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 | 宇宙之旅(图文版)(彩印) | |||
| 定 价 | 59.00元 | |||
| 作 者 | [英]Tom Jackson | |||
| 重 量 | ||||
| 开 本 | 大20开 | |||
| 装 帧 | 平装 | |||
| 页 数 | 139页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7月 | |||
| 出 版 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 条 形 码 | 9787115423771 | |||
| 内容简介 | ||||
1.通俗生动的文字,丰富的插图,更能抓住青少年的眼球。 2.从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认知历程角度去全面展示宇宙的魅力,引发青少年对宇宙的兴趣,同时启发思考与联想。 3.知识点归类清晰明确。每本书的篇幅适中,更便于阅读和携带。 4.典型的、具体代表性的例子或素材。 | ||||
| 目录 | ||||
前言 6 人类在“宇宙中心”时 1 为恒星而建的纪念碑 10 2 追随日与月 11 3 把星星看作图案 12 4 固定的星和移动的星 14 5 空中的诸神 15 6 地心说 16 7 旋转的球体 17 8 日心理论 18 9 埃拉托色尼测算地球周长 18 10 轮内有轮 20 11 安提凯塞拉机器 21 12 儒略历 22 13 托勒密的《天文大成》 22 找寻地球的位置 14 星盘 24 15 蟹状星云诞生 25 16 哥白尼改变世界 26 17 第谷·布拉赫的天文台 27 18 一种新历法 28 19 有磁性的行星 29 20 李普希的望远镜 30 21 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 30 22 星星的信使 32 23 一次金星凌日 34 24 惠更斯观测土星环 34 25 牛顿的反射式望远镜 35 26 确定子午线 36 27 光的速度 37 28 天行有引力之常 38 29 哈雷的彗星 39 30 地球的形状 40 31 绘制南天星图 41 32 用天文来导航 42 33 经度 44 34 地球的年龄 45 更大、更长、更远 35 一颗新行星 46 36 梅西耶天体 47 37 标准烛光 47 38 首颗小行星失而复得 48 39 夫琅禾费线 49 40 科里奥利效应 50 41 恒星视差 51 42 巨镜“利维坦” 52 43 算出来的海王星 53 44 测算光速 54 45 傅科摆 55 46 太阳黑子周期 56 47 氦:太阳之气 57 48 火星上的运河 58 49 把时间标准化 59 向星空进发 50 太空旅行 60 51 地轴的倾斜 61 52 宇宙中的*快速度 62 53 宇宙射线 63 54 恒星的类型 64 55 弯曲的时空 66 56 宇宙岛 68 57 太空先锋戈达德 70 58 膨胀着的宇宙 71 59 *后一颗大行星? 72 60 恒星之死 72 61 暗物质 73 62 太阳的能量 74 63 飞天炸弹 76 64 “火箭人” 77 65 大爆炸 78 66 原子工厂 80 67 旅伴 82 68 动物宇航员 83 69 太空跳伞者 84 70 向宇宙空间冲刺 84 71 星际水手 85 72 旷古遗音 86 73 来自宇宙的脉冲 86 74 伽马射线爆发 87 75 阿波罗计划 88 新的前沿 76 空间站 90 77 人马座A* 91 78 与行星亲密接触 92 79 对月岩的研究 94 80 姊妹探测器“旅行者” 96 81 磁星 97 82 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 98 83 无形巨手 100 84 与彗星邂逅 100 85 超新星1987A 102 86 麦哲伦探测器 103 87 宇宙微波背景探测器 103 88 哈勃太空望远镜 104 89 彗星大冲撞 106 90 前进,SOHO 107 91 发现外星生物? 108 92 暗能量 109 93 太空中的国际 110 94 地球家园是独1无2的吗 111 95 近地小行星交会计划舒梅克号 112 96 奥尔特云和柯伊伯带 112 97 发射火星车 114 98 探访土卫六 116 99 矮行星 116 100 另一个地球 117 101 天文学基础知识 118 未解之谜 126 伟大的天文学家们 130 | ||||
我近来在阅读一些关于古典文学批评理论的书籍,尤其是聚焦于叙事结构和神话原型对当代文学创作影响的论著。其中一本探讨了“英雄之旅”模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体与异化,分析了从荷马史诗到现代科幻电影中,主角如何遵循着相似的心理和情节轨迹完成蜕变。这本书的论证结构严谨,通过横向对比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作品,揭示了人类共通的集体潜意识是如何通过故事的形式得以投射。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典雅,充满哲理思辨的色彩,每一句话都经过精心的斟酌,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但回报是深刻的洞察力。它不仅仅是分析文学,更是在探究人类心智的底层代码。这本书让我对故事的魔力有了全新的认识,理解了为何某些结构能跨越千年依然能引起强烈共鸣,这与技术和科学领域的规律探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寻找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永恒秩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封面烫金的字体在深邃的蓝色背景上闪烁,仿佛真能透过书页一窥那浩瀚的星河。我最欣赏的是它的配图质量,那些高清的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星云图,色彩的层次感和细节的丰富程度,即便是打印在纸面上,那种扑面而来的震撼感也丝毫不减。我记得有一页专门讲解了引力波的探测过程,文字部分逻辑清晰,而旁边的示意图却巧妙地用光影和线条勾勒出了时空弯曲的微妙变化,即便是对物理学背景知识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通过视觉直观地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更不用说那些关于行星地质构造的剖面图了,岩层、地核的色彩区分严谨又美观,让人忍不住想用手指去触摸那想象中的岩石纹理。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传达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享受一场视觉盛宴,这对于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的兴趣来说,无疑是一剂强效的兴奋剂。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研究关于生态系统韧性与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专业文献,特别是关注极端环境下的生命适应性研究。有一本书让我印象极为深刻,它聚焦于深海热液喷口和南极冰盖下微生物群落的生命形态。这本书的写作手法非常独特,它采用了“微观叙事”的策略,不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对单个物种或特定生态位点的深入田野调查记录来构建整体图景。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描述科学家们如何设计出能够承受巨大水压和极端温度的采样设备,以及从样本中分离和培养出那些“幽灵般”的微生物的艰辛过程。书中穿插了许多作者亲身经历的惊险瞬间,比如在深海潜水器中突遇设备故障,或是长时间的极地考察带来的生理和心理挑战,这使得原本冷硬的科学数据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探索的激情。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科学探索,往往是汗水、智慧和一点点运气的结合体,而非教科书上描述的那样一帆风顺。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阅读各种关于人类文明早期发展与哲学思想碰撞的书籍,尤其是那些探讨早期文明如何建立其宇宙观和世界观的著作。比如,我最近读的一本就深入剖析了古希腊哲学家们是如何从纯粹的思辨出发,构建出“地心说”这样一种看似宏伟实则错误的宇宙模型,书中细致描绘了他们观察星象的工具简陋程度,以及在缺乏实验数据的条件下,仅凭逻辑推理所能达到的理论深度。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它将枯燥的哲学辩论转化为一场场精彩的思想交锋,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类认知进步的艰辛历程。此外,书中还对比了同期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文明在天文历法上的实用主义成就,那种将理论探索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的智慧,是现代人很容易忽略的宝贵财富。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任何伟大的科学突破,都必然建立在对其前人思想的彻底理解和审慎批判之上。
评分我最近对信息时代的底层技术逻辑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关于量子计算和新型加密算法的研究。我手边有一本介绍信息论基础的书籍,它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巧妙地从信息熵的概念入手,用大量的日常案例来解释“不确定性”如何被量化和处理。比如,书中通过分析国际象棋对局的复杂度、语言的冗余度,来阐释信息压缩的极限和效率。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且富有洞察力,他总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读者可以触摸到的现实体验。特别是书中对图灵机模型的讲解,没有采用刻板的机器图示,而是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工厂流水线”,清晰地展示了输入、状态转移和输出的全过程,让人豁然开朗。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信息时代,必须从理解信息本身在物理和数学层面的本质开始,它为我后续深入学习相关前沿技术打下了坚实而又趣味盎然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