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宇宙之旅 图文版 科学之旅100个重大发现 人类宇宙探索 星空宇宙空间的奥秘 科普书

包邮 宇宙之旅 图文版 科学之旅100个重大发现 人类宇宙探索 星空宇宙空间的奥秘 科普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宇宙
  • 科学
  • 科普
  • 探索
  • 星空
  • 宇宙空间
  • 重大发现
  • 图文版
  • 包邮
  • 儿童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布克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23771
版次:201607
商品编码:10447533045

具体描述



书    名    宇宙之旅(图文版)(彩印)
定    价    59.00元
作    者    [英]Tom Jackson
重    量     
 开    本     大20开
装    帧    平装
页    数    139页
出版时间    2016年7月
出 版 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条 形 码     9787115423771
 内容简介

1.通俗生动的文字,丰富的插图,更能抓住青少年的眼球。 

2.从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认知历程角度去全面展示宇宙的魅力,引发青少年对宇宙的兴趣,同时启发思考与联想。 

3.知识点归类清晰明确。每本书的篇幅适中,更便于阅读和携带。 

4.典型的、具体代表性的例子或素材。

 目录

前言 6

人类在“宇宙中心”时

1 为恒星而建的纪念碑 10

2 追随日与月 11

3 把星星看作图案 12

4 固定的星和移动的星 14

5 空中的诸神 15

6 地心说 16

7 旋转的球体 17

8 日心理论 18

9 埃拉托色尼测算地球周长 18

10 轮内有轮 20

11 安提凯塞拉机器 21

12 儒略历 22

13 托勒密的《天文大成》 22


找寻地球的位置

14 星盘 24

15 蟹状星云诞生 25

16 哥白尼改变世界 26

17 第谷·布拉赫的天文台 27

18 一种新历法 28

19 有磁性的行星 29

20 李普希的望远镜 30

21 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 30

22 星星的信使 32

23 一次金星凌日 34

24 惠更斯观测土星环 34

25 牛顿的反射式望远镜 35

26 确定子午线 36

27 光的速度 37

28 天行有引力之常 38

29 哈雷的彗星 39

30 地球的形状 40

31 绘制南天星图 41

32 用天文来导航 42

33 经度 44

34 地球的年龄 45


更大、更长、更远

35 一颗新行星 46

36 梅西耶天体 47

37 标准烛光 47

38 首颗小行星失而复得 48

39 夫琅禾费线 49

40 科里奥利效应 50

41 恒星视差 51

42 巨镜“利维坦” 52

43 算出来的海王星 53

44 测算光速 54

45 傅科摆 55

46 太阳黑子周期 56

47 氦:太阳之气 57

48 火星上的运河 58

49 把时间标准化 59


向星空进发

50 太空旅行 60

51 地轴的倾斜 61

52 宇宙中的*快速度 62

53 宇宙射线 63

54 恒星的类型 64

55 弯曲的时空 66

56 宇宙岛 68

57 太空先锋戈达德 70

58 膨胀着的宇宙 71

59 *后一颗大行星? 72

60 恒星之死 72

61 暗物质 73

62 太阳的能量 74

63 飞天炸弹 76

64 “火箭人” 77

65 大爆炸 78

66 原子工厂 80

67 旅伴 82

68 动物宇航员 83

69 太空跳伞者 84

70 向宇宙空间冲刺 84

71 星际水手 85

72 旷古遗音 86

73 来自宇宙的脉冲 86

74 伽马射线爆发 87

75 阿波罗计划 88


新的前沿


76 空间站 90

77 人马座A* 91

78 与行星亲密接触 92

79 对月岩的研究 94

80 姊妹探测器“旅行者” 96

81 磁星 97

82 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 98

83 无形巨手 100

84 与彗星邂逅 100

85 超新星1987A 102

86 麦哲伦探测器 103

87 宇宙微波背景探测器 103

88 哈勃太空望远镜 104

89 彗星大冲撞 106

90 前进,SOHO 107

91 发现外星生物? 108

92 暗能量 109

93 太空中的国际 110

94 地球家园是独1无2的吗 111

95 近地小行星交会计划舒梅克号 112

96 奥尔特云和柯伊伯带 112

97 发射火星车 114

98 探访土卫六 116

99 矮行星 116

100   另一个地球 117

101   天文学基础知识 118

   未解之谜 126

   伟大的天文学家们 130


《万象之织:古代文明的密码与未解之谜》 一本带领您深入人类文明摇篮,探寻失落智慧与未解之谜的深度历史考古学著作。 --- 书籍概述 《万象之织:古代文明的密码与未解之谜》并非一部单纯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次跨越数千年时空的考古探险与智力解码之旅。本书聚焦于人类历史上那些光芒万丈却又戛然而止的伟大文明,深入挖掘它们留下的物质遗存、神秘符号以及那些至今仍困扰着学者的技术与哲学成就。我们摒弃肤浅的叙述,致力于呈现一个多维度、高密度的古代世界图景,探讨文明兴衰的深层逻辑、技术演进的断裂点,以及隐藏在神话传说背后的真实历史脉络。 第一部分:失落的宏伟工程与技术之谜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走近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代工程奇迹,它们不仅是劳动力的体现,更是当时科学认知水平的巅峰证明。 第一章:尼罗河畔的巨石叙事——古埃及建筑力学的重估 重点探讨吉萨金字塔群的建造精确性,不仅仅停留在“如何搬运”的层面,而是深入分析其几何学基础与天文对齐的复杂性。我们将审视马丁-德拉维尔的斜坡理论与内部坡道模型的优劣,结合最新的地质雷达扫描数据,尝试还原其核心建造流程。特别关注开罗以南阿布西尔的太阳神庙遗址,分析其与第五王朝宗教改革的关系,以及“水力提升”理论在采石和运输中的潜在应用可能性。此外,对索瑟斯陵墓中发现的青铜合金工具残片进行材料分析,探讨古埃及冶金学在精度控制上的突破。 第二章: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秘史——楔形文字背后的数学与法律体系 聚焦于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文明。本书将详尽解析《汉谟拉比法典》的社会结构意义,它如何体现了早期社会契约论的雏形。数学方面,将详细解读普林顿 322 泥板,展示古巴比伦人对毕达哥拉斯三元数的深刻理解,远超我们传统认为的时代认知。讨论天文观测台(如乌尔的塔庙)的功能,如何将其与早期的历法制定和宗教仪式相结合,揭示其“神权-数权”的统治模式。 第三章:安第斯山脉的结绳智慧——印加奇普的解码困境 深入秘鲁高原,探究印加帝国如何在其庞大疆域内实现高效的行政管理,而几乎没有使用文字。核心内容是奇普(Khipu)系统的结构分析。我们不满足于将其视为简单的计数工具,而是引入“双向编码理论”,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叙事性、历史记录乃至基因谱系信息。对比前印加文明(如莫切文明)的陶瓷艺术中的复杂符号系统,推测奇普是否是更早文字载体的替代品或演化形式。 --- 第二部分:失落的知识与思想的断层 本部分关注古代文明在哲学、医学、语言学等非物质层面的成就与消亡,探讨知识传承中的“黑箱”地带。 第四章:爱琴海文明的青铜时代骤变——米诺斯与迈锡尼的终结之谜 分析特洛伊的考古分层,重新审视荷马史诗中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交汇点。重点剖析“海上民族”的迁移路径与影响,探讨公元前1200年左右地中海世界大崩溃(Bronze Age Collapse)的多重成因:气候剧变、内部叛乱、还是外部入侵?对克里特岛的线性文字A进行语言学形态分析,试图寻找其与已破译的线性文字B之间的语法关联,揭示米诺斯文明独特的宗教信仰与经济结构。 第五章:印度河流域的城市规划——哈拉帕与莫亨佐-达罗的社会模型 探讨这个高度发达的早期城市文明为何没有留下明确的王室或战争记录。分析其惊人的标准公共卫浴系统、规范化的砖块尺寸以及城市网格布局。研究其“圣人”雕像的文化含义,并对比其与早期美索不达米亚城邦的社会组织差异。重点讨论印河文字的符号特征,它在已发现的数千个印章中重复出现,却始终未被解读,其可能代表的语系归属(如原始达罗毗荼语的祖源)。 第六章:古代文献中的“虚空”——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遗产与知识断裂 探讨知识的集中与脆弱性。详细梳理历史上关于亚历山大图书馆(包括塞拉皮斯神庙图书馆的争议)的焚毁与衰落过程,分析其对西方科学发展产生的延迟效应。研究从古代到中世纪,希腊几何学、托勒密天文学在不同区域(拜占庭、伊斯兰黄金时代)的保存、发展与遗失,以“知识保护机制”的视角反思古代学者的工作方式。 --- 第三部分:符号、神话与宇宙观的重构 本部分转向古代世界观的构建,探究他们如何用有限的观测数据来解释浩瀚的自然与宇宙。 第七章:前哥伦布时期中美洲的天文律法——玛雅历法体系的精密性 深入解读《德累斯顿抄本》,展示玛雅人在周期计算上的超凡能力。本书将详细拆解“二历并行制”(神历Tzolkin与太阳历Haab)如何精确地预测金星、火星的周期,并讨论他们如何将这些天文观测与农业、祭祀活动进行整合。探讨玛雅人对“零”的概念的独立发展及其在复杂代数运算中的应用潜力。 第八章:古代哲学的“第一推动力”——赫尔墨斯主义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宇宙观 考察古希腊哲学向神秘主义转化的关键时期。分析赫尔墨斯文集中融合的埃及、希腊元素,探讨其关于“如在其上,如在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如何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炼金术和早期科学思维。对比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万物皆数”的信仰,探究数字的形而上学意义在古代科技发展中的激励与限制作用。 第九章:史前艺术的叙事功能——洞穴壁画与氏族记忆 回到人类最早的艺术表达——欧洲拉斯科洞穴和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提出“壁画即知识存储媒介”的假设。分析动物狩猎场景的排列顺序、符号的重复出现,探讨它们是否是记录季节更替、迁徙路线或氏族内部的权力传承故事。通过比较不同地理位置洞穴艺术的风格差异,推测史前人类社群间的文化交流模式。 结语:历史的共振与未来的回响 总结古代文明的共同特征:对秩序的追求、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在知识断裂前夕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强调理解这些“失落的智慧”并非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在当代全球化和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找到关于文明可持续发展与知识保存的新启示。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考古学、语言学、材料科学与天文学的前沿研究成果。 深度考证: 每一个论点均基于一手考古报告和经典文献的重新解读。 叙事引人入胜: 采用“侦探解谜”式的结构,带领读者亲身参与历史的重建过程。 丰富的图版与图示: 包含高精度三维重建图、符号学矩阵分析图表以及关键考古现场照片(不涉及当代太空影像或天文探索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近来在阅读一些关于古典文学批评理论的书籍,尤其是聚焦于叙事结构和神话原型对当代文学创作影响的论著。其中一本探讨了“英雄之旅”模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体与异化,分析了从荷马史诗到现代科幻电影中,主角如何遵循着相似的心理和情节轨迹完成蜕变。这本书的论证结构严谨,通过横向对比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作品,揭示了人类共通的集体潜意识是如何通过故事的形式得以投射。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典雅,充满哲理思辨的色彩,每一句话都经过精心的斟酌,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但回报是深刻的洞察力。它不仅仅是分析文学,更是在探究人类心智的底层代码。这本书让我对故事的魔力有了全新的认识,理解了为何某些结构能跨越千年依然能引起强烈共鸣,这与技术和科学领域的规律探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寻找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永恒秩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封面烫金的字体在深邃的蓝色背景上闪烁,仿佛真能透过书页一窥那浩瀚的星河。我最欣赏的是它的配图质量,那些高清的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星云图,色彩的层次感和细节的丰富程度,即便是打印在纸面上,那种扑面而来的震撼感也丝毫不减。我记得有一页专门讲解了引力波的探测过程,文字部分逻辑清晰,而旁边的示意图却巧妙地用光影和线条勾勒出了时空弯曲的微妙变化,即便是对物理学背景知识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通过视觉直观地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更不用说那些关于行星地质构造的剖面图了,岩层、地核的色彩区分严谨又美观,让人忍不住想用手指去触摸那想象中的岩石纹理。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传达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享受一场视觉盛宴,这对于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的兴趣来说,无疑是一剂强效的兴奋剂。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研究关于生态系统韧性与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专业文献,特别是关注极端环境下的生命适应性研究。有一本书让我印象极为深刻,它聚焦于深海热液喷口和南极冰盖下微生物群落的生命形态。这本书的写作手法非常独特,它采用了“微观叙事”的策略,不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对单个物种或特定生态位点的深入田野调查记录来构建整体图景。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描述科学家们如何设计出能够承受巨大水压和极端温度的采样设备,以及从样本中分离和培养出那些“幽灵般”的微生物的艰辛过程。书中穿插了许多作者亲身经历的惊险瞬间,比如在深海潜水器中突遇设备故障,或是长时间的极地考察带来的生理和心理挑战,这使得原本冷硬的科学数据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探索的激情。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科学探索,往往是汗水、智慧和一点点运气的结合体,而非教科书上描述的那样一帆风顺。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阅读各种关于人类文明早期发展与哲学思想碰撞的书籍,尤其是那些探讨早期文明如何建立其宇宙观和世界观的著作。比如,我最近读的一本就深入剖析了古希腊哲学家们是如何从纯粹的思辨出发,构建出“地心说”这样一种看似宏伟实则错误的宇宙模型,书中细致描绘了他们观察星象的工具简陋程度,以及在缺乏实验数据的条件下,仅凭逻辑推理所能达到的理论深度。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它将枯燥的哲学辩论转化为一场场精彩的思想交锋,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类认知进步的艰辛历程。此外,书中还对比了同期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文明在天文历法上的实用主义成就,那种将理论探索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的智慧,是现代人很容易忽略的宝贵财富。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任何伟大的科学突破,都必然建立在对其前人思想的彻底理解和审慎批判之上。

评分

我最近对信息时代的底层技术逻辑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关于量子计算和新型加密算法的研究。我手边有一本介绍信息论基础的书籍,它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巧妙地从信息熵的概念入手,用大量的日常案例来解释“不确定性”如何被量化和处理。比如,书中通过分析国际象棋对局的复杂度、语言的冗余度,来阐释信息压缩的极限和效率。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且富有洞察力,他总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读者可以触摸到的现实体验。特别是书中对图灵机模型的讲解,没有采用刻板的机器图示,而是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工厂流水线”,清晰地展示了输入、状态转移和输出的全过程,让人豁然开朗。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信息时代,必须从理解信息本身在物理和数学层面的本质开始,它为我后续深入学习相关前沿技术打下了坚实而又趣味盎然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