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本书主要从中国画的平面和色彩构成谈起,书中选择了大量的**名作进行分析,并以图文对照研究画面构成的因素。
序言:张道森
概论
壹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贰 中国画的元素和形态
叁 点线面的构成
肆 中国画构成的语言
伍 肌理与打散构成
陆 中国画色彩概述
柒 中国画色彩特征
捌 色彩的运用
后记
一直以来,我都对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心生向往,尤其是那些水墨淋漓、意境深远的画作,总让我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然而,我总觉得自己在理解上似乎总是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触及到其核心。《中国画的平面与色彩构成》这本书,却如同一个睿智的向导,为我揭开了中国画的奥秘。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他没有一开始就用一堆专业术语压倒读者,而是从最基础的“平面构成”入手,引导我们去观察和理解画面是如何在二维的空间里展开的。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书中对“散点透视”的详细讲解,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中国画的空间感并非来自于西方艺术的焦点透视,而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提炼和组合,在平面的基础上构建出多维的视觉体验。这种“平面性”的理解,让我对山水画中层峦叠嶂的山峰、蜿蜒曲折的山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画面的纵深感和广阔感。而当书本进入“色彩构成”的部分,我更是惊喜连连。我之前对中国画色彩的认识非常有限,总觉得它不如油画那般绚丽多彩。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画色彩的独特之处,它并非追求对自然色彩的简单模仿,而是更加注重色彩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画家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色彩来烘托主题,例如,用淡雅的色彩来表现幽静的山林,用鲜亮的色彩来描绘生机勃勃的花鸟。他还深入剖析了色彩的“对比”、“调和”以及与“笔墨”的融合,让我意识到,中国画的色彩是一种“有意味”的色彩,它与水墨共同谱写着画面的旋律。这本书的语言流畅生动,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沙龙,与作者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对话。它不仅提升了我对中国画的审美能力,也为我开启了理解和欣赏中国画的另一扇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国画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哲学内涵。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中国画理论感到一丝畏惧,但又无比向往其深邃美学的读者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觉得中国画的魅力在于那种“意境”,那种水墨挥洒间蕴含的哲理,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看不懂的迷雾。翻开《中国画的平面与色彩构成》,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背后有着如此严谨的构成逻辑。作者并没有直接灌输一堆晦涩的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平面”概念入手,一点点剖析中国画的视觉空间是如何被构建的。它不是西方绘画那种追求透视和立体感的“窗户”,而是将三维世界压缩进二维平面,通过留白、皴法、构图的安排,营造出一种“无处不有,无处不空”的奇妙感觉。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散点透视”的讲解,这简直颠覆了我对透视的认知。作者用大量生动的例子,比如山水画中蜿蜒的山路,如何通过不同层次的叠加和错落,引导观者的视线,让他们仿佛置身其中,进行着一次精神的游历。而色彩的部分,更是让我对中国画的理解提升了一个维度。我之前总觉得中国画就是黑白灰,偶尔点缀一点朱砂或花青,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色彩在中国画中的“意味”和“情韵”。它不仅仅是为了描绘物象的真实色彩,更是承载着情感、象征和哲学意义。比如,红色的喜庆与庄严,绿色生机勃勃,蓝色空灵静谧,这些色彩的运用,与笔墨的结合,共同织就了中国画独特的视觉语言。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他循循善诱,将复杂的理论化繁为简,让我能够真正理解中国画的“形”与“神”,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平面构成和色彩巧妙地融为一体的。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画的欣赏不再停留在“好看”的层面,而是能够洞察其内在的秩序与美学思想。
评分这本书的到来,简直是我在中国画学习道路上的一道曙光。我一直觉得中国画有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那种水墨的淋漓尽致、线条的婉转飘逸,总让我心生喜爱,但却总是无法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构成逻辑。《中国画的平面与色彩构成》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且易于理解的方式,为我揭示了中国画的奥秘。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他没有上来就用枯燥的理论吓退读者,而是从最基础、最直观的“平面构成”讲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留白”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在中国画中,留白并非简单的空白,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构成要素,它与画面中的具体物象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画面的意境和韵味。作者通过分析大量的经典作品,让我们看到画家是如何巧妙地运用线条、墨块、色彩的组合,以及物象之间的疏密关系,来构建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这种“平面性”的构成方式,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独特的视觉逻辑。而当书本进入“色彩构成”的部分,我更是惊喜连连。我之前对中国画色彩的认知非常有限,总觉得它不如油画那般绚烂。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画色彩的独特之处——它并非追求对自然色彩的简单模仿,而是更加注重色彩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色彩在中国画中的运用,例如,用淡雅的色彩来表现幽静的山林,用鲜亮的色彩来描绘生机勃勃的花鸟。他还深入剖析了色彩的“对比”、“调和”以及与“笔墨”的融合,让我意识到,中国画的色彩是一种“有意味”的色彩,它与水墨共同谱写着画面的旋律。这本书的语言流畅而富有洞察力,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导师进行着一次深度交流,它不仅提升了我对中国画的审美能力,也为我开启了理解和欣赏中国画的另一扇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国画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哲学内涵。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画充满了好奇,但又总觉得它似乎有一层难以逾越的门槛,那些水墨的淋漓、线条的飘逸,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总让我无法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我买过一些关于中国画的入门书籍,但大多要么过于写意,要么过于注重技法,很少有能够真正从构成和色彩的层面来剖析的。《中国画的平面与色彩构成》这本书,可以说是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将复杂的概念拆解开来,用非常平实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比如,在讲解“平面构成”时,他并没有直接讲什么“黄金分割”或者“三分法”,而是通过分析一些经典的中国画作品,让我们看到画家是如何巧妙地安排画面中的元素,比如山石、树木、人物,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和关系,是如何在二维的平面上营造出层次感和空间感的。我特别欣赏他对“留白”的解读,这让我明白,中国画的留白不仅仅是“空”,而是一种“有”,它与画面中的具体物象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视觉整体,甚至能够引导观者的想象,让他们在空白处看到无限的可能。而在“色彩构成”的部分,这本书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总以为中国画是以水墨为主,色彩运用相对保守。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画色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它不仅包括传统的水墨色彩,还探讨了如何在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中运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现不同的主题和意境。比如,在描绘春天时,画家如何运用嫩绿和淡黄来表现生机;在描绘秋天时,又如何运用赭石和土黄来烘托成熟与萧瑟。作者还深入分析了色彩的“冷暖”、“明暗”以及“对比”在中国画中的运用,让我意识到,中国画的色彩不仅仅是为了写实,更是为了抒发情感,表达意境。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画的理解从“看热闹”变成了“看门道”,我开始能够欣赏到画面中每一个元素的巧妙安排,以及色彩与笔墨的和谐统一,真正体会到中国画那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艺术充满热情,但又苦于理论知识不足的爱好者。《中国画的平面与色彩构成》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次购书体验。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解析了中国画的视觉构建方式,让我对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陷入抽象的理论,而是从“平面构成”这个非常具象的概念入手,一步步引导读者去理解中国画是如何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丰富的空间感和层次感。我尤其喜欢他对“留白”的讲解,让我明白了留白在中国画中并非简单的空白,而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画面中的实景相互作用,共同营造出画面的意境和韵味。书中的大量案例分析,让我对理论有了直观的认识,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画家是如何通过线条、墨块、色彩的组合,以及物象之间的疏密关系,来构建画面的视觉中心和引导观者视线的。关于“色彩构成”的部分,更是颠覆了我之前对中国画色彩的认知。我之前总觉得中国画色彩较为内敛,不如西方绘画那样奔放。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画色彩的独特之处——它并非追求写实的色彩还原,而是更加注重色彩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色彩在中国画中的运用,比如如何运用青绿来表现山水的生机,如何运用赭石和土黄来烘托秋天的成熟,以及如何通过色彩的对比和调和来营造特定的氛围。他甚至还探讨了色彩与笔墨的融合,是如何共同塑造画面的整体风格。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接受一次高水平的艺术启蒙,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逻辑清晰,能够将复杂的艺术理论转化成易于理解的知识,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去欣赏和解读中国画作品,也为我日后自己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画的水墨意境充满了向往,但总觉得自己在理解上总是差那么一点火候。《中国画的平面与色彩构成》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国画深层理解的大门。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上来就抛出枯燥的理论,而是从最直观的“平面构成”入手,引导我们去观察画面是如何在二维的宣纸上构建出三维的空间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留白”的讲解,这让我明白,在中国画中,留白不仅仅是“空”,而是画面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画面中的实体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画面的意境和韵味。作者通过分析大量的经典作品,让我们看到画家是如何巧妙地运用线条、墨块、色彩的组合,以及物象之间的疏密关系,来构建画面的视觉中心和引导观者的视线。这种对“平面性”构成的理解,让我对中国画的空间维度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当书本进入“色彩构成”的部分,我更是惊喜不已。我之前对中国画色彩的认知非常有限,总觉得它不如油画那般绚烂。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画色彩的独特之处——它并非追求对自然色彩的简单模仿,而是更加注重色彩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色彩在中国画中的运用,例如,用淡雅的色彩来表现幽静的山林,用鲜亮的色彩来描绘生机勃勃的花鸟。他还深入剖析了色彩的“对比”、“调和”以及与“笔墨”的融合,让我意识到,中国画的色彩是一种“有意味”的色彩,它与水墨共同谱写着画面的旋律。这本书的语言流畅生动,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沙龙,与作者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对话。它不仅提升了我对中国画的审美能力,也为我开启了理解和欣赏中国画的另一扇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国画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哲学内涵。
评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之前对中国画的认知,我一直以为中国画的魅力主要在于水墨的写意和笔法的飘逸,但《中国画的平面与色彩构成》却让我看到了其背后更为深刻的构成原理和色彩逻辑。《中国画的平面与色彩构成》的作者,有着极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独到的艺术见解。他并没有从宏观的“意境”入手,而是将复杂的中国画艺术,分解为最基础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两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这使得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易地理解其中的奥秘。我记得书中对“平面构成”的阐述,让我对中国画的空间处理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西方绘画那种追求写实透视的“窗户”,而是通过留白、皴法、构图的巧妙安排,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一种“似有还无,似空非空”的独特视觉效果。作者用大量生动的例子,比如山水画中层层叠叠的山峦,如何通过物象的疏密对比和呼应,引导观者的视线,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画面的纵深感和广阔感。这种对“平面性”的理解,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独特的东方美学。而当谈及“色彩构成”时,更是让我惊喜连连。我之前总觉得中国画的色彩比较内敛,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画色彩的丰富性、象征性和情感性。它不是简单的色彩堆砌,而是通过色彩的对比、调和,以及与笔墨的融合,来传递画面的情感和意境。比如,书中对不同颜色在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中的运用,以及它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学会了欣赏画面中一抹淡墨的沉静,一抹朱砂的炽热,以及一抹花青的空灵。这本书的语言优美而富有哲理,让我仿佛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不仅教会了我“如何看”中国画,更教会了我“如何理解”中国画。它让我对中国画的欣赏不再停留在表层,而是能够洞察其内在的构成逻辑和色彩语言,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画那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评分我对中国画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好看”的层面,那种水墨晕染的韵味,总是让我心生喜爱,但具体为何如此,却一知半解。《中国画的平面与色彩构成》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这样的“小白”读者量身打造的。作者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拆解了中国画复杂的构成体系。它不像很多理论书籍那样晦涩难懂,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在讲解“平面构成”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虚实”的讨论。我一直以为留白就是“空”,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留白在中国画中是一种“有”,它与画面中的实体同样重要,甚至能引导观众的想象,营造出画面的意境。通过对山水画、花鸟画等不同题材的分析,我看到了画家是如何巧妙地运用线条、墨块、色彩的组合,以及物象之间的疏密关系,来构建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这种“平面性”的构成方式,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独特的视觉逻辑。而关于“色彩构成”的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总觉得中国画的色彩运用相对保守,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画色彩的丰富性和表现力。它不仅仅是为了还原物象的真实色彩,更是为了传递情感、烘托意境。作者详细讲解了不同颜色在中国画中的象征意义,以及画家如何运用色彩的对比、调和来营造特定的氛围。例如,春天时嫩绿的运用,秋天时赭石的铺陈,这些色彩的选择都充满了“意味”。阅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对话,他循循善诱,将深奥的艺术理论化为易于理解的知识,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欣赏中国画的艺术价值,也为我日后的艺术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曾以为,一本谈论中国画“构成”的书,大概率会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抽象的概念,可能会让我这样的门外汉望而却步。然而,《中国画的平面与色彩构成》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预设。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导游,带着读者漫步在中国画的“构成”风景中。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难懂的定义,而是从一些非常直观的例子开始,比如画面中的留白是如何被处理成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空间”,或者几笔简单的线条如何勾勒出山的巍峨与水的灵动。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平面构成”部分的阐释,它不像西方绘画那样强调透视带来的三维感,而是专注于如何在二维的宣纸上营造出层次和深度。这种“平面性”反而让中国画拥有了一种独特的视觉魅力,它将自然景物提炼、概括,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粗细刚柔,以及物象之间的疏密关系,构建出一个既写实又写意的视觉世界。书中对“虚实相生”的讨论,让我对留白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原来那不是简单的“空白”,而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实体同样重要,甚至能起到引导观众想象、深化意境的作用。而当谈到“色彩构成”时,我更是惊喜连连。我之前对中国画色彩的认知非常有限,总觉得它不如油画那般绚烂。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画色彩的“内敛”与“蕴藉”。它不是简单的填色,而是通过色彩的对比、调和,以及与笔墨的融合,来传达情感、烘托气氛。比如,山水画中的苔点,点缀在山石之上,不仅仅是写实的需要,更是增添了画面的生机与层次感。书中对不同颜色在不同题材中的运用,以及它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阅读此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把解锁中国画美学密码的钥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哲学内涵,彻底改变了我之前对中国画构成与色彩的粗浅认知。
评分我一直觉得,中国画有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那种水墨的虚实相生,线条的刚柔并济,总让我着迷,但每次尝试去理解,都感觉隔靴搔痒。《中国画的平面与色彩构成》这本书,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我对中国画理解的盲区。作者的切入点非常巧妙,他没有从“意境”或者“神韵”这种比较虚的概念入手,而是从最基础、最实在的“平面构成”讲起,这让我这种理工科背景的人也能轻松地理解。他详细地剖析了中国画如何在二维平面上构建三维的空间感,比如如何运用“散点透视”,如何通过物象的层叠和呼应来引导观者的视线。我记得其中关于“构图”的部分,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山水画中层层叠叠的山峦,是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形成一种“远近高低”的视觉效果,仿佛真的能让人感受到空间的深度。这种对“平面”的理解,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画的空间维度。而对于“色彩构成”的讲解,更是让我豁然开朗。我之前一直以为中国画的色彩比较单调,主要就是水墨的浓淡变化。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画色彩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色彩叠加,而是将色彩与笔墨、与情感、与意境融为一体。比如,作者分析了在不同题材的作品中,色彩是如何被运用的,例如,花鸟画中色彩的鲜艳明丽,如何表现生机勃勃;山水画中色彩的清幽淡雅,如何营造宁静致远的意境。他甚至还探讨了色彩的“象征意义”,比如红色代表吉祥,黄色代表皇权,这些都让我在欣赏作品时,能够看到更深层次的内涵。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流畅,一点也不枯燥,就像在听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分享他多年积累的中国画艺术心得。它让我不再满足于仅仅看到画面的美,而是能够去理解画面背后的构成原理和色彩逻辑,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画的博大精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