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地球站设备与网络系统

卫星地球站设备与网络系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宗鹏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卫星通信
  • 地球站
  • 网络系统
  • 无线通信
  • 通信工程
  • 微波技术
  • 射频技术
  • 天线技术
  • 信号处理
  • 信息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096682
商品编码:10376660633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卫星地球站设备与网络系统 作  者:宗鹏 编著 著作 定  价:49 出 版 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3月01日 页  数:178 装  帧:平装 ISBN:9787118096682 第1章 卫星地球站设备
1.1 地球站的分类与标准
1.1.1 固定通信地球站及分类
1.1.2 移动通信地球站
1.1.3 便携式和小型数据地球站(网)
1.1.4 手持卫星地球站
1.2 地球站的构成
1.3 地球站设备
1.3.1 地球站通信设备
1.3.2 地球站测试设备
1.4 地球站选址与测量设备
1.4.1 频谱仪的分类
1.4.2 频谱分析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及相互关系
1.4.3 频谱仪的主要功能键
1.5 地球站电磁环境测量
1.5.1 电磁环境测试系统构成
1.5.2 测试方法与步骤
1.5.3 测试灵敏度与结果分析
第2章 地球站天线
2.1 天线的组成结构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靠前章介绍了地球站的种类和分类标准。系统地讲述了地球站的发展历程及特点。第二章介绍了地球站天线。作为今后续发展小型地球站的关键技术,着重从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和特点。第三章是系统测试,介绍了设备测试、联调测试和入网验证测试等关键的网络技术保障环节。第四章是靠前空间数据系统标准,有助于了解航天通信体系的技术规范,对发展未来航天信息及网络技术具有重要作用。第五章介绍了卫星测控网络系统。
《星际贸易与文明演进:跨越光年的经济学》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星际文明的背景下,资源稀缺性、跨越光年的贸易机制、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演变。它不再局限于单一星球的经济模型,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且复杂的银河系尺度经济体系分析框架。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从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在极端空间尺度下的重构,到复杂的跨物种/跨文明金融工具的设计与风险管理。 第一部分:超光速通信与信息经济学的重塑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超光速(FTL)通信技术对传统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和“时间价值”概念的颠覆性影响。 1.1 相对论边界下的价值传递: 探讨了信息在不同参考系中传输速度差异带来的瞬时性与延迟性价值权衡。例如,一项投资决策在不同星系中如何因信息到达时间的微小差异而产生巨大的财富效应。 1.2 量子纠缠金融网络(QE-Net): 详细剖析了利用量子纠缠实现即时信息同步的技术基础,以及这种技术如何催生出零延迟的全球(或银河系内)金融交易市场。重点讨论了如何防止信息泄露和“预知交易”的监管难题。 1.3 知识产权的星际保护法: 随着技术迭代速度的指数级增长,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成为星际贸易的核心挑战。本书提出了基于生物特征和时空锚定的新型知识产权验证机制,并分析了跨文明法律体系在知识产权纠纷中的协调与冲突。 第二部分:稀有资源勘探与后稀缺时代的资源管理 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宇宙深处,研究了那些在单一行星上极为罕见,但在星际尺度上可能大量存在的资源(如特定同位素、奇异物质等)的勘探、开采与分配问题。 2.1 恒星工程与戴森结构下的能源市场: 分析了围绕巨型能源工程(如恒星级聚变反应堆、戴森球体)建立的能源垄断与共享机制。探讨了能源配额权作为一种新型的、基础性的经济资产如何影响所有次级产业。 2.2 小行星带与柯伊伯带的边疆经济学: 考察了无人化采矿机器人集群的运作模式、机器人维护成本与资源产出效率之间的动态平衡。特别关注了“零重力供应链”中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型。 2.3 物质再循环与熵增的经济学制衡: 讨论了在物质极度充裕(或理论上无限)的背景下,如何通过高效的物质循环系统(熵减工程)来维持经济系统的活力,以及维持这种系统所需的巨大维护成本如何转化为服务价格。 第三部分:跨文明贸易的计量与汇率机制 实现真正的星际贸易,必须解决计量单位和价值锚定的根本问题。本书提供了解决“跨物种价值感知差异”的创新方案。 3.1 “通用基本功”(GBU)的构建: 鉴于不同文明对时间、能量、甚至生命体验的感知不同,本书提出了一种基于宇宙基本物理常数(如普朗克常数、光速、引力常数)的“通用基本功”(Generalized Basic Unit)作为中介货币的计算标准。 3.2 多维汇率波动模型: 针对跨文明贸易中存在的“文化溢价”、“技术代差折扣”和“时间滞后惩罚”等非传统汇率影响因素,本书构建了多维矩阵模型来实时调整交易的相对价值。 3.3 信用与信任的建立: 在缺乏共同执法机构的情况下,星际贸易的进行严重依赖于文明间的信用记录。本书分析了“历史违约率”、“技术共享透明度”等指标如何构成一个文明的“星际信用评分”,以及该评分如何影响其贸易伙伴的选择。 第四部分:星际金融工具与风险对冲 传统的股票、债券、衍生品在跨越星系的尺度下面临着巨大的物理和时间风险。本部分提出了适应星际环境的创新金融产品。 4.1 时空套利与曲率债券: 探讨了利用空间折叠技术(如虫洞、曲速驱动)在不同时间点或空间点之间进行交易套利的可能性。由此产生的“曲率债券”如何定价其固有的时空导航风险。 4.2 文明生存保险(CSI): 针对星际战争、超级瘟疫、甚至黑洞吞噬等极端风险,本书详细阐述了“文明生存保险”的运作机制,包括其巨额保费的来源、风险池的建立方式,以及集体互助机制下的道德风险管理。 4.3 跨物种资产证券化: 讨论了将具备独特生产力或文化价值的非人类实体(如拥有特定生物算法的种群、被改造的行星系统)的未来收益权进行证券化的复杂过程及其伦理考量。 第五部分:社会结构与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 星际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本书分析了财富的超级集中化和全球(银河)范围内的贫富差距问题。 5.1 零边际成本的就业冲击: 随着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渗透到资源开采和基础生产领域,人类(及其他智能生命形式)的工作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书研究了在基础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会如何重新定义“劳动”与“价值创造”。 5.2 星际财富的监管与再分配: 面对少数掌握了FTL技术和稀有资源勘探权的寡头,本书分析了“银河税收联盟”的建立可行性,以及如何设计出既能激励创新又不至于造成文明分裂的财富再分配政策。 5.3 殖民地与母星经济依赖性分析: 探讨了新的殖民地在经济上如何从母星体系中脱离或保持依赖。分析了文化趋同与经济自主性之间的张力,以及分离主义运动背后的深层经济动因。 结论: 《星际贸易与文明演进:跨越光年的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全面、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用以理解在物质和空间尺度都被无限放大的宇宙背景下,经济规律如何演变、价值如何被定义,以及智慧文明将如何为生存和繁荣而进行复杂的资源与信用的博弈。它不仅是经济学家的思想实验场,也是未来星际政策制定者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对星链(Starlink)这类低轨卫星互联网项目特别感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发。虽然标题是“卫星地球站设备与网络系统”,但我预期它能涵盖一些现代卫星通信系统,包括地面站如何适应这些新型的、大规模的卫星星座。比如,对于低轨卫星,由于其快速移动的特性,地面站需要具备怎样的先进跟踪能力? 这些地面站的部署密度和数量会比传统的静止轨道卫星系统高得多,这在网络管理和资源分配上会带来哪些挑战?书中是否会讨论如何设计能够支持大量用户接入的地面网络,以及如何处理日益增长的数据流量?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自适应天线技术、波束赋形、干扰抑制等方面的讨论,这些对于建设高效、可靠的下一代卫星网络至关重要。

评分

我一直对卫星通信背后的技术细节感到着迷,尤其是那些能够让信号穿越太空并抵达地球的复杂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百科全书一样,详细解释构成卫星地球站的各个组成部分。比如,它会深入讲解天线的馈电网络、高频前端(HFE)、低频前端(LFE)吗? 对于接收端,我希望能了解关于噪声系数(Noise Figure)、解调器(Demodulator)的设计原理,以及如何进行信道编码和纠错(ECC)。在发送端,对于功率放大器的类型(如固态功放和行波管功放),它们各自的性能指标和应用场景是什么?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罗列这些设备名称,而是能够提供关于它们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参数以及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的因素的详细阐述,让我能真正理解“设备”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

这本书我本来是抱着学习卫星通信基础知识的想法去买的,希望能够系统地了解卫星地球站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在翻阅之前,我对这方面的了解还停留在一些非常浅显的概念上,比如知道卫星是用来通信的,地球站是用来和卫星联系的,但具体是怎么联系的,中间涉及到哪些关键技术,我是一无所知的。我尤其想弄清楚的是,在地面上的那些设备,比如天线、接收机、发送机等等,它们各自承担着什么具体的功能,它们之间又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我一直对地面设备如何接收和发送信号非常好奇。书里会不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地球站天线,比如固定波束天线和可动波束天线,它们的优缺点是什么?对于接收机和发送机,有没有关于其内部电路设计、信号处理流程的讲解?例如,如何在高噪声环境下有效地提取微弱的卫星信号?如何将地面信号调制并以高功率传输给卫星?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天线指向控制系统、高频头(LNB)、功率放大器(PA)等关键部件的深入剖析,了解它们的技术指标和选型原则。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构建一个庞大的、看不见的通信网络。我想了解的不仅仅是单个地球站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这些站点如何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通信。这其中肯定涉及到复杂的网络协议、路由选择、信号分配和调度等技术。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卫星网络架构,比如不同轨道高度的卫星(GEO, MEO, LEO)在网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 更具体地说,我希望书中能解释一下,当一个信号从一个地方发送到另一个地方,通过卫星地球站网络,它会经历怎样的路径?有哪些技术可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和传输速率?会不会提到一些具体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势?比如,在军事通信、广播电视传输、互联网接入等领域,卫星地球站网络是如何部署和运作的?我对这种“看不见”的庞大系统运作机制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

我一直对卫星通信在地面上的“基站”——地球站——如何运作感到好奇。尤其是在网络连接这部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地球站之间如何协同工作的深入解析。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期待能够了解那些看不见的连接是如何形成的。 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卫星网络中的各种协议,比如如何进行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信道管理、如何进行频率划分和复用,以及如何实现多址接入(FDMA, TDMA, CDMA, OFDMA)?对于一个复杂的卫星地球站网络,如何进行路由选择和流量调度?在信号传输过程中,有哪些技术可以保证其可靠性和安全性?例如,是否会讨论一些关于纠错码、交织(Interleaving)以及网络安全措施的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卫星通信网络背后精密的“交通规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