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从被忽略到21世纪后期被极度重视,值得每个读者深思。他笔下的湘西世界,给读者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平静。
2. 沈从文散文随笔珍藏版(全5册):《湘行散记》《凤凰往事》《从文自传》《从文家书》《沈从文谈艺术》,精心选编,严谨订正,装帧精美,值得收藏。
3.《从文自传》是沈从文仅有一部自传作品,写了作者从事文学创作之前丰富的人生经历,是他回望岁月时灵魂的自我对话,也是他日后创作的“湘西世界”中一切梦想和美丽的源头。《沈从文谈艺术》是沈从文为之倾倒的灿烂文物世界!从花草瓶罐间寻找另一种生命!
4. 琉璃般透明的世界,守护着人性中的至真、至善与至美。重读沈从文作品经典,重温湘西世界永恒的生命与活力,诗意与纯净。
《湘行散记》
本书从沈从文在一九三四年还乡之旅中与一个老朋友的重逢开始,带读者进入一段探访桃源的神奇之旅。湘西水域的人和事,在作者的笔下弥漫着历史沉淀下的古朴气息,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作品充满了他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凤凰往事》
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凤凰往事》是沈从文的关于故乡凤凰以及儿时往事的回忆记录合集。全书共分为三辑,第1辑为“沅水之畔”,讲湘西沅水流域的杂记;第二辑为“儿时回忆”,主要是作者对于童年少年时期的往事回忆;第三辑为“流光往事”,主要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或者思考。作者笔触优美,带给读者一个美丽神奇而又充满苦痛之情的湘西。
《从文自传》
本书是沈从文仅有一本自传作品,写了他20岁之前在湘西的那段岁月。有对故乡的记忆,对亲人的怀念,还有个人种种经历。无论是幼时的上学经历,还是少年的军中时光,都透着少年心性的好奇和顽劣;而对于当时军阀割据、血流成河的记忆却是轻描淡写,有一种冷眼看生死的姿态。他对于一切经历的审视与体会只关乎真实、美丑,与道德无关。因此,《从文自传》少了他后来文学作品中那种美丽的哀愁,却充满了生命最原始的炽烈和真诚。
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沈从文可能都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作家,和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一样温润如玉。但是《从文自传》会让人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他。这本自传,是他回望岁月时灵魂的自我对话,也是他日后创作的“湘西世界”中一切梦想和美丽的源头。
《从文家书》
本书收录了一组晶莹透亮的素朴文字,一种自然天成的散文典型。全书从当年作者追求张兆和开始,到两人终于结为夫妻,经历新婚远别,乱世飘零,期间沈从文写出大量家信,信中有湘情景致,有离愁别恨,无不洋溢着这位作家最真挚的情感。一九四九年,正准备投入大量精力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的沈从文,终止了文学事业,也走下了北大中文系的讲台。这之后沈从文的愁苦以及人生的转变,对文学生命的思考,无不在家书中再一次体现出来。
《沈从文谈艺术》
本书收录了沈从文的文学杂论以及艺术研究。在经历了1949年的精神危机以后,沈从文终止了文学创作,改行从事中国物质文化史的研究,直至去世。尽管文化研究与文学创作,属于两个性质与特征完全不同的文化领域,但沈从文却一直延续着在文学创作中始终如一的对生命的关注与思考。本书就收录了沈从文的文学评论语部分艺术研究篇目,作者行文夹叙夹议,独具灵性。
沈从文 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20世纪优秀的中国文学家之一。早年投身行伍,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是白话文革命的重要践行者和代表作家。他凭一颗诚心、一支笔,用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
作品结集约80多部,主要著作有:小说《边城》《长河》《龙朱》《月下小景》等,散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20世纪50年代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晚年编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中国文物研究史上的一项空白。
★我个人认为,最能表现他长处的,倒是他那种凭着特好的记忆,随意写出来的景物和事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他能不着痕迹,轻轻地几笔就能把一个景色的神髓,或者是人类的微妙的感情脉络勾画出来。
——夏志清
★他是一位好社交的热情人,可是在深心里却是一个孤独者。他不仅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也唱出了旧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声,这就是他的深刻处。
——朱光潜
★有人说沈从文不写小说,太可惜!我以为他如不写文物考古方面,那才可惜!
——张充和
《湘行散记》
◎沅水之畔/001
题记/002
引子/006
常德的船/010
沅陵的人/017
白河流域几个码头/026
泸溪·浦市·箱子岩/031
辰溪的煤/038
沅水上游几个县份/042
凤凰/050
苗民问题/061
◎ 儿时回忆/063
在私塾/064
我的小学教育/081
炉边/089
玫瑰与九妹/094
往事/097
夜渔/101
◎ 时光流转/105
一个传奇的本事/106
生之记录/124
芷江县的熊公馆/133
凤凰观景山/139
新湘行记/142
湘西苗族的艺术/148
过节和观灯/152
街/160
Láomei,zuohen! /163
《从文自传》目录
◎ 序 / 001
怀念从文 / 003
自我评述 / 017
◎ 从文自传 / 019
我所生长的地方 / 020
我的家庭 / 023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 025
辛亥革命的一课 / 035
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 / 041
预备兵的技术班 / 050
一个老战兵 / 054
辰州 / 058
清乡所见 / 063
怀化镇 / 066
姓文的秘书 / 072
女难 / 076
常德 / 083
船上 / 087
保靖 / 090
一个大王 / 095
学历史的地方 / 105
一个转机 / 109
◎ 沈从文的三个讲演? / 115
二十年代的中国新文学 / 116
从新文学转到历史文物 / 122
在湖南吉首大学的讲演 / 129
◎ 回忆录: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 / 137
我的家庭(《从文自传》)
咸同之季,中国近代史极可注意之一页,曾、左、胡、彭所领带的湘军部队中,筸军有个相当的位置。统率筸军转战各处的是一群青年将校,原多卖马草为生,最著名的为田兴恕。当时同伴数人,年在二十左右,同时得到清提督衔的共有四位,其中有一沈洪富,便是我的祖父。这青年军官二十二岁左右时,便曾做过一度云南昭通镇守使。同治二年,二十六岁又做过贵州总督,到后因创伤回到家中,终于在家中死掉了。这青年军官死去时,所留下的一分光荣与一份产业,使他后嗣在本地方占了个较优越的地位。祖父本无子息,祖母为住乡下的叔祖父沈洪芳娶了个苗族姑娘,生了两个儿子,把老二过房给祖父做儿子。照当地习惯,和苗族所生儿女无社会地位,不能参与文武科举,因此这个苗女人被远远嫁去,乡下虽埋了个坟,却是假的。我照血统说,有一部分应属于苗族。我四五岁时,还曾到黄罗寨乡下去那个坟前磕过头。到一九二二年离开湘西时,在沅陵才从父亲口中明白这件事情。
就由于存在本地军人口中那一分光荣,引起了后人对军人家世的骄傲,我的父亲生下地时,祖母所期望的事,是家中再来一个将军。家中所期望的并不曾失望,自体魄与气度两方面说来,我爸爸生来就不缺少一个将军的风仪。硕大、结实、豪放、爽直,一个将军所必需的种种本色,爸爸无不兼备。爸爸十岁左右时,家中就为他请了武术教师同老塾师,学习做将军所不可少的技术与学识。但爸爸还不曾成名以前,我的祖母却死去了。那时正是庚子联军入京的第三年。当庚子年大沽失守,镇守大沽的罗提督自尽殉职时,我的爸爸便正在那里做他身边一员裨将。那次战争据说毁去了我家中产业的一大半。由于爸爸的爱好,家中一点儿较值钱的宝货常放在他身边,这一来,便完全失掉了。战事既已不可收拾,北京失陷后,爸爸回到了家乡。第三年祖母死去。祖母死时我刚活到这世界上四个月。那时我头上已经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没有庚子的战争,我爸爸不会回来,我也不会存在。关于祖母的死,我仿佛还依稀记得包裹得紧紧的,我被谁抱着在一个白色人堆里转动,随后还被搁到一个桌子上去。我家中自从祖母死后十余年内不曾死去一人,若不是我在两岁以后做梦,这点儿影子便应当是那时唯一的记忆。
我的兄弟姊妹共九个,我排行第四,除去幼年殇去的姊妹,现在生存的还有五个,计兄弟姊妹各一,我应当在第三。
我的母亲姓黄,年纪极小时就随同我一个舅父外出在军营中生活,所见事情很多,所读的书也似乎较爸爸读的稍多。外祖黄河清是本地最早的贡生,守文庙做书院山长,也可说是当地唯一读书人。所以我母亲极小就认字读书,懂医方,会照相。舅父是个有新头脑的人物,本县第一个照相馆是那舅父办的,第一个邮政局也是舅父办的。我等兄弟姊妹的初步教育,便全是这个瘦小、机警、富于胆气与常识的母亲担负的。我的教育得于母亲的不少,她告我认字,告我认识药名,告我决断——做男子极不可少的决断。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妈妈的似较多。
……
《凤凰往事》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沈从文先生更为私密、更为深沉的内心世界。他笔下的凤凰,不再仅仅是山水画卷,而是承载着他童年记忆、少年时光、以及与家人、朋友之间错综复杂情感的载体。阅读这些文字,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他当时的心境,那种对故乡的眷恋,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都通过他朴实而又充满诗意的语言,一点点渗透到我的心里。我尤其喜欢他描绘的那些小人物,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生命力,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都被沈从文先生以一种温柔而又深刻的方式记录下来。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让我觉得他的文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是人性的温度。读《凤凰往事》,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回到了那个时代的凤凰,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那些琐碎的日常,那些微小的感动,那些淡淡的忧伤,都构成了沈从文先生笔下凤凰独特的韵味。他用文字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连接了作者与读者,让我们得以在文字的世界里,与历史对话,与心灵对话。
评分《沈从文谈艺术》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沈从文先生艺术观和艺术思想的大门。他对于艺术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绘画、雕塑等传统形式,而是将艺术的触角延伸到了生活、文字、甚至人情世故之中。他谈论艺术,从来不是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极其生动、形象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推崇,他从中看到了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生命力。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并且要体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美感。他的文字,本身就充满了艺术的韵味,他观察事物的方式,本身就充满了艺术的眼光。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沈从文先生的艺术理念,更被他那种对美的执着追求所感染。他对于每一个细节的把握,对于每一个情感的描绘,都充满了艺术的匠心。他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用文字和生命去探索美的行者。他的艺术思想,穿越时空,依然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评分《从文自传》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传记,不如说是一部用生命写就的史诗。沈从文先生以一种极其坦诚、毫无保留的态度,回顾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从他那个遥远而又独特的湘西童年,到他离开家乡,踏上漫漫人生路,再到他经历的种种磨难与坎坷,他都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现出来。读他的自传,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这种震撼并非来自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来自他那种面对困境时,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的坚韧。他没有刻意去粉饰自己的经历,也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讲述着他所经历的一切。这种坦然和豁达,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我尤其佩服他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对文学的热情,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他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他的文字,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洞察。读他的自传,我仿佛也经历了他的人生,感受到了他的喜怒哀乐,也从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他教会我,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内心的光明,也要对生活充满希望。
评分沈从文的文字,总有一种让人心安的力量。拿到这套《沈从文散文随笔珍藏版》,心里就泛起一股暖意。翻开《湘行散记》,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水汽与炊烟的湘西,听着小船在沱江上缓缓摇曳,看见岸边浣纱的女子,听见远处传来的歌谣。他笔下的景致,不是那种一眼望去就让你惊叹的壮阔,而是细细品味才能体会的宁静与生动。那些关于自然、关于生活、关于人情世故的描写,不经意间就触动了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就像那次去凤凰古城,虽然已是商业化严重的旅游景点,但沈从文的文字却能让你穿越时空的藩篱,看到隐藏在喧嚣背后的古朴与淳真。他不是在记录,而是在唤醒,唤醒你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纯粹情感的渴望。阅读他的散文,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平淡无奇,但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的醇厚与甘甜,回味无穷。他观察事物极其细致,能从最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最动人的细节。比如,他对湘西人民的描写,不是简单的脸谱化,而是深入到他们的生活方式、情感世界,让你觉得他们鲜活地立在你的眼前。这种对生命细节的尊重和热爱,是沈从文文字最动人的地方。
评分《从文家书》这套书,让我看到了沈从文先生作为丈夫、父亲、兄长,甚至是一位长辈,他温情脉脉的一面。相比于他那些充满艺术气息的散文和自传,家书更能展现他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家人的深深牵挂,对孩子们成长的殷切期望,以及他在面对生活压力时,依然保持着的乐观和幽默。我特别喜欢他写给孩子们的信,那些看似平淡的叮嘱,背后却蕴含着他对教育深刻的理解和对人生价值的引导。他从来不空谈大道理,而是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去启迪孩子们思考。这种教育方式,既温和又深刻,充满了智慧。读这些家书,我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种温暖的家庭氛围,那种浓浓的亲情。他对于一些生活琐事的耐心解答,对于孩子们学习上的细致指导,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长辈形象。在这些家书中,我看到了沈从文先生真实的内心世界,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灵魂,一个在生活中依然保有纯真和善良的人。
评分京东品质,值得信赖。
评分好书
评分给娃娃买的,非常不错的呢
评分沈从文的文章没看过,这次买来读读,挺好的。字里行间,读来朴实无华,算是经典了。
评分为了去凤凰买一些书看看,应该会有好的体验。
评分为什么要十个字,,,,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纸张不太好。没有上半年的那个淡黄色封面的版本好。但是值得这个价格。喜欢沈从文
评分一直喜欢沈从文的文章,湘西,凤凰。。。魂牵梦萦的地方
评分读了边城就想读沈从文的其它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