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友、高本刚编著的《生物标本采集与制作》 在扼要介绍动植物标本采集基础上,重点阐述干制标 本制作、浸制标本制作、动物剥制标本制作、骨骼标 本制作、透明骨骼标本制作以及生物玻片标本制作; 还介绍作物病虫害标本、鸟卵和鸟类胚胎标本等特殊 生物标本的制作,也涉及了生物标本的保管和维护、 组织培养与常用实验动物饲养等内容。书中对动植物 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步骤和操作方法做了详尽阐述,图 文并茂,便于初学者学习掌握。
本书可供大专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课程 教学或研究参考,也特别适合生物标本制作初学者查 阅。
**章 动植物标本采集
**节 低等植物及菌类标本采集
第二节 动物标本采集
第二章 干制标本制作
**节 腊叶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
第二节 立体标本和叶脉标本制作
第三节 动物干制标本制作
第四节 脊椎动物内脏的干制标本制作
第三章 浸制标本制作
**节 植物标本的浸制
第二节 几种海洋软体动物标本的浸制
第三节 蚯蚓整体标本的浸制
第四节 田螺整体标本的浸制
第五节 鱼类标本的浸制
第六节 两栖、爬行动物的整体浸制
第七节 蛇类标本的浸制
第八节 小型鸟类标本的浸制
第九节 动物解剖标本的浸制
第十节 脊椎动物血液循环注射标本的制作
第十一节 脊椎动物神经标本的制作
第十二节 蛙类系统发育标本的浸制
第四章 动物剥制标本制作
**节 鱼类标本的剥制
第二节 两栖类标本的剥制
第三节 龟类标本的剥制
第四节 蛇类标本的剥制
第五节 鳄鱼标本的剥制
第六节 鸟类标本的剥制
第七节 小型兽类标本的剥制
第八节 中型兽类标本的剥制
第五章 骨骼标本制作
**节 制作骨骼标本的工具、器材和药品
第二节 普通动物骨骼标本
第三节 鲫鱼骨骼标本的制作
第四节 蟾蜍骨骼标本的制作
第五节 龟类骨骼标本的制作
第六节 蛇类骨骼标本的制作
第七节 家鸽骨骼标本的制作
第八节 家兔骨骼标本的制作
第六章 透明骨骼标本的制作
**节 取材及处理
第二节 固定
第三节 透明
第四节 染色
第五节 肌肉脱色和再透明
第六节 脱水
第七章 生物玻片标本的制作
**节 生物玻片标本的主要制作方法
第二节 常见实验种子植物的制片
第三节 常见实验孢子植物的制片
第四节 常见实验动物的制片
第五节 脊椎动物的石蜡切片和制片
第八章 特殊生物标本的制作应用
**节 作物病虫害标本的制作
第二节 鸟卵和鸟类胚胎标本的制作
第九章 生物标本的保管和维护
**节 标本室、橱和柜
第二节 消毒
第三节 保养
第四节 管理
第十章 组织培养与常用实验动物饲养
**节 组织培养技术
第二节 菌种培养方法
第三节 常见实验动物的饲养方法
参考文献
这本书简直太让人惊喜了!我一直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生物。但你知道,想要亲眼看到这些,要么去遥远的野外,要么只能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欣赏。我一直梦想着能亲手收集和制作一些标本,但苦于没有门路,感觉那是一项非常专业且神秘的技术。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就发现作者的叙述非常生动形象,丝毫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书中对于各种采集工具的介绍,从最基本的采集夹、镊子,到更专业的显微镜、固定液,都讲解得细致入微。我尤其喜欢关于野外采集技巧的部分,里面详细描述了如何根据不同的生物种类选择合适的采集时间和地点,如何安全有效地捕捉,以及如何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作者还分享了许多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有趣故事,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野外向导在娓娓道来。书中关于不同生物分类的采集方法也有专门的章节,比如植物、昆虫、爬行动物等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处理方式。我尤其对制作昆虫标本的步骤印象深刻,从如何麻醉、固定,到如何展翅、干燥,书中都有图文并茂的详细讲解,让我觉得这项工作并非遥不可及。这本书真的让我对生物标本采集与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和探索生物世界的途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具体的采集和制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观察者”的种子。我以前可能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花草树木,但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细看”。它会引导你去注意植物的叶片边缘是锯齿状还是光滑的,花瓣的形状是怎样的,果实是浆果还是核果。在讲到昆虫时,它会让你留意昆虫的触角是丝状还是羽状,翅膀上有怎样的纹理。这些细微的差别,在书中都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书中还特别强调了“记录”的重要性,它详细说明了在采集时需要记录哪些信息,比如采集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周围的植被等,并提供了一些信息记录的模板。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标本,不仅仅是它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完整信息,这些信息才是它真正科研价值的体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够看到平常被忽略的美丽和奥秘。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生物标本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去观察、去记录、去热爱自然的书。
评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标本制作”这个概念的认知。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技术活,需要的是精湛的手法和昂贵的设备,而且很多知识只存在于教科书的角落里。但这本书的视角却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教授“怎么做”,更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为什么这么做”。例如,在介绍防腐处理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几种化学药剂,而是详细解释了这些药剂的原理,它们如何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如何保持标本的形态和颜色。我了解到,不同的标本需要不同的防腐剂,而且处理的浓度和时间都至关重要,这让我认识到标本制作背后蕴含着严谨的科学知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标本的保存和管理,比如如何为标本编号、分类,如何避免光照和虫蛀的影响,如何建立一个系统的标本库。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我想象到,一个精心制作的标本,不仅仅是一个展品,更是承载着科学研究价值的宝贵资料。书中还提到了标本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比如物种鉴定、地理分布研究、进化生物学等,让我觉得这项技能非常有意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操作指南,更是一个引导我思考和理解科学的窗口,让我看到了标本制作在整个生物学研究体系中的关键地位。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全没有给我一种“照本宣科”的感觉。作者的笔触非常活泼,他会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比喻来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让我在轻松的氛围中就掌握了知识。比如,他将标本制作比作“为生物拍照留念,但却是永恒的留念”,又将防腐剂的作用形象地描述为“给生物穿上一件不会变质的‘隐形战衣’”。这些有趣的说法,让我感觉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一点也不枯燥。书中的案例也非常丰富,作者会引用许多自己采集和制作的实际案例,分享其中的心得体会,甚至是一些“踩坑”的经历。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觉得书中的内容非常接地气,也让我能够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采集地点”的章节,作者分享了一些寻宝般的技巧,比如如何通过观察植被来判断附近是否有适合昆虫栖息的环境,又如何通过分析地形来预测某些动物的活动规律。这些“秘籍”般的指导,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实践。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指导手册,更是一个激发我对自然科学探索热情的“火种”,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耐心地向你传授毕生的绝学。我本来是抱着学习一些基础采集技巧的心态去翻阅的,结果却被书中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所震撼。举个例子,书中在讲到植物标本的压制时,不只是告诉你用报纸,还详细说明了报纸的厚度、吸水性,以及压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湿度控制,甚至连压制工具的材质都有提及。这种细致到了“锱铢必较”的程度,反而让我觉得特别靠谱。我发现,要做出一个高质量的标本,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标本的“终极奥秘”,比如某些脆弱的蝴蝶翅膀如何才能在制作过程中保持完整,那些容易腐烂的软体动物又该如何处理才能长久保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标本采集伦理的讨论,比如在采集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如何尊重自然,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技术,更是在传递一种科学的态度和责任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专业”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明白了很多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其实蕴含着无数的经验和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