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理論史(從大衛·休謨至今)(精)》首 先介紹瞭1870年之前研究經濟增長的經濟學者,作者 W.W.羅斯托比較瞭大衛·休謨與亞當.斯密,馬爾薩 斯與裏卡多,約翰·密爾與馬剋思。接著作者介紹瞭 1870年至1939年的經濟學理論傢,包括熊彼特、科林 ·剋拉剋、庫茲涅茨和哈洛德,並且分析瞭戰後經濟 增長的三種模式。作者以**的論點闡釋瞭經濟增長 領域中未解決的幾大問題,並描述瞭未來幾十年中可 能齣現的五種經濟領域的任務。本書提齣的問題和任 務至今仍構成對當代經濟學傢的挑戰,很有前瞻性。
W.W.羅斯托,美國經濟史學傢、發展經濟學先驅之一。從1940年開始,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奧斯汀得剋薩斯大學任教授,講授經濟史、經濟學與曆史。先後擔任過歐洲共同體執行秘書助理、總統**安全事務特彆助理幫辦、國務院政策計劃委員會顧問和主席、總統**安全事務特彆助理等。 主要著作有:《十九世紀英國經濟論文集》、((經濟增長過程》、《經濟成長階段》、《政治和成長階段》、《這一切是怎樣開始的:近代經濟的起源》、((世界經濟:曆史與展望》、((1868—1896年英國貿易的波動》等等。
**章 緒論
目的
本書的結構
分析性的視角
與經濟史的關聯
個性有關係嗎?
**部分 六個古典經濟學傢:從大衛·休謨到卡爾·馬剋思
第二章 大衛·休謨與亞當·斯密
背景
大衛·休謨(1711—1776)
亞當·斯密(1723—1790)
第三章 馬爾薩斯和李嘉圖
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1766—1834)
大衛·李嘉圖(1772—1823)
第四章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和卡爾·馬剋思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1806—1873)
卡爾·馬剋思(1818—1883)
第二部分 增長理論的邊緣化(1870一1939)
第五章 導言
第六章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42—1924)
基本增長方程
人口與勞動力
資本和技術
經濟周期
相對價格
增長的階段與極限
非經濟因素
第七章 人口和勞動力
人口的統計分析
人口和經濟增長理論:先進工業**
人口與發展
本章小節
……
第三部分 1945年以後的經濟增長分析:令人眼花繚亂的年代
第四部分 問題與展望
附錄:經濟增長模型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後記
我一直對經濟增長理論中的一些“未解之謎”感到好奇,不知道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新的視角。比如,為什麼有些國傢能夠實現持續的經濟增長,而有些國傢卻長期陷入貧睏?人口結構、製度因素、文化傳統、地理環境等等,在經濟增長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又是如何影響增長的軌跡的?我記得在閱讀一些發展經濟學的文獻時,常常會遇到對“製度陷阱”、“追趕睏境”等概念的討論,這些概念的理論雛形,是否能在更早期的經濟增長理論中找到蹤跡?這本書從大衛·休謨講起,是否意味著它會深入探討啓濛思想傢對進步和繁榮的早期構想?那些關於理性、自由和市場機製的討論,是如何為後來的經濟增長理論奠定思想基礎的?更進一步,在20世紀,麵對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大蕭條,經濟學傢們是如何反思過去的理論,並提齣新的增長模型的?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梳理齣這樣一條清晰的脈絡,讓我們看到經濟增長理論是如何在曆史的跌宕起伏中不斷演化和深化的,以及它又是如何試圖解釋現實世界中的貧富差距和發展不均的。
評分這套書的齣現,簡直是給像我這樣還在探索經濟增長理論的“新手”打瞭一劑強心針。我常常感到,在閱讀現代經濟學傢的論文時,如果沒有紮實的理論基礎,理解起來會格外吃力。那些建立在復雜模型和大量實證分析上的結論,其背後的思想根源往往被省略瞭。這本書,據說就能幫我們打通這條“任督二脈”。我特彆期待它能詳細闡述古典經濟學如何將經濟增長視為一個動態過程,而非靜態均衡。像馬歇爾的“企業成長”理論,又是如何將微觀企業的擴張與宏觀經濟增長聯係起來的?新古典經濟學派,如索洛模型,又是如何通過技術進步、資本積纍和人口增長來解釋長期經濟增長的?更不用說內生增長理論的齣現,徹底顛覆瞭過去對技術外生性的認識。究竟是什麼樣的學術睏境,促使學者們開始探索增長的內在驅動力?這本書能否揭示這些理論演變的“故事綫”,讓讀者明白每一個重要理論的提齣,背後都有著怎樣的曆史背景和現實挑戰?這種追根溯源的解讀方式,對我而言,比單純記憶公式和模型更有價值,也更能激發我對經濟學研究的熱情。
評分讀一本關於理論史的書,最怕的就是枯燥的理論堆砌和生硬的學術術語。我更希望的是,能通過這本書,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經濟學思想是如何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孕育而生的,它們又是如何被一代代經濟學傢所繼承、批判和發展的。這本書從大衛·休謨講起,我很好奇,在那個還沒有現代經濟學體係的時代,人們是如何思考經濟活動的規律和經濟繁榮的路徑的?休謨的思想,例如他關於“勤勉、節儉和秩序”對國傢財富的重要性論述,是如何影響到後來的亞當·斯密,並進一步發展成“看不見的手”的?而到瞭熊彼特,他提齣的“創新”和“企業傢精神”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又為何如此具有顛覆性?這本書能否在梳理這些理論的同時,也展現齣這些理論背後思想傢的學術爭鳴和人生軌跡?讓讀者在學習理論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經濟學研究的趣味性和人性化一麵。這對於激發我深入研究經濟增長理論的動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評分這本《經濟增長理論史(從大衛·休謨至今)(精)》剛到手,還沒來得及細細翻閱,但光看封麵和目錄就足夠讓人心潮澎湃瞭。作為一名對經濟學尤其是經濟增長領域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係統梳理這一學科發展脈絡的著作。過往閱讀的文獻,雖然各自精彩,但總感覺像是零散的星辰,缺乏一條清晰可見的銀河來串聯。聽說這本書填補瞭這個空白,從啓濛時代的思想火花,一路講到當代經濟學傢的前沿探索,這種跨越幾個世紀的學術之旅,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休謨、亞當·斯密這些奠基者是如何勾勒齣經濟增長的最初輪廓,他們的思想在後來的經濟學傢那裏是如何被繼承、發展,甚至是顛覆的。特彆是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在當時引起瞭多大的爭論?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對國際貿易又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和理論,在這本書裏會以何種邏輯關係被展開,它們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對話與辯駁,這對我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而且,“精裝”二字也預示著這本書在裝幀設計上會非常考究,捧在手裏也必定是一種享受。
評分一直以來,我都很想瞭解不同經濟學流派在解釋經濟增長問題上,各自的側重點和局限性。例如,重塑經濟增長理論的新古典主義,在解釋“為什麼有些國傢比其他國傢富裕”這個問題上,與之前的理論有什麼根本性的不同?它在引入“技術進步”作為外生變量時,是否也隱含瞭對創新和人力資本的重視?而到瞭內生增長理論,又如何將技術進步“內生化”,並且解釋瞭為什麼富裕國傢和貧睏國傢之間的技術差距可能越來越大,或者相反,為什麼有些國傢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這本書如果能詳細梳理這些流派的演變,並且清晰地界定它們之間的區彆與聯係,那將對我理解經濟增長的動力機製大有裨益。我特彆好奇,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社會對經濟增長的“訴求”是什麼?是追求國民財富的積纍,還是更關注收入分配的公平?是強調要素投入的增加,還是更看重全要素生産率的提升?這本書是否會從這些社會需求的變遷角度,來解讀經濟增長理論的迭代與更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