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组织行为学(第2版)(工商管理经典译丛)
原价:52.00元
售价:39.00元
作者:麦克沙恩,汤超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300204925
字数:530000
页码:3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创新的组织行为学教材,篇幅适中,内容精辟,方便使用,具有如下特点:
既保证理论的严谨性,又突出明确的实践导向。不仅对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做出了准确严谨的介绍,而且提供了丰富的组织行为与管理的现象,将理论的表述与现象紧密结合,有助于读者对组织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
既有简洁的风格,又有对行为的深入分析。比如,作者在理论的浓缩与新近研究成果的追踪上有独到之处,将个体层面的关键行为变量归纳到一个简洁的MARS模型中,帮助读者对个体行为有一个整体把握。
配有丰富的网上资源,包括学习案例、量表自评、团队活动设计等材料。对于巩固课堂学习、把握关键知识要点、提升知识应用均有积极的帮助。
本书适用于我国高校经管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MBA等专业学位课堂,也适合对组织行为学有兴趣的广大读者参考。
目录
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论()
11组织行为学领域()
12组织有效性的观点()
13高绩效工作实践观点()
14组织面临的当代挑战()
15组织行为知识的锚()
16旅行由此开始()
第2章个体行为、人格和价值观()
21个体行为及绩效的MARS模型()
22个体行为类型()
23组织中的人格()
24工作场所的价值观()
25伦理价值观和行为()
26跨文化的价值观()
第3章在组织中察觉自我和他人()
31自我概念:我们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32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
33具体感知过程及其问题()
34提升感知()
35全球化心智:跨越国界的发展性观点()
第4章工作场所的情绪、态度和压力()
41工作场所的情绪()
42管理工作中的情绪()
43情绪智力()
44工作满意度()
45组织承诺()
46工作压力及其管理()
47管理工作压力()
第5章员工动机()
51员工敬业度()
52员工动力和需求()
53动机的期望理论()
54组织行为矫正和社会认知理论()
55组织公平()
56目标设定和反馈()
57工作设计实践()
第6章决策与创新()
61决策中的理性选择模型()
62识别问题与机会()
63寻找、评估与选择备选方案()
64执行决策()
65评价决策结果()
66创造力()
67决策中的员工参与()
第7章团队动力学()
71团队与非正式群体()
72团队的优劣()
73组织效能模型()
74团队设计要素()
75团队过程()
76自我管理型团队()
77虚拟团队()
78团队决策()
第8章团队与组织中的沟通()
81沟通的重要性()
82沟通模型()
83沟通渠道()
84选择好的沟通渠道()
85沟通障碍(噪声)()
86跨文化与性别沟通()
87改善人际沟通()
作者介绍
史蒂文麦克沙恩(StevenL.McShane)西澳大利亚大学商学院Winthrop管理学讲座教授,曾执教于加拿大的西蒙弗雷泽大学和皇后大学,拥有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博士学位。加拿大管理科学学会前主席以及西蒙弗雷泽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项目主任。在商业杂志及其他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和会议论文,主题包括工作场所的价值观、培训迁移、组织学习、退出—建言—忠诚、员工社会化、非法解雇、媒体偏见等。
玛丽安冯格里诺(MaryAnnVonGlinow)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国际商务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学与国际商务的研究教授。美国国际商务学会2006年度副主席和《国际商务研究》(JIBS)杂志编辑。曾任教于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学院,拥有俄亥俄州立大学管理科学博士学位。美国管理学会会士,曾担任该学会1994—1995年度主席。发表了100多篇期刊论文,并著有11本书。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我常常对公司里那些看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感到无所适从。这本书《组织行为学》简直就是我的“职场生存指南”!它没有回避组织中那些令人头疼的问题,而是直面它们,并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框架。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领导风格”的探讨,它打破了“权威领导”或“民主领导”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并结合了实际情境,让我明白了在不同的场合,需要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我曾经因为不懂得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上级沟通而吃了不少亏,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我可以尝试通过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来更好地与他们建立联系,甚至影响他们的决策。此外,关于“团队决策”的部分,也让我看到了团队协作的巨大潜力,以及如何规避集体决策中的陷阱,比如“群体思维”和“沉默的螺旋”,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未意识到的。书中的案例非常贴合实际,有时候读着读着,我就会想起自己曾经经历过类似的场景,然后对照书里的分析,茅塞顿开,仿佛所有的困惑都找到了答案。这本书不仅帮助我理解了“别人”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审视自己的动机,让我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在组织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它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一个能主动理解和适应组织环境的“玩家”。
评分这本《组织行为学》真是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管理学的认知。我一直以为管理就是流程、KPI,然后就是如何激励那些“按部就班”的员工。但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从人的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组织内部个体、群体以及领导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书里大量的案例分析,每一个都真实得让人拍案叫绝,仿佛就在讲述我身边发生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认知偏差”那一部分,以前我总觉得是别人的问题,看了书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大脑在“欺骗”我们,导致沟通出现障碍,决策出现失误。特别是提到了“确认偏差”,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去寻找支持自己原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相反的证据,这直接导致了“盲人摸象”式的讨论,效率低下不说,还容易产生矛盾。书里提出的“归因理论”也让我受益匪浅,当同事犯错时,我不再急于下结论,而是会思考背后可能的原因,是他们自身的问题,还是环境压力,甚至是系统性的缺陷。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极大地改善了我与同事们的互动,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摩擦,工作氛围也因此变得更加融洽。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堆砌,它提供了非常实操的工具和方法,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反馈,如何处理冲突,如何建立信任等等。我尝试着运用书中学到的技巧,发现沟通效率真的提升了很多,团队的凝聚力也增强了不少。这本书就像一本武林秘籍,教会我在复杂的组织环境中如何“化敌为友”,如何“四两拨千斤”,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影响他人,最终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成长。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几年读到的最“实用”的管理学著作之一。它不是那种告诉你“如何成为更好的领导者”的空洞口号,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和大量的现实案例,教你“为什么”以及“如何”去理解组织中的种种现象。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动机理论”的讲解,它不再是简单的“胡萝卜加大棒”,而是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到更现代的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层层递进,让我深刻理解了员工内心深处的渴望和驱动力。我曾尝试着在团队中运用书中提到的“目标设定理论”,设定清晰、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性以及有时限(SMART)的目标,效果立竿见影,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也大大提升。而且,这本书对于“组织变革”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很多组织在面对变革时,都会遭遇阻力,而这本书就详细分析了变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和行为反应,并提供了应对策略,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建立变革的共识,以及如何管理员工的恐惧和焦虑。这让我意识到,变革不仅仅是战略层面的调整,更是人心的工作。读这本书,就像是获得了一套“解读”组织行为的密码,让我能够看穿表象,洞察本质,从而在复杂的职场环境中游刃有余,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和决策。它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能够主动影响和塑造组织环境的参与者。
评分这本《组织行为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组织运作背后那股看不见的“人性”力量。我之前的工作经历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团队僵局,或者某个项目推进不下去,总是找不到清晰的原因,感觉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原来很多时候,问题并非出在技术或者流程上,而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动机、情感和互动模式之中。书里对“组织文化”的解读尤其深刻,它不再是生硬的公司规章制度,而是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中的无形规则,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决策逻辑。我之前总是觉得,只要把任务分配清楚,大家就会按照要求去完成,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文化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它可以鼓励创新,也可以扼杀创意;它可以促进合作,也可以导致内耗。特别是关于“群体动力学”的章节,分析了从形成期到成熟期的团队发展规律,以及不同阶段面临的挑战,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我们团队目前所处的状态,并有针对性地去应对。我还学到了关于“权力与政治”的运作机制,这部分内容虽然有点“残酷”,但却无比真实,它帮助我理解了组织内部的利益博弈和信息不对流现象,让我不再对这些现象感到困惑,而是能够更理性地看待和应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启发性,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娓娓道来,每一页都充满了“原来如此”的顿悟。
评分《组织行为学》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是一扇通往理解人类复杂性的窗户。我之前一直认为,组织就是一群为了共同目标而工作的个体,但这本书让我看到,这背后涌动着的是多么复杂的情感、心理和人际动态。书里关于“冲突管理”的章节,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很害怕与人发生冲突,总想息事宁人,但书里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冲突,以及建设性地处理冲突的方法,让我认识到,适度的冲突并非坏事,反而可以激发新的想法,促进团队成长。它教我如何识别冲突的根源,如何采用恰当的策略来化解矛盾,而不是回避或激化矛盾。此外,关于“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的讨论,也让我开始关注自己和团队成员的身心健康,理解到工作并非只是完成任务,更关乎个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我开始思考,如何营造一个更健康、更支持性的工作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每个章节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管理别人”,更是关于“如何理解和管理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它让我认识到,个体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理解这些因素,才能真正地理解组织。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和自我认知之旅,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