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 【荐书联盟推荐】

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 【荐书联盟推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奥尔德罗伊德(Oldroyd D.R.) 著,杨静一 译
图书标签:
  • 地质学
  • 科学史
  • 思想史
  • 地球科学
  • 科学哲学
  • 历史
  • 荐书联盟
  • 学术著作
  • 知识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39756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25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0
字数:468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是澳大利亚的科学史家戴维·R·奥尔德罗伊德教授的力作之一。书中从古代神话文化开始,从地质学角度出大,论述了从古至今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作者笔调活泼、语言生动,使本书不仅是本严谨的学术著作,而且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光泛关注和好评。

内容简介

  人类自肇始以来,就开始了对他们的栖息地——地球——进行探索。本书正是从古代文化开始,从地质学角度出发,论述了人类从古至今对地球的认识。通过对地质学思想史多视角的讨论,特别是通过对盖亚假说的讨论,作者阐述了他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可以看作有生命的实体,在宇宙中运行的地球具有生命的根本特征。

作者简介

  戴维·R·奥尔德罗伊德,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学院名誉教授,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国际地质学史委员会前秘书长(任期1996—2004年),现任该会副主席。他还是大洋洲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会会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信院士。他因在地质学史研究方面的卓著成就,荣获1994年英国伦敦地质学会颁发的弗里德曼奖章、1999年美国地质学会的科学史研究奖、2003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授予的“世纪奖”。奥尔德罗伊德的著作包括《达尔文主义的影响》、《知识之弓》和《高地论战》,主编了《地球之内外——20世纪地质学之主要贡献》等书。

目录

译者的话中文版序言插图要目鸣谢引言第一章 一个神话的、万物皆有灵的世界:古代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地球思想第二章 机械论地球观和自然神学第三章 地质科学的开端:地质学与宇宙学、矿物学的分离第四章 有关地球内部的热以及火和水的思想第五章 地质勘察和地质图的绘制第六章 地质时间、地质变化的速率第七章 气候、冰川作用、地球表面的侵蚀第八章 山脉的形成与地球的脉动第九章 认识岩石及其成因:岩浆、混合岩浆及其他地球物质第十章 地震学以及探索地球隐秘内部的地震仪器第十一章 是地极和大陆在运动,还是地球在变大?第十二章 更为恢弘的地球观第十三章 结束语专业词汇表文献推荐参考文献索引

精彩书摘

  发生在桑托林的古代火山事件与1883年荷属东印度喀拉喀托岛遭受到的灾害相类似。在这个事件中,火山岩浆室顶部塌落使得岩浆上喷,海水涌进来,随着突然的爆炸声而被气化。在所举的喀拉喀托例子中,火山喷发时的声响大得在几乎三千英里外的澳大利亚都能听见。正如人们所知,以后几年中,全球各地都能看到灿烂的落日,这是爆炸的灰尘所致。(1991年,在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后,澳大利亚也出现过同样的情况。)那些住在桑托林附近能耳闻目睹灾难性的火山喷发,而又没有住得太近、没有被烧死的古人如何理解这个事件?我想,他们几乎不可避免地用拟人化的字眼来解释这个现象——有感知的生物互相施暴。至于埃特纳火山的活动,不论是较大的那次还是较小的那次,荷马(Homerie)神话都将其归因为被宙斯埋在大火山底下的百头巨怪偶然的翻腾和呼叫。11  不是一切神话都能依据记录下来的实际发生的自然事件成功地得到解释。有各种理论论及那些与地质学和天文学没有什么关系的神话的本质和特征。12但是,与格林的意见一致,我认为,神话的某些部分的的确确模糊地记录了实际发生的自然事件,这种说法似乎是有些道理的。我曾经称这种解释神话的方式为“物理神话学(或自然神话学)”(Birkett and Oklroyd,1991)。我们将在第三章讨论地质科学开创时遇到这种研究方法。  像赫西俄德的《神谱》那样的神话起初是口头传下来的。在传讲这些故事时,所用的词或许有微小的变化,但是故事构成要素的基本顺序会保持下来。可以这样说,一旦说故事的人开始讲了,人们就不可能在他的滔滔不绝中打断他。我们不能想象,讲完故事后,如同现代课堂结束时那样,他会问:“有什么问题吗?”

前言/序言


《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 内容简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未停止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探索与思考。从古人对山川河流的敬畏与描绘,到近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地质学思想的演进是一部充满智慧、发现与革新的宏大叙事。《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深入探寻地质学思想的起源、发展脉络与关键转折。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地质学家的名字与成就,而是着力于勾勒出地质学思想在不同文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萌芽、碰撞与融合。我们将从古希腊哲学家的自然观察出发,审视他们如何初步认识岩石、矿物与地貌的形成。随后,目光将转向中国古代的矿冶记录与地理志,探究东方文明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地质知识。 中世纪欧洲虽然在科学探索上相对沉寂,但那些炼金术士与矿工的实践,也在不经意间为后世的地质学研究埋下了种子。文艺复兴之后,随着地理大发现的推进,人类对地球物质组成的认识开始深化,古生物化石的发现更是引发了关于生命演替与地球年龄的深刻讨论。 本书将重点解析地质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诞生的关键时期。卡尔·林奈的分类学思想如何影响了矿物学的发展?詹姆斯·赫顿的“均变论”如何颠覆了“灾变论”的传统观念,确立了时间维度在地质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威廉·史密斯的“地层序次定律”如何为地层对比与区域地质研究奠定了基础?查尔斯·莱尔的《地质学原理》又如何将赫顿的思想发扬光大,影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最终塑造了我们对地球动力学的基本认知? 本书还将审视地质学思想在19世纪与20世纪的重大进展。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与确立,是如何通过整合古生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多方面证据,最终解释了大陆漂移、地震与火山活动等全球性地质现象?气候变化研究的兴起,如何将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紧密相连?行星地质学的发展,又如何拓展了我们对地球在宇宙中地位的认知? 《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不仅梳理了地质学概念的演变,更深入探讨了驱动这些思想变革的哲学理念、社会背景与科学方法。我们将看到,地质学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争论、修正与突破。不同学派的观点碰撞,新技术的应用,以及跨学科的交流,共同推动了这门学科的不断向前。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 理解地质学的历史根源: 追溯地质学思想在人类文明早期如何萌芽,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地球的早期认识。 掌握地质学核心理论的发展: 学习均变论、地层序次定律、板块构造理论等奠基性理论的提出过程与科学内涵。 认识关键地质学家的贡献: 了解赫顿、莱尔、史密斯等先驱者如何通过不懈的探索与思考,改变了我们对地球的理解。 洞察科学思想的演进: 审视科学理论如何形成、接受检验、被修正甚至被颠覆,体会科学精神的魅力。 建立对地球系统的整体认知: 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当前地质学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认识地质学在理解地球环境、资源与灾害方面的重要作用。 《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是一部严谨而富于启发性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它将为所有对地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感到好奇的读者,打开一扇深入理解我们所居住星球的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 【荐书联盟推荐】》,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以一种极其“人性化”的方式讲述了科学的演进。书中并非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公式,而是着重于那些推动地质学发展的人物和他们的思想。我看到了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岩石、河流、山脉的初步观察和猜测,也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博物学家们对矿物和化石的系统性收集与记录。这些早期探索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让我觉得科学的种子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源远流长。尤其是书中对一些“非主流”观点的探讨,让我觉得非常有趣。比如,一些早期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想法,虽然在今天看来十分粗糙,但却反映了当时人类在有限认知下的努力和想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嘲笑或否定这些观点,而是尝试去理解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逻辑,这反而让我更加尊敬那些先驱者的探索精神。书中对地质学“革命性”突破的描绘也令人振奋,比如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作者详细梳理了这一理论从提出到被广泛接受过程中所经历的质疑、证据的积累以及科学共同体的辩论。这种“复盘”式的叙述,让我看到了科学真理的来之不易,以及集体智慧在推动科学进步中的作用。我个人特别喜欢书中对“统一性”追求的探讨。地质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其魅力在于能够将地球上各种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作者在这方面花了大量笔墨,展示了不同分支学科(如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等)是如何相互促进,共同构建起我们对地球复杂系统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不同的时代,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一同思考,一同探索。

评分

《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 【荐书联盟推荐】》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阅读体验。作者并非按照流水账的方式介绍地质学的发展,而是善于抓住那些思想史上的“关键节点”,深入挖掘其背后的逻辑和演变。我看到了从早期对地球的朴素认知,到后来各种学说的提出、争论、修正,直至形成我们今天对地球系统的理解。书中对“模型”的演进过程的描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从最初的简单地球内部模型,到后来更加复杂的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模型,每一个模型的提出都伴随着对大量观测数据的整合和理论的升华。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这些模型,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以及它们在解释和预测地球现象中的作用。这让我理解了科学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解释力和预测力,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任何理论都有其局限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证据”的重视。无论是早期对岩石、化石的观察,还是后来对地球物理数据和地球化学数据的利用,每一个重大的地质学突破都离不开扎实的观测证据。作者在介绍这些内容时,都会详细地阐述其赖以成立的证据基础,这让我对科学的严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 【荐书联盟推荐】》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地球悠久的历史长河,去探索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科学认知的思想火花。作者并非简单地讲述“谁发现了什么”,而是更侧重于“为什么他们会那样想”。我看到了古人在仰望星空、俯察大地时,是如何尝试理解地球的构成和演变的。从早期基于直觉的朴素解释,到后来通过系统观测和逻辑推理,逐步构建起更加科学的认识体系。书中对于不同学派和观点的辩论,也写得尤为精彩。比如,关于地球是经历了剧烈变革还是缓慢演进的争论,就贯穿了很长一段时间。作者通过展现这些争论的来龙去脉,让我看到了科学进步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较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证据”的强调。每一个重要的地质学理论,其背后都离不开扎实的观测证据支持。作者在介绍这些理论时,都会详细地阐述其赖以成立的证据基础,这让我对科学的严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在讲到古生物学在地质学发展中的作用时,书中就详细描述了化石是如何帮助科学家们理解地层序列、古环境以及生物演化的。这让我明白,看似遥远的学科领域,其实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拓宽了我对地质学的认知,更让我领略到了科学思想发展的魅力。

评分

当我开始阅读《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 【荐书联盟推荐】》时,我原本以为会遇到一本充斥着术语和公式的理论性著作,但事实恰恰相反,它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地质学思想的演变过程描绘得活灵活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科学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发现,而是更侧重于挖掘那些驱动着科学进步的“思想火花”。我看到了从古人对地球朴素的观察和猜想,到中世纪的哲学思辨,再到近代科学革命的到来,以及地质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如何逐渐形成并壮大。书中对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辩论”的描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关于地球是经历了剧烈的灾变还是缓慢的渐进演变,这场争论贯穿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作者则通过生动的叙事,展现了这场思想交锋的来龙去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证据”的强调。很多时候,一个新的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前人细致入微的观测。而反过来,理论的出现又会指导新的观测方向,形成良性循环。作者用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比如关于岩层叠置顺序的“叠加原理”,以及它如何成为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基石。

评分

拿到《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 【荐书联盟推荐】》这本书,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严肃、枯燥的学术读物,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文笔流畅,叙事方式充满吸引力,将地质学发展历程中的那些重要思想,以一种生动而深刻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科学方法”的演进的探讨。地质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发展离不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理论框架的完善。作者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科学家们的思考和实践的梳理,展示了地质学是如何从一种描述性的学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强大解释力和预测力的科学。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起源和演变的描绘,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关于“时间”在地质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模糊的认知逐步精确化为地质年代尺度。这让我认识到,科学的进步往往体现在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深刻理解上。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在介绍历史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去理解科学思想是如何孕育、发展并最终被接受的。它展示了科学的非线性特征,以及科学共同体在知识创造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 【荐书联盟推荐】》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教科书,而是通过深入剖析地质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展现了人类认识地球的智慧和艰辛。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机械地罗列人物和事件,而是善于从一些关键的思想“转折点”切入,层层剥开地质学发展的脉络。我看到了从古人对地球的朴素观察和直觉,到中世纪的哲学思辨,再到近代科学革命的到来,以及地质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如何逐渐形成并壮大。书中对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碰撞与融合”的描写,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比如,关于地球是经历了剧烈的灾变还是缓慢的渐进演变,这场争论贯穿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作者则通过生动的叙事,展现了这场思想交锋的来龙去脉。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在介绍历史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去理解科学思想是如何孕育、发展并最终被接受的。它展示了科学的非线性特征,以及科学共同体在知识创造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 【荐书联盟推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地质学发展的里程碑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对地球认知的重要思想是如何孕育、演变乃至相互碰撞的。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熔炉,见证了从古人的朴素观察到现代复杂模型的飞跃。作者没有回避那些曾经占据主导地位但后来被证伪的理论,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它们诞生的背景、所依据的证据,以及最终为何会被新的发现所取代。这种“见微知著”的处理方式,让我更加理解科学的本质——它是一个不断试错、自我修正的过程,而非一成不变的真理。书中对那些关键人物的描绘也十分生动,他们不仅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更是充满好奇心、坚持不懈的探索者。他们的个人经历、学术争论,甚至一些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都为枯燥的科学史增添了人性的温度。尤其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地质学思想串联起来,展现了知识传播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例如,在讨论板块构造理论时,作者并没有孤立地介绍它,而是回溯了大陆漂移说的早期争议,以及古生物学、古地磁学等领域是如何在数十年后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整部书的逻辑更加严谨,阅读体验也更加流畅。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时间”概念在地质学发展中的演变。在早期,人们对于地球年龄的认识是模糊且受宗教影响的,而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理论的深化,地质时间尺度被逐渐精确化,这对于理解地球的漫长演化过程至关重要。作者对这一转变的刻画,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类认识能力的每一次飞跃所带来的震撼。

评分

《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 【荐书联盟推荐】》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向导,带领我深入地球漫长而精彩的“思想史”画廊。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地质学发展的各种发现,而是着力于挖掘那些驱动这些发现的“思想根源”。我看到了从古人朴素的自然观,到中世纪的神学解释,再到近代科学革命的萌芽,以及之后地质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地质学思想的“冲突与融合”的描写,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比如,关于地球年龄的争议,从早期的宗教计数到后来的放射性测年,这中间经历了多少科学家的探索和辩论,书中都有详尽的阐述。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曾经一度盛行但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理论,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所依据的证据,以及最终为何会被新的科学范式所取代。这种“见证历史”的叙述方式,让我更加理解了科学的迭代性和批判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证据”的重要性强调。无论是早期的岩层观察,还是后来的古地磁学、地震波探测,每一个重要的地质学概念和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扎实的观测证据。作者在介绍这些内容时,都会详细地梳理证据的来源和解释,让我对科学的严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当我翻开《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 【荐书联盟推荐】》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会遇到一本艰深晦涩的学术大部头,但出乎意料的是,它以一种相当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地质学思想史娓娓道来。书的叙事方式极具特色,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机械地罗列人物和事件,而是巧妙地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节点”,深入挖掘其背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概念”演变的细致描绘。例如,从早期对“均变论”和“灾变论”的不同理解,到后来两者如何相互融合,形成更全面的地球演化观。作者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和科学家的思考过程,让我看到了这些核心概念是如何在不断的讨论和检验中被丰富和完善的。书中对于不同科学“范式”的转换,也做了精彩的解读。比如,从一个以静态观测为主的时代,如何逐步过渡到一个以动态过程为核心的理解模式。这种范式转换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思想变革,而作者则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这些变革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对整个学科产生了何种深远的影响。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在介绍历史,更是在引导读者思考。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去理解科学知识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以及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是如何一步步深化的。

评分

拿到《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 【荐书联盟推荐】》这本书,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著作,没想到读起来却引人入胜。它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不是按照时间线简单堆砌事实,而是通过一些“引子”,比如某个重要的科学发现,或者某场激烈的学术辩论,来层层剥开地质学思想的发展脉络。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观测”与“理论”之间关系的深刻剖析。很多时候,一个新的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前人细致入微的观测。而反过来,理论的出现又会指导新的观测方向,形成良性循环。作者用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比如关于岩层叠置顺序的“叠加原理”,是如何从简单的观察中提炼出来的,以及后来又是如何指导了地层对比和地质年代的划分。此外,书中对“模型”的演进也做了深入的探讨。从最初的简单的地球同心圆模型,到后来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复杂猜想,再到现代的板块构造模型、地幔对流模型等等,每一个模型的提出都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智慧和心血。作者并没有仅仅介绍这些模型是什么,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以及它们在解决特定科学问题中的作用和局限性。这让我深刻理解了科学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解释力和预测力,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任何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围。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惊叹于人类认识能力的进步,以及那些在看似不经意的现象中发现科学规律的伟大头脑。

评分

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立后,相关学者对留存在宫中的大量文物进行清点、整理,并在稍后编辑出版了不少专业刊物,主要包括偏向介绍器皿、书画等艺术作品的《故宫周(旬)刊》、《故宫》、《故宫书画集》,以及专于文献档案的《掌故丛编》(后改名为《文献丛编》)、《史料旬刊》等两大类。这两类出品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向读者群推介故宫内的丰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宫日历》就是其中之一。日历的正面印有年、月、日,同时又有英文加以对应。另外,还有节气、朔望、韵目等因素也出现在同一页上。节气、朔望容易理解,韵目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则有些陌生。韵目本来是指用于诗词创作时使用到的各个韵排列而成的目录,19世纪中后期“韵目代日”出现以后被用于记录日期。简单来说,就是1个韵目代表1个月中的1天,一共有31个字,代表31天,如“文”代表12日,抗战中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里的一场大火即被称为“文夕大火”,“卅”代表31日,“五卅运动”即得名于此。日历的反面印有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画、古籍、青铜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张图画的排列与日历正面的节令相结合,阅览的人可以“见图如见节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图画的颜色也是区别不同时节的一种方式,色彩赋予读者的区别感更为清晰。1935年一则经销商的广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夺目:“震铄世界惟故宫日历足以当之,独霸天下惟故宫博物院有此资料”、“案头壁上,皆可适用,自备送礼,均极相宜”。当时《故宫日历》还有配“厚黑玻璃座盘”的“套餐”,定价2元7角。当时这本日历仅署“故宫博物院编”,没有具体编辑的姓名。关于旧版《故宫日历》的编者冯华,只有在故宫出版社资深编辑朱传荣的回忆文字中有只言片语的描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故宫珍宝南迁在即,小小的《故宫日历》却年复一年为普通民众打开了古代艺术宝藏的一扇窗,也成为许多人醉心传统文化、走上求艺之路的开端。在一些老画家早年学画经历的回忆文字中可以发现,在当年信息相对闭塞、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宫日历》,为其启蒙,作其良伴。2010年,被遗忘经久的《故宫日历》“复活”了,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的“复刻版”问世。原汁原味的“复刻版”,黑白印刷,不仅仅是呼应渐起的怀旧风,也是致敬于走过85个年头的故宫博物院、致敬于老去的前辈故宫人。此后,《故宫日历》开始尝试推陈出新。故宫出版社在2011年版《故宫日历》的编纂中,生肖开始成为确定主题或隐或显的因由。在12个月首的篇章页里,放置一件直接描绘兔子的画作来呼应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整座紫禁城,简直无处不龙。于是,龙年的《故宫日历》,“紫禁龙时空”成为主题,以龙为表现对象的陶瓷、青铜、书画、珐琅……12个类别,按照月份一一呈现农历癸巳年,《故宫日历》主题是“山水有清音”。因为明代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云:“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宫藏品中的表现数不胜数。因此,以“山水有清音”为主题、取材山水画作、辅以文玩器用等陈设的方案浮出水面。“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现古人寄情山水的诗意生活,更是要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觅知音。12个月分为3个单元: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其下又以月为单位,既有对山水题材的追根溯源,也有云山墨戏、界画楼台之类的专题展现;而每个星期,也尽量各有侧重,并且在多数的周日,以与主题相关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为新一周开始的标志,尽可能从新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兴趣――对传承有序的山水艺术、对绵延不绝的山水文化。藏品选取,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图像常见的名作,重点展示出细节,《千里江山图》甚至占尽整个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轻视,明代医生王履的写生佳作《华山图》册、清代篆刻高手黄易的纪游“影集”《嵩洛访碑图》册,都是个中翘楚。所选的藏品也不只山水,如《洛神赋图》中的边边角角、《夜宴图》里的围屏图障、远古的水波纹彩陶……不拘一格,尽收其中。如果细细翻读今年的《故宫日历》,还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除标明公立和农历日期、二十四节气,还特意标出充满诗意的七十二候。这是古人根据寒暑变化与物候现象对时节的一种独特划分:五日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时“东风解冻”,何时“草木萌动”,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读北大期间选择小说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师。两人关系密切,通信频繁。阅读1932年的《俞平伯年谱》,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两人书信沟通的记载,一整个月份里他们的通讯次可达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出信件之时,俞平伯将一份《故宫日历》一同寄给了周作人,作为礼物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一番心意。梁实秋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也提及获赠《故宫日历》一事:“顷接故宫日历一册,既有阴阳日历可察,复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赏(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重复),实日历中最佳之作,拜领谢谢矣。”梁实秋可以挑出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图。

评分

看好的书总是太多,趁着京东有小小活动先囤着吧。虽然只是7折叠加200-80的卷,力度不大。

评分

东西收到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京东京东,质量正宗,多买多送,欢乐不同,你我与共!

评分

“开放人文”系列,好书收入。

评分

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 好书

评分

京东图书活动力度很大,送货又快,正版书籍质量又好,七天还可退货,还有什么理由不在京东购书呢?

评分

包装完好,物流给力,价格巨优惠,品质超一流!精打细算,优选京东!

评分

GOOD!!!!!!!!!!!!!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