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未了中国缘:一部自传 | 作者 | 约翰·帕顿·戴维斯(John,Paton,Davies,Jr. |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76322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数 | 314000 | 页码 | 436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当1949年中国共产党打败美国支持的中国国民党,建立新中国后,美国有不少人指责当时的一群“中国通”让美国失去了中国,这群中国通,包括学者欧文·拉铁摩尔和费正清,外交官柯乐博、埃默森、谢伟思和范宣德,以及本书的主人公约翰·帕顿·戴维斯。 此书是戴维斯的自传,记述其从出生一直到1954年所遭遇的不公正事件。他以散文化的笔触记录了自己的私人生活,以及在不同时期所从事的不同外交工作。通过此书我们得以窥见二战时期乃至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的性质及其变化。 |
| 作者简介 | |
| 戴维斯是美国传教士的儿子,20世纪初出生在中国,曾先后在威斯康星大学、北平的燕京大学,以及哥伦比亚大学就读。1931年至1954年任职于国务院驻外事务处并在美国驻昆明、沈阳等地领事馆和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等处任职。在中国工作期间,他成为批和毛泽东等中国青年革命家打交道的美国人,记述了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的起居无度和政治弱点;担任史迪威将军的政治助手期间他游历东亚和南亚,与殖民地时期印度的尼赫鲁和甘地会面;在莫斯科与乔治?F.凯南共事,并且与其成为一生的朋友。著有《外交和其他事务》和《抓住龙尾》。 译者简介 陈枫,外交学院英语专业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硕士,译有《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等。 张翔,外交学院英语专业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硕士。 李敏,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当代国际关系方向博士,助理研究员。 |
| 目录 | |
| 序 托德·S.帕德姆 部分 离开与重返 章 解职 第二章 从中国到美国 第三章 我的游学教育 第四章 汉口、远东事务处和珍珠港 第二部分 “此次分配既不是出于您的请求,也不是为了您的方便” 第五章 与史迪威共赴亚洲 第六章 与甘地的一面之约 第七章 尼赫鲁和“那个问题” 第八章 美国人在印度 第九章 威尔基、华盛顿和“醋乔” 第十章 与那加猎首者一起 第三部分 公共外交和个人外交 第十一章 战争的政治 第十二章 开罗:和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一起 第十三章 大英帝国重回亚洲或许与我们无关 第十四章 帕特丽夏到达印度;宋氏家族上演闹剧 第四部分 中国问题 第十五章 史迪威的战争 第十六章 委员长对抗将军 第十七章 会见毛泽东 第十八章 共产党、国民党和赫尔利三者交锋 第五部分 莫斯科的日日夜夜 第十九章 莫斯科任职 第二十章 赫尔利全面出击 第二十一章 战后的莫斯科 第六部分 国内争斗 第二十二章 回到美国和院外援华集团 第二十三章 被任命为凯南领导的政策规划司成员 第二十四章 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展开合作 第二十五章 1948年重访亚洲 第二十六章 '共和国历史中为恶毒的竞选:充斥着片面引导和弥天大谎' 结语 布鲁斯·柯明思 |
| 编辑推荐 | |
| 研究上世纪四十年代中美关系以及国共关系,戴维斯、谢伟思等一批当时尚属年轻人的美国外交官的在华经历与见解,以及他们后来的回忆和反思,均是重要的参考资料。而他们在后来五十年代美国麦卡锡主义肆行期间的遭遇,亦可看出围绕中国问题美国内部的权力角逐。因此,戴维斯的回忆录,对了解中美关系、国共关系,乃至美国对华政策的变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此书,我们得以窥见二战时期乃至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的性质及其变化。戴维斯的这部自传有以下几个方面令人印象深刻: 一,对罗斯福的严厉批评。戴维斯认为,罗斯福的对华政策缺乏深谋远虑,太过拔高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他一直试图把蒋介石置于与斯大林、丘吉尔同一个级别中,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他的幻想。事实证明,蒋介石不值得信赖。而在史迪威的使用问题上,戴维斯也认为,罗斯福没有充分信任史迪威,过于迁就蒋介石。 二,戴维斯预言了中国内战的结局。在中国工作期间,凭借其与国民党政府的密切接触观察,以及迪克西使团对延安的访问等,他预言了中国内战的结局。在内战爆发前夕,他说,他担心在这场他认为共产党将赢得胜利的内战中,美国对蒋介石的支持,将迫使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倒向苏联。 三,书中对史迪威所代表的美国与国民党高层特别是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的交锋多有描述。特别是,戴维斯认为,蒋介石当时寻求美国的更多援助,表面上是为了抗日,但私下更多是为与共产党开战做准备。据此,戴维斯认为美国政府不应一味迁就蒋介石,但罗斯福不为所动。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
说实话,一开始拿起这本书,我有点被它的篇幅和密集的叙事所震慑,感觉像面对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山。但一旦真正沉浸进去,那种被强大的叙事引力牵引的感觉便无法自拔。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讲究,有一种老派文人特有的韵律感,句子结构复杂而富有层次,但绝不晦涩,反而像精心打磨的宝石,折射出不同的光芒。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论述部分,作者处理这些敏感议题时,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同理心。他没有简单地进行价值判断,而是将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呈现为一幅多维度的动态图景。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理解”二字的界限。整本书读下来,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考察与个人的生命体验熔铸一体,读后留下的是一种饱满而充实的满足感,而非转瞬即逝的娱乐快感。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并非完全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推进,而是如同音乐的变奏,在不同的时空节点之间进行穿梭和对话。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不仅避免了冗长叙述的枯燥,更重要的是,它帮助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之间建立起深刻的内在联系。当你读到某段关于童年记忆的片段,会立刻联想到数十年后在另一个国度所做的类似抉择,这种因果与呼应在字里行间自然生成,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此外,作者对环境和氛围的渲染也极其出色,无论是异域的街景还是故土的印记,都被他用一种充满画面感的文字勾勒出来。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次视觉与情感的丰富之旅,读完后,脑海中自动浮现出好几个清晰的“场景蒙太奇”。
评分这部作品,从那些厚重的封面触感开始,就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庄严感。它并非那种轻飘飘的消遣读物,而是需要你放下手中所有浮躁,去沉潜其中的历史沉思录。作者的叙事笔触,如同古老的画卷徐徐展开,每一个细节的描摹都饱含着一种对往昔岁月的深切敬意与审慎反思。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肌理的细腻剖析,那些宏大叙事背景下,个体的命运是如何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塑造乃至扭曲的,都被他用一种近乎冷静的克制描绘出来。这种克制,恰恰蕴含着最深沉的情感力量,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历史的重量与无常。通读下来,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关于某一段旅程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身份”与“归属”的哲学探讨,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藩篱的心灵对话,引发的思考绵延不绝,久久不能散去。它要求你带着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耐心去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而给予读者的回报,无疑是丰厚的精神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它对“边缘”状态的深入描绘。读者可以看到,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光谱之间游移,是怎样一种既充满机遇又饱受煎熬的生存状态。作者似乎拥有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的魔力,比如“疏离感”、“双重忠诚”这些词汇,不再是书本上的定义,而是成为了鲜活的、带着体温的生命体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回顾某些关键转折点时的犹豫与挣扎,那种不完美的人性展现,让整个叙述显得无比真实可信。这绝不是一份美化过的回忆录,它坦诚地揭示了选择背后的代价,以及身份认同的持续构建过程。那些充满历史烟火气的场景描绘,像是被高清晰度镜头捕捉下来,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当时的气氛,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令人感慨万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多重身份视角的交汇点。它不仅仅记录了一个人的经历,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在复杂世界中保持自我完整性的指南——尽管作者可能从未想过要写成指南。书中那些对于信念坚守与立场审视的段落,语气坚定却又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一切都建立在血淋淋的个人经验之上。这种真诚是极具穿透力的。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个观点深深触动,需要时间消化和整理自己与之产生共鸣的部分。它成功地将私人叙事提升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层面,让你在阅读别人故事的同时,也忍不住回溯和审视自己的生命轨迹,思考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是如何雕刻出今天的自己的。
评分好书 补寄的 充实 一步步开始读
评分好书 补寄的 充实 一步步开始读
评分物流很快,便宜~~~~~~
评分书籍非常不错,包装完好,快递给力
评分书籍非常不错,包装完好,快递给力
评分书籍非常不错,包装完好,快递给力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