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曆代戰爭史(第11冊):宋遼金夏(上)》講述宋、遼、金、夏四朝之間戰爭及史事。內容涵蓋起自趙匡胤篡周,終至宋徽宗滅遼、西遼建國及覆滅之間諸戰役。
《中國曆代戰爭史》是蔣介石親自下令颱灣三軍大學編撰的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1955年,颱灣三軍大學奉蔣介石手令,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開始著手編纂工作。16年間,一批實戰經驗和學養兼具的將校軍官捉刀執筆,多位各學科造詣一流的教授親預審校,《中國曆代戰爭史》於1972年麵市。後來,颱灣各研究機構和多所大學,還包括美國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鬍佛研究所等,紛紛緻函索求。為滿足廣泛的社會需要,該書於1975年開始修訂,析為18分冊,於1979再版。整個修訂工作,由錢穆、王雲五、陶希聖、蔣復璁、黃季陸、方豪、屈萬裏、宋晞等學術名傢擔任指導委員,成就瞭這部中國戰爭史的扛鼎之作。
《中國曆代戰爭史》全書結構依曆史朝代順序,分為上古至西周、春鞦、戰國、秦、楚漢戰爭、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國十八個時代,上起黃帝敗蚩尤之涿鹿之戰,下終太平天國天京陷落,前後共四韆六百多年,分立十八捲。
對每一朝代,先是綜閤論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況、社會狀況、國防措施、外交與謀略決策、戰略與戰術的運用、主要人物的影響等。然後,對每一朝代的重要戰役或會戰,各以專章論述。先論述戰役或會戰前的一般形式,戰爭起因、戰場地理形勢等,然後詳述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過、戰略與戰術的運用、戰後情況等,最後是綜閤評論。
《中國曆代戰爭史》敘述史實與戰事評說相結閤,態度嚴謹,文字典雅,是一部優秀的中國古代戰爭史的總結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製。至今在漢語文化圈中,還沒有齣現能齣其右的戰史著作。
自《中國曆代戰爭史》問世以來,海內外評議紛然,大陸軍方得悉後,即令軍事譯文齣版社翻印成書,即大陸1983年版。印成後,隻分發軍中師級以上將領及軍方研究機構。學人偶有得之,或傳觀,或口述,一時風糜。軍事譯文翻印之時,將前後附文及蔣介石題簽,盡數去除,大陸讀者至今未知此書前緣今世。本次引進齣版,除將黎明版繁體竪排改為簡體橫排外,其餘盡復舊觀,讀者將無復疑惑。
作者簡介
颱灣三軍大學,身為廣東黃埔軍校,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遷往南京市黃埔路北端為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後遷往颱灣,1952年改名“國防大學”,1959年改名“三軍聯閤參謀大學”,1969年閤並颱灣各軍種的“指揮參謀大學”改名“三軍大學”。2000年再次改名“國防大學”。
1955年10月1日,敗退颱灣的蔣介石以“機密甲字第八十三號”手令,指示三軍大學編纂中國曆代戰爭史。1956年1月,颱灣三軍大學正式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撰委員會”並開始工作,1972年5月全書編印完畢,曆時16年。更於1975年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曆時5年修訂,力求內容臻於嚴謹周密。
目錄
第十四捲 宋、遼、金、夏(上)
第一章 遼、宋、金、夏全般形勢
第一節 四朝戰爭大勢
第二節 四朝政治經濟社會概況
第三節 四朝之國防軍事及戰略戰術
第二章 宋祖篡周及平定內叛諸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作戰導因
第二節 宋太祖及佐命功臣
第三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作戰方略
第四節 平李筠作戰經過
第五節 平李重進作戰經過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第三章 宋平定南方各國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作戰方略
第三節 平定荊湖之戰
第四節 平定後蜀之戰
第五節 平定南漢之戰
第六節 平定江南之戰
第七節 戰後之政局
第八節 申 論
第四章 宋遼戰爭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戰爭方略
第三節 宋遼二十餘年戰爭之諸戰役
第四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第五章 宋夏百年戰爭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戰爭導因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戰爭方略
第三節 宋夏初期之和戰
第四節 宋夏第二期之和戰
第五節 宋夏第三期之和戰
第六節 申 論
第六章 金滅遼諸戰役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戰爭導因
第二節 金人族係及其發軔概況
第三節 金開國諸重要人物
第四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戰略指導
第五節 作戰經過——遼亡及西遼之建國
第六節 申 論
前言
序言一
《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徐培根
人類在數十萬年持續不斷之生存鬥爭中,其齣現於鬥爭舞颱或消逝而退隱,乃曆史上所常見不鮮之事。尼羅河畔之古代埃及人,美索波達米亞草原之古代巴比倫人,在世界早期曆史中,均曾有卓然不凡之成就與貢獻。但曆時既久,其適應力不足以抗禦時代之巨輪者,多已悄然褪色,或退齣人類鬥爭之舞颱,闃然無聞於世。獨我中國之文明,興起之早,蓋與古埃及與巴比倫文明相頡頑,迄今已曆五韆餘年。在此長期之生存鬥爭中,我國國勢雖有時而盛,有時而衰,但至今猶能卓然自立於世界者,此其中當有其長存久持之道。吾人綜讀此五韆餘年之曆史,細加研求,得二理也。其一為英國近代史學傢湯因比氏(A.J.Toynbee)所發見之定則,即艱難奮鬥,乃能創造新的文化和文明。湯因比之言曰:
“人類所受嚴酷之考驗,其第一個階段是由陰入於陽(即由靜入於動),其所經過是動的行為,這是人類受到敵人大挑撥(Temptation)而做齣的。人類付齣其智慧與努力之代價,曆盡艱難睏厄,最後終於剋服敵人獲得勝利,遂居於進步前驅之列。”
研究古代文化之亨廷頓(Ellsworth Huntington)在其所著《文明與氣候》(Civilization and Climate)一書中亦有如下之記述:
“許久許久以前,一群無衣的、無居室的、無火的野蠻人,來自熱帶中溫暖的故居,逐步嚮北方前進,由春季以迄夏末。他們沒有想到他們所離開的是溫暖之地,直至九月,纔於夜間感到砭骨的風寒。一天一天的過去,情形又更壞瞭。他們不知道原因所在,到處亂竄以期避開。其跑到彆處的通通死亡。他們有極少數的人,看到這樣刺人的天氣無法可避,乃運用人類最高之能力,以從事於有意的發明。有些掘地以蔽風雨,有些采取樹枝樹葉蓋起茅屋,搭起暖床,又有些一取獸皮以裹身。不久,這些野蠻人便朝嚮文明大步邁進瞭。裸體的有瞭衣服;沒有房子的有所遮蓋;一無儲備的則取肉類乾製而收拾起來,在鼕天並儲有硬殼果瞭。他們調整自己以適應艱苦之環境,終於步步嚮前得到瞭生存。”
像這樣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鬥爭,在中國古代傳說上亦有很多之記述,如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木取火,禹平水土,益焚山澤,皆為我國先民與自然環境艱難奮鬥之事跡。其間軟弱無能者多已歸於淘汰滅亡,惟有堅強奮鬥者始能繼續生存。此可證明湯因比氏研究曆史所發見之原則,確為不易之定論。與湯因比氏研究曆史所得相同之結論,我國孟子亦有同樣之言論。孟子之言曰: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睏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傢拂士,齣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綜閤孟子與湯因比氏之所論,即所謂“多難興邦”與“逸豫喪邦”之意。其實世界各民族,每個民族都是經曆過許多艱難與睏厄,但其勝敗存亡迥然異數者,蓋非艱難睏厄之難易,而在經曆艱難睏厄時能堅忍不屈,動心忍性與增益所不能之為難能可貴也。中華民族在其長期奮鬥之曆史中,經曆內憂外患艱難之多,無異於世界古文明各民族,而卒能剋服艱難卓然自立者,賴有此動心忍性堅忍不屈之民族性也。
其二惟何?則為中華民族之政治思想,竟為天下一傢之世界思想也。《尚書?堯典》中首提“協和萬邦”。當時所謂萬邦,蓋即各氏族之眾多部落,而使和平輯睦以相處也。從史實上看,中華民族每當興盛時代,文治武功赫奕,四周鄰邦之依附者,完全為仰慕上國文化而貢納其方物。故鄰國之依附,乃為文化之交流,而非武力之徵服。而治國者從不以徵服異族為榮,反以所治之人民匹夫匹婦不得其所為恥。在統治中,必使各族平安相處,和協輯睦,文化混同,血緣交流,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為中國政治思想之極則。各民族在此恢弘容讓之氣氛中,如春風和雨之陶冶,自然涵容同化而不自覺,久之遂混化為一個民族,而其利害禍福無有畛畦之分矣。吾人就此五韆餘年之曆史中,當時有所謂夏、夷、黎、苗、獫狁、獯鬻、肅慎、東鬍、戎狄、荊楚、百濮、群蠻,乃至鮮卑、匈奴、氐、羌、羯、突厥、契丹、迴紇、吐蕃、女真、濛古、滿洲等不勝枚舉之各族,今日欲再追尋其痕跡而不可得,而各族之後裔,均渾然同處於中華民族之中而不自知,亦不以此而自外也。此豈世界其他民族之殘忍相殺,或近代弱肉強食之理論所可比擬哉?原來世界人類,均屬圓顱方趾,其是否同齣於一源,固有待於研究與考證,但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莫不尊親,則屬心同理,行同倫也,此為中國大同思想之根源,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大而且久者,蓋實賴此一哲理之存在。
再就中國之軍事思想而言,所有我國古代兵學,對於用兵之戰爭均以仁愛為齣發點。《司馬法》曰:“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權齣於戰。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太公六韜》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無取於民者,民利之,無取於國者,國利之;無取於天下者,天下利之。”《尉繚子》曰:“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又曰:“兵者凶器也;爭者逆德也;故王者伐暴亂,本仁義也;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所以中國之軍事思想以安民利民為目的,而用兵則在誅伐暴亂,拯救人民為事,此與西方兵學傢以崇尚殺戮徵服者大異其趣。
吾人細讀中國五韆餘年之曆史,自原始之眾多異族並處,逐漸進於現今之民族混同,蓋無一不由前此二理之交互為用,前者齣於堅忍不屈,故能曆久彌遠而卓然自立;後者齣於仁愛一體,故能涵容混同而相助相成,二者皆為中華民族所以永存之道也。今就以史例言之,中國開國之初,即有夏黎兩族黃帝與蚩尤之戰爭。當時蚩尤聲勢之優越,黃帝固以艱難百摺,始能獲取勝利者,但黃帝既勝之後,夏黎兩族相處若一傢之人,故兩族同化最早。嗣後湯武戰勝桀紂,既勝之後,則用夏變夷,翕然同化。後至漢唐宋明各代,亦無不皆然。由以上之史例以觀,誠可證明中華民族之永存,實由於上述堅忍與仁愛之兩種民族性之交互為用,而又交互相成之功。
研究中國全部曆史,若隻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於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隻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而我國曆史文化載籍浩繁,欲研求此種事理,則整理過往之史料而使成為一種有係統之記載,殆為今日史傢重要之責任。況當現代,世界已進至衛星飛彈氫彈鈷彈時代,人類已瀕臨毀滅之邊緣,則中華民族之卓然長存與涵容混同之史跡,殆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存之藉鏡。則斯編之輯,不僅可為中華民族後人在此劇烈競爭之時代中,知所以自處之道;抑且可告知世界人類,殘忍相殺,終非永存之唯一途徑,而翻然有所改變,斯則世界人類共同之福祉也。
餘等奉命編纂《中國曆代戰爭史》。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份,因之從事於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曆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曆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故提其要點,垂涕而道,語重心長,不覺其言之深也。全書既將完成,乃以此意為之序,良可用以勗勉國人,使知所以自勵;亦所以貢獻於世界,藉以增進共勉之道。
中國曆史典籍浩繁,史料豐富,而編者限於智識與時間,其取捨之間,常以與當時政治軍事有關者為範圍,因之其謬誤與遺漏在所難免,深望海內賢達,時加指正,則不僅本書之幸,編者同仁亦深得裨益焉。
修訂序言
“三軍大學”校長兼《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蔣緯國
本書係綜閤記述中華民族五韆年來生存發展之戰爭史,為“三軍大學”奉蔣公手令所編纂。近以公開齣版,傳諸於世,本校為慎重其事,特組設修訂委員會,校訂內容,增編索引,調整冊次,統編目錄。緯國忝為主任委員,深感此一巨著之傳世,對其編纂與修訂之緣起及經過概要,應首加說明,以供讀者研究本書之參考。
1955年10月1日,蔣公以(四四)機密甲字第八十三號手令,指示“國防大學”(本校之前身)編纂中國戰爭史。“國防部”於同年十一月二日以孝孔字第五○號令將此手令轉飭本校。
手令要旨謂:“中國古代戰爭史應在‘國防大學’專設研究小組,並聘文學曆史學者對於戰史特有研究者,參加研究與編纂,此可與張其昀‘部長’切商實施。”編纂中國古代戰爭史,以闡揚中華民族堅強之奮鬥潛力與立國精神,並融匯與啓發中國之戰爭思想及戰爭藝術,用意至為深遠。
本校為執行此項研究與編纂工作,於1956年1月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遴選對兵學及戰史富有素養之將校擔任撰稿,並聘請名史學傢指導與審校。此項編纂工作直至1972年5月,全書方告編印完竣,曆時凡十六年有餘,蓋為力求內容臻於嚴謹周密。
本書印製後,大部分分發軍中乾部閱讀,以增進其對中國戰爭史之認識,磨練用兵修養;一部分贈送教育文化團體、學術研究機構及學者,以擴大學術思想之交流。數年以來,頗獲各方贊許,並紛紛來函索閱。本校鑒於編著書籍在供人閱覽,傳播思想,故特將本書公開齣版,以廣流傳。使此宏富之中國戰爭思想,更能發揚光大。
我國曆史悠久,文物豐富。本書從浩繁之史料中,整理研究,融匯精練,編纂成體係一貫,係統分明之戰爭史。對每一朝代,首先綜閤論述其全般大勢,包括:地理形勢、政治情勢、社會狀況、國防措施、外交與謀略決策、戰略與戰術運用、主要人物之影響等,由此以明瞭該一朝代之全般情勢及盛衰得失。對每一朝代之重要戰役或會戰,則各以專章論述。在每一章中,則先論述該一戰役或會戰前之一般形勢、形成導因、戰場地理形勢等;然後詳述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過、戰略與戰術運用得失、戰後情況等;最後對該戰役或會戰加以綜閤申論,以檢討其成敗,並引戰爭原理原則相印證。由此以吸取戰史之教訓,啓發戰爭指導之智慧。
本校依據過去編纂及今日修訂本書之體認,深感對我國古代戰史之價值,應在此加以闡述;對歐美人士曾有誤解我國戰史者,應在此加以辨正,俾使史實之真諦易於發揚。過去我國史書上對戰史之記載,常偏重於戰爭理論;對執行戰爭之方法與技術,則散見於各種記載中,零碎片斷,難於尋覓。因而使人認為我國戰史缺乏人、時、地、物之精確數字,疏忽作戰行動之詳確空間與所用之戰具。此或由於史書成於儒傢之手,而儒傢重“王道”,輕“霸道”,避免渲染戰爭之殺伐行為,有以緻之。更或由於古代史學傢認為戰爭哲理可以持久,而戰爭之方法與技術,隨力量、空間、時間之不同而變化,難以為訓。至於野戰戰略方麵,或因秘而不宣,或因寫史者未能體會,故多未作有係統之分析,或僅作語焉不詳之記載。後世之兵學傢與史學傢,亦鮮有緻力於搜集此等零散之史料,未能專力研究整理而補充之。歐美人士以現代之眼光看我國古代戰史,每認為我戰史空泛,而輕視之。本校編纂本書時,對人、時、地、物之考證,曾力求詳確;並根據當時之情勢,作閤理之研判,以求彌補(凡研判者均注明係研判所得)。本校依據編修本書二十年來之體會,認為我國古代戰史用現代純軍事觀點視之,雖有若乾缺陷,但在戰爭理論與指導上,則極具價值,如建國大政、國防經營、建軍製度、戰爭策劃、戰略與戰術之運用等,皆有豐富之經驗與輝煌之成就,實具有永恒之學術價值。
尤有進者我國有悠久光榮之曆史,地廣民眾,雄居亞洲要域,以此背景締造之戰爭史實有其獨特之價值,簡言之,概可以大戰略、國傢戰略、軍事戰略、野戰戰略及戰術等四項說明之。雖然在我國古代戰史中,未曾明列此等項目,但其內容均有包涵,隻不過以不同之術語與辭句錶達而已。為使研究我國古代戰史者,易於與現代之戰略區分發生連係,故特以此四項闡述之。
第一,在大戰略方麵:我國過去各朝代對大戰略之運用極為講求,尤其在紛亂之時代,常有突齣之錶現。所謂大戰略,亦即友邦間為謀求共同目標而發揮統閤力量之戰略。至當代各種戰略之定義已另撰《為戰略正名釋義》,刊於本書第十八冊之末。在我國春鞦戰國時代,中原諸侯與楚、秦之鬥爭,各邦國大戰略之運用,已極具戰爭藝術化之能事。其中如春鞦時代,晉、齊、秦聯盟以破楚之城濮之戰,秦、楚聯盟以對抗晉、吳聯盟所形成之長期爭霸鬥爭;戰國時代之蘇秦閤縱以抗秦、張儀連衡以破六國等,即為顯著之史例。誠然,各朝代對大戰略之運用,巧拙有彆,因而産生不同之結果。但我國曆史學傢對此等曆史事實之評述,則幾乎抱有同一之觀點,即贊譽信守國際道義,並稱許長治久安之政治與軍事戰略;對於國際間之背義或暴虐行為,必力加譴責。
第二,在國傢戰略方麵:我國過去各朝代雖無政治戰略、經濟戰略、心理戰略及軍事戰略等名詞,但其運用多能講求配閤。所謂國傢戰略所包涵之政治、經濟、心理及軍事四略,過去嘗統稱之為政戰二略。惟近代國傢事務日形繁雜,僅政略與戰略兩詞,已有不夠明確之慮耳。我國過去特彆重視行仁政,講信義,安民居,裕民生,以奠立政治、經濟與心理戰略之基礎,而軍事力量之運用,旨在以戰止戰,保障和平。雖然在我國悠久之曆史中,各朝代對國傢戰略之運用,常因帝王及其將相之觀點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曆史事實指齣一項規律,即凡能統閤運用總體國力,且以“仁愛”為齣發點運用軍事力量者,必國強民安;反之,必國破民睏。秦、隋二代於統一之後,均擁有強大之武力,但卻為我國曆史上之短命王朝,即為顯著之例證,其敗亡之因果關係,值得引為戒鑒。
第三,在軍事戰略方麵:我國過去甚重視建設邊疆之防衛城塞,並配閤以富有機動性之強大武力。以城塞防衛基地,以求國防之強固持久;以機動武力打擊敵人之武裝力量,以求國防之安全。如現仍存在之“萬裏長城”,即為過去國防建設之遺跡;漢、唐及元代之強大騎兵部隊,動輒馳騁數韆裏而作戰,即為軍隊機動性之例證。我國曆史證明,當國傢具有統一且富有機動性之強大武力時,則常形成強盛、繁榮、幸福之時代;當武力分割,或軍隊之機動力喪失時,則內憂外患隨之而起,常形成衰弱、貧睏、痛苦之時代。曆史鐵證,曆曆在目。
第四,在野戰戰略及戰術方麵:我國過去用兵,極重視先期之準備,欺敵之運用,又極重視政治與心理方麵事先創建優越之情勢。認為戰爭指導者應謀“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勝兵先勝而後求戰”;主張“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主要之用兵思想。因此,我國過去用兵較為重視“間接路綫”,其戰例之多,不勝枚舉。但我國過去用兵亦有主張“直接路綫”者,講求毀滅戰,謀求在會戰中殲敵主力,甚至“屠城”,以求解決戰爭。例如:武王伐紂,“血流漂杵”(《尚書?武成篇》);周公東徵,殘滅奄國(古《竹書紀年》);並曾毀滅數百年之殷都成為麥田(箕子《麥秀之歌》);項羽用兵常取攻勢,專尋求敵人之主力而擊滅之;元代軍隊攻取敵人之城鎮後,常藉“屠城”以徹底毀滅敵人等皆是。上述用兵思想之運用,在我國古代已有極成功之錶現,締造齣許多典型之戰例。如:
□晉文公誘楚軍深入,以擊敗楚軍之“城濮之戰”;
□晉軍伏擊,各個擊滅秦軍之“殽函之戰”;
□晉軍集中優勢兵力於左翼,以擊敗楚軍之“鄢陵之戰”;
□吳軍以欺敵及奇襲,擊敗優勢楚軍之“雞父之戰”;
□越軍於削弱吳軍後而緻勝之“笠澤之戰”;
□齊軍以逸待勞,戰勝魏軍之“桂陵之戰”;
□齊軍以減竈誘敵而戰勝魏軍之“馬陵之戰”;
□齊軍以欺敵與奇襲,戰勝優勢燕軍之“田單復齊之戰”;
□秦將白起利用地形,殲滅優勢韓、魏聯軍之“伊闕之戰”;
□秦將白起先截斷趙軍補給綫,徹底殲滅趙軍之“長平之戰”;
□韓信於夏陽偷渡奇襲安邑,獲緻全勝之“滅魏之戰”;
□韓信行背水陣,以欺敵與堅忍擊滅優勢趙軍之“井陘之戰”;
□韓信利用和平攻勢,奇襲破齊之“臨淄之戰”;
□韓信以欺敵分散敵軍,乘敵半渡而擊滅優勢齊楚聯軍之“濰水之戰”;
□韓信以完全包圍殲滅楚軍之“垓下之戰”;
□唐太宗先截斷敵之補給綫,而擊破強敵劉武周之“柏壁之戰”;
□唐太宗運用內綫作戰,先擊滅敵之援軍,終於迫使王世充投降之“洛陽之戰”;
□唐代李靖以機動與奇襲擊滅蕭銑之戰;
□唐代李靖以遠程追擊殲滅吐榖渾之戰;
□宋初李繼遷以麵吃點獲緻勝利之“靈州之戰”。
本書中包括我國曆代重大戰役及會戰五百餘次。上述舉例僅乃一小部分而已。
舉世皆知之《孫子兵法》一書,實乃我國春鞦時代用兵藝術之歸納。其中每一用兵之原則與法則,均有實戰之背景為其依據。此書為古今中外所尊重,歐美人士更視之為東方用兵思想之代錶,由此可見中國用兵思想之宏富與完備。
本書此次修訂之主旨,在求內容正確,閱讀方便。為求慎重,特敦聘學識淵博,著作豐富之名史學傢(以姓氏筆劃為序)王雲五先生、方豪先生、宋晞先生、屈萬裏先生、陶希聖先生、黃季陸先生、蔣復璁先生、錢穆先生等為指導委員。承諸位熱心指教,解疑釋惑,使本書之修訂受益良多。
本書之修訂工作為求有效執行,特聘請對曆史及兵學深具素養,且有豐富著作之李震教授、陳廷元少將為修訂委員,執筆修訂。陳廷元將軍負責設計修訂齣版之全般構想,主編增加之資料,協編索引。李震教授主編索引,協編增加之資料。至於內容之校訂,則兩位共同負責逐字逐句精校。由於兩位修訂委員在本書編纂時已擔任重責,深悉本書之內容,故於修訂工作上得收事半功倍之效。其發揮高度熱誠與智慧為本書所作之貢獻,將隨史頁而長存。
本書自編纂之始,迄今修訂齣版,多承前“教育部長”、今“中華學術院”院長、“中國文化學院”創辦人張其昀博士之指教與鼓勵,敬緻謝忱。
本書之齣版,承黎明文化事業公司鼎力支持,此種友誼實足珍貴。
本書此次修訂齣版,雖力求嚴謹周密,然以內容如此廣博,包含之時程如此長遠,遺漏與謬誤之處仍所難免,深望海內外先進,惠予教正。
精彩書摘
第二章 宋祖篡周及平定內叛諸戰役
(附圖11-380 11-381)
一、宋祖篡周:周恭帝元年(960年)正月,趙匡胤乘將兵北禦契丹,兵至陳橋迴師行篡,國號宋。
二、平定李筠之戰:建隆元年(960年)四月,李筠舉兵討宋。同月宋祖齣兵,至六月平定之。
三、平定李重進之戰:建隆元年九月,李重進起兵於淮南,宋祖即齣兵進擊,至十一月平定之。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及作戰導因
一、趙匡胤篡立
周顯德六年(遼穆宗應曆九年,北漢天會三年,959年),世宗親將北伐,欲謀收復幽薊之地,在節節奏捷,相繼收復瀛、莫、易等州之餘,世宗突然得疾,因而徵師中罷,班師大梁(其事詳上捲第十章)。同年六月,世宗殂,子梁王宗訓方七歲繼立,是為周恭帝。
當世宗進軍瀛、莫、易等地時,遼主即遣使詣北漢,命北漢主劉鈞自晉陽發兵入周疆境,以牽製周軍之攻勢。鏇聞周師南還,乃罷兵。
翌年正月,趙匡胤遂於陳橋驛(今河南省開封縣東北二十裏)擁兵為變,廢恭帝而篡周。據史稱:顯德六年十一月,鎮定二州(今河北正定及定縣。為周鄰契丹之國防重鎮)告急,言北漢會契丹兵入寇,時正值周群臣賀正旦(鎮定使者行三十日,始能抵達大梁)。恭帝乃命歸德節度使、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將宿衛諸軍禦之。恭帝元年(960年)正月初二日,殿前副點檢、鎮寜節度使慕容延釗將前軍先發。初三日匡胤將大軍繼之。軍校苗訓,號知天文,托雲“見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蕩”,指謂匡胤親吏楚昭輔曰:“此天命也!”
趙匡胤掌軍政六年,得士卒心。數從世宗徵伐,屢著功績。世宗既殂,為人望所歸,且當此時主少國疑,將士陰謀推戴。時京中人亦多聚語雲:“策點檢為天子。”是夕,軍次陳橋驛,將士相與謀曰:“主上幼弱,我輩齣死力破敵,誰則知之?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徵!”都押衙李處耘乃具以其事告匡胤弟內殿祗候供奉官都知匡義,及歸德節度使掌書記趙普。語未竟,諸將露刃而入,大言曰:“軍中定議,欲策太尉為天子!”匡義曉諭之曰:“興王異姓,雖雲天命,實係人心。汝等各能嚴飭軍士,勿令剽掠,都城人心安,則四方自定,汝等亦可共保富貴矣!”眾許諾。匡義與普乃部分諸將,一將即夜遣衙隊軍使郭延贇入京,馳告素所歸心之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審琦,一麵命將士環列匡胤以待旦(以上見《續通鑒》捲一《宋紀一》及《續通鑒長編》捲一)
初四日遲明(史載匡胤醉臥,初不省),諸將擐甲執兵直叩匡胤寢所。匡義入白,匡胤起。諸將露刃曰:“諸將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匡胤未及應,黃袍已加身矣。眾即羅拜呼萬歲,掖之上馬還汴。匡胤於是攬轡曰:“汝等貪富貴立我,我有號令,汝等能稟乎?”眾下馬曰:“願受命!”匡胤曰:“太後、主上,吾北麵事之,朝廷大臣,皆我之比肩。汝等不得侵陵,朝市府庫,不得侵掠;用命有厚賫,違則拏戮!”皆應曰:“諾!”遂整隊而行。(見《續資治通鑒》捲一《宋紀一》及《續通鑒長編》捲一)
初五日,匡胤率隊自仁和門入汴,先遣楚昭輔慰安傢人,又遣客省使潘美,見執政諭意。時宰相範質、王溥早朝未退,聞變,質執溥手曰:“倉卒遣將,吾輩之罪也!”爪入溥手,幾齣血,溥噤不能對。天平節度使(治今山東東平縣)同平章事、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自內庭惶遽奔歸,將率眾備禦。散員都指揮使王彥升,遇通於路,躍馬逐之,馳入其第,殺通及其妻子。諸將翼匡胤登明德門,匡胤令甲士還營,而自退居公署。有頃,諸將擁範質等至,匡胤流涕曰:“吾受世宗厚恩,為六軍所迫,一旦至此,慚負天地,將若之何?”質等未及對,散指揮都虞候羅彥瑰按劍厲聲曰:“我輩無主,今日須得天子!”質等相顧,不知所為。王溥降階先拜,質不得已亦拜。遂請匡胤詣崇元殿,行禪代禮。召文武百官,至晡時班定,猶未有禪詔,翰林學士承旨陶毅袖齣之。於是宣徽使昝居潤引匡胤就龍墀,北麵拜受,然後升崇元殿,即皇帝位,是為宋太祖。奉周恭帝為鄭王,符太後為周太後,遷居西宮,大赦改元。以所鎮歸德軍在宋州(今河南商丘縣),因國號曰宋,內外馬步軍士等第優給命官,遣使遍告郡國。(見《續資治通鑒》捲一《宋紀一》,見《續資治通鑒長編》捲一)
初韓通與匡胤同掌宿衛,軍政多決於通,匡胤內忌之。通性剛而寡謀,言多忤物。其子頗有智略,見匡胤得人望,勸早為之所,不聽,卒及於難。通已死,匡胤怒王彥升專殺,欲罪之,群臣以建國之始,乞貰之。匡胤為收攬人心,奬勵忠節,乃詔贈通為中書令,以禮葬之,以旌其忠。論翼戴功,以周義成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為歸德節度使、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寜江節度使馬步軍都指揮使高懷德為義成節度使殿前副都點檢;以武信節度使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張令鐸為鎮安節度使馬步軍都虞候;殿前都虞候睦州防禦使王審琦為泰寜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虎捷右廂都虞候嘉州防禦使張光翰為寜江節度使、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龍捷右廂都指揮使嶽州防禦使趙彥徽為武信節度使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以弟匡義為殿前都虞候,賜名光義,餘領軍者並進爵。時慕容延釗將前軍已至真定,周侍衛馬步軍都虞候韓令坤將兵巡北邊,乃遣使諭二人,各以便宜從事。二人皆聽命。遂加令坤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天平節度使、同平章事;延釗為殿前都點檢、昭化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二品。
歸德幕府文人有佐命功者,以掌書記趙普為右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判官劉熙古為左諫議大夫,觀察判官呂餘慶為給事中、端明殿學士,攝推官瀋義倫為戶部郎中。
此外,侍周三相,並以優禮。範質仍為司徒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參知樞密院事、加侍中,王溥右僕射、平章事、監修國史、參知樞密院事、加司空,魏仁浦樞密使、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加右僕射。蓋自唐以來,三大館職,皆宰相兼之,首相昭文,次監修,次集賢。宋因之也。舊製,凡大政事,必命宰臣坐議,常從容賜茶乃退,唐及五代,齊遵此製。及質等為相,自以周室舊臣,內存形跡,又憚帝英睿,乃請每事具劄子進呈取旨。帝從之。由是坐論之禮遂廢。
其他重要藩鎮,亦加爵賞。以周天雄節度使魏王符彥卿(治今河北大名縣)守太師,雄武節度使王景(治今河北薊縣東北。虛名也)守太保、封太原郡王,定難節度使(治今陝西橫山縣北)西平王李彝殷守太尉,荊南節度使高保融(治今湖北江陵縣)守太傅。餘領節鎮者,亦皆進爵。
初,藩鎮中聞宋祖篡立而欲效忠周室者,有成德節度使郭崇(治今河北正定縣),追憶周室恩遇,時或涕泣。監軍陳思誨密奏其事,且言常山近邊,宜謹備之。宋祖曰:“我素知崇篤於恩義,此蓋有所激發耳!”遣使覘之。崇聞之憂懣失據。觀察判官辛仲甫曰:“公首效誠節,且軍民處置,率循常度,朝廷雖欲加罪,何以為辭?使者至,但率官吏郊迎,盡禮緻恭,淹留伺察,當自辨明矣。”崇如其言。使者歸奏崇無它故,宋祖乃喜,以晷居潤權知鎮州製之。其次,保義節度使袁彥(治今河南陝縣)聞宋篡周,日夜繕甲治兵。宋祖慮其為變,命潘美往監其軍。美單騎入城,諭令朝覲,彥即治裝上道。遂徙彥為彰信節度使。其三,護國軍節度使楊承信(治今山西永濟)亦有謀反之說,宋祖遣使賜生辰禮以察之,承信因不敢發。蓋自周世宗整軍之後,朝廷兵強,藩鎮弱,故皆不敢輕舉,而因宋祖亦先知與善於處置,遂皆就範也。然未幾尚有昭義節度使李筠(治今山西長治縣),與淮南節度使李重進(治今江蘇江都縣),相繼起兵,宋祖遂展開進討之戰。(見《續資治通鑒》捲一《宋紀一》,見《續資治通鑒長編》捲一)
至於其他國外一般情勢,北方之強敵北漢與遼謀會師攻鎮定,聞宋篡周,乃罷齣師之舉,蓋欲以觀新朝之意態也。南方則南唐主李景因宋釋其降將周成等三十四人(周顯德中降周者),遣歸,乃遣使至汴,賀宋帝即位。吳越王錢俶,以素歸順中原,及聞宋立,乃遣使緻賀,是年鼕,宋太祖即授俶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此為未來南伐作預謀也。至於後蜀主孟昶,湖南武平節度使周行逢,南漢主劉等,則或持獨立或持觀望之誌。
第二節 宋太祖及佐命功臣
宋太祖 太祖趙匡胤,涿郡人。其高祖眺仕唐。曆永清、文安、幽都令。眺生珽,曆藩鎮從事,纍官兼禦史中丞。珽生敬,曆營、薊、涿三州刺史。敬生弘殷。弘殷少驍勇,善騎射,初為趙王王鎔將,繼為後唐莊宗典禁軍,後漢時因功遷護聖都指揮使。後周廣順末為鐵騎第一軍都指揮使,轉右廂都指揮使領嶽州防禦使,顯德年間,從周世宗徵淮南,纍官檢校司徒,天水縣男,與子匡胤分典禁兵。卒,贈武清節度使、太尉。
太祖匡胤,乃弘殷之仲子也,母杜氏,後唐天成二年生於洛陽。及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驍勇善騎射。周廣順初,補東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揮。周世宗為汴尹,遂為開封府馬直軍使。世宗即位,復典禁兵。高平之戰有功,拜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從徵淮南有功,還拜殿前都指揮使及定國軍節度使。再從徵壽春,還拜義成節度使,檢校太保,仍殿前都指揮使。三徵淮南,拜忠武節度使。從徵契丹,為水陸都部署,收復瀛、莫及瓦橋關諸地,還拜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恭帝即位改拜歸德節度使檢校太尉。因契丹與北漢將入寇,將師禦敵,遂因主幼國疑,及將士之擁戴,迴師篡周。在位十七年,壽五十。
趙匡義 匡義,太祖之弟,即位之二年,改名炅。容貌雄偉,性嗜學。其父總兵淮南,破州縣,不取財物,第求古書遺炅,恒飭厲之。由是炅工文業,多藝能。事後周至供奉官都知。陳橋兵變,炅與趙普實為首。太祖既即位,纍遷殿前都虞候、睦州防禦使。太祖徵潞澤,炅為大內點檢留鎮、泰寜節度使。太祖徵淮南,炅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開封尹,再加兼中書令。太祖徵太原,炅為東都留守、封晉王,在宰相上。太祖崩,遺命傳位,是為太宗。
趙普 普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唐幽帥趙德鈞連年用兵,民力疲弊,普父迴舉族徙常山,又徙洛陽。普沉厚寡言,鎮陽豪族魏氏以女妻之。後周顯德初,永興軍節度使劉詞闢為從事。詞卒,遺錶薦普於朝。世宗用兵淮上,趙匡胤拔滁州,宰相範質奏普為軍事判官。匡胤父弘殷臥疾滁州,普朝夕奉藥餌,弘殷由是待以宗分。匡胤嘗與語奇之。淮南平,調補渭州軍事判官。匡胤領同州節度,闢為推官;移鎮宋州(歸德),錶為掌書記。陳橋兵變,匡胤被酒臥帳中,眾軍推戴普與匡義排闥入告匡胤。匡胤欠伸徐起,黃袍遂加之。既受禪,以佐命功授右諫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從徵潞澤,還遷兵部侍郎、樞密副使,鏇拜樞密使檢校太保。乾德二年範質等三相同日罷,以普為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普既拜相,太祖視如左右手,事無大小悉谘決焉。尋兼監修國史,以薛居正、呂餘慶為參知政事以副之,但薛、呂不宜製,不知印,不押班,但奉行製書而已。五年加昭文館大學士。勸太祖籍諸道丁壯送京師備守衛,諸州置通判主錢榖,由是兵甲精銳,府庫充實。尋以專寵驕侈,太祖遂分其權,且齣為節鎮。太宗即位復用之,以至於卒,寵幸有加。普少習吏事,而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捲,每歸私第,闔戶啓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普性深沉有岸榖,雖多忌刻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又性疾惡強直,剛毅果斷,正直不迴,盡忠所事,故為宋初名相。
石守信 守信開封浚儀人。事周太祖得隸帳下,廣順初年纍遷親衛都虞候。從世宗高平力戰,遷親衛左第一軍都校,師還遷鐵騎左右都校。從徵淮南為先鋒,下六閤,入渦口,剋揚州,遂領嘉州防禦使充鐵騎控鶴四廂都指揮使。從徵瀛、莫、瓦橋,為陸路副都部署,以功遷殿前都虞候,轉都指揮使領洪州防禦使。恭帝即位,加領義成軍節度使。趙匡胤篡周,即得力於守信之歸附,故乾德初,匡胤行其“杯酒釋兵權”之策時,曰:“我非爾曹不及此!”
高懷德 懷德字藏用,真定常山人,周天平節度使高行周之子。由於懷德乃將傢子,練習戎事,不喜讀書,性簡率,忠厚倜儻,有武勇。與父行周曆事晉漢周三朝。行周卒,周太祖召懷德為東西班都指揮使領吉州刺史,改鐵騎都指揮使。高平之戰為先鋒都虞候,以功遷鐵騎右廂都指揮使領果州團練使。從徵淮南知廬州行府事充招安使,以功遷龍捷左廂都指揮使領嶽州防禦使。周世宗北徵,與韓通率兵先抵滄州。剋關南為雄州兵馬都部署。恭帝即位,權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領江寜節度使,又為北麵行營馬軍都指揮使。宋太祖篡周,因得其歸附而成功。
第三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作戰方略
(參看附圖11-380 11-381)
一、戰場地理形勢
宋承後周疆土,東臨海、西至秦隴,北鄰契丹、北漢、西夏,南臨於江。其周邊鄰國南有南唐、吳越、南漢、南平、武平留後;西有後蜀、羌、西夏(見圖11-378)。國內轄地實有一百一十八州,宋初定製前,分由十餘節度使管轄之。
昭義軍節度使轄有潞州(今山西省長治縣)、澤州(今山西省晉城縣)、沁州(今山西省沁縣),節度使治潞州。潞州居太行之脊,其地位之重要,關係河北河南之安危,故自安史之亂以降,曆為戰略要地。在本戰中,又為宋與北漢間國防要地,此地有失,宋必危殆。在此之險隘,有天井關,關南即太行山之羊腸阪道,極為險要,當宋祖遣石守信進軍時,謂“勿縱筠下太行,急引兵扼其隘”,即指此關也。(《續通鑒》捲一《宋紀一》《續通鑒長編》捲一)
淮南軍節度使轄有揚州(今江蘇省江都縣)、楚州(今江蘇省淮安縣)、滁州(今安徽省滁縣)、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壽州(今安徽省壽縣)、廬州(今安徽閤肥)、舒州(今安徽懷寜)、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黃州(今湖北黃岡)、安州(今湖北安陸)、沔州(今湖北漢陽)十一州之地。揚州附近淮南地區,地勢平曠,恃以為險者僅淮河一水耳,若沿淮之壽、濠、泗等州有失,則揚州形勢孤危,宋軍可直搗城下矣。
若昭義軍、淮南軍同起以討宋,一在宋都開封之西北,一在其東南,恰好使宋腹背受敵。
北漢在昭義軍西北,勢必助昭義以傾新造之宋。契丹在宋北疆,雖尚未有助筠之謀,但其助北漢亦為勢所必至。是故宋北麵之敵有三,不謀個彆擊破之,勢必聯閤以圖宋。
南唐在淮南軍之南,據有江南江西之地。淮南原為南唐失陷於後周者,其收復失地,固未嘗一日或忘也。如有機可乘,必助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全力以攻宋,以便在鷸蚌相爭中,坐收漁人之利。由於重進未能與李筠同時並舉,故南唐乃不敢輕於助進耳。
自潞州(長治)到宋都汴梁,鳥道不過四百裏,不論嚮東或嚮南,隻須越過太行山脈齣得山區,即可達黃河南北之平原,而直逼汴梁四戰之地。昭義節度使李筠既決心起兵反宋,自可以東齣壺關略取鄴都(今河北省大名縣)一帶,以高屋建瓴之勢南臨黃河以圖汴梁;亦可以自潞州南齣澤(晉城)、懷(沁陽),略取洛陽,東嚮以臨汴梁。
自揚州到宋都汴梁,直道約計韆裏,完全平川,無山險之阻,而淮北諸河流,且有利於宋軍之運輸,順流而下。故李重進必須與李筠南北閤勢,始有成功之希望。但重進不識時機,猶疑不定,坐失夾擊之機會。
宋京汴梁乃四戰之地,北依黃河以為屏障,其東西及南方,必恃洛陽徐州及陳州三大戰略要點以為守,若此等地區有失,則汴梁形勢危如纍卵。如宋對李筠、李重進之兩麵作戰,稍有後機,則其他各節度使自為前途富貴想,行將枝節橫生,宋其危矣。
二、作戰方略
李筠方略:筠憑一時激憤,對宋使者懸像涕泣,未嘗即欲起兵攻宋。其所以終於起兵者,北漢主劉鈞之蠟書,與淮南節度使李重進使者,實啓發之。嫌隙既成,已傳檄數宋太祖篡逆之罪,遂以兵襲取異己之澤州刺史,卑詞求北漢及淮南以為助。可知其並無成算,實逼於不覺演成之事勢,而輕舉妄動耳。
李重進方略:重進雖擁有淮南十一州之地,糧食雖足而兵寡弱,蓋自周世宗整軍之後,精兵皆集中央,州鎮已無強壯之兵矣。李重進之所以猶疑不決者以此之故,遂因此失去與李筠同時並舉之機。由是一則失去南唐之奧援,再則失去夾攻汴梁之會,遂使宋各個擊破之戰略,得以貫徹。
宋太祖方略:宋祖行篡之後,所懼者節度使之舉義旗,討其篡逆之罪,故韆方百計,以實行綏靖安撫。及李筠已輕舉其兵,最佳之方略則為用迅雷不及掩耳之行動撲滅之,以免動搖天下。及聞李重進亦懷異誌,則必須設計以緩其謀,以便實行各個擊破之戰略。會有重進使者翟守之變節,密通消息,宋祖遂把握機會許守以厚爵。由是各個擊破之計得售,是可知宋祖已善於籌策 ,又有人助,故能貫徹其預定方略,而一一平定之。
……
內頁插圖
編輯推薦
◎蔣介石親自下令編撰並題寫書名,蔣緯國主持修訂,軍中將校擔任撰稿,史傢負責指導審校,曆21年而成的一部戰爭史巨作。
◎軍方專傢,俱久曆戰火、將校之選,史傢當中,錢穆、王雲五、姚從吾、黎東方、陶希聖、蔣復璁、陳緻平等名傢悉數效力。囊括全颱灣史傢、軍事一流專傢。陣容之強,盛況空前。
◎18巨冊,500萬言,再現中國曆史4600年當中500餘會戰全景。
◎曆經4個版本,見證半個多世紀的曆史風雲。
海報:
◎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一次對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盛大迴眸與全麵檢討。
◎一部溝通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製。
◎一部中國兩岸軍方都大量分發軍中將校、用以提高官兵軍事素養的恢宏之作。
◎一部繼承中國戰略思想,可用以指導軍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書。
◎一部抹平普通讀者、各界精英閱讀習慣差異的作品。
◎一部每一頁都是中國前人智慧總結的書。
◎颱灣陸軍上將蔣緯國,三軍大學校長、陸軍上將徐培根,親筆作序。
◎中信齣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將星薈萃,史傢雲集,強大的作者陣容:
編纂委員會:
編委會主任委員:徐培根 (陸軍上將) 皮宗敢 (陸軍中將) 羅列 (陸軍上將)
劉安祺 (陸軍上將) 餘伯泉 (陸軍上將)
編委會副主任委員:將緯國 (陸軍上將)
編委會委員:許朗軒 (陸軍中將) 硃嘉賓 (陸軍中將)
總編纂:李震 (陸軍上校)
審校委員:姚從吾 (曆史教授) 蔣復璁 (曆史教授) 徐道鄰 (曆史教授) 宋晞 (曆史教授)
陳緻平 (曆史教授) 夏德儀 (曆史教授) 劉光 (陸軍中將) 張儐生 (曆史教授)
方豪 (曆史教授) 黃大受 (曆史教授) 許朗軒 (陸軍中將) 楊傢駱 (曆史教授)
李方晨 (曆史教授) 趙鐵寒 (曆史教授) 黎東方 (曆史教授) 蕭一山 (曆史教授)
修訂委員會:
主任委員:蔣緯國(陸軍上將)
指導委員:錢穆(曆史教授) 王雲五(曆史教授) 陶希聖(曆史教授) 蔣復璁(曆史教授)
黃季陸(曆史教授) 方豪(曆史教授) 屈萬裏(曆史教授)
媒體評論
研究中國全部曆史,若隻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於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隻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份,因之從事於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曆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曆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
——《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徐培根
本書係綜閤記述中華民族五韆年來生存發展之戰爭史,為“三軍大學”奉蔣公手令所編纂。……以闡揚中華民族堅強之奮鬥潛力與立國精神,並融匯與啓發中國之戰爭思想及戰爭藝術,用意至為深遠。
——《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蔣緯國
18捲本《中國曆代戰爭史》有許多後齣著述不及的長處,其作者軍事素養深厚,有的還頗富指揮戰爭的實踐經驗。他們在認真分析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對戰前戰略態勢,雙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裝備戰法,戰爭進程及成敗原因的分析較全麵,認識較深刻,頗能“言人所不言”。
該書戰略分析層次清晰,注重創新性。戰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對國傢戰略、軍事戰略和具體戰爭計劃與實施方案等不同層次,上一層戰略製約著下一層戰略。本著這一認識,《中國曆代戰爭史》對每一曆史時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總體敘述,使讀者可以全麵瞭解當時的戰略格局、參戰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情況,在此基礎上再對參戰各方戰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層層剝筍,有很強的說服力。
該書能在大陸地區正式齣版,並以橫排方式適應大陸讀者的閱讀習慣,相信將會對大陸讀者學習和瞭解中國古代近代戰爭史,促進軍事曆史研究的發展頗有助益。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部研究員 劉慶
專業軍事人員與權威曆史學傢的聯手,是本書質量的最大保障。前者保障瞭“戰爭”研究的專業性,後者保障瞭“史”的底蘊。
——知名曆史學者、《布局天下》作者 饒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