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装甲车辆全史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装甲车辆全史1914—19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力 著
图书标签: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坦克
  • 装甲车辆
  • 军事史
  • 战争史
  • 历史
  • 科技史
  • 武器
  • 欧洲历史
  • 1914-191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指文图书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10707605
商品编码:10438212205
品牌:指文图书(ZVENBOOK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武器系列
开本:16
用纸:80克轻质纸
页数:2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品牌介绍Brand Introduction 书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装甲车辆全史(1914-1918) 作者 陶力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06-01 页数 264页 纸张 80克轻质纸 内容简介Content Description 本书系统地记录和呈现1914-1918年间出现的各种作战车辆,在车辆类别上包括自行车、摩托车、巴士、小型乘用车辆、卡车、火炮牵引车、装甲汽车、坦克等;在国别上包括第*次世界大战的各主要交战国如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美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德国等国;在内容上涵盖了这些作战车辆的发展、技术特性、战场使用及秘闻轶事等。 作者简介Author Biography 陶力,国内资深军史撰稿人,在《兵器》、《现代兵器》、《航空知识》、《舰载武器》等诸多军刊上发表有各类文章。对于一战、二战时期的欧洲战争史具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和心得。著有《帝国苍穹:二战东线德国仆从国空战史》、《第*次世界大战军机装备全史(1914-1916)》、《第*次世界大战军机装备全史(1917-1918)》、《云端的决斗:二战空战的17个瞬间》等书。 编辑推荐Editorial Reviews 本书与姐妹篇《第*次世界大战军机装备全史》(两卷),共同构成第*次世界大战地面和空中技术装备的大全史,见证技术进步如何剧烈地改变着战争进程…… 目录Catalog 引子 从一战单兵装甲说开去  
 
第一篇 单兵骑乘车辆  
 
第一章 自行车上战场:“见识未来”  
第二章 摩托车上战场:脚踏风火轮  
 
第二篇 保障车辆  
 
第三章 英国:政府津贴下的产能大户  
第四章 法国:让火炮跑起来  
第五章 美国:了不起的福特T  
第六章 同盟国:老牌帝国的工业之光  
 
第三篇 装甲汽车  
 
第七章 装甲汽车初露端倪:“倒扣的浴缸”及其它  
第八章 英国:银色魅影  
第九章 俄国:钢铁洪流先声  
第十章 其它国家:赛车基因和抵抗精神  
第十一章 装甲汽车战记:车轮滚滚  
 
第四篇 坦克开发史  
 
第十二章 英国:“陆上战舰”  
第十三章 法国:战场突击者  
第十四章 德国:会移动的堡垒  
第十五章 其它国家的坦克设计:幻想曲  
 
第五篇 坦克作战史  
 
第十六章 1916年9月至1917年1月:恶魔降临  
第十七章 1917年2月至7月:乘“铁马”冲锋  
第十八章 1917年8月至1918年3月:“光大纳尔逊的精神”  
第十九章 1918年4月至6月:坦克对坦克  
第二十章 1918年7月至11月:凡我触者,皆燃烧  
第二十一章 尾声——谢幕时分  
 
 
附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Excerpt 从一战单兵装甲说开去  
令人有些惊奇的是,曾经以自己的出现而宣告冷兵器时代重要战具之一的装甲“死亡”的火器,竟然在规模空前的第*次世界大战中“召唤”了装甲死而复生、重临战地。  
当身着各色卡其布军装的士兵们在一战的泥泞战场上惨遭轻重火力屠戮的时候,多个交战国的军事领导者都必须寻找提高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下提高生存率的手段。于是乎,曾作为中世纪武力标志物之一的盔甲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当然,头盔的使用从未间断过,只是发生着样式和功能上的变化。一战各主要交战国的陆军都或多或少装备着不同式样的头盔,其中德军的所谓“煤斗式”(Coal Scuttle)头盔外观漂亮,实用性也强,制造的整体塑形工艺令这种头盔可以同时有效保护士兵的头部和后颈部。其精当设计的影响于今不绝,美军新式的头盔设计也是源自这一设计思路。  
和常见的头盔相比,德军在一战期间为其开发的配套使用的面罩则相当少见。1915年9月4日,德军装备部门在柏林举行会议,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专题讨论如何进一步提升头盔的防护性能。办法看似简单 ,那就是加厚头盔的材质,可这样一来势必造成头盔重量增加,令佩戴者平添重负。  
几天之后,一位姓施瓦伯(Schwerd)的陆军上尉在会议上提出了他的创想,这是一种配合头盔使用的钢质面具,厚度约5毫米,重1千克,使用时通过插销固定在头盔上,可以对士兵的面部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不用时则可以收纳在单兵野战背包里。施瓦伯介绍说:“这就好比是火炮上的防盾。”与会者赞成他的看法,于是面具成为德军采购的单兵制式装备之一——尽管装备数量并不多。在凡尔登会战期间,德军的面具式头盔首度亮相,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想起了中世纪带面罩的骑士头盔。  
根据专门向部队下发的面具使用手册的记载,施瓦伯的发明适用于在50米及更远的距离正面防护小口径子弹,但不适用于穿甲弹;鉴于面具给头部带来的额外负担,只适合短时间使用;适于使用面具的场合包括静态对峙中的堑壕以及观察哨所等。德军原计划以每20顶头盔配1副面具的规模投产,但实际上生产比例大概是每150顶头盔配有1副面具,由此表明这种面具乃是战场上的一种稀罕物件。与头盔及其精巧的小组件相比,以保护士兵身躯为目的的单兵装甲(Body Armor)的出现,无疑是更加不寻常的“新事物”。  
一战刚刚开打时,在战场上并没有单兵装甲的影子,而到了1915年10月,也就是一战差不多开战一年多之后,英军首度引入了一种名为戴菲尔德单兵护具(Dayfield Body Shield)的新装备,它是一种内嵌钢板的帆布材制夹克,由士兵们穿在身上以防小口径子弹。据说,在英军开发单兵装甲的过程中,创作了大侦探福尔摩斯的小说家阿瑟.柯南道尔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曾投身其中,并做了大量的工作。  
不过英国单兵装甲的开发程度仅仅停留于“初级阶段”,因为颇有许多军方高层人士对这些玩意儿不感兴趣。在欧陆征战的英国远征军司令道格拉斯.黑格爵士(Sir Douglas Haig)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他认为使用单兵装甲的做法是“没有绅士风度的”。或许是对领导人的这种态度有所不满,英军在一战结束后发布了一份统计称:假如广泛装备单兵装甲,那么英军在战场上伤亡的四分之三是可以避免的。  
对单兵装甲投以更多重视并且取得更多实效的乃是德国人。进入1916年,一种由镍硅合金而非钢材为主要材料的单兵装甲开始出现在德军的装备清单中,它由多片钢板层层搭叠而成,主要部件是平滑的整片胸甲和背甲。在小范围试用后,士兵们发现自己很难在穿戴装甲之后肩扛步枪,因为枪带很容易从甲片上滑落,为此,装备部门又在装甲的右肩部加设了枪托,同时在腰线部件增设两处挂钩以便士兵携带其它装备。  
从外观上看,德军的这种总重为8~10千克的单兵装甲显然是参考了15世纪条顿骑士的装备风格,而且钢甲是由知名军火大鳄克虏伯公司(Krupp)负责打造,这些甲片和那些令人生畏的大口径火炮一样带有三环相套的克虏伯商标图案。协约国的士兵们把这种单兵装甲非常形象地称作“龙虾”(Lobster),而且一旦有机会缴获(虽然这种机会非常少),他们往往非常乐于试着穿戴一番。  
美国参加一战的时间很晚,但美军研发单兵装甲的努力至少比英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早先出现的是一种试验型轻型单兵装甲,它由若干块厚度为1毫米到9毫米的锰合金板组合起来,然后用皮带串接而成,里面还带有橡胶制成的背撑,胸甲和背甲的重量 为3.86千克,每个护臂的重量为1.02千克。还专门为这身装甲配套开发了一种头盔,据说在式样上“结合了德式头盔和英式头盔的优点”。  
美军正式在小范围内列装的是一种布鲁斯特单兵护具(Brewster Body Shield)。其材质为含有铬镍成份的合金钢,据称可以承受住射速为820米/秒的刘易斯机枪子弹;不过其缺陷是沉重笨拙,整套盔甲包括一个标准中世纪造型的头盔(或者说是头套),加在一起的重量达到18千克,穿戴起来还会给人留下“三K党党徒”的不良印象。  
总的来说,各交战国在一战中开发的单兵装甲都给人以时光倒流之感,它们在本质上和多少个世纪以来的那些胸甲、带面罩的头盔、防盾似乎并无太大不同,区别是后者所要抵挡的是刀剑和矛箭,一战的装甲则要面对不同口径的子弹和炮弹破片。  
和其它的单兵装备不同,单兵装甲始终只在小范围内列装而从没有大规模使用过,这种貌似中世纪重甲骑士行头的奢*品令它成为一种价格不菲的点缀物。单兵装甲的笨重限制了其使用,就如一战中的德国名将、坦能堡战役的胜利者埃里希.鲁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将军所写的那样:“单兵装甲并不时常用于交战,但却在哨所、观察岗位、部队驻地、机枪阵地等场合具有突出的价值,尤其能够对使用者可能受到的背面威胁构成一种有效的防护。”  
虽然存在笨重的缺点,但军队对装甲的追求是一以贯之的,因为钢板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有效地保护血肉之躯。当装甲的重荷令步兵难堪所负时,旧时期的军队采取的对策是用战马驮起顶盔贯甲的骑士,令其成为战场上陷阵冲锋的先锋,甚至到拿破仑战争的后期,胸甲骑兵依旧冲杀在前装步枪的丛林中。  
而在第*次世界大战这场全球已经步入大工业时代后的战争中,各主要交战国的军队就有了更多的手段在远比单兵装甲更为有效的领域,来多元呈现装甲的战场价值——汽车被装上钢板成为装甲汽车,前所未见的新奇武器坦克更以其火力、防护力、机动力的有机结合成为划时代的武器……随着一战战事的不断演化,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轮式或履带式作战车辆竞相登场的画卷徐徐展开,尽管这些作战车辆的前路始终密布着似乎是无休无止的铁丝网、泥沼和堑壕。
阅读方法Reading Method 关于发货 正常情况下,付款后24小时内发货,逢周末节假日或大型促销活动除外。 关于发票 本司提供正规发票,您可以在提交订单时备注好发票抬头,公司抬头请同时备注好
纳税人识别号。 

钢铁洪流的黎明:改变战争面貌的装甲战先驱 引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场将人类推向空前毁灭深渊的全球冲突,不仅仅是壕沟战、毒气弹和巨炮的较量。在这场血与火的洗礼中,一股崭新的力量悄然崛起,它们身披坚硬的钢铁,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这就是坦克,一种前所未有的陆地战舰,它们以一种颠覆性的方式,改变了古老的战争模式,为人类军事史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本书将带领您深入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那些被誉为“装甲战先驱”的陆地巨兽的诞生、发展、实战以及它们对未来战争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孕育与诞生——对突破僵局的渴望 1914年,当战争的阴云笼罩欧洲,西方战线迅速陷入了漫长而残酷的僵持。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构筑起一道道难以逾越的死亡屏障,传统的步兵冲锋和骑兵突击在密集的火力网下损失惨重,如同飞蛾扑火。在这绝望的僵局中,各国军工界和有识之士们开始思索,如何才能打破这种令人窒息的局面,将战争推向前进。 对一种能够克服地形障碍、抵御火力攻击、并能有效压制敌方防御工事的全新作战平台的渴望,在战争初期就已经悄然萌芽。各种奇思妙想和设计方案在各个国家浮出水面。有的设想是通过巨大的蒸汽动力轮船改造,使其能在陆地上行驶;有的则提出了用履带代替轮子,以适应泥泞和破碎的地形。这些早期的构想,虽然在技术上显得粗糙,但却代表了人们对未来战争形态的朴素想象。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坦克,是工业技术与军事需求的完美结合。在英国,一种基于陆地巡洋舰(Landship)概念的设计逐渐成型。其核心理念是制造一种能够“在陆地上航行”,穿过战场,压倒敌方步兵,并摧毁敌方机枪火力点的装甲车辆。这种设计的关键在于两条宽大的履带,能够提供优异的越野能力,以及厚重的装甲,能够抵御当时的轻武器火力。 与此同时,法国也在独立进行类似的研发。他们同样认识到对新型装甲突击车辆的迫切需求。法国的设计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机动性,并开始尝试将武器系统集成到车辆内部,为后来的经典坦克设计奠定了基础。 1916年,这两大军事强国终于将各自的设计付诸实践。在索姆河战役的惨烈战场上,英国的第一批坦克——“马克一号”(Mark I)——首次亮相。尽管它们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它们的出现,无疑是战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第二章:早期型号的演进——在战火中学习与成长 “马克一号”坦克的出现,虽然未能立刻扭转战局,但它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足以让人们相信,这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武器。然而,早期的坦克,更像是一个刚刚蹒跚学步的孩子,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足。 “马克一号”坦克的“雄性”(Male)和“雌性”(Female)两种型号,分别装备了重机枪和火炮,旨在应对不同的战场任务。但它们的驾驶环境极为恶劣,车内充斥着高温、噪声、烟雾和令人作呕的废气。履带容易脱落,变速箱故障频发,机动性非常有限,并且它们的装甲只能抵御轻武器的射击,面对集中的重火力仍然脆弱不堪。 尽管如此,军事指挥官们也在积极地探索如何将这些新式武器有效地运用到战场上。早期的战术思想,更多地是将坦克视为一种“移动的机枪阵地”或“攻坚炮兵”,用以支援步兵的进攻。但随着实战经验的积累,人们开始意识到,坦克的真正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冲击力、心理威慑力以及突破敌方防御的能力。 在“马克一号”之后,英国人不断改进设计,推出了“马克二号”、“马克三号”、“马克四号”以及“马克五号”等一系列型号。这些改进主要集中在增强装甲厚度,提高可靠性,优化传动系统,以及改善车内乘员的工作环境(尽管这种改善是相对的)。“马克四号”在材料和结构上的改进,使其能够承受更强的火力;而“马克五号”则在动力和操控性上有了显著提升,成为了一款相对成熟的型号。 法国方面,其早期型号如“斯奈德”(Schneider CA1)和“圣·沙蒙”(Saint-Chamond)也逐渐投入使用。“斯奈德”坦克的设计借鉴了当时战场上随处可见的战壕,其形状更扁平,适合穿越战壕,但其转向性能较差。“圣·沙蒙”则是一款体型庞大的坦克,装备了长管火炮,射程较远,但同样存在机动性不足和技术故障的问题。 在东线,俄国也试图研发自己的坦克,尽管其规模和技术水平与英法有所差距。俄国的“伦诺”坦克(Renault FT)虽然不是俄国自行研发,但它后来成为了俄国坦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实战的锤炼——战场上的新霸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成为了检验和锻造坦克的熔炉。从1916年索姆河的首次亮相,到1918年反攻的辉煌,坦克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逐渐展现出其真正的威力。 索姆河战役是坦克的初次登场。尽管数量稀少,且故障频发,但坦克在战场上的出现,极大地鼓舞了英军的士气,也给德军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德军士兵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的战争机器,它们在泥泞的战场上缓缓驶来,伴随着刺耳的轰鸣声和滚滚的烟尘,那些原本坚固的机枪工事和铁丝网在它们的冲击下变得不堪一击。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数量的增加,坦克在之后的战役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1917年的坎布雷战役中,英军集中使用了数百辆坦克,在火炮的掩护下,对德军防线发动了大规模的突击。这次战役被认为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坦克战,坦克突破了传统的战线,取得了惊人的战果。虽然最终未能完全巩固胜利,但这次战役充分展示了大规模坦克协同作战的巨大潜力。 法军的坦克也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以其独特的火力配置,在进攻和防御中都表现出色。尤其是在1918年的反攻阶段,法军的坦克与协约国的陆海空协同作战,成为了打破僵局的关键力量。 然而,战场也并非坦克的“乐园”。德军也逐渐认识到坦克的威胁,并开始研发反坦克武器和战术。重型火炮、集束炸弹、以及在一些战役中出现的德军早期坦克——如“A7V”——都成为了坦克在战场上必须面对的挑战。德军的“A7V”坦克体型巨大,火力强大,但产量极少,未能对战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在实战中,坦克的弱点也暴露无遗。它们在崎岖的地形上行驶缓慢,容易被炮火击毁。车内环境恶劣,乘员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同时,坦克在战场上的行动也需要步兵和炮兵的密切配合,单独行动的坦克往往难以取得成功。 第四章:技术革新与设计理念的碰撞——形形色色的装甲战车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坦克的设计可谓百花齐放,各国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在不断尝试中,孕育出了形形色色的装甲战车。这些设计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军事需求以及对未来战争的理解。 英国的设计: 英国在坦克研发方面可谓是先驱。其“马克”系列坦克,尤其是“马克四号”和“马克五号”,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设计风格。它们普遍采用菱形车体,履带环绕车身,能够提供优秀的越野能力,并能够跨越战壕。它们还发展出了“中型坦克”(Medium Tank)的概念,强调坦克的机动性和持续作战能力。 法国的设计: 法国的设计则更加多样化。除了“斯奈德”和“圣·沙蒙”之外,法国最经典的坦克设计——“雷诺FT”(Renault FT)——在战争末期成为了影响深远的杰作。这款小型、轻型的坦克,以其360度旋转的炮塔、良好的机动性和相对低廉的成本,彻底改变了坦克的战术运用。它开创了“火力、观察、机动”三位一体的设计理念,成为了现代坦克的鼻祖。 德国的设计: 德国的坦克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A7V”重型坦克为代表。这款坦克体型巨大,火力强大,但其设计理念更多地继承了早期重型装甲车辆的思路,缺乏对机动性和数量的考量。 其他国家的尝试: 俄国在早期坦克研发上投入不多,但却通过引进和仿制法国的“雷诺FT”,建立了其坦克部队的基础。意大利也进行了一些坦克的设计,但规模较小。 这些形形色色的坦克,虽然在技术和性能上各有千秋,但它们都共同指向一个方向:用钢铁铸就的陆地战车,将成为未来战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章:战后影响与遗产——改变战争的基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终结装甲战的探索。恰恰相反,战争的经验为战后的军事理论家和工程师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坦克的实战表现,证明了其巨大的军事价值,也预示着未来战争的走向。 战后,各国对坦克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早期的坦克虽然简陋,但它们所蕴含的“装甲突击”、“火力支援”、“突破防御”等概念,被深刻地吸收到新的坦克设计和战术理论中。 “雷诺FT”坦克的革命性设计,成为了后来几乎所有坦克设计的典范。其旋转炮塔的概念,极大地提升了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和火力覆盖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坦克,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战场上的“新事物”,但它们已经成功地将“装甲化”和“机械化”的概念植入了军事思想的基因。它们是钢铁洪流的先驱,是改变战争面貌的革命者。 结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坦克装甲车辆,不仅仅是冰冷的钢铁机器,它们是人类智慧与勇气在极端困境下的产物,是军事技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们在战火中诞生、成长,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陆地战争的全新可能性。正是这些早期装甲战的先驱,为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轰轰烈烈的装甲战埋下了种子,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并将永远铭刻在人类军事史的史册之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一战坦克装甲车辆的巨著,对我而言,绝对是一次深入的知识盛宴。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时期军事技术发展的粗糙与稚嫩,反而将其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看到了许多早期坦克设计中的奇思妙想,以及那些为了克服战场困境而诞生的创新之举。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不仅仅是冰冷的技术数据,更是那个时代工程师们在战火纷飞中,一次次尝试、改进、甚至失败的真实写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各国坦克发展脉络的梳理,这种比较性的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国家在面对共同挑战时的不同策略和技术路径。从最初的“陆地巡洋舰”设想,到真正能够投入实战的“马克”系列,再到后来各国根据自身情况发展出的特色型号,整个过程充满了曲折与创新。而且,本书的叙述方式,让我在阅读中几乎可以“听见”坦克的轰鸣,“感受”到装甲的颠簸,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非枯燥的技术手册可比。它让我深刻理解,每一辆坦克的出现,背后都承载着无数人的努力、牺牲和对战争走向的深刻影响。

评分

我一直对军事史,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技术发展情有独钟,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对于那个时期坦克与装甲车辆的深切好奇。它以一种近乎考古般的严谨态度,梳理了从1914年到1918年间,各国在坦克设计和应用上的每一次尝试与突破。书中详细介绍了那些早期令人印象深刻的、看似粗糙但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装甲巨兽,比如英军的“马克”系列,它们是如何在战壕战中挣扎求存,又是如何逐渐改变了步兵进攻的战术。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探讨了当时技术的局限性,例如坦克的脆弱性、机械故障的频繁以及指挥官们对这种新兴武器的困惑与质疑。这种坦诚的叙述,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充满试错、改进和牺牲的过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国家之间技术竞争和借鉴的分析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比拼,更是国家工业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较量。整本书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读起来就像是在翻阅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每一页都凝聚着那个时代的智慧与汗水。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穿越时空的军事科技考察。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坦克的性能和数据上,而是将它们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我惊叹于书中所展现的,在一战初期,当战壕战陷入僵局时,坦克作为一种颠覆性的军事力量,是如何被构思、被制造出来,并最终被推上战场的。书中的插图和模型照片,更是直观地展示了这些钢铁巨兽的设计演变,从最初的“铁盒子”到后来逐渐成熟的型号,每一个进步都凝聚着工程师们的智慧和无数次的试验。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坦克战术的探讨,它揭示了指挥官们是如何在实践中摸索如何最有效地使用这些新式武器,以及坦克在突破敌方防线、支援步兵进攻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当然,书中也充分展现了坦克的早期局限性,如可靠性问题、运输难题以及对地形的严苛要求,这些都让我对战争的复杂性和技术发展的艰辛有了更深的体会。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坦克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关于技术如何改变战争,以及战争如何驱动技术进步的生动历史画卷。

评分

当我捧起这本书,仿佛穿越了历史的迷雾,直接置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前沿。作者以一种极其宏大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坦克和装甲车辆在那个决定命运的四年里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的每一个篇章,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军事历史展览,从最初的设计理念,到战火中的实际运用,再到技术上的不断革新,作者都给予了详尽而生动的描述。我特别着迷于那些早期坦克的形象,它们笨拙的造型,缓慢的移动,却承载着打破僵局的希望。书中的图片和详细的技术规格,让我得以近距离地审视这些钢铁巨兽的每一个细节,理解它们是如何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中艰难前行的。作者对不同国家在坦克研发上的战略差异和技术选择的对比分析,更是让我对那个时期军事科技的竞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部坦克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在极端环境下,如何利用智慧和勇气,去创造和改变战争形态的壮丽篇章,读来令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如同电影画面般生动的文字吸引住了。它不仅仅是在罗列坦克的型号和技术参数,更像是将我拉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充满绝望与勇气的年代。我仿佛能听到发动机的轰鸣声在泥泞的战场上回荡,闻到硝烟和泥土混合的气味,感受到士兵们在冰冷金属壳体内的紧张与期待。书中的细节描绘令人惊叹,从早期的“马克”坦克笨拙地爬行,到后期更为先进的设计如何改变了战场格局,作者都用极其细腻的笔触进行了展现。每一辆坦克的诞生,都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那个时代人类智慧与生存本能的结晶。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坦克兵们心理的描绘,他们身处在如此危险和陌生的环境中,那种孤独、恐惧,以及在绝境中爆发出的勇气,都通过文字跃然纸上。这本书让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宏大的战役和政治决策,而是有了更加具象、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即使在最残酷的战争中,个体生命的挣扎和奋斗也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

评分

做活动买的,书不错,是正品,个人比较喜欢。

评分

做活动买的,书不错,是正品,个人比较喜欢。

评分

很不错。打折的时候买的。超实惠的。

评分

资料够丰富而趣味稍缺。

评分

名家手笔,内容很吸引作者,活动时候买的,性价比很高

评分

做活动买的,书不错,是正品,个人比较喜欢。

评分

如果是老军迷的话,其实可以省下钱不买这一本的,没什么新内容。

评分

挺好的,一直想买,终于赶上搞活动了,很便宜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商家包装的很安全,物流也很给力,天津大雨还准时送货,给京东的物流点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