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工艺及设备

冲压工艺及设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钟全雄 著
图书标签:
  • 冲压工艺
  • 冲压设备
  • 金属成形
  • 塑性变形
  • 模具设计
  • 机械制造
  • 工业工程
  • 生产技术
  • 材料成形
  • 制造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287674
版次:1
商品编码:10350050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教材·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9
字数:27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冲压工艺及设备》是根据中等职业教育机电类专业教学研讨及教材建设会议制定的“冲压工艺及设备”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教材编写大纲,遵循“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先进性,激发创新”的原则,结合编者多年教学和生产实践的经验编写而成的。
《冲压工艺及设备》共分8个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冲压基础知识、冲裁、弯曲、拉深和其他冲压成形工艺及其模具设计,同时还讲述了冲压模具的寿命、材料及安全措施,冲压工艺规程的制订等内容。在讲述冲压成形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选编了大量实例进行分析,供读者参考。

内容简介

《冲压工艺及设备》是为配合教育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新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按照中等职业教育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的基本要求,结合编者多年教学和生产实践的经验编写而成的。本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指导思想,一切从实用出发,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冲压工艺及设备》共分8章,系统地介绍了冲压模具设计的原理、冲压工艺计算及工艺分析等内容,着重叙述了冲裁、弯曲、拉深三大冲压工艺,并对冲压材料、模具材料及提高模具寿命的措施等也作了一定的介绍。
本书是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模具制造、数控加工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冲压加工的概念及特点
1.1.1 冲压相关基本概念
1.1.2 冲压加工的特点
1.2 冲压的基本工序及模具
1.2.1 冲压的基本工序分类
1.2.2 冲压模具
1.3 冲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1.4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思考练习题
第2章 冲压基础
2.1 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概念
2.1.1 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
2.1.2 金属的塑性与变形抗力
2.1.3 影响金属塑性的主要因素
2.2 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规律
2.2.1 最小阻力定律
2.2.2 加工硬化及卸载弹性恢复规律
2.2.3 塑性变形时的体积不变规律
2.3 冲压材料及其冲压成形性能
2.3.1 冲压材料
2.3.2 材料的冲压成形性能
2.3.3 冲压工艺对材料的基本要求
2.3.4 冲压材料的合理选用
2.4 冲压设备
2.4.1 冲压设备的分类
2.4.2 冲压设备的型号表示方法
2.4.3 曲柄压力机
2.4.4 液压机
思考练习题
第3章 冲裁
3.1 冲裁变形过程分析
3.1.1 冲裁变形过程
3.1.2 冲裁件的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3.2 冲裁件的工艺性
3.2.1 冲裁件的结构与尺寸
3.2.2 冲裁件的精度与断面表面粗糙度
3.2.3 冲裁件材料的选用
3.3 冲裁间隙
3.3.1 间隙对冲裁件质量的影响
3.3.2 间隙对冲裁力的影响
3.3.3 间隙对模具寿命的影响
3.3.4 间隙值的确定
3.4 凸模和凹模刃口尺寸的确定
3.4.1 冲裁模刃口尺寸的计算
3.4.2 计算举例
3.5 冲裁件的排样
3.5.1 材料利用率
3.5.2 排样方法
3.5.3 搭边和料宽
3.6 冲裁力、卸料力及推件力的计算
3.6.1 冲裁力的计算
3.6.2 降低冲裁力的方法
3.6.3 卸料力及推件力的计算
3.7 冲裁模的典型结构
3.7.1 冲裁模的分类
3.7.2 冲裁模的结构组成
3.7.3 典型冲裁模的结构分析
3.8 冲裁模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与标准件的选用
3.8.1 冲裁模零部件的分类
3.8.2 成形零件的结构设计
3.8.3 卸料及压料零件的结构设计
3.9 精密冲裁
3.9.1 整修
3.9.2 半精密冲裁
3.9.3 精密冲裁
3.9.4 精密冲裁模具结构
思考练习题
第4章 弯曲
4.1 概述
4.2 弯曲变形分析
4.2.1 弯曲变形过程
4.2.2 弯曲变形的特点
4.2.3 弯曲变形区的应力应变特点
4.3 最小相对弯曲半径
4.3.1 弯曲变形程度与最小弯曲半径
4.3.2 影响最小相对弯曲半径的因素
4.3.3 最小相对弯曲半径的确定
4.3.4 提高弯曲极限变形程度的方法
4.4 弯曲件的常见缺陷及其预防措施
4.4.1 弯裂及其预防措施
4.4.2 截面畸变及其预防措施
4.4.3 翘曲及其预防措施
4.4.4 弯曲回弹及其预防措施
4.5 弯曲力的计算
4.5.1 自由弯曲力
4.5.2 校正弯曲力
4.5.3 顶件力和压料力
4.5.4 压力机公称压力的确定
4.6 弯曲件的毛坯长度计算
4.6.1 中性层位置的确定
4.6.2 弯曲件坯料尺寸的计算
4.6.3 铰链式弯曲件
4.7 弯曲件的工艺性及工序安排
4.7.1 弯曲件的精度
4.7.2 弯曲件的材料
4.7.3 弯曲件的结构
4.7.4 弯曲件的工序安排
4.8 弯曲模工作部分的设计
4.9 弯曲模的典型结构
思考练习题
第5章 拉深
5.1 拉深变形分析
5.1.1 拉深变形过程
5.1.2 拉深制件的质量分析
5.2 直壁旋转制件的拉深
5.2.1 坯料尺寸计算
5.2.2 无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
5.2.3 有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
5.2.4 阶梯形制件的拉深
5.3 其他旋转体制件的拉深
5.3.1 球面制件的拉深
5.3.2 锥形制件的拉深
5.3.3 抛物线形件的拉深
5.4 盒形件的拉深
5.4.1 盒形件的拉深特点
5.4.2 盒形件拉深的工序计算
5.5 拉深模工作零件的设计
5.5.1 拉深模工作部分结构参数的确定
5.5.2 拉深模典型结构
5.6 拉深工艺设计
5.6.1 拉深件的工艺性
5.6.2 压边装置与压边力
5.6.3 拉深力的确定及设备的选用
5.6.4 拉深工艺的辅助工序
5.7 拉深模设计实例
思考练习题
第6章 其他冲压成形
6.1 翻边
6.1.1 内孔翻边
6.1.2 非圆形孔的内孔翻边
6.1.3 外缘翻边
6.2 胀形
6.3 缩口
6.4 扩口
6.5 校平和整形
6.6 级进模
6.6.1 多工位级进模
6.6.2 多工位级进模的分类
思考练习题
第7章 冲压模具的寿命、材料及安全措施
7.1 冲压模具寿命
7.1.1 冲压模具的工作条件及失效形式
7.1.2 影响冲压模具寿命的因素及提高其寿命的措施
7.2 冲压模具材料
7.2.1 对冲压模具材料的要求
7.2.2 冲压模具材料的种类与特性
7.2.3 冲压模具材料的选用及热处理
7.3 冲压生产的安全措施
7.3.1 冲压生产发生事故的原因
7.3.2 冲压生产安全保护的主要措施
思考练习题
第8章 冲压工艺规程的制订
8.1 制订工艺规程的步骤
8.2 实例分析
思考练习题
附录
附录A 冲压常用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附录B 屈服比、板厚方向性系数与板平面方向性
附录C 机械压力机的列、组代号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机械制造基础》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机械制造领域的基础知识,是理解现代工业生产流程的关键入门读物。全书围绕“如何将设计图纸转化为实际的工业产品”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涵盖了从材料选择、成形工艺到精密加工、装配调试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环节。 第一部分:材料与连接 材料基础: 详细阐述了金属材料(如碳钢、合金钢、铸铁、铝合金、铜合金等)和非金属材料(如塑料、橡胶、陶瓷等)的宏观性能(强度、硬度、韧性、塑性、耐腐蚀性等)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解析材料的晶体结构、相变、强化机制,以及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炼、回火)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重点讲解了如何根据零件的工作条件和设计要求,科学地选择最适合的材料,以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连接技术: 深入剖析了各种主要的连接方式。其中,螺纹连接部分详细介绍了标准螺纹的类型、参数、精度等级,以及螺纹紧固件(螺栓、螺母、垫圈)的选择与应用,并分析了连接的可靠性与预紧力控制。焊接部分涵盖了电弧焊、电阻焊、气焊等常用焊接方法的原理、工艺参数和适用范围,以及焊缝质量的检验方法。铆接和键连接、销连接等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 第二部分:金属切削加工 切削原理与刀具: 阐述了金属切削的基本原理,包括切屑的形成过程、切削力、切削热以及刀具磨损机理。详细介绍了车刀、钻头、铣刀、镗刀、磨削砂轮等各类刀具的结构、几何角度、材料(高速钢、硬质合金、陶瓷刀具等)及其选择原则。 常用机床及其操作: 详细介绍了车床、钻床、铣床、磨床、刨床、插床等经典机床的结构、工作原理、主要组成部件及其操作方法。对于每种机床,都列举了典型的加工实例,如车削外圆、内孔、端面,钻孔,铣平面、沟槽,磨削平面、外圆等,并强调了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工艺参数(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的确定方法。 量规与量具: 讲解了各类长度、角度、形状的测量原理与应用。包括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角度量规、螺纹量规、表面粗糙度仪等常用量具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如何理解和使用技术图纸上的尺寸标注与公差要求。 第三部分:成形工艺 铸造: 介绍了铸造的基本原理,包括熔炼、浇注、凝固过程。重点讲解了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熔模铸造、离心铸造等常见铸造方法的工艺流程、设备以及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分析了铸件的常见缺陷及其产生原因。 锻压: 阐述了锻压(包括自由锻和模锻)的工艺过程,详细介绍了锻锤、压力机等主要设备。讲解了热锻与冷锻的区别,以及锻件的优点和局限性。 金属塑性变形理论: 深入探讨了金属在受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的内在规律,包括应力、应变、屈服、强化等概念。这是理解所有塑性成形工艺(如轧制、挤压、拉伸、弯曲、冲压等)的基础。 第四部分:其他制造技术 表面处理与涂层: 介绍了提高零件表面性能的各种技术,如电镀、阳极氧化、化学氧化、磷化、喷涂等,分析了这些处理的目的(防腐蚀、耐磨损、美观等)及其工艺过程。 热喷涂: 讲解了将各种粉末或丝材通过高温等离子体、电弧等方式雾化并喷涂到工件表面,形成功能性涂层的技术,如耐磨涂层、耐高温涂层等。 精密加工与特种加工: 概述了电火花加工(EDM)、激光加工、超声波加工、电化学加工(ECM)等先进加工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领域,特别强调了它们在加工难加工材料和制造复杂形状零件方面的优势。 本书力求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丰富的图例、实例和表格,帮助读者建立起完整的机械制造知识体系。它不仅为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工艺、质检等工作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掌握各种制造技术的关键要素,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冲压工艺及设备》这本书,我本来抱着学习一些基础知识的态度,但很快就被书中展现的深度和广度所吸引。作者在介绍各类冲压设备时,不仅列举了它们的性能参数,更深入地剖析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技术演进。我尤其喜欢关于“旋压工艺”的讲解,它突破了传统冲压模具的限制,能够加工出各种非标的、大口径的筒形、锥形、异形零件,这让我看到了冲压技术在创意设计和个性化制造方面的无限可能。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伺服驱动冲压机在节能降耗和提高生产柔性方面的优势,这与当前工业界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不谋而合。更令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冲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比如材料回弹、模具磨损、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从基础的冲压工序到复杂的自动化生产线,这本书几乎涵盖了冲压技术的所有关键环节,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框架。它让我明白,每一个精密的冲压件背后,都凝聚着科学的原理、精湛的工艺和先进的设备。

评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冲压工艺及设备》这本书时,我将其定位为一本纯粹的技术参考书,但随后的阅读体验却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他并没有生硬地抛出理论公式,而是通过大量的图例和实例,将抽象的冲压过程具象化。例如,在介绍“胀形工艺”时,书中通过一系列动态的示意图,清晰地展示了工件在压力作用下如何逐渐变形,最终形成所需的形状,这比任何枯燥的文字描述都要直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模具的维护与保养”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定期的检查、润滑和维修,来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这对于一线生产管理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于“冲压废料的回收与利用”也给予了相当的篇幅,这体现了作者对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从小型精密冲压件到大型汽车零部件,这本书几乎囊括了冲压技术的应用范畴,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的展望。它让我意识到,冲压技术作为一种基础的成形方法,在现代工业中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

当我开始阅读《冲压工艺及设备》这本书时,我预想中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并没有如期而至。相反,我被作者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实践经验的提炼所折服。他并没有简单地介绍各种冲压设备,而是从“为什么”的角度出发,解释了每一种设备的设计理念和核心优势。例如,在讲解伺服冲压机时,作者不仅仅说明了它能做什么,更是深入分析了其伺服电机、控制器和传动机构如何协同工作,实现对冲压力的精确控制,以及在节能方面的显著效果。书中关于“模具疲劳与失效分析”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详细分析了模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疲劳损伤,如表面裂纹、塑性变形、甚至断裂,并提出了预防和修复的策略。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冲压件,离不开高精度、长寿命的模具,而模具的维护和管理,同样是一门大学问。我特别欣赏作者将复杂的冲压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窥探到其中的奥秘。这本书让我明白,冲压技术远不止是简单的“用力压”,而是一门集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电子控制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冲压工艺及设备》这本书时,我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觉得这种技术类的书籍可能会很枯燥。然而,翻开目录后,我发现它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只是罗列一堆设备参数和操作规程。作者在介绍各种冲压设备时,非常注重对其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的阐释,这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这些机器是如何工作的。例如,在讲解自动送料系统时,作者详细描述了其如何实现精确的材料供给,以及这对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一致性有多么重要。书中还特别提到了高速冲压机的应用,以及它如何改变了传统冲压加工的模式,尤其是在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等对精度和速度要求极高的行业。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冲压生产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比如模具的磨损、材料的塑性变形、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他不仅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还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对于一线操作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这本书让我对冲压这个看似普通的加工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压”,而是包含着复杂的力学、材料学和工程学的智慧。

评分

当我拿到《冲压工艺及设备》这本书时,我以为它仅仅是关于金属加工设备的说明书,但随后的阅读过程却让我发现,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将一张平整的金属板变成一件有用的零件”的艺术指南。作者在介绍各种冲压设备时,不仅仅是罗列技术参数,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设备背后的设计理念和工作原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复合冲压”的讲解,它将多种冲压工序集成在一个模具中,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误差,这让我看到了自动化和集成化在现代制造中的重要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冲压件的公差与配合”的详细分析,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零件的尺寸需要非常精确,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模具设计和工艺控制来保证这些精度。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于“冲压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分析”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能够从更科学的角度去理解金属在变形过程中的行为。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设备,更是关于如何利用这些设备,在材料的塑性变形中创造出无限可能。它让我对“制造”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用最朴实却最深刻的语言,向我展示了冲压技术的博大精深。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模具设计中的关键要素”这一章节,作者没有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几个核心问题:如何保证冲压件的精度和质量?如何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如何降低生产成本?他用大量图示和公式,讲解了模具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材料选择的重要性、热处理工艺对模具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精密的加工手段来保证模具的制造精度。当我看到关于“落料模与冲孔模”的详细对比时,我才真正理解了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别,以及在实际生产中如何根据零件的形状和尺寸来选择最合适的模具类型。作者还列举了许多常见的冲压缺陷,如起皱、拉裂、毛刺等,并逐一分析了产生原因和相应的解决方案。这种“望闻问切”式的分析方法,让我受益匪浅,仿佛自己也成了冲压生产线上的问题解决者。书中对液压冲压机和机械冲压机的性能对比分析也十分到位,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生产需求,做出更明智的设备选择。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佳作,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工程师,都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知识和灵感。

评分

《冲压工艺及设备》这本书,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匠人,用充满智慧的语言,为我描绘了金属变形世界的精彩画卷。我并非专业人士,但作者的讲解却异常清晰,让我能够轻松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书中关于“冲压件的设计与制造”的论述,让我明白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冲压件,在设计之初就需要考虑材料的性能、加工的难易度以及最终的使用要求。作者以大量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模具设计中充分利用材料的塑性变形规律,以达到最佳的成形效果。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对“液压伺服冲压机”的介绍,它颠覆了我对传统液压机的认知,让我了解到通过先进的伺服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冲压过程的精准调控,从而生产出更高精度、更复杂形状的零件。书中对“冲压生产线的优化与管理”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现代工业制造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从材料的准备到最终产品的检验,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学的管理和精密的控制。这本书让我对“精益制造”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智慧的结晶。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工业制造的精密性和复杂性充满了好奇,而《冲压工艺及设备》这本书,则以一种令人惊讶的详实度,揭示了冲压技术在其中的重要地位。我并非学机械出身,但书中对各种冲压方式的介绍,比如剪切、弯曲、拉深、冲孔等,都配有清晰的示意图和深入的原理阐述,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单个工艺的介绍,而是将各种工艺串联起来,展示了如何组合使用,以制造出结构复杂的冲压件。例如,在介绍汽车覆盖件的冲压生产线时,作者详细描绘了从初步成型到精修调整的全过程,让我看到了自动化流水线如何高效运转。书中对“冲压件的精度与质量控制”的论述也十分详尽,从原材料的检验,到模具的精度控制,再到生产过程中的参数监控,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作者的经验之谈。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冲压材料的特性与选择”的章节,让我了解了不同金属材料在冲压过程中的表现差异,以及如何根据零件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这本书让我对“制造”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背后蕴含着无数工程师的智慧和汗水。

评分

我一直对工业制造领域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将原材料转化为精密零件的关键技术。《冲压工艺及设备》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冲压技术核心的大门。作者在介绍各种冲压工艺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原理。例如,在讲述拉深工艺时,作者详细解释了材料在模具型腔内变形的过程,以及影响拉深极限的因素,如材料的延展性、润滑条件、模具间隙等。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复杂形状的零件需要经过多次拉深才能完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来避免材料的破裂。书中对冷镦和热镦的区分也非常清晰,让我了解了这两种工艺在应用范围、设备要求和产品特性上的差异。我还特别关注了关于“自动化与智能化冲压”的章节,书中描绘了未来冲压生产线的景象,如机器人上下料、在线检测、以及大数据分析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这让我看到了冲压技术在迈向更高效、更环保、更智能方向的发展趋势。这本书的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图文并茂,非常适合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冲压技术的人阅读。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本《冲压工艺及设备》,我并没有抱有多高的期待,毕竟,一个如此直白的书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和密密麻麻的技术图纸。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展现的那个精密、高效且充满智慧的冲压世界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冲压方式和设备型号,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每一种工艺背后的物理原理,比如冲压力的计算、模具的设计要点,以及材料在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分析。当我读到关于级进模的部分,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其结构组成、工作流程,还结合实际案例,生动地描绘了级进模如何通过连续的多工位操作,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了工件在不同工序间的搬运和定位误差。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伺服驱动冲压机的介绍,它打破了传统机械冲压机的局限性,赋予了冲压过程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可控性。作者通过详实的图文和数据,清晰地解释了伺服系统如何精确控制冲压行程、速度和压力,从而实现对复杂冲压件的精细加工,以及在节能降耗方面所做的贡献。从材料选择的考量,到模具寿命的延长,再到自动化生产线的构建,这本书几乎涵盖了冲压工艺的方方面面,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工业制造核心领域的大门,让我对“中国制造”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

评分

挺全面挺好

评分

需要用的专业书需要用的专业书

评分

买来了一直没看,应该会有所帮助!

评分

买来了一直没看,应该会有所帮助!

评分

!!!!!!!!!!!!!!!!!!!!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购买!

评分

!!!!!!!!!!!!!!!!!!!!

评分

买来了一直没看,应该会有所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