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下) 中信出版社

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下)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中野京子 著
图书标签:
  • 法国大革命
  • 欧洲历史
  • 近代史
  • 社会史
  • 政治史
  • 文化史
  • 中信出版社
  • 启蒙运动
  • 18世纪
  • 拿破仑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7752
商品编码:10313334399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语言轻松活波,欧洲版“鱼羊野史”!《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上册于2015年11月推出,获得了不俗的成绩,被众多读者评价十分有趣味性,阅读体验十分轻松,作者就是日本女版“高晓松”。下册的翻译风格更为轻松活波,接近年轻人的阅读习惯。

2. 内容丰富,散点式描绘,将历史与电影结合,令人耳目一新! 100多个小故事轻松的勾勒出了18世纪前后的欧洲全景图。中野京子在下册中结合了有关当时的历史的各国电影,将电影与历史之前的相似与不同展现了出来。

3. 《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下)》开本小巧、制作精良,适合口袋阅读!适合不喜欢看正史以及对历史了解不多的读者。他们喜欢短平快,喜欢吐槽和段子,对欧洲史的八卦感兴趣,他们喜欢从微博、微信、豆瓣、图书排行榜、朋友推荐等渠道获得图书信息。这套书中,讲的是那个时代实实在在生活着的“有血有肉”的人。



内容简介

《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下)》讲述了1683年?1883年法国大革命前后100年,也就是200年间的欧洲历史。这阶段的历史充满了血腥的味道,市民阶级抬头、欧洲的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以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期间被捕,断头台斩首的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处以刑罚为时间轴,对期间欧洲发生的事件和活跃的人物做了全景式扫描。本书分为六个部分,围绕宫廷、艺术家与民众三个群体,将犹如打翻了小朋友的玩具箱一样又多又杂的欧洲历史分门别类,细细讲来。历史中的人物、事件,在阅读过程中像一个个点一样连接,共同构成了欧洲一段疯狂的年代。


作者简介

中野京子(Nakano Kyoko),出生于北海道。专攻德国文学、西方文化史。中野京子凭借自己在历史和艺术方面的广泛知识,以及对人类心理的超群洞察力,撰写出全新解读欧洲文化、历史与艺术的专著,获得广大读者的支持与喜爱。现今除了在报刊杂志上撰写专栏外,中野京子还参与出演NHK艺术相关的电视节目,活跃在艺术普及多方舞台上。国内已出版的作品《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上)》、《桥的故事》、《名画之谜:希腊神话篇》等。


精彩书评

日本人怎么看欧洲历史?在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是怎样在日本“段子手”手中变成一个个段子,从各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那个传奇的时代那些传奇的人。

----凤凰网历史


这本书里描写的法国大革命不再是历史时间轴上短短的一百年,而是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

他们或推进了历史的脚步,或影响了文化的进程,或改变了审美的导向,你将看到的不仅是波澜壮阔的历史车轮碾压而过,更是一个个独立的人格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网易娱乐


动乱的欧洲历史,被有趣的小故事“调配”得意趣盎然。一本相见不晚历史小书,适合随时带在身边随时读。

----慢书房


目录

第一章

喧嚣时代

一 蠢动于宫廷之人

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书信(1793年)

皇后的死因是家暴?(1826年)

皇后羡慕妓女?(1725年)

敢勾搭王的女人!活腻了吧?(1724年)

“芳达姬”长久而人生苦短(1680年)

音乐治疗抑郁症(1737年)

“老爸快死!”(1737年)

母子三代大混战(1801年)

进退两难的拿破仑三世(1867年)

不知丈夫已死……(1866年)

“成吉思汗=源义经”说与“马哈茂德二世之母=约瑟芬皇后表妹”说(1808年)

二 名垂青史?默默无闻?

贝多芬的年纪比莫扎特大?(1787年)

终有一天会被世人认可(1843年)

在《梅杜萨之筏》之前(1817年)

卖火柴的“小男孩”(1827年)

不愿孤独上路(1811年)

富人的啤酒、穷人的金酒(1751年)

弃儿们的下场(1790年)

皮氏痴恋zui哀怨(1863年)

第二章

电影中的世界史

一 华美绚烂的宫廷画卷

面具之下的秘密(1703年)

有闲贵族们的恋爱游戏(1782年)

在威尼斯解放的混乱中(1866年)

国王发疯(1788年)

生如小说(1823年)

轻松跨越性别的界限(1750年)

在全世界的瞩目之下(1772年)

疯狂的单相思(1812年)

耍嘴皮子也要命(1794年)

不说谎的女人(1882年)

除非被暗杀,否则世人不会想起你(1864年)

幸福如梦的茜茜(1863年)

哈布斯堡家族的落日黄昏之时(1889年)

这算哪门子的恶女?(1815年)

即便美人如云,不过黄粱一梦(1685年)

玛丽?安托瓦内特的项链(1784年)

暴君暗杀令(1844年)

藏有短剑的圣经(1844年)

正妻的位子是铁饭碗?(1805年)

拥挤的婚姻(1774年)

华尔兹与波尔卡(1801年)

二 艺术家们的光与影

上帝的宠儿——莫扎特(1791年)

莫扎特的藏书目录(1791年)

雨果之女阿黛尔(1863年)

我们如此相爱,却为何……(1827年)

从歌手到皇家公务员(1737年)

令男人走向毁灭的蛇蝎美人(1845年)

我写故我在(1814年)

寻觅真爱(1753年)

克拉拉、舒曼和勃拉姆斯(1856年)

贫贱夫妻百事哀(1789年)

失足女子(1847年)

抛弃安逸的生活,选择正义的战斗(1877年)

仅凭一张照片(1840年)

柏拉图式恋爱的终点(1877年)

黄色麦田中的乌鸦(1879年)

以梦为马(1819年)

艾尔米塔什奇幻之旅(1764年)

唐璜、卡萨诺瓦和达?彭特(1763年)

谁会跟我这种人结婚(1765年)

三 倾世红颜

霍乱时期(1858年)

腮红迷情(1773年)

仅仅因为没吃猪肉……(1793年)

吸血鬼也爱莫扎特(1786年)

留名于美国大地的君主们(1757年)

无人岛上也有等级意识(1719年)

美国的女巫狩猎(1692年)

不靠谱的爆破作战(1864年)

今夜是恐怖之夜,正如我命运一般……(1856年)

大团圆结局的是与非(1872年)

以革命为浪漫(1789年)

《美女与野兽》反转版(1861年)

即是女人,又是男人,是白人,也是……(1876年)

家庭教师失业后(1857年)

“槽点”满满的弗兰肯斯坦电影(1818年)

缘分的奇迹(1887年)

3点10分,驶往犹马(1865年)

化为春情的晚餐(1871年)

牺牲母亲和妻子(1804年)

四 民众的力量

日式恐怖片的原点(1825年)

“你想变成我吗?”(1882年)

自己为自己做手术(1805年)

遗产的出处(1861年)

演奏巴赫的尼摩船长(1870年)

怪兽真身成谜(1764年)

宛如前世孽缘(1800年)

良师引路(1723年)

西部片中的理科女(1885年)

冉·阿让的原型(1827年)

女人难当(1666年)

为了击败情敌(1859年)

调制jizhi的香水(1738年)

全球瞩目的夫妻吵架(1862年)

马上就轮到你了!(1794年)

节俭人生(1842年)

不受欢迎的女人(1846年)

我才不会这么早死呢!(1862年)

精彩书摘

敢勾搭王的女人!活腻了吧?

1724年

◇玛丽·安托瓦内特出生31年前◇

*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框架故事”(在主干故事中嵌入数个小故事的文学形式)的典型作品。该书的主线情节是美女山鲁佐德在一千零一个夜晚为国王讲故事,而小故事则成为支线情节,诸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巴达历险记》《阿拉丁与神灯》等闻名遐迩的故事就穿插在其间。

说起山鲁佐德每天熬夜讲故事的原因,还得追溯到国王的情史上去。其实这位国王曾遭到挚爱之人的背叛,在他亲手斩杀了偷情的王后与奸夫后,女人就成了他心中极其丑恶的生物。长年以来,国王持续着疯狂的行径,每夜娶一个妙龄女子共度良宵,次日一早就杀掉再娶。美丽聪慧的山鲁佐德挺身而出,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试图阻止国王的暴行。

每夜都认真聆听山鲁佐德那些奇幻故事的国王,终于在第一千零一个夜晚解开了心结(真是个像小孩子一样任性的国王啊)。zui后,国王抱得美人归,故事圆满落幕。

不过请大家还是先把大团圆结局放在一边,一起来看看现实中与王的女人搞在一起会有什么下场:普鲁士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的祖母索菲亚·多萝西(Sophia Dorothea)的情人遭到谋杀,尸体在森林中被人发现(详情参照《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上)中《软禁妻子32年的乔治一世》一文);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Christian VII)之妻的情人被当众五马分尸(详情参照同书中另一篇《导致死亡的不伦之恋——丹麦宫廷丑闻》)。

那么,作为好战民族的代表人物、俄国zuizhuming的沙皇之一、据说曾亲手处决儿子的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在面对妻子的外遇时会有什么反应呢?其实不用说也知道,奸夫的下场一定惨绝人寰。

彼得大帝将原配妻子送进修道院后,与健壮活泼的立陶宛农家之女叶卡捷琳娜(katerina)再婚了。两人结婚12年,育有两个女儿。彼得大帝对42岁的太太极为信赖,却突然经由一封密函发现自己早就被戴上了绿帽子。皇后的外遇对象是年轻英俊的侍从蒙斯。

很快蒙斯就被抓起来接受拷问,然而法官们绝口不提他被捕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害怕吗?)蒙斯的罪名是“渎职”,(太牵强了吧!)但刑罚却是斩首。1724年冬,年轻的侍从官为他与皇后的短暂欢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行刑后,彼得大帝带皇后乘坐雪橇来到处刑台,让她亲眼看到插在长枪上的蒙斯的首级及无头尸体。据说当时叶卡捷琳娜显得非常淡定,神色自若。于是当天傍晚,装有蒙斯首级的酒瓶在沙皇的授意下送到了皇后宫中(当然我觉得这段情节应该只是后世的杜撰)。

能长年陪伴在彼得大帝这种男人身边的叶卡捷琳娜也是个狠角色,她自始至终都不肯承认自己的出轨行为,而命运对她也的确颇为眷顾。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皇后应该命不久矣,然而仅仅两个月后,彼得大帝竟先一步撒手人寰[详情参照《疯狂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上)中《专制君主们的zui后一幕》]。叶卡捷琳娜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皇位,俄国史上的第一位女皇诞生了。此后,女皇身边自然围绕着美男三千,如此想来,当年那个身首异处的蒙斯还真是可怜……

……


帝国黄昏与民族黎明:19世纪欧洲的躁动与重塑 图书简介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19世纪的欧洲腹地,一个充满剧烈变革、理想主义与残酷现实激烈碰撞的“躁动时代”。如果说18世纪的革命浪潮是火山喷发前的地壳运动,那么19世纪便是这场大地震后,欧洲大陆在余震中艰难重建秩序、重新定义“国家”、“民族”与“自由”的漫长过程。我们将聚焦于维也纳会议奠定的保守主义壁垒如何一步步被新兴力量侵蚀、工业革命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社会结构,以及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如何成为驱动历史前进的双重引擎,最终将旧的帝国结构推向崩溃的边缘。 第一部:会后秩序的脆弱与摇摆(1815-1830) 维也纳会议(1815)象征着欧洲旧君主制力量的最后一次集体亮相。梅特涅体系,以“正统性”和“均势”为核心,试图将欧洲拉回“巴士底狱陷落”之前的状态。然而,这种刻意的历史倒流注定是脆弱的。 1. 圣神同盟的桎梏与地下暗流: 我们将详细考察奥地利、普鲁士和俄国如何利用“神圣同盟”干涉他国内政,镇压自由主义的萌芽。从德意志邦联的“卡尔斯巴德敕令”对大学和新闻界的严密监控,到意大利烧炭党的秘密活动,揭示了精英阶层对变革的恐惧与底层知识分子对新思想的渴望之间的尖锐对立。 2. 西班牙的宪政实验与自由之光: 聚焦于1820年的西班牙起义,以及随后的“自由派三年”(Trienio Liberal)。这是一个短暂但极具象征意义的时刻,展示了立宪主义如何在南欧的阳光下生根发芽,以及它如何立即招致欧洲保守势力的干预与扼杀。 3. 希腊的崛起:巴尔干的“浪漫主义革命”: 希腊独立战争不仅是一场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更是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一次集中爆发。拜伦勋爵等知识分子的参与,使得这场战争上升为一场关乎基督教文明与东方专制主义的道德较量,迫使英法等国不得不打破维也纳体系的“不干涉”原则,为后来的干涉主义埋下伏笔。 第二部:工业的铁锤与社会的裂变(1830-1848) 如果说政治上的保守是表象,那么经济和技术的革命才是推动19世纪欧洲底层结构性转变的真正力量。工业革命的影响不再局限于英国本土,而是以海啸之势席卷欧陆。 1. 蒸汽时代的到来与“工业无产阶级”的诞生: 详细描绘法国、比利时、德意志地区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工厂的建立如何导致城市人口的爆炸性增长、环境的恶化,以及传统手工业者的破产。我们探讨了早期工厂法案的艰难出台,以及社会对“贫民窟问题”(The Condition of England Question)的恐慌。 2. 贫穷的政治化:早期社会主义思潮的孕育: 面对工业化带来的巨大贫富差距,各种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在巴黎和里昂等地流传。从圣西门、傅立叶的理想王国构想到欧文的合作社实验,本书分析了这些早期理论如何试图在私有财产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更公平的生产和分配模式,并最终催生出更激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3. 1830年的“七月革命”与自由主义的胜利(局部): 查理十世的复辟努力在巴黎遭遇滑铁卢,路易-菲利普建立的“七月王朝”代表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胜利。然而,这场胜利的局限性——排斥底层民众的选举权——迅速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在矛盾。本书分析了这次革命如何鼓舞了波兰、意大利北部的革命者,并间接促成了英国《1832年改革法案》的通过,拓宽了政治参与的范围,尽管程度有限。 第三部:民族主义的狂飙与1848年的大爆发 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从精英阶层的文化构想,转变为席卷欧洲大陆的政治动员力量。它与自由主义结合,共同将欧洲引向了“人民的春天”。 1. 德意志的统一之梦与汉诺威的困境: 重点考察德意志邦联内部的“大德意志”与“小德意志”之争。关税同盟(Zollverein)如何先于政治统一实现了经济整合,以及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这个由知识分子主导的、试图通过议会手段实现统一和立宪的努力——如何最终因君主权力的不屈服而宣告失败。 2. 意大利的“复兴”(Risorgimento):从密谋到战争: 分析马志尼的共和理想、加富尔的务实政治,以及意大利的各个邦国如何在奥地利势力的阴影下挣扎。1848年革命在米兰和威尼斯爆发,展现了意大利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但最终受制于区域间的猜忌和外部干预。 3. “1848:欧洲的春天”——革命的广度与失败的共性: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高潮。我们将按时间顺序和地理区域,梳理巴黎的二月革命、维也纳的崩溃、匈牙利的独立宣言,以及柏林的骚乱。本书将深入探讨这场革命的共同弱点: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革命阵营内部(自由派与激进民主派之间)的迅速分裂,以及旧有国家机器(尤其是军队)的顽强抵抗。为什么如此广泛的革命最终在同一年内被镇压? 我们将分析反革命力量的重新组织和欧洲列强之间的默契。 第四部:铁血的余晖与新欧洲的酝酿 1848年的失败并未终结历史的进程,反而预示着未来的统一斗争将不再依赖浪漫的理想主义,而是转向更实际、更“务实”的权力政治。 1. 拿破仑三世的登场:秩序与威权的结合: 探究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如何利用社会对秩序的渴望,通过1851年的政变重建帝国,以及他如何平衡国内的资产阶级利益与国外的军事冒险,例如克里米亚战争,这标志着梅特涅体系的彻底瓦解。 2. 权力政治(Realpolitik)的兴起: 深入分析俾斯麦在普鲁士的崛起,他如何奉行“铁与血”的方针,摒弃议会辩论,专注于军事现代化和外交孤立战略。 本书旨在描绘一幅复杂、矛盾而充满活力的19世纪欧洲图景:在旧体制的残骸之上,工业的巨轮轰鸣着向前,民族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而理想主义者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中,艰难地摸索着通往现代国家的路径。这是一个被革命的幽灵和资本的逻辑共同塑造的时代,为后来的世界格局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其对“常态”被打破后,社会心理学层面的深刻剖析。在那些权力真空和信仰危机并存的时期,人们的恐惧和希望是如何被夸大并相互传染的?作者没有止步于罗伯斯庇尔或丹东的政治手腕,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默默无闻的市民、农民,他们是如何在谣言和事实的夹缝中构建自己的世界观的。那些关于阴谋论的泛滥,那些对“人民公敌”的狂热追捕,读来令人心悸。这部分内容并非简单的历史记录,更像是对人类群体行为模式的一次严肃探讨。它提醒着我们,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时刻,理性往往是最先让位的牺牲品。这种对人性深处弱点的捕捉,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回顾,更具有跨越时代的警示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细节考据扎实到令人发指,但绝非堆砌史料的“注脚之书”。那些关于物质生活、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像是为宏大的历史背景打上了精美的装饰与注脚。比如,对咖啡馆文化兴衰的侧写,对印刷品流通速度的精确量化,这些看似“边角料”的信息,却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可触感。正是这些微观层面的洞察,让读者能够真正沉浸其中,体会到“旧制度”的崩溃是如何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它让你明白,一场伟大的政治革命,其背后推涌的,是无数个微小而具体的日常生活的瓦解与重塑。这种将宏观与微观完美融合的写作手法,使得阅读过程既有思想上的震撼,又有感官上的满足。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令人惊叹,它拥有老派历史学家那种沉稳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调,但又不失现代史学研究的锐利视角。尤其是在描绘特定场景时,那种画面感极其强烈,仿佛历史直接在眼前重演。比如,作者对凡尔赛宫廷晚期那种奢靡到病态的描绘,通过对服饰、礼仪乃至一餐宴会的细致描摹,让人清晰地感受到那个阶层与下层社会之间那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不仅仅是财富的差距,更是精神世界的隔离。而当笔锋一转,转向那些革命的鼓吹者时,作者又展示了对理想主义力量的深刻理解。那些激昂的演说、那些充满激情的宣言,被赋予了真实的重量和回响。这种叙事风格的流畅切换,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如同观看一部精心剪辑的史诗电影,时而宏大叙事,时而聚焦于一双在暴风雨中紧握的拳头。

评分

坦白讲,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会充满枯燥条文和复杂派系斗争的书,但作者的叙事策略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他巧妙地将复杂的政治哲学思辨融入到对关键人物命运的描摹之中。例如,在论述“恐怖统治”的必然性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细致地梳理了激进思潮是如何一步步侵蚀掉早期革命者的初衷的。每一次妥协、每一次极端的举措,在当时当地的语境下,是如何被合理化的。这种“情境化”的处理方式,让读者能够以一种更具同理心的角度去审视那些历史的“错误”。此外,书中对女性在革命中的角色定位也有着不同以往的关注,她们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影响力,这无疑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图景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指挥家在掌控着宏大的交响乐。从开篇那些看似零散的社会侧写,到随后权力结构的剧烈震荡,作者总能找到那个最恰当的切入点,让读者在不经意间被卷入历史的洪流之中。我特别欣赏它处理复杂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洞察力,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为了追求戏剧性而将人物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身处变革风暴中的个体,他们的犹豫、挣扎、狂热与幻灭。读到中段那些关于启蒙思想如何渗透到巴黎沙龙、再到街头巷尾的论战时,那种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张力与矛盾,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你甚至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那种旧秩序行将崩溃时特有的、令人窒息的兴奋感和不确定性。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这种深度,使得即便是对那段历史烂熟于心的读者,也能从中发掘出新的层次和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