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马尔克斯:活着为了讲述 | 开本: | 32 |
| 作者: | 加西亚·马尔克斯 | 页数: | |
| 定价: | 55 | 出版时间: | 2016-04-17 |
| ISBN号: | 9787544281584 | 印刷时间: | 2016-04-17 |
| 出版社: | 南海出版公司 | 版次印次: | 1次 1次 |
一
妈妈让我陪她去卖房子。我的家人当时住的镇子离巴兰基亚很远。那天早上,她赶过来,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找我,四处打听。知情人指点她去世界书店或附近的咖啡馆找找,我一天去那边两次,和作家朋友们谈天说地。那人嘱咐她:“千万小心,那帮人疯得厉害。”十二点整,她迈着轻快的脚步,从码放着书的桌子间走过,出现在我面前,一脸坏笑地看着我,这笑让人想起她昔日的美好时光。在她说出“我是你妈妈”之前,我都没反应过来。
她变了,乍一看,都认不出来。妈妈四十五岁,将近十年怀胎,至少十年哺乳,生养了十一个儿女,早早地便已是满头银丝。她刚戴上老花镜,眼睛看上去大了一圈,眼神更显讶异。她身着重孝,为她的母亲服丧,尽管如此,她仍保持着婚纱照上的古典美,又添了成熟女人的韵致。拥抱前,她用她一贯郑重其事的口吻对我说:“我想请你陪我去卖房子。”
不用说哪栋房子、位于何处,这世上只有一栋房子属于我们:那座位于阿拉卡塔卡的外公外婆的老宅。我有幸在那儿出生,然而八岁起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我念了三年大学,刚从法律系辍学,我的时间净用在读书(抓到什么读什么)和背书(背诵的西班牙黄金世纪诗歌)上了,借阅的译作已足以让我掌握小说创作的技巧。我在报纸增刊上发表了六个短篇,赢得了好友们的赞誉和一些评论家的关注。下个月,我就满二十三岁了。我逃过兵役,得过两次淋病,义无反顾地每天抽六十根劣质香烟,在哥伦比亚的沿加勒比海城市巴兰基亚和卡塔赫纳游荡,为《先驱报》撰写每日专栏赚取聊胜于无的稿酬,天黑了,就随便在哪儿凑合一夜。前途一抹黑,生活一团糟,我还嫌不够,居然要跟一帮形影不离的朋友创办一本胆大妄为、穷途末路的杂志,阿方索·富恩马约尔已经为此筹划了三年。我还有什么指望?
并非品位独到,而是因为囊中羞涩,我领先于潮流二十年:胡须如野草,头发似鸡窝,身穿牛仔裤和花里胡哨的衬衫,脚上是一双朝圣者的凉鞋。那时,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在黑灯瞎火的电影院里对别人说:“可怜的加比托没救了。”她不知道我就在附近。所以,当妈妈让我陪她去卖房子,我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她。她说路费不够,我碍于面子,说我会出自己那一份。
靠报社,没法儿解决路费问题。每日专栏三比索;要是人手不够,写篇社论四比索,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想去预支薪水,经理说我早已债台高筑,欠了五十多比索。那个下午,我做了一件朋友们谁也做不出的事。我在书店旁的哥伦比亚咖啡馆门前堵住了书店老板,年长的加泰罗尼亚学者堂拉蒙·宾耶斯,向他借十比索。可他身上只有六比索。
当然,妈妈和我都没想到,这趟短暂、单纯的两日之旅对我来讲意义重大,纵使长命百岁,埋首笔耕,也无法言尽。如今,我已七十五岁出头。我知道,那是我作家生涯,即我一生之中重要的决定。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用文字唤醒读者内心深处情感的作品情有独钟,而马尔克斯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这本《活着为了讲述》,虽然书名稍显直白,但它所承载的内容却远比书名所暗示的更为丰富和深刻。马尔克斯以他一贯的细腻笔触,描绘了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我尤其被他对童年经历的描写所吸引,那些在阿拉卡塔卡的故乡发生的点点滴滴,那些童年时期的奇思妙想,那些与家人之间的互动,都充满了生命的温度。他并没有刻意去拔高自己,而是以一种近乎写实的态度,展现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文学殿堂的。他笔下的祖母,那位充满智慧和故事的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存在,仿佛就是马尔克斯文学世界的一个缩影,充满着神秘、智慧和生活的气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伟大的文学作品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根植于作者的真实经历和深刻感悟。马尔克斯通过对自身过往的回溯,展现了他对生命、对人性、对语言的独特理解,也为我们揭示了他成为一代文学巨匠的内在逻辑。
评分我一直觉得,一个作家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的创作灵感究竟来自何方,这本身就是一个比任何虚构故事都更吸引人的谜团。这本书,很大程度上为我解开了这个谜。马尔克斯的自传,与其说是一本流水账式的回忆录,不如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哲学课。他用一种近乎自省的姿态,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少年,以及早期的文学探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家庭环境的描写,那种浓厚的家族文化,那种代代相传的故事,以及那些充满个性的亲人们,都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他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艰辛和困苦,反而将这些经历看作是人生的一部分,是塑造他性格和思想的磨砺。这种积极而又豁达的人生态度,着实令人钦佩。尤其是在他描述自己如何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思考者,如何开始对社会、对人性产生疑问,并试图用文字去表达和探索时,我能够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和求知欲。这本书让我看到,即使是最伟大的作家,他们的起点也并非总是光鲜亮丽,而是经历了无数的摸索、挣扎和成长。马尔克斯以一种极其坦诚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世界的演变,以及那些促使他拿起笔,讲述属于他的故事的动因。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有一种朴实却又透露着故事感的气息,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当我真正沉浸在马尔克斯的文字中时,我发现我不仅是在阅读一本自传,更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以一种极其自然的方式,将童年时期的种种经历娓娓道来,那些鲜活的画面,那些生动的人物,仿佛就呈现在我的眼前。我特别喜欢他笔下那些充满地域特色的场景,那些热带的阳光、雨水,那些古老的建筑,以及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们,都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他对于语言的运用,依然是那么纯熟且富有感染力,即使是在描述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也能从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味。他对于家族历史的追溯,对于亲人的回忆,都带着一种深厚的情感,让我能够感受到他对根源的依恋,以及对生命的敬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作家的成长,并非只是天赋的偶然,更是生活经历的必然。他对于自身经历的深刻反思,对于人性弱点的洞察,都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仅是一部自传,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活着”和如何“讲述”的深刻思考。
评分初次接触马尔克斯,是在大学的课堂上,那本《百年孤独》像一颗璀璨的炸弹,彻底颠覆了我对现实主义的认知。但这次,当我捧起这本名为《活着为了讲述》的自传,我看到的不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回归到最原始的起点——一个人的出生,一个人的成长。不得不说,马尔克斯的笔力依旧惊人,即使是在讲述自己的人生,字里行间依然充满了那种独有的魔幻色彩,仿佛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奇遇的传奇故事。他笔下的亲人,尤其是他的祖母,简直就是活生生的艺术品,她们的故事,她们的言谈举止,都带着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和魅力,深深地影响着年轻的加西亚。读到他童年时在家中与众多亲戚朋友共同生活的场景,那种热闹而又充满温情的氛围,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大家庭,虽然没有那么多的戏剧性,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那种浓浓的人情味,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对于语言的敏感,对于故事的着迷,从童年时期就已经展露无遗,那些听来的故事,那些看到的人,都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宝贵素材。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剥去了《百年孤独》等作品的神秘光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鲜活的马尔克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梦想有挣扎的普通人,只是他恰好拥有了非凡的语言天赋,能够将这一切转化为永恒的艺术。
评分我一直对马尔克斯的作品充满了敬畏,但从未真正深入了解过他本人。这次偶然翻到这本书,虽然书名有些冗长,但“活着为了讲述”这几个字触动了我,仿佛预示着一场与这位文学巨匠灵魂对话的旅程。翻开书页,文字如同哥伦比亚的热带雨林,浓密而充满生机。马尔克斯用他那特有的、带着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笔触,描绘了他童年的故乡阿拉卡塔卡,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家族的传奇,那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却又充满变数的日常生活。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瘦弱的小男孩,在祖母的絮叨和故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吸收着语言的魔力,为日后构建宏伟的文学世界打下了根基。他笔下的祖母,那种古老而智慧的存在,让我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充满故事的老人,她们承载着历史,也孕育着未来。马尔克斯并没有刻意去“讲述”自己,而是让生活本身,那些琐碎的、真实的、甚至是带点苦涩的片段,自然流淌。这种叙事方式,更像是在剥洋葱,一层一层地揭示出他内心的世界,以及那些塑造了他成为马尔克斯的经历。我特别喜欢他描述童年时期对死亡的奇特感受,那种既恐惧又好奇的复杂情感,在孩童的视角下被放大,也为他日后作品中对生与死的深刻探讨埋下了伏笔。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源自最朴实、最真切的生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