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干燥原理与技术

食品干燥原理与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文学 等 著
图书标签:
  • 食品干燥
  • 干燥原理
  • 干燥技术
  • 食品工程
  • 食品科学
  • 食品加工
  • 脱水
  • 保鲜
  • 食品品质
  • 工业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53118
版次:1
商品编码:103194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1
字数:77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食品干燥原理与技术》系统介绍了食品的干燥机理和干燥技术,包括食品物料的热力学性质、干燥过程中的物料的物理化学变化、物料中质热传递机理、干燥过程计算、干燥工艺等内容等。全书分上、下两篇共13章。上篇包括:概论、湿物料的热力学性质、食品干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食品干燥过程中的物理变化、食品干燥过程中的传热与传质、干燥过程计算;下篇包括第7章至第13章,为果蔬、肉制品等几大类食品的干燥技术。
  《食品干燥原理与技术》可作为食品干燥技术研究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供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化学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参考。

目录

前言
上篇 干燥理论与计算
第1章 概论
1.1 被干燥食品的分类
1.2 食品干燥设备的分类
1.3 干燥机的选择
1.4 食品干燥技术的发展

第2章 湿物料的热力学性质
2.1 概述
2.2 物料中的水分
2.3 湿物料的热力学特性
2.4 湿物料的热物理特性

第3章 食品干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3.1 食品的化学成分
3.2 食品微生物腐败
3.3 食品干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第4章 食品干燥过程中的物理变化
4.1 食品干燥过程中物理变化的宏观特征
4.2 干燥过程中食品力学特性的变化(粮食的应力裂纹)
4.3 干燥过程中食品组织特性的变化
4.4 食品干燥过程中电特性的变化

第5章 食品干燥过程中的传热与传质
5.1 食品干燥过程的试验规律
5.2 湿物料与环境介质间的传热与传质
5.3 湿物料(多孔介质)中传热与传质
5.4 影响食品传热传质的因素
5.5 有关质热传递参数的确定

第6章 干燥过程计算
6.1 基本干燥过程的计算
6.2 干燥过程的模型与模拟

下篇 食品干燥技术
第7章 果蔬干燥技术
7.1 果蔬干燥原理
7.2 普通脱水果蔬加工
7.3 果蔬粉加工
7.4 果蔬脆片加工

第8章 肉制品干燥技术
8.1 肉制品干燥基础
8.2 肉制品干燥工艺

第9章 糖及淀粉类食品干燥技术
9.1 糖及淀粉类食品概述
9.2 单糖生产及干燥技术
9.3 低聚糖干燥技术
9.4 淀粉(多糖)干燥技术

第10章 奶类及液体食品干燥技术
10.1 粉末食品的理化特性
10.2 液体食品的喷雾干燥
10.3 液体食品的真空干燥
10.4 液体食品的冷冻干燥

第11章 粮油干燥技术
11.1 粮油干燥方法
11.2 典型粮油物料的干燥条件
11.3 典型粮油物料干燥技术
11.4 特殊粮油干燥技术

第12章 烟叶干燥技术
12.1 烟叶的理化特性
12.2 烟叶干燥原理
12.3 烘烤对烟叶质量的影响
12.4 烟叶干燥工艺
12.5 烘烤设备
12.6 烟丝干燥技术

第13章 茶叶干燥技术
13.1 茶叶干燥基础
13.2 茶叶的加工工艺
13.3 茶叶的干燥方法及设备
13.4 速溶茶的干燥
13.5 功能茶的干燥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一般来说,食品的变质并不是以以上诸原因中单因素作用,多数情况是两个以上因素相继发生而引起的,或者是由于某一个原因为主导而引起变质。但是同一种变化因素对不同的食品来说,也会引起优、劣不同的后果,如化学褐变作用,对乳粉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损伤,但对皮蛋的制作却是所希望的。还有食品的某些变化,也因地区和国家风俗习惯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果汁在保藏中因果胶沉淀而产生白色物,有些国家十分嫌恶,因此用果胶酶进行处理并添加稳定剂等努力加以防止,但在日本等国却认为这是天然果汁的固有现象,并不认为是变质现象。  食品加工的目的之一,是使原料的性质急速变化,而赋予其良好的保存性。经加工的食品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同时因加工中经较高温度的加热,原来对保藏性有较大影响的生命活动和酶活性被抑制和破坏,此外加工后的食品一般比原料的原有体积小,并有良好的包装,因此保藏加工后的食品要比保藏新鲜食品容易些。一般说来,虫害、成分挥发、吸湿、异臭附着等变质因素是不难控制的,而食品各成分之间的物理化学变化、微生物危害的防止等则较为复杂,这是人们研究的主要课题。  整粒谷物和加工食品在储藏中变质的主要原因是霉菌和脂质的变质。其中脂质的酸败是方便面、饼干等小麦加工品,火腿、咸肉、乳粉等畜产品,以及冷冻食品、快餐食品等在储藏中变质的决定因素,而且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办法控制脂质的酸败。  食品中即使脂肪含量极少,也足能导致品质变坏。例如仅含0.7%脂肪的面粉,在储藏中由于脂肪的变质,就会导致品质劣变,从而影响其食用、营养和经济价值。同样,大米在储藏中,会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产生陈米臭味,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所含脂肪变质所致。所以有效地防止脂质的变质是现代食品工业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

前言/序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及食品加工大国。200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亿多吨。“十五”期间,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3%,销售收人年均增长20.3%,经济总量连续5年居各行业之首。截至2006年底,我国食品工业生产总产值达24 808.43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86%),利税4047.00亿元(占全国工业利税的12.48%)。但由于我国产地交通不便和加工技术落后,粮食及农产品产后损失超过30 9/6,在经济上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粮食、蔬菜、水果的采后进行干燥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食品干燥的目的主要有三个:①延长储藏期。经干燥的食品,其水分活性较低,有利于在室温条件下长期保藏,以延长食品的市场供给期,平衡产销高峰。②用于某些食品加工过程以改善加工品质。如大豆、花生米经过适当干燥脱水,有利于脱壳(去外衣),便于后加工,提高制品品质。另外,还促使尚未完全成熟的原料在干燥过程进一步成熟。③便于商品流通。干制食品重量减轻、容积缩小,可以显著地节省包装、储藏和运输费用,并且便于携带和储运。实际上干燥操作已经渗透到各种食品的加工环节中,成为食品加工操作的主要单元操作。  食品状态非常复杂,按被干燥的食品物料的状态可分为:①粉状食品物料。主要包括:各种淀粉、米粉、鱼粉、调味品粉、各种氨基酸和食品添加剂等。②片、条、块、颗粒状食品物料。主要包括: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茶叶,饼干,“三菇二耳”等土特产,海带、紫菜、鱼虾干等海产品,以及猪、牛肉干等畜产品。③浆状食品物料。主要包括牛奶及制造各种粉体食品,如奶粉、豆粉、果胶、食用明胶、葡萄糖、果汁粉、咖啡粉等的中间物。按照被干燥的食品物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可分为:①液态食品。包括溶液、胶体溶液和非相态食品。②湿固态食品。包括晶体、胶体和生物组织体。这类食品具有生物组织特征,具有各向异性和固态多系统,内部水分存在状态复杂。另外,食品含有大量营养物质,极易腐败变质。另外,为讲解方便,本书将烟草干燥技术包括在食品干燥技术里一起介绍。
鲜味锁存:食材保鲜与品质提升的科学指南 本书深入探讨了食材保鲜的奥秘,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如何通过一系列先进技术,在最大程度保留食材原有风味、营养和质地的同时,提升其储存价值与加工潜力。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不坏”,而是追求“更好”。 第一篇 鲜活之源:理解食材的生命与衰败 在探究保鲜技术之前,首要的任务是理解食材的本质——那些赋予它们生命力的微观结构与生化反应。本篇将从生物学和化学的角度,细致剖析不同类型食材(包括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谷物豆类等)的独特组成与生理特性。我们将深入了解: 细胞结构与生理功能: 食材的细胞壁、细胞膜、原生质等关键组成部分如何影响其质地、水分保持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例如,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结构决定了蔬果的脆度,而动物肌肉的肌纤维则影响着肉类的嫩度。 生化反应与衰败机制: 食材并非静止的物质,其内部始终进行着复杂的生化反应,如呼吸作用、酶促反应、氧化作用、微生物代谢等。这些反应是导致食材风味、色泽、营养成分流失以及产生异味和腐败的根本原因。我们将详细解析: 呼吸作用: 作为活体器官(如蔬果)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其速率直接影响能量消耗和衰败速度。 酶促褐变与氧化: 酚氧化酶等酶类在接触空气后引发的褐变反应,不仅影响外观,也可能带来不良风味。脂类氧化则会导致脂肪的酸败,产生哈喇味。 微生物的入侵与繁殖: 来自环境的细菌、霉菌、酵母菌等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迅速繁殖,分解食材成分,产生毒素,导致腐败。 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 水分活度(aw)是衡量水中自由水含量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决定了微生物的生长潜力和种类,是控制微生物风险的关键。 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 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或不当处理,它们会发生氧化、水解、降解等变化,导致营养价值的下降。我们将重点关注对营养流失影响较大的因素。 感官品质的评估与变化: 食材的色泽、香气、风味、质地是消费者直观感受的重要指标。我们将探讨这些感官特性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和保鲜技术应用而发生变化的,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手段来评估和维持这些品质。 第二篇 科技之盾:现代保鲜技术的多元探索 在充分理解食材衰败机理的基础上,本篇将全面介绍当前广泛应用且极具潜力的食材保鲜技术。这些技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补充,共同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鲜味锁存之盾。 物理保鲜技术的精细化应用: 低温储存的奥秘: 介绍不同温度梯度对不同食材的抑制微生物生长、延缓生化反应的效果。我们将探讨冷藏、冷冻、超低温冷冻等技术对食材结构和品质的影响,并强调“冻伤”的形成机理及规避方法。 气调包装(MAP)与真空包装(VP)的协同作用: 详细解析不同气体成分(如氮气、二氧化碳、氧气)在保鲜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如何根据食材特性调整气体配比,以抑制氧化、霉变和呼吸作用。真空包装如何通过排除空气来延缓氧化和厌氧菌生长,其局限性与改进。 辐照技术在食品安全与保鲜中的角色: 探讨不同能量的电离辐射(如γ射线、电子束、X射线)如何杀灭微生物、抑制发芽、延缓成熟,并分析其对食材感官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强调安全剂量与应用规范。 高压处理(HPP)的创新应用: 介绍高静水压如何通过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影响酶活性来达到杀菌和保鲜的目的,且对食材风味和营养影响较小,尤其在处理高价值生鲜产品中的优势。 紫外线(UV)与臭氧(O3)杀菌技术: 探讨其对表面微生物的杀灭作用,以及在水处理、空气净化和产品表层处理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保鲜的绿色未来: 天然抑菌剂的应用: 介绍来源于植物提取物(如精油、多酚类化合物)、微生物发酵产物(如乳酸菌素)等天然物质的抑菌机制,及其在食品包装和直接添加中的应用前景。 酶制剂的精准调控: 如何利用特定的酶来抑制褐变、延缓成熟、改善质地,例如使用葡萄糖氧化酶去除氧气,使用漆酶降解酚类物质。 益生菌与益生元在保鲜中的探索: 介绍如何利用有益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来抑制有害菌生长,以及益生元如何改善微生物菌群平衡,提升食材的内在品质。 包装材料的智能化与功能化: 抗菌包装: 将抗菌剂(如银离子、壳聚糖)掺入包装材料,直接杀灭接触的微生物。 透湿/阻湿包装: 根据食材需求,设计具有特定透湿性能的包装,以控制水分流失或吸收,避免过度干燥或潮湿。 吸氧/吸乙烯包装: 移除包装内的氧气或乙烯,有效延缓氧化和成熟过程。 智能包装: 结合温度指示、气体传感器、pH指示等技术,实时监测食品状态,并向消费者提供信息。 第三篇 质品升华:从保鲜到价值创造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介绍如何“留住”食材原有的美好,更在于指导读者如何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保鲜手段,实现食材价值的“增值”。 风味化学与香气保留: 深入分析食材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转化与流失机制。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温和的保鲜技术,最大限度地保留这些赋予食材独特魅力的“灵魂”,避免因不当处理而产生的“异味”。 营养价值的最大化利用: 强调保鲜技术在维持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关键营养素稳定性上的重要作用。我们将分析不同技术对特定营养素的影响,并指导读者选择最优方案,以最大限度地保障食品的营养供给。 质地与口感的精细调控: 探讨如何通过物理、生物技术等手段,在保持食材新鲜度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其质地和口感。例如,通过酶处理改善肉类的嫩度,通过特定包装技术保持蔬果的脆度,从而提升产品的食用体验。 延长货架期与拓展市场: 科学的保鲜技术是延长食品生命周期、减少损耗、降低供应链风险的基石。我们将阐述如何通过高效的保鲜策略,帮助企业拓展销售半径,应对市场波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可持续发展的保鲜理念: 关注环保、节能的保鲜技术,以及减少食品浪费的策略。探讨如何利用可再生包装材料,优化能源消耗,践行绿色保鲜,为构建可持续的食品体系贡献力量。 本书旨在为食品行业从业者、科研人员、以及关注食品品质与安全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实用的知识体系。通过对食材生命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现代保鲜技术的全面掌握,我们共同开启食材新鲜度与品质提升的新篇章,让每一份食材都能以最美好的姿态呈现,锁住那份珍贵的鲜活与营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食品干燥原理与技术》,我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食品魔法师”,对食品的干燥过程有了深刻的理解和全新的视角。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仅仅介绍技术,而是将干燥过程的“艺术性”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讲解水果干燥时,书中不仅提到了如何保持其颜色和形状,还探讨了如何通过控制干燥速率,使得果干内部形成理想的疏松结构,从而在复水时能更好地恢复原有的口感。书中还对不同食品的“干燥曲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就像是一份食品干燥的“DNA图谱”,通过解读这些曲线,我们可以精准地掌握干燥的进程,避免过度干燥或干燥不足的问题。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能源效率”的章节,作者深入分析了不同干燥方式的能耗,并提出了多种节能的措施和技术,这对于当前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食品工业来说,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另外,书中还探讨了食品干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方法”,例如如何通过测定水分含量、水分活度、色泽、香气等指标来评估干燥效果,这为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把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评分

这本书《食品干燥原理与技术》让我深刻理解了“水”对于食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去除水”来赋予食品新的生命。作者以一种严谨而富有逻辑性的方式,阐述了食品干燥背后的科学原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渗透压”在食品干燥中的作用的分析。通过引入盐、糖等物质,可以有效降低食品内部的水分活度,从而促进水分的蒸发,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书中还详细讲解了不同干燥技术对食品“营养成分”的影响,比如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如何选择合适的干燥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这些宝贵的营养。我被书中关于“冷冻干燥”的描述所吸引,那种能够几乎完美保留食品原有形态和营养成分的干燥技术,让我对食品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此外,书中还对食品干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比如如何避免干燥设备产生有害物质,以及如何确保干燥食品的卫生安全,这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参考。

评分

《食品干燥原理与技术》这本书,让我对“食品的化学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作者在讲解干燥原理时,总是能够将复杂的化学反应与具体的食品应用相结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在食品干燥过程中的影响分析印象深刻。这些反应不仅会影响食品的颜色和风味,还可能产生一些不利于健康的物质。而通过控制干燥的温度、时间和pH值,我们可以有效地调控这些反应的发生,从而获得更理想的产品。书中还探讨了食品干燥过程中“酶的失活”问题,许多食品中的酶活性是导致食品劣变的重要原因,而通过高温干燥或者其他适当的处理,可以有效地使这些酶失活,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我非常赞赏书中对“食品干燥设备”的详细介绍,从各种类型的干燥器到辅助设备,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分析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这为食品加工企业在选择和设计干燥设备时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

评分

初读《食品干燥原理与技术》,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没想到它却以一种极其生动的方式,让我领略到了食品干燥的魅力。作者似乎拥有着一种魔力,能够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质构保持”和“风味锁定”的章节所打动。以前吃风干牛肉,总觉得少了一些鲜嫩,但这本书告诉我,通过精确控制干燥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以及采用一些特殊的预处理方法,比如酶解处理,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肉类的弹性和多汁感,同时还能将牛肉的风味浓缩,达到令人惊艳的效果。书中还详细讲解了不同干燥方式对食品表面形态的影响,比如热风干燥可能导致表面硬化,而真空干燥则能保持更松散的结构,这对食品的口感和复水性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声学特性”的研究,作者竟然分析了不同干燥程度的食品在被咀嚼时发出的声音,并将其与食品的质构和水分含量联系起来,这让我觉得食品干燥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脱水,而是涉及到听觉、味觉、触觉的全方位体验。

评分

《食品干燥原理与技术》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全面性”。它涵盖了从基础的“为什么”到进阶的“怎么做”的所有环节。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食品的生命周期管理”的实践指南。作者对食品水分活动的精辟分析,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食品在干燥后会变得易碎,而有些则能保持一定的韧性。它还深入探讨了食品在干燥过程中的“氧化”和“降解”问题,并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比如在干燥前添加抗氧化剂,或者采用惰性气体保护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包装与贮藏”章节的重视,作者强调了干燥食品的复湿问题,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贮藏条件,来延长干燥食品的货架期,这对于降低食品浪费,提高食品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书中还列举了一些非常规的干燥技术,比如超声波辅助干燥、电场辅助干燥等,这些技术虽然可能尚未大规模应用,但却为食品干燥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无限可能。

评分

《食品干燥原理与技术》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启发。它让我明白,食品干燥并非简单的“减法”,而是一个精妙的“化学与物理的舞蹈”。作者在阐述原理时,总是能从细微之处着手,比如,在讲到热风干燥时,会分析空气流动的方向、速度以及与食品表面的接触方式如何影响水分的蒸发速率,甚至连食品本身的形状和大小都会对干燥效果产生影响。书中还深入探讨了食品在干燥过程中发生的“相变”,比如水分从液态变为气态,以及食品内部结构发生的变化。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微观结构”对干燥影响的讲解印象深刻。例如,食品的孔隙结构、细胞壁的完整性等,都会影响水分的迁移路径和干燥效率。书中还列举了一些高科技的干燥技术,比如喷雾干燥、流化床干燥等,并详细分析了它们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优势。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食品干燥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日常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更是为了提升食品的品质,创造出更多元化的食品种类。

评分

刚翻开这本《食品干燥原理与技术》,就被它严谨而系统的论述深深吸引。我一直以为干燥食品就是简单地把水抽干,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从分子层面剖析了水分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比如结合水、自由水,以及这些水分在干燥过程中是如何被移除的,每一种形式的水在干燥过程中的迁移机理都有细致的图示和公式讲解,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奥秘。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干燥方法的优劣势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例如,在介绍热风干燥时,它不仅讲解了温度、风速、湿度等关键参数如何影响干燥速率和食品品质,还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干燥设备,如隧道式干燥、箱式干燥,以及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效率。而对于低温干燥,书中更是强调了其在保留食品颜色、香气和营养成分方面的独特优势,这对于那些追求高端品质的食品加工者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信息。此外,书中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讲解了干燥过程对食品物理性质的影响,比如食品的质构、复水性、溶解度等,这些都是直接关系到消费者体验的重要因素。我尤其喜欢它在讨论不同干燥方式时,会穿插一些实际应用案例,比如某某厂家如何利用某某干燥技术生产出高品质的果干,或者某某新型干燥设备如何解决了传统干燥方法中的某些技术难题,这些案例让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和具象化,也让我对未来的食品加工充满了想象。

评分

这本书虽然书名叫做“食品干燥原理与技术”,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其实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让食物在不坏的前提下,把水分一点点逼出来的艺术与科学”的百科全书。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各种干燥方式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比如热风干燥中的水分迁移、对流传热,真空干燥时降低沸点带来的好处,微波干燥的高效性以及它对食品内部结构的细微影响,甚至还提到了更前沿的冷冻干燥,那种仿佛能把时间冻结般的干燥方式,是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食品的风味和营养的。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褐变反应”和“酶促褐变”的章节印象深刻,以前总觉得食物变黄变黑是件很糟糕的事,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些现象背后是复杂的化学变化,而掌握了干燥的条件,我们甚至可以巧妙地控制甚至避免这些反应,让食品呈现出更诱人的色泽。书中列举了大量不同种类食品的干燥实例,从常见的蔬菜水果,到一些高附加值的肉类和海产品,以及一些特殊的食品原料,比如药材和香料,每个案例都分析得头头是道,让我了解到不同食品由于其自身成分和结构的差异,需要采用不同的干燥工艺和参数。例如,对于含糖量高的水果,如何避免表面结晶影响水分蒸发;对于富含脂肪的肉类,如何防止脂肪氧化导致风味下降;对于对热敏感的维生素,如何选择温和的干燥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活性。这些细节的讲解,让我觉得作者不仅仅是在科普,更像是在传授一种“食品保鲜智慧”。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对“干燥”这两个字有了全新认识的书。《食品干燥原理与技术》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局限于讲述如何把水去掉,而是深入探究了“去除水分”这个过程对食品本身产生的方方面面影响。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的方式,剖析了食品在干燥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变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水分活度”(aw)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的阐述印象深刻。通过降低水分活度,我们不仅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还延缓了许多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实现了食品的长期保鲜。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干燥方式对食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保留效果,比如,一些热敏性的风味物质在高温下容易分解,而通过选择合适的低温干燥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将这些宝贵的风味保留下来,这对于生产高品质的香辛料、咖啡、茶叶等产品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对食品干燥后的“复水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影响复水性的主要因素,并提供了改善复水性的方法,这对于消费者冲调食品或者烹饪干燥食品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简直超乎我的预期。虽然书名是《食品干燥原理与技术》,但我读到的远不止这些。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让食物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以最美好的姿态呈现”的指南。作者在讲解基础原理时,并没有止步于表面,而是深入到热力学、传质学等更深层次的科学领域,用清晰的语言和精炼的公式,解释了为什么某种干燥方法能够有效,而另一种则可能适得其反。比如,在讨论渗透预处理对干燥效率的影响时,书中详细分析了渗透过程中溶质进入食品细胞内部,如何改变细胞壁的渗透压,从而促进水分的排出。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像是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一次深度学习。而且,这本书在技术层面的探讨也十分详尽。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干燥技术,还会对每种技术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包括其适用范围、优缺点、能耗、设备成本等等,为读者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参考信息。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模拟与优化”的部分,作者介绍了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干燥过程进行模拟,以及如何根据模拟结果来优化工艺参数,以达到最佳的干燥效果和最高的能源利用效率。这让我看到了食品干燥技术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

评分

老熟人编的,看看有哪些近期研究成果

评分

还没看,不过质量不错,送货也快,送货员态度也还行,基本满意。

评分

不错。。。。。。。。。

评分

挺不错的。。。。。。。。。。。。

评分

很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学习中,工作用的比较多。。。。

评分

挺不错的。。。。。。。。。。。。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