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即自由 中信出版社

音乐即自由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坂本龙一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
  • 自由
  • 哲学
  • 文化
  • 艺术
  • 思想
  • 中信出版社
  • 音乐哲学
  • 西方哲学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0683
商品编码:12140506811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国际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唯yi自传。全面讲述了他如何“走上音乐道路”,如何“成了现在的自己”,全书充满了对音乐的体悟和感恩之情。
  ◆他是大岛渚、贝托鲁奇、阿莫多瓦的御用音乐家,麦当娜、大卫·鲍伊的亲密合作者。
  ◆凭借《末代皇帝》配乐获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zui佳电影配乐、格莱美zui佳影视配乐专辑。
  ◆巴塞罗那奥运会、《俘虏》《情陷撒哈拉》《情迷高跟鞋》……动人音乐背后共同的名字——坂本龙一。
  ◆他是日本极具魅力的音乐情人,他的电影配乐让人迷醉,他的丰神俊朗愉悦感官,他的真诚率性打动世人,他被乐迷尊为“教授”。

  《音乐即自由》是日本著名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唯yi自传。从坂本龙一幼时接触音乐与作曲,一直讲述至他近年的音乐思想。
  幼时的坂本龙一,因饲养小白兔而作的一曲《小兔之歌》,使他第yi次强烈地体会到音乐带来的喜悦。青年时,他是一名彻头彻尾的“愤青”,罢课抗议、游行示威,音乐上迷恋于德彪西、贝多芬、披头士,同时又潜心阅读黑格尔、胡塞尔、德里达等。期间,他曾一度拒绝学习钢琴。但却正是这次“拒绝”带来的空虚,使坂本龙一察觉到“自己原来是如此喜爱音乐啊”。此后,他真正开启了自己的音乐人生。参与YMO乐队,取得国际性成功;凭借《末代皇帝》的配乐,他登顶国际舞台赢得盛誉……
  在《音乐即自由》中,坂本龙一不断回望自己的成长与音乐创作,以期看清现在的自我。书中还穿插着他不同时期的照片50余幅,展现了这位音乐大师充满魅力的人生历程。

前 奏
第yi乐章 1952—1969
1 小兔之歌——幼儿园时期
2 镜子里的自己,乐谱中的世界——小学时期_1
3 披头四——小学时期_2
4 自己原来如此喜爱音乐——初中时期
5 特别时期登场——升高中
6 彩色人生——高中时期_1
7 1967、1968、196——高中时期_2
8 两股趋势的交集——高中时期_3
第二乐章 1970—1977
9 日比谷野外音乐堂与武满彻——大学时代_1
10 民族音乐、电子音乐,以及结婚——大学时代_2
11 走向舞台、踏上旅程——大学时代_3
12 拥有共同语言的朋友——YMO成军前夕_1
13 倒数计时——YMO成军前夕_2
第三乐章 1978—1985
14 YMO成军——YMO时代_1
15 YMO进军世界——YMO时代_2
16 反·YMO——YMO时代_3
17 振翼单飞——YMO解散前后_1
18 《音乐图鉴》——YMO解散前后_2
第四乐章 1986—2000
19 前往北京——末代皇帝_1
20 突如其来的配乐要求——末代皇帝_2
21 意外的礼物——迈向世界_1
22 前往纽约——迈向世界_2
23 Heartbeat——迈向世界_3
24 世纪尾声——迈向世界_4
第五乐章 2001—
25 全球骤变的一天——现在与未来_1
26 新时代的工作——现在与未来_2
27 原色的音乐——现在与未来_3
终 曲


  坂本龙一,日本当代zui具国际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1952年出生于东京。幼年学习钢琴、作曲,后取得东京艺术大学硕士学位。至今发行音乐个人音乐专辑约80张,为40余部影片配乐,另与他人合作专辑30余张。获得过几十个国际音乐奖项,其中,《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一片的电影配乐为其奠定了国际地位。坂本少年时关心政治,积极参与日本社会活动;成名定居纽约后,常以环保、反战为题材进行创作,并发起过多项相关活动。

  他半数的作品是配乐,但是它们本身就具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完全可以作为纯粹的音乐单独欣赏。坂本龙一是我们这个时代zui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Billboard杂志
  当它(音乐)发展到极zhi的时候,你会觉得它几乎是一种,就像你读任何一本很深厚的哲学论著一样,有同等的智力探索的效果跟意味,远远不止是一种情绪的抒发、刺激,或者挑逗那么简单。那么同样这番话,类似的意思我在另一本书上,另一个音乐家身上也看到了,就是今天要给大家讲的这本书,坂本龙一,著名的日本音乐人,他的一本书叫做《音乐即自由》。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
  音乐使人自由,坂本龙一带我到了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不仅是1952年至2009年的日本或纽约,更重要的是一个音乐家经历的所有过程,其中不乏自省、自我否定、怜悯和关怀。
  ——网友评论

  前奏
  在一时的因缘际会下,让我能用这样的方式回顾自己的人生。坦白说,我对于这个决定不是很感兴趣。拾取记忆里的片段,然后汇整成一个故事,这种事情完全不符合我的本性。
  然而,我对于自己如何成为今日的坂本龙一,也很感兴趣。不管怎么说,这些记忆都与世上独一无er的自己有关。我想了解,自己为何会走上现今的这条道路。
  我现在从事音乐工作,然而,为何会踏入这个行业,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并没有刻意想成为音乐人;而且从小开始,我就对于人如何决定改变自己,或如何立定志向这件事,感到很不可思议。
  读小学时,老师会要大家写下“我的志愿”,但我完全不知道要写什么。其他同学所写的志愿大概是“首相”或“医生”之类的,女生则是想成为“空姐”或“新娘”。虽然我仔细想过,但写的却是“没有志愿”。我无法想象自己变成另一种身份,而且,从事一份固定职业,也是我有些难以理解的概念。这份感觉或许至今依然存在也说不定。
  我不是虚无主义的信奉者,不认为“自己一点也不想变成任何东西”。就像昆虫是由卵孵化为幼虫,接着吐丝做茧,然后蜕变为成虫,一步一步随着时间而改变。然而,我根本无法想象,自己如同昆虫一样逐渐改变。所以,我也不会去思考自己十年、二十年后应该变得怎么样,或是想要变成什么样。
  如今想想,这是不是正意味着自己欠缺时间感。对于时间的流逝,我无法清楚说明;对于将来的自己,我也无法拼凑出任何形象。“自己的人生为何会是如此?”我现在一直抱持的这个疑问,或许也是缘于时间感的欠缺。
  音乐通常被归类为“时间艺术”,是在当下流逝的时间中,逐步加入变化的一种创作活动。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或许我原先并不擅长创作音乐。然而,音乐创作可以经由学习去掌握。只要是人工的、非天然的事物,学会规则就能创造出来。
  记住规则,然后将事物按照规则排列。能够做到这点,我想大概就是一般所谓的成长吧。然而,我自己对此一直都有不同的看法。虽然经由学习就能达成,但是与我内在的本性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回到一开始的话题。试着整理、叙述自己至今的经历,这种事确实让我感到有些抗拒。然而,我反而决定要配合这次的计划试试看。试着俯瞰至今为止的时间,将自己从过去到现在的记忆与发生的事情,依序串连排列。我想,透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逐渐看清现在的自我,而且或许借由这样的叙述方式,也才能够与其他人共有某些回忆吧。我是这么想的。
  绝不切腹!
  参与电影《末代皇帝》的拍摄工作,对我而言真的是非常重要的经验。与贝托鲁奇导演一起工作相当有趣,每天都过着紧凑的生活。
  如同前述,我第yi次见到贝托鲁奇导演是在1983年的夏纳影展上,那一年《俘虏》入选为影展的竞赛片。通过大岛渚导演的介绍,我跟崇拜的贝托鲁奇导演寒暄过后,他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聊起了拍摄《末代皇帝》的事。在喧闹嘈杂的宴会会场里,我们就一直站着,听他说了快一个小时。我觉得这部片的拍摄工作似乎非常有趣,不过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居然会参与。
  我大概是在三年之后受邀演出。工作团队似乎费了很大一番工夫取得拍摄许可,总算在1986年于北京紫禁城开拍,过了三个月后,我也加入了拍摄的行列。
  其实在开拍之前,我已经拿到剧本读过了,里头有一幕剧情让我怎么样也无法接受。剧本里写着,我所饰演的甘粕是切腹而死。到了拍片现场后,我很固执地不愿配合,心里觉得:“虽然我很希望演出这部电影,但是切腹实在令我相当反感。对日本人来说,切腹是多么的可耻。”于是,我拼命说服导演:“一提到日本人,就会联想到切腹。像这种刻板印象,你应该也觉得很丢脸,而且你在全球的影迷也应该不会接受吧!”
  甘粕曾经在法国待过两年多,在当时是个相当时尚的男子。我向导演恳切地拜托:“这样的男人怎么可能会切腹?拜托改成用枪自尽吧!”贝托鲁奇导演也知道甘粕是一位时尚的男子,而且在电影里,甘粕的办公室墙壁上还有着未来派的画。zui后,我坚持地表示:“是要选择切腹?还是要选我?如果要留下切腹的剧情,我马上就回日本。”我似乎是让贝托鲁奇导演伤透了脑筋,结果剧情还是改成甘粕举枪自尽。不过,实际上,甘粕是服毒自杀。
  以甘粕正彦的身份大吼到达拍片现场当天,我与饰演溥仪的尊龙第yi次见面。所有人已经拍了三个月左右,每位演员都完全投入自己的角色。他对我说:“你是日本派来的幕后黑手甘粕,是我的敌人,片子没拍完,我不会跟你说话。”我当时是带着吊儿郎当的心情去的,所以被他的话吓了一跳,心想这个人是怎么回事。
  后来,我还是成天说笑,态度轻浮。甘粕的角色有一场重要的戏,要对着皇帝说:“你只不过是个傀儡,是我们日本的玩偶。”于是,导演就来警告我:“一星期后要拍这一场戏,你在那之前都不准笑,去想想天照大神。”大概是我平常太过吊儿郎当,导演已经看不下去了吧。在这之前,每天晚上拍摄工作一结束,我都会和大家去吃饭,一起去玩,但是经过了这次的事,就没有人来找我出去了。
  接下来,实际拍摄这场戏的日子来临了。导演觉得我愤怒的力道不够,
  于是亲自示范给我看:“要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愤怒!”我虽然照着导演的方式做,还是完全不行。导演一直喊着:“再多一点!再多一点!再多一点!”我始终都没办法从他口中听到OK。
  我有一句台词是“Asia belongs to us!”意思就是亚洲是属于我们的。虽然说是演戏,不过要说出那样的台词,还真是令人相当为难。然而,既然接下了这份工作,也只得照说,于是导演在一旁不断地喊“卡!”,我则是同时不断地吼着:“Asia belongs to us !”这句台词也让我思考了许多事。
  ……


旷世经典的回响:历史深处的思想漫步 《寂静的呐喊:被遗忘的古典乐派的叙事诗》 作者:阿德里安·冯·霍夫曼 出版社:远山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音乐史通论,也非聚焦于某位耳熟能详的巨匠的传记。相反,它是一次深入德奥音乐腹地,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光芒掩盖,却以其独特声响构建起音乐结构基石的“中间层”作曲家的精微考察。阿德里安·冯·霍夫曼,这位以严谨的考据和近乎偏执的细节还原著称的音乐学者,带领我们离开了维也纳的金色大厅,走进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那些在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等巨人阴影下,艰难完成其艺术使命的灵魂。 第一部:巴洛克余晖与古典之光间的迷惘者 本书开篇聚焦于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C. Bach)在伦敦的晚期创作与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C.P.E. Bach)在柏林宫廷的“狂飙突进”风格(Empfindsamkeit)。霍夫曼论证道,正是这些看似“过渡期”的作品,为海顿和莫扎特的清晰结构埋下了情感的伏笔。他细致比对了C.P.E.巴赫的键盘奏鸣曲与海顿早期奏鸣曲的结构异同,指出早期奏鸣曲中那种突然的情绪转折,并非是古典主义的规范,而是对巴洛克对位法逻辑的一种“情绪化”反叛。 接下来的重点放在路易吉·博凯里尼的室内乐,尤其是在西班牙宫廷环境下,他如何将意大利歌剧的旋律感融入到四重奏中,形成一种既有古典理性又充满地中海热情的独特“室内歌剧”。霍夫曼认为,博凯里尼的小提琴协奏曲(常被误认为仅为炫技之作)中隐藏着对未来浪漫主义对旋律线极致美化的早期尝试。 第二部:交响乐叙事中的“缺失的环节” 本书的核心部分,是对19世纪初几位重要的交响作曲家的深度剖析。霍夫曼将大量的篇幅献给路易·施波尔(Louis Spohr)。施波尔不仅是杰出的单簧管演奏家,更是一位极具前瞻性的指挥家和理论家。书中详细分析了施波尔的九部交响曲,它们在和声色彩和配器上的大胆革新,尤其是在管弦乐织体中对木管乐器声部的独立化处理,远超同时代的许多人。霍夫曼提出一个大胆观点:如果没有施波尔对“交响诗化”的早期探索,李斯特的交响诗理论可能会推迟数十年。 另一个被重点挖掘的对象是费迪南德·赖斯(Ferdinand Ries),贝多芬的早期学生和后来在伦敦发展的作曲家。赖斯的交响曲(如《德意志的荣耀》)被置于历史的显微镜下。霍夫曼通过分析赖斯的手稿,揭示了他在曲式结构上如何试图“修复”贝多芬晚期作品中那种突破边界的冲动,试图在保持古典框架的同时,注入更清晰的英雄主义叙事。书中甚至收录了赖斯与贝多芬关于某一和弦进行方式的往来信件摘录,展现了两位大师在艺术理念上的微妙张力。 第三部:艺术歌曲与民族精神的交汇 在艺术歌曲(Lied)领域,本书避开了舒伯特和舒曼的巅峰之作,转而审视了那些为德语歌曲库贡献了数千首作品的“学院派”作曲家,如卡尔·冯·林德曼和约亨·布拉姆斯(与后来的勃拉姆斯无直接关系,是另一位“布氏”)。 霍夫曼考察了这些作曲家如何运用固定的诗歌体裁(如颂歌、民谣体)来规训音乐形式,这种“形式的服从”如何反而催生出一种深刻的、内敛的德意志精神表达。书中特别分析了林德曼的声乐套曲《莱茵河畔的幽灵》,探讨了这种叙事性极强的歌曲如何使用连续变奏的手法,而非严格的曲式重复,来推动故事发展,预示了沃尔夫的音乐戏剧化倾向。 第四部:歌剧场上的异端与遗珠 歌剧部分,霍夫曼将聚光灯投向了意大利的“贝尔坎托”流派中那些被视为“不合时宜”的实践者。他详细剖析了乔瓦尼·帕奇尼(Giovanni Pacini)的晚期作品。在罗西尼的辉煌和威尔第的磅礴崛起之间,帕奇尼的歌剧以其对人声线条近乎数学般的精确处理和对次要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而著称。霍夫曼认为,帕奇尼的作品展示了一种“静默的宏大”,即通过极简的配器来突出人声的脆弱与坚韧,这与后世极简主义美学有着惊人的共振。书中配有大量手稿的微缩影印件,展现帕奇尼在乐谱上对装饰音的细致标注。 结语:聆听回声的意义 《寂静的呐喊》并非要推翻既有的音乐史,而是提供了一个更广阔、更具层次感的声场。霍夫曼的结论是:音乐史的进步并非总是由最响亮的声音定义,真正的“自由”——艺术上的突破性——往往诞生于那些在主流之外,默默耕耘、试图用更精妙的工具去描绘复杂人性的作曲家手中。阅读本书,如同置身于一间巨大的、摆满了精美但蒙尘乐器的音乐厅中,重新拿起那些被遗忘的乐器,聆听历史深处传来的、清晰而独特的“寂静的呐喊”。这是一部献给严肃乐迷、音乐史研究者以及所有对艺术演变过程抱有好奇心的读者的里程碑式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音乐是一种非常玄妙的东西,它没有明确的指向,却总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种精髓,并且将音乐与“自由”这个宏大的主题紧密地联系起来。作者并非在讲解音乐理论,也不是在列举名家名曲,而是更侧重于探讨音乐如何能够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心灵的慰藉,甚至是一种改变命运的力量。他强调,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之中时,我们能够暂时摆脱现实的枷锁,进入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国度。在这个国度里,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情感,可以肆意地挥洒想象,可以与内心最深处的自我对话。这种体验,正是“自由”最生动的写照。读完这本书,我仿佛醍醐灌顶,开始更加珍惜每一次聆听音乐的机会,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原来,最深刻的自由,往往就蕴藏在那些最纯粹的艺术之中。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自由”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我总觉得自由就是不受约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真正的自由,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丰盈和精神的独立。它不是没有界限,而是懂得如何与界限和谐相处,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作者巧妙地将音乐的特质与自由的意义相结合,通过音乐的即兴性、包容性和感染力,来阐释一种更深层次的自由状态。听音乐的时候,我们可以沉浸其中,忘记时间的流逝,忘记现实的烦恼,这本身就是一种逃离束缚的体验。而当音乐触动我们的内心,引发我们情感的共鸣时,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的满足感和精神的解放。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音乐即自由”的时刻,让精神世界变得更加辽阔和自由。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令人惊喜了!封面采用了那种带有微微磨砂质感的纸张,摸起来手感温润,而且不是那种光泽度很高的设计,反而带来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美感。色彩的运用也非常考究,不是那种刺眼的亮色,而是偏向于一种深邃的靛蓝,上面点缀着几笔抽象的金色线条,仿佛是跃动的音符,又像是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整体风格非常简约大气,一点也不落俗套,摆在书架上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翻开书页,纸张的厚度也很适中,阅读时不会有那种廉价的轻飘感,而且印刷非常清晰,字迹的排版也十分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书脊的装订也很牢固,不用担心翻阅时会散架。就连书腰的设计也充满了艺术感,不是那种硬邦邦的宣传语,而是用一种充满诗意的语言在引导读者去探索书中的内容。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我感觉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时,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和诚意,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对读者的尊重和期待的营造,让我还没开始阅读,就已经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感。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在描述那些抽象的概念时,运用了大量非常形象的比喻,而且这些比喻都非常贴切,让人一下子就能理解。比如,他用“色彩的奔涌”来形容某种音乐带来的情绪波动,又用“时间的河流”来阐述旋律的延展性。这些词语的组合,瞬间就在我脑海中构建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不再因为一些晦涩的理论而感到困惑。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自然,丝毫没有那种学术论文的生硬感,读起来更像是和一位智慧的长者在聊天。他提出的观点也常常让我拍案叫绝,仿佛一下子点醒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个疑惑。他鼓励我们要用一种更开放、更自由的心态去感受音乐,不要被固有的框架所限制。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对音乐的理解,发现自己曾经多少有些僵化。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不仅仅是外在的无拘无束,更是内心的解放和精神的觉醒,而音乐,正是我们通往这种自由的重要途径之一。

评分

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音乐与精神自由的书,感觉像是灵魂被洗礼了一般。这本书没有上来就给我灌输一堆理论,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见解,慢慢地引领我走进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常常觉得,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和束缚,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内心设下的藩篱。而音乐,特别是那些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旋律,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悄无声息地将这些锁打开。它不拘泥于语言的表达,却能超越语言的界限,直接与我们的情感产生共鸣。有时候,听着一首忧伤的曲子,反而能释放出内心积压已久的悲伤,然后获得一种莫名的释然;有时候,一段激昂的旋律,又能点燃我内心深处的勇气和激情,让我觉得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我前进的步伐。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外界的喧嚣和内心的杂念,找到那个最真实、最自由的自己。

评分

不错 快递给力 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

不错 快递给力 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

评分

书可以,值得一读

评分

书可以,值得一读

评分

评分

一口气看完

评分

评分

书可以,值得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