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书系:大辛庄遗址研究(研究卷·资料卷)(套装共2册)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书系:大辛庄遗址研究(研究卷·资料卷)(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辉 编
图书标签:
  • 考古
  • 山东大学
  • 东方考古
  • 大辛庄遗址
  • 史前考古
  • 考古报告
  • 文物
  • 文化遗产
  • 研究资料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920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593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61
套装数量:2
字数:1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书系:大辛庄遗址研究(研究卷·资料卷)(套装共2册)》收录了自1936年大辛庄遗址发现以来的相关报道与研究文章,共48篇。主要内容分为两卷:一为资料卷,收录了大辛庄遗址历次调查、发掘资料的简报;二为研究卷,包括考古学研究和商史与甲骨学研究,前者涉及大辛庄遗址的年代、性质以及遗物的传统考古学研究和科技手段分析,后者以大辛庄遗址出土甲骨材料为主讨论了商史与甲骨学相关问题。通过《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书系:大辛庄遗址研究(研究卷·资料卷)(套装共2册)》,读者可以对大辛庄遗址这一商王朝经略东方的统治中心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书系:大辛庄遗址研究(研究卷·资料卷)(套装共2册)》可供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研究爱好者和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大辛庄遗址研究:资料卷》
大辛庄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代序)
山东大辛庄商代遗址的发现
TA-HSIN CHUANG(大辛庄)AGAIN
大辛庄再发现
历城县王舍人庄商代遗址的发现
对大辛庄采集的小型青铜锯的意见
济南大辛庄遗址试掘简报
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勘查纪要
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节选)
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的调查
济南大辛庄龙山、商遗址调查
济南大辛庄遗址发现商代青铜兵器
1984年秋济南大辛庄遗址试掘述要
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商代甲骨文
济南市大辛庄商代居址与墓葬
2003年济南大辛庄遗址的考古收获
记两件流失海外的大辛庄出土商代青铜器
济南市小清河流域区域系统考古调查
大辛庄遗址1984年秋试掘报告
济南大辛庄遗址139号商代墓葬

《大辛庄遗址研究:研究卷》

精彩书摘

  济南大辛庄遗址不但是我省已知面积最大的一处以商文化为主要堆积的古代遗址,而且也是全国范围内发现最早、研究历史最长的商代遗址之一。随着2003年春季的考古发掘,尤其是商代甲骨文的发现,引起学术界乃至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有关的专业期刊分别在“考古前沿”①和“考古新发现”②栏目中以最快的速度对大辛庄甲骨文做了报道,我们与《文史哲》编辑部合作,及时组织了“大辛庄甲骨文与商代考古”笔谈,学者们对大辛庄甲骨文的内容、性质及学术价值,做了很好的研究与阐释。实际上,此次发掘的收获是多方面的。除了甲骨文之外,商代中期贵族墓地、商代夯土建筑基址和有铭青铜器等遗迹遗物同时出土,不仅在大辛庄遗址是第一次,而且在海岱地区乃至我国整个东部地区来讲,也都是十分罕见的。
  2010年,山东大学考古系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济南市大辛庄遗址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发掘。此次发掘在蝎子沟以西揭露一处生活区,出土了丰富的日常生活遗物;蝎子沟以东揭露一处商代墓地,并发现一座回廊式夯土建筑基址。上述发现再次说明大辛庄遗址是商王朝经略东方的统治中心,在商代前期后段至后期早段,为我国东方地区规格最高的一处遗址,在商代考古与历史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从1936年大辛庄遗址的发现至今已经有70多年的光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辛庄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也是我国东方地区考古、尤其是商代考古发展历史的见证。
  ……

前言/序言


考古的发现与历史的重构:区域性考古学视野下的深入探索 一、 绪论:聚焦特定考古遗址的区域性研究价值 本书系聚焦于某一特定考古遗址的深入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的田野考古工作、严谨的遗址本体分析以及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为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聚落形态、生业模式及文化变迁提供坚实的实证基础。不同于宏大叙事的通史叙述,本研究更侧重于“点”对“面”的辐射与印证,通过对一个核心遗址的精微剖析,力求勾勒出周边区域聚落群落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更宏大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区域性考古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地方性知识的深度挖掘。历史的演变并非铁板一块,不同地理单元在资源禀赋、族群互动、技术传播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单一重要遗址的详尽考察,能够揭示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面貌,并为检验和修正既有的区域文化谱系提供关键性的实物证据。本套丛书(不含《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书系:大辛庄遗址研究(研究卷·资料卷)(套装共2册)》)的编写,正是基于此种理念,致力于提供扎实的、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的考古学论述。 二、 资料卷的构建:田野记录与实物信息的系统整理 一部严谨的考古学研究,资料的完整性与科学性是其基石。本套丛书的“资料卷”部分,严格遵循考古发掘规范,以时间、空间和遗存类型为逻辑主线,对发掘获取的全部实物资料进行系统化、图文并茂的整理与呈现。 1. 遗址地层与文化层序列的精确记录 资料卷的核心在于对遗址地层剖面的忠实记录。通过大量的剖面图、照相记录以及地层分析报告,清晰展示了遗址的堆积过程,明确区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层位。这种层位学上的区分,是确定遗物相对年代、构建遗址年代序列的基础。我们将详细阐述各文化层的地层关系、掩埋原因及与其他遗址的层位对比,确保后续研究的可溯源性。 2. 建筑遗迹的测绘与复原尝试 对于重要的建筑基址、居住遗迹或手工作坊,资料卷提供了精确的平面图、立面图和三维点云数据(如适用)。测绘资料不仅仅是几何尺寸的记录,更包含了对建筑材料(如夯土、木构件遗迹、石料)的类型描述。研究工作将尝试根据这些遗迹的形制和布局,推断其功能结构,例如是大型公共建筑、普通民居还是特殊用途的作坊区。 3. 遗物分类与描述:陶器、石器、骨器及金属器 陶器: 作为最具时代特征和地域标识的遗物类型,陶器资料的整理尤为详尽。包括对器型(如鼎、鬲、罐、盆等)、泥质、烧制温度、表面处理(如红烧土、刻划、印纹)的分类统计。重点在于对出土层位明确的典型器物的线描图和照片的呈现,这为区域陶器谱系的建立提供了关键的定标点。 石器与骨器: 石器资料侧重于对其功用类型的划分(如加工类、采集类、狩猎类),并对磨制、打制技术进行分析。骨器则着重于其制作工艺和用途(如工具、饰品或礼器),尤其是针对渔猎或农业活动中使用的专门工具。 金属遗存: 若遗址出土有早期青铜器或铁器,资料卷将详述其铸造工艺、合金成分的初步分析结果(如无损分析数据),以及器物的范式与地域风格的关联。 4. 墓葬考古的精细记录 墓葬是获取个体信息、社会等级及族群习俗的重要窗口。资料卷将详细记录每一座墓葬的形制(如竖穴墓、土坑墓、椁室结构)、葬式(如仰身直肢、屈肢葬)、随葬品组合及其相对位置。对于人骨遗存,将附上初步的体质人类学观察记录(如性别、年龄的推断),为后续的体质人类学深度研究奠定基础。 三、 研究卷的理论建构与文化解释 “研究卷”部分,则是在详实的资料基础上,运用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对遗址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进行多层次的解读和阐释。 1. 遗址的年代学框架与文化定性 本卷首先会确立遗址的年代序列,利用碳十四测年数据、地层叠压关系以及关键的“标准器物”进行年代学校正。随后,根据综合分析结果,将遗址明确归属于某一考古学文化或文化阶段。研究将论证该文化与邻近区域文化的关系,探讨其独立发展性或受外部影响的程度。 2. 聚落形态与社会组织 通过对居住区、墓葬区、手工业区等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分析,研究将重构遗址的聚落形态。例如,是单一的村落聚居,还是存在中心聚落与边缘聚落的层级关系?基于墓葬的规模、随葬品的贫富差异,我们将探讨早期社会是否存在财富分化或阶层雏形。对夯土台基、防守设施的分析,则有助于理解共同体的组织能力和防御需求。 3. 经济基础:生业模式的重建 通过对遗址中出土的动植物遗存(考古植物学、动物考古学报告的整合)和相关工具(如农具、渔猎工具)的分析,重建当地的生业经济结构。例如,主要种植的作物类型(粟、黍、稻、麦)、家畜的驯化程度与消费结构,以及狩猎采集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这对于理解该区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资源利用策略至关重要。 4. 手工业技术与文化交流 手工业的分析侧重于技术转移与创新。例如,制陶技术的成熟度是否标志着区域内技术的领先?冶金技术的出现是否是受到外部文化(如草原文化、中原文化)的影响?通过对器物风格、材料来源(如特定矿料)的追溯,揭示该遗址在区域文化网络中的连接角色。 四、 结论与展望:对区域历史图景的贡献 本套丛书(除大辛庄研究外)最终将提炼出对研究区域历史进程的独特贡献。这包括:对某一区域文化面貌的精确描摹、对特定技术传播路径的追踪、以及对某一历史断代的实物证据的补充与修正。通过这种基于坚实资料的个案研究,我们得以更立体、更具地方特征地理解古代社会复杂的演进轨迹。这些研究成果是后续更宏大区域考古学综合研究不可或缺的砖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对于我们做田野考古工作的人来说,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和“案例分析集”。资料卷里详尽的遗址平面图、房址结构的三维重建图,以及工具、陶器、骨器等各类遗物的分类编号和图录,都是极具参考价值的一手资料。我常常会翻阅到关于遗址堆积序列的描述部分,那些对每一层堆积的文化内涵、遗物组合特征的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通过这些记录,我仿佛亲身走进了当年的发掘现场,理解了不同区域和不同深度材料的组合关系。特别是那些关于聚落形态和空间布局的研究,对于我们评估早期聚落的社会组织复杂程度,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实证支撑。比起那些只有结论没有过程的报告,这种详细到近乎繁琐的记录,才是最宝贵的“学术遗产”。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东方考古研究书系”这个定位还有点疑虑,总觉得地域性太强可能会限制视野。但是读完这套书后,我的看法完全改变了。作者们在论述大辛庄的文化特征时,频繁地将其与中原核心区域的文化进行参照和对话,这种“立足地方、放眼全局”的研究策略,使得大辛庄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考古学点,而是被成功地嵌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宏大叙事之中。那种对材料的精微解读和对区域文化互动的深刻洞察,远超出了地方考古报告的范畴。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区域文明如何回应和塑造中心文化冲击的独特视角,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早期文化互动提供了新的切入点,读来让人豁然开朗,深感其学术价值的不可替代性。

评分

阅读研究卷的部分,我立刻被作者们那种扎实而审慎的学术态度所折服。他们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基于最可靠的考古证据,一步步构建起对大辛庄遗址的认知框架。尤其是在探讨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之际的文化演变脉络时,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周边区域的同期遗址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宏观视野的拉伸,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陶器群落风格演变的长篇论述,那些关于胎土成分、烧制温度和纹饰母题的微观分析,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更是在试图解读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技术水平。很多新的观点提出来,都有详实的图表和数据支撑,读起来非常过瘾,完全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脚踏实地的考古学研究典范,让人对山东地区的文明起源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文化传播史的研究者,我最关注的是器物背后的文化信息流动。《大辛庄遗址研究》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研究卷中关于装饰母题、技术源流的探讨,展现了对器物流变的高度敏感性。例如,关于某种特殊红陶工艺的源头追溯,作者不仅考证了其在山东地区的连续性,还巧妙地将其与黄河下游其他文化的技术交流进行了对比。这种细致入微的“物证链条”的梳理,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史前晚期手工业技术扩散模式的理解。资料卷中那些精美的器物图版,为我们后续的风格分析提供了无可挑剔的样本库。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不仅仅是对一个遗址的记录,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区域文明发展史,阅读体验非常充实且富有启发性。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惊喜,拿到手沉甸甸的,纸张摸上去很有质感,字迹清晰,图版色彩还原度高,看得出来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尤其是那些考古发掘的现场照片和出土器物的拓片,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对于我们这种长期关注考古资料的学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我之前看过一些国内考古报告,要么是排版过于陈旧,要么是图版模糊不清,严重影响了研究的深入性。但《大辛庄遗址研究》这套书,无论是研究卷的严谨论述,还是资料卷的翔实记录,都体现出一种对学术的敬畏。光是整理这些材料本身,就耗费了巨大的心力,光是看资料卷里那些细致入微的测量数据和地层剖面图,就能想象当年考古工作者的艰辛。我特别喜欢它将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分层标注的方式,逻辑清晰,让人一目了然,为后续的断代和文化面貌重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