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書中從設計的角度論述瞭中國古建築的功能類型和建築風格的選擇、古建築設計的技術經濟和生態問題。詳細介紹瞭古建築的平麵布局、立麵造型、結構和構造的設計,以及古建築的裝飾設計和環境設計,並同時介紹瞭各個曆史時期的不同特點,以便於學習者在實踐中根據不同的要求去靈活把握。全書最後部分介紹瞭7個有代錶性的古建築設計實例,選擇對象包括殿堂、樓閣、園林建築、塔、亭等不同建築式樣和類型,同時也注意到瞭傳統的木結構和現代鋼筋混凝土結構,甚至鋼結構的典型實例,具有很高的實用參考價值。此書可用作大專院校建築學專業設計教材,也可用作一般設計單位、文物保護部門和建設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0 緒論 0.1 學習古建築設計的目的和意義 0.2 中國古建築的基本特點 0.3 古建築設計的特殊性 1 古建築的功能類型和建築風格 1.1 中國古代建築的類型和風格 1.2 古建築設計的基本原則以及類型、風格的選擇 1.3 古建築的時代特徵和地域特徵 2 古建築設計的技術經濟和生態問題 2.1 古建築常用材料及其構造特性 2.2 建築材料的選擇與生態環境保護 2.3 古建築材料的經濟成本 3 古建築的平麵布局設計 3.1 單體建築的平麵布局設計 3.2 院落與建築群平麵設計 3.3 閤院與天井的設計 3.4 建築與園林 4 古建築的立麵造型設計 4.1 中國古代建築的立麵特徵與發展沿革 4.2 傳統建築立麵設計的樣式選擇與一般方法 4.3 建築立麵形式和功能的配閤 5 古建築的結構設計 5.1 中國古建築的主要結構形式及其特點 5.2 結構形式的選擇 5.3 特殊情況下的特殊結構設計 6 古建築的構造設計 6.1 古代建築的屋頂構造設計 6.2 古代建築的牆體構造 6.3 古代建築的颱基、踏步、鋪地做法 6.4 古建築的門窗做法 6.5 古建築的欄杆做法 7 古建築的裝飾設計 7.1 色彩的裝飾 7.2 雕刻的裝飾 7.3 彩畫和壁畫裝飾 7.4 古建築裝飾的地域和民族特點 8 古建築的環境設計 8.1 古建築的室內環境設計 8.2 古建築的室外環境設計 9 古建築設計實例 9.1 西安青龍寺空海紀念堂 9.2 南京獅子山閱江樓 9.3 常州天寜寺塔 9.4 花都華嚴寺大雄寶殿 9.5 長沙嶽麓書院屈子祠 9.6 日本串木野日中文化交流園水映亭 9.7 古靈泉寺山門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0 緒論 0.1 學習古建築設計的目的和意義 古建築沒計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麵:①真正的古建築,包括文物建築和古代遺留下來的有文化特徵的曆史建築的保護、修復、復建、重建的設計。②旅遊文化性的風景園林建築和齣自商業及文化目的的仿古建築設計。 中國古代建築在世界建築發展史上獨樹一幟,是以木構為特點的東方建築體係的代錶。在數韆年的曆史發展中,取得瞭很高的技術和藝術成就。中國的古建築是一份值得永久保存的文化遺産,不僅是現存的曆史遺産(文物古建築)應該保存,現代社會中,在一定條件下有價值的仿古建築也是值得發揚的。 在社會經濟和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對占代曆史文化遺産的保護和繼承日益重要,也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占建築設計成為一個社會急需的重要行業。但是在今天的建築學專業本科教育中,係統的占建築設計方麵的教學尚未完善。古建築設計‘領域內的專業人纔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前言/序言
《管子》一書中《權修》篇中有這樣一段話:“一年之計,莫如樹榖;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榖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這是管仲為富國強兵而重視培養人纔的名言。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即源於此。它的意思是說,培養人纔是國傢的百年大計,既十分重要,又不是短期內可以奏效的事。“百年樹人”並不是非得100年纔能培養齣人纔,而是比喻培養人纔的遠大意義,要重視這方麵的工作,並且要預先規劃,長期、不間斷地進行。
當前我國建築業發展形勢迅猛,急缺大量的建築建工類應用型人纔。全國各地建築類學校以及設有建築規劃專業的學校眾多,但能夠做到既符閤當前改革形勢又適用於目前教學形式的優秀教材卻很少。針對這種現狀,急需推齣一係列切閤當前教育改革需要的高質量優秀專業教材,以推動應用型本科教育辦學體製和運作機製的改革,提高教育的整體水平,並且有助於加快改進應用型本科辦學模式、課程體係和教學方法,形成具有多元化特色的教育體係。
這套係列教材整體導嚮正確,科學精練,編排閤理,指導性、學術性、實用性和可讀性強。符閤學校、學科的課程設置要求。以建築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的專業培養目標為依據,注重教材的科學性、實用性、普適性,盡量滿足同類專業院校的需求。教材內容大力補充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新成果。注意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搭配比例,結閤目前教學課時減少的趨勢適當調整瞭篇幅。根據教學大綱、學時、教學內容的要求,突齣重點、難點,體現建設“立體化”精品教材的宗旨。以發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振興建築類高等院校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建築類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為己任,為發展我國高等建築教育的理論、思想,對辦學方針、體製,教育教學內容改革等進行瞭廣泛深入的探討,以提齣新的理論、觀點和主張。希望這套教材能夠真實的體現我們的初衷,真正能夠成為精品教材,受到大傢的認可。
古建築設計的藝術與技藝:傳承、創新與當代價值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中國古建築設計的精髓,解析其在曆史長河中形成的獨特美學、結構智慧與人文精神。我們並非簡單羅列曆史建築的圖錄,而是試圖從設計理念、空間布局、材料運用、建造工藝等多個維度,揭示古建築為何能夠曆經韆年而不衰,其蘊含的東方智慧如何為當代建築設計提供源源不斷的啓示。 第一章:古建築設計的哲學意蘊與文化溯源 中國古建築並非單純的物質載體,而是承載著深厚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價值觀的藝術結晶。本章將追溯其哲學根源,探討“天人閤一”的宇宙觀如何體現在建築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陰陽五行”的辯證思想如何影響建築的色彩、布局與材料選擇;“禮製與宗法”的社會結構如何塑造瞭建築的空間等級與功能劃分。我們將深入解讀儒傢、道傢、佛教等思想流派對古建築設計理念的塑造作用,闡述古人如何通過建築來體現對天地、自然、社會以及人生的深刻理解。 天人閤一: 探討古建築如何順應自然,選擇適宜的選址,利用自然地形,並使建築的形體、色彩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分析“風水”理論在建築選址與布局中的作用,理解其背後對自然環境的敬畏與順應。 陰陽五行: 剖析建築色彩的象徵意義,例如紅色代錶吉祥與莊重,黃色代錶皇權與尊貴,黑色代錶沉穩與神秘。研究建築材料的選擇如何體現五行相生相剋的哲學,如木材的生長、石材的堅固、土牆的溫潤等。 禮製與宗法: 深入解讀宮殿、壇廟、住宅、園林等不同類型建築在空間布局上的等級差異,分析主次分明、內外有彆的設計原則。理解“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等布局的社會意義。 第二章:古建築的空間智慧與形式美學 古建築的空間處理是中國建築最引人入勝之處。本章將重點分析古建築如何通過院落、廊道、門窗、屋頂等元素,營造齣豐富多變的室內外空間,實現“麯徑通幽”、“步移景異”的藝術效果。我們將研究建築的軸綫對稱、聚散開閤、虛實結閤等空間組織手法,以及它們所傳達的秩序感、儀式感和生活情趣。同時,本章還將解析古建築獨特的屋頂形式,如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攢尖頂等,以及鬥拱、梁架等結構構件所展現齣的力與美的完美結閤。 院落空間: 探討四閤院、庭院、園林等不同院落的空間形態,分析其作為核心空間如何組織周邊建築,以及圍閤形成的私密性與開放性的辯證關係。 流動空間: 研究迴廊、穿堂、門洞等元素如何連接各個空間,引導視綫,創造“虛實相生”的視覺效果。分析“移步換景”的園林設計手法。 屋頂藝術: 深入分析不同屋頂形式的結構特點、等級區分以及裝飾藝術,如脊獸、琉璃瓦、飛簷翹角等。 結構之美: 剖析鬥拱、榫卯等傳統木結構體係的精巧與力學原理,以及它們在視覺上所呈現的獨特韻律感。 第三章:古建築的材料運用與建造技藝 古建築的生命力與其對天然材料的巧妙運用和世代傳承的精湛建造技藝息息相關。本章將詳細介紹木、石、磚、瓦、土等主要建築材料的特性及其在古建築中的應用,分析其耐久性、保溫性、裝飾性等方麵的優勢。我們將考察古人如何因地製宜,就地取材,最大程度地發揮材料的潛能。同時,本章還將聚焦於傳統的建造工藝,如榫卯結構、木作、石作、瓦作、彩畫、雕刻等,展現古人精湛的技藝和嚴謹的態度,以及他們如何將這些技藝融入到建築的每一個細節之中。 材料特性與應用: 分析木材的抗震性、易加工性,石材的堅固耐久,磚瓦的防火防潮,土牆的保溫透氣等。 就地取材的智慧: 考察不同地域的古建築如何因地製宜地選擇和運用當地的建材。 精湛的建造工藝: 詳細介紹榫卯連接、鬥拱組裝、牆體砌築、屋麵鋪瓦、門窗製作等關鍵工藝。 裝飾藝術的傳承: 深入研究古建築中的雕刻、彩畫、壁畫等裝飾技法,以及它們所傳達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趣。 第四章:古建築的地域特色與時代演變 中國地域遼闊,氣候、文化、風俗各異,孕育瞭豐富多彩的地域性古建築風格。本章將以地域劃分,如北方建築的宏偉壯麗,南方建築的靈秀婉約,徽派建築的粉牆黛瓦,晉商大院的深宅大院,以及寺廟、園林、民居等不同類型的建築為例,分析其在選材、布局、造型、裝飾等方麵的獨特之處。同時,本章也將探討中國古建築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與發展,從先秦的質樸,到漢唐的雄渾,再到宋代的精巧,明清的繁復,揭示社會經濟、文化交流、技術進步等因素如何驅動建築風格的變遷。 地域風格解析: 分析北方四閤院、南方民居(如天井、馬頭牆)、徽派建築(黛瓦、粉牆、馬頭牆、木雕)、蘇式園林(疊石理水、麯廊亭榭)等的地域性特徵。 不同時代的建築風貌: 考察先秦、漢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時期建築風格的演變,如漢代墓葬建築、唐代木結構、宋代《營造法式》、明清宮殿園林。 宗教與民俗的影響: 分析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建築以及不同民族民居建築的特色。 第五章:古建築的保護與當代價值 古建築是曆史的見證,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本章將探討古建築保護的意義、原則與方法,包括搶救性保護、預防性保護、修繕性保護等。我們將分析不同類型的古建築在保護中麵臨的挑戰,如自然侵蝕、人為破壞、功能轉型等,並探討如何通過科學的保護手段,延續古建築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本章將深入挖掘古建築在當代社會的價值,闡述其在文化傳承、學術研究、旅遊發展、環境美學以及為當代建築設計提供靈感等方麵的積極作用。我們將思考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讓古建築煥發新的生機,實現其文化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最大化。 古建築保護的挑戰與對策: 分析自然災害(如地震、火災、風化)、人為破壞(如偷盜、亂拆亂建)、環境汙染對古建築的影響,以及相應的保護措施。 修繕原則與技術: 探討“修舊如舊”的原則,以及在修繕過程中應注意的材料選擇、工藝傳承、結構加固等問題。 古建築的當代意義: 文化傳承: 作為曆史的實物載體,傳承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 學術研究: 提供寶貴的曆史、藝術、技術研究資料。 旅遊資源: 成為重要的文化旅遊景點,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美學啓示: 為當代建築設計提供獨特的審美視角和空間智慧。 可持續發展: 藉鑒古建築就地取材、就近利用、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為現代建築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思路。 本書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豐富的史料與生動的案例,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鮮活的古建築世界。希望通過對古建築設計的深入解讀,不僅能夠增進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更能激發大傢對建築藝術的獨特思考,並在未來的建築實踐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創作齣既有深厚文化底蘊,又符閤時代需求的優秀建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