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博物馆藏碑刻

东莞市博物馆藏碑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东莞市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碑刻
  • 东莞市博物馆
  • 文物
  • 历史
  • 文化
  • 岭南
  • 石刻
  • 古代
  • 艺术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645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172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东莞市博物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页数:15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东莞市博物馆藏碑刻》收录东莞市博物馆所藏历代碑刻的拓片近六十种,并附以录文和简要考释,还收录相关研究论文数篇。所辑碑刻的年代,上起北宋,下迄民国,以明清为主。碑刻的种类有墓志碑、纪事碑、诰命碑、告示碑、功德碑、艺文碑等,其中主要为墓志碑。碑刻的内容,涉及北宋至民国近千年东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是研究东莞社会历史的珍贵文献,具有多重价值。

目录

总序
前言
凡例
碑文·图版
1 ★石经幢(962年)
2 ★梁文奎及妻花氏敕命碑(残)(1214年)
3 赠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罗公(昌)圹志铭(1439年)
4 大明敕封征仕郎南京礼科给事中翠林卢公(宾)行状(1450年)
5 制加赠通议大夫右副都御史罗公(昌)淑人黄氏墓(1457年)
6 制赠通议大夫右副都御史罗公淑人王氏墓(1457年)
7 张氏祠堂记(1457年)
8 故赠通议大夫左副都御史致仕罗公(亨信)淑人刘氏墓(1459年)
9 故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罗公(亨信)神道碑铭(1459年)
10 大明敕加赠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翠林卢公(宾)墓志铭(1468年)
11 制加赠中宪大夫佥都御史翠林卢公(宾)恭人李氏墓(1468年)
12 东莞县重建儒学记(1472年)
13 明封征仕郎刑科给事中钟君(铎)墓表并盖(1506年)
14 宋赐号梅外处士李春叟墓表(1 20年)
15 宋银青光禄大夫祁公墓(1534年)
16 却金坊记(1541年)
17 孔庙纪成记(1549年)
18 ★大明通奉大夫江西左布政使祁公(顺)墓志(1555年)
19 明故江西左布政使祁公(顺)墓表(1555年)
20 张氏祭田记(1557年)
21 张氏增创祠堂记(1557年)
22 东莞县学地租记(1571年)
23 明故中宪大夫山东按察司副使樾桥钱公(仝)暨配宜人陈氏合葬墓志铭(1582年)
24 卫氏小宗祠记(1589年)
25 东莞县重修文庙儒学记(1604年)
26 大明累赠淑人先妣(王)氏墓(1624年)
27 宋特奏进士军器大监赐号梅外李公(春叟)诰封四八太安人何氏墓(1626年)
28 皇明追封增城侯谥文烈张公(家玉)墓(1649年)
29 宋皇姑八世祖妣赵氏之墓(1712年)
30 装金建造方丈重修各堂碑记(1811年)
31 皇清例赠修职郎显祖考穆齐陈公之墓(1813年)
32 重建东莞县署碑记(1855年)
33 ★张家齐祖父母诰命碑(1872年)
34 明讷庵何公(本)安人袁氏墓(1897年)
35 东莞县政府布告(1935年)
36 ★无名碑(1940年)
37 大明处士十三卢公孺人林氏墓
38 大明处士云隐卢公孺人何氏墓
39 东冈钟公(渤)墓志铭
40 东莞县学口记
41 ★东莞盂山公园诗碑(残)
42 ★卢祥墓志(残)
43 讷庵处士何公(本)墓志铭
44 讷庵处士何公(本)墓表
45 ★张家玉《怀内》扇面石刻
46 宋梅外处士(李春叟)传
47 ★奉天勒命碑(残)
48 明故中宪大夫山东按察司副使樾桥钱公(仝)暨配宜人陈氏合葬墓表
49 封刑科给事中松雪钟公(铎)墓表
50 故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罗公(亨信)圹志铭
51 ★重修许公岩记

东莞市博物馆藏碑专论
1 东莞市博物馆藏碑解读
2 从东莞市博物馆藏儒学碑记看明代东莞的儒学教育
3 东莞南汉经幢(镇象塔)考
4 从两方却金碑刻解读明代东莞商贸经济
5 东莞市博物馆现藏石质类文物保存状况的调查
6 访碑录
后记

精彩书摘

明天顺三年(1459)立石。王直撰文,马昂书丹,沈固篆额。
碑下部残,残存部分高90厘米,宽97厘米,厚5厘米。无碑额,正文题名为“故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罗公神道碑铭”。碑文楷书,23行,字径3厘米,文字多漫漶不清。[民国]《东莞县志》(卷92页8-10)有著录。碑中缺字以康熙刻本《觉非集》(卷10页28-31)中王直所撰《罗公神道碑铭》补全。碑文:故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罗公神道碑铭
资政大夫吏部尚书泰和王直撰文
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大粱马昂书丹
资政大夫户部尚书丹阳沈固篆额
公罗氏,讳亨信,字用实。其先南雄人,后徙东莞之英溪。高祖俊,曾祖应辰,祖德宽,父祖昌,俱不仕,而以公贵,祖考皆累赠至右副都御史,妣皆赠淑人。公自幼知学,喜读书,年十二丧其母,即能以礼服丧。选为学官弟子,业成。永乐癸未,以《诗经》领乡荐,明年取进士,授工科给事中,命往嘉兴视水灾,奏免嘉兴、海盐、崇德三县粮税,以苏民困。丁内艰,起复调吏科给事中,升右给事中。坐累谪为吏交趾。公虽贬降,而益勤于事,分所当为者无不为。久之,用荐起拜山西道监察御史,赐白金。命往通州,察仓库之弊,得老奸宿蠹若干人,皆伏法。巡按真定等府,旌廉黜贪,勉饬学校,人知劝沮。清军山西,凡阅五万余名,无枉漏者。丁继母何夫人忧,命驰驿奔丧,即起服。既至京,大臣有言其堪任方面者,诏复旧任,食正五品禄。宣德乙卯,升右佥都御吏,赐楮币,命同武员往平凉、庄浪等八卫练兵,以备边。公殚心尽力,夙夜不懈。上念边境寒苦,降敕勉劳,各赐文绮二副,公益感激自励。正统丙辰,仍与都督赵安率师巡边,赐红纡丝衣以行。正统戊午,丁外艰,有旨夺情视事。

前言/序言

  罗丹曾言:“世界并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东莞,一座创造了并继续创造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奇迹的城市。在这个面积不过2,46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在短短的30年问,历史巨变呈现了从贫穷到富庶的巨大反差,以至于许多人相信,东莞的今日,不过是历史的一个意外。
  然而,欲理解一座城市的今生,就必须读懂她的前世。事实上,东莞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在经济的外表下,她有着穿越时空的人文魅力。虎门销烟,那缕融会历史悲凉与豪迈的硝烟弥漫延续至今。从近代再往前追溯,纵观各历史时期,东莞先哲乡贤在广东乃至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的皇皇著述、仕履政声,为莞邑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他们的精神风范为中华民族增色添辉。尤其在明一代,人才之盛可用“群星灿烂”来形容,难怪理学名臣丘溶在为东莞县所写的《重建儒学记》一文中要感叹:“岭南人材最盛之处,前代首称曲江,在今世则皆以为无逾东莞者。盖人皇朝以来,逾百年于兹,岭海人士,列官中朝长贰台省者,无几何人,而东莞一邑,独居其多。”
  因此,东莞并非一些人所说的“文化沙漠”,而是人们没有意识到历史面纱掩饰下不断继承和成长的“绿洲”。在精彩纷呈的历史和现实面前,或许因为在经济与人文之间增量的侧重太过明显,议论一直存在。东莞在这一方面,继续广东那种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姿态,做了再说。以至于在过往的历史变迁中,曾经“得风气之先”的东莞,涌现出的是人们对它的陌生和惊异,乃至种种争议。所以,解读和阐析东莞背后的人文根脉,需要有一种“发现”的精神和素养,需要挖掘隐藏在堆积如山的典籍及器物中的历史精髓。对于文物工作者而言,责无旁贷。
  东莞市博物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29年、竣工于1931年的东莞博物图书馆,与有着80年历史的老馆一一广州博物馆同为我国早期创建的博物馆。作为东莞市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担负着当地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宣传和教育职能,是博物馆之城建设中藏品托管与保护基地。80年也许并不算长,但在这段时间里,通过历年的考古发掘和文物征集,东莞市博物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馆藏文物,其中不乏精品。更重要的是,这些珍贵的文物,大多都是东莞文明与历史传统的见证物。
  我们欣喜地看到,东莞市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为依托,结合研究课题,编辑出版《东莞市博物馆丛书》。这套丛书,旨在记录千年莞邑的发展历史,挖掘她不为人所熟知的人文魅力,让东莞的现代文明在这份底蕴深厚的文化遗产的孕育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东莞市博物馆藏碑刻:历史的回响与文化的印记 东莞,这座地处珠江口东岸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是人文荟萃之地。在这片沃土上,岁月留下了无数的痕迹,而碑刻,便是其中最为珍贵的一种。它们或立于古寺高塔之下,或掩映于村落宗祠之侧,默默诉说着过往的兴衰、道德的训诫、艺术的辉煌,以及时代变迁的脉络。东莞市博物馆,作为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守护者,珍藏着一批数量可观、价值非凡的碑刻,它们不仅是东莞地方史研究的宝贵实物资料,更是中华文明璀璨星河中的独特组成部分。 本书《东莞市博物馆藏碑刻》旨在系统地梳理、研究并呈现馆藏碑刻的丰富内涵。这不是对某一本具体图书内容的介绍,而是对一个集合了众多历史文献精华的宝库进行一次深度挖掘与解读。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将这些沉寂的石块转化为鲜活的历史叙事,让它们的声音穿越时空,与今人产生共鸣。 一、 碑刻的多元价值:历史、艺术与社会的多重解读 东莞市博物馆所藏碑刻,其价值是多方面的,绝非单一维度的审视所能涵盖。 历史的见证者: 每一块碑刻都是一段凝固的历史。从碑文的内容,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人物活动、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教育发展乃至政治事件。例如,一些宋元时期的功德碑、建庙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地方乡绅的社会影响力,以及民间宗教活动的活跃程度;明清时期的告示碑、禁约碑,则能反映出地方的行政管理、法律制度以及社会治安状况;家族谱牒碑、节孝碑,更是家族史、宗族文化和社会伦理的生动写照。它们是官方史书之外,不可多得的民间史料,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细腻、真实的历史细节,弥补了文献史料的不足。 艺术的载体: 碑刻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字内容,还在于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书法艺术。东莞的碑刻,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艺术。从魏晋以来隶书、楷书的演变,到唐宋的行草风韵,再到明清的端庄稳重,这些碑刻都为我们提供了一手可鉴的书法范本。碑额的篆刻、碑阴的楷书、碑文的行楷,无不展现出书写者与镌刻者高超的技艺。其雕刻技法,如阴刻、阳刻、浅浮雕、深浮雕等,也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工艺水平。本书将重点关注碑刻的书法风格、字口保存状况、雕刻技法及其艺术特征,为书法史、雕刻史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社会的百科全书: 碑刻所记载的内容,往往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宛如一部凝固的社会史。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当时人们的婚丧嫁娶、祭祀活动、节庆习俗、生产生活方式、教育理念、商业往来、慈善捐助等。例如,一些记录水利工程建设、农田开垦、商业交易的碑文,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商业文化的传承。而那些记录乡约、族规、家训的碑刻,则能反映出社会道德规范、宗族组织形态以及个体行为准则。可以说,每一块碑刻都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折射出那个时代独有的文化基因。 二、 馆藏碑刻的地域特色与历史跨度 东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碑刻文化的多元融合。作为岭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它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又保留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地域文化的印记: 许多碑刻内容直接反映了东莞独特的地域文化。例如,与水乡文化相关的祭祀碑、祈福碑,记录了人们对水的敬畏与依赖;与务实勤劳的民风相关的商业碑、工商业发展碑,彰显了东莞人民经商致富的传统。一些碑刻中使用的方言词汇、地方典故,更是辨识其地域性的重要线索。 历史的纵深: 东莞市博物馆收藏的碑刻,时间跨度巨大,从唐代甚至更早的零星发现,一直延续至近现代。这种丰富的历史纵深,使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东莞城市发展、社会变迁以及文化演进的脉络。例如,唐宋时期的碑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东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之一的早期历史;明清时期的碑刻,则能反映出东莞在商品经济发展、人口聚集、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近现代的碑刻,则记录了新的社会思潮和革命历程。 三、 本书的研究视角与内容规划 本书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东莞市博物馆馆藏的碑刻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我们的研究视角将是多维度的,力求全面展现碑刻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碑刻的分类与编目: 首先,我们将对馆藏碑刻进行科学的分类,例如按照年代、内容、材质、书法风格等进行编目。每一件碑刻都将配以详细的著录信息,包括碑名、碑主、年代、尺寸、材质、铭文、书法风格、雕刻技法、保存状况、出土地点、来源等。这将为日后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碑文的释读与考证: 核心工作是对碑刻的铭文进行细致的释读、校勘和考证。对于模糊不清、损毁严重的部分,我们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高精度摄影、拓片分析等)进行辅助,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比对,力求还原碑文的原貌。对于碑文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地名、典章制度等,我们将进行深入的考证,力求准确无误。 书法与艺术价值的分析: 我们将邀请书法、艺术史领域的专家,对碑刻的书法风格、字体演变、雕刻工艺等进行专业的分析。通过与同时期、同地域的其他碑刻进行对比,深入探讨其艺术特征、风格流派以及在书法史、雕刻史上的地位。 历史与文化的解读: 在碑文释读和艺术分析的基础上,本书将重点阐释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我们将从社会史、经济史、民俗学、宗教史、家族史等多个角度,解读碑文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经济活动、民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从而勾勒出东莞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图景。 拓片与影印的呈现: 本书将精选馆藏中有代表性的碑刻,配以高质量的碑石原拓片和高清影印图片,方便读者直观地欣赏碑刻的原貌和细节。清晰准确的拓片和影印,是研究碑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四、 展望:让历史的石语重焕光彩 《东莞市博物馆藏碑刻》的出版,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学术整理,更是一次对东莞地域文化根脉的深度追溯,一次对中华文明瑰宝的精心呈现。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 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为史学、考古学、书法史、美术史、民俗学等领域的学者提供宝贵的原始资料和研究素材,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传承历史文化: 让更多的人了解东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对家乡历史的兴趣。 促进文化交流: 借助碑刻这一独特的文化载体,向外界展示东莞乃至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保护文化遗产: 通过系统的研究与宣传,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对碑刻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遗产提供支持。 东莞市博物馆的碑刻,是埋藏在地下的历史珍宝,是凝固在石块上的岁月回响。本书的诞生,正是为了唤醒这些沉寂的记忆,让它们穿越尘封的时光,在现代社会中重焕光彩,继续诉说着那一段段属于东莞、属于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我们相信,这本书将成为东莞地方史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也将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次丰富而深刻的文化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它不是那种堆砌史料的枯燥读物,而是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叙事和考据。作者(或者说整理者)显然对东莞这片土地的历史脉络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他(她)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石碑上的文字,更巧妙地将每一块碑刻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乃至于地方宗族兴衰的大背景下去解读。比如,关于某一方用于昭示乡规民约的石碑的介绍,文字描述得细致入微,从碑文内容对当时基层治理方式的影响,到其在宗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我尤其赞赏那种抽丝剥茧的论述方式,它能将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活化成一个立体的历史切片。读完相关章节后,我对东莞传统士绅阶层的生活观念和道德标准有了远超教科书的认知。那些昔日的法律条文、家训家诫,通过这种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在眼前,其说服力和感染力,是任何抽象的理论阐述都无法比拟的,让人不禁思考,这些古老的规范如何影响了今日的地域文化基因。

评分

这本书在编排上体现出一种超越了地域限制的艺术鉴赏力。虽然主题是东莞地方碑刻,但其所收录的书法风格之多样性,简直可以看作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书法史教材。从汉魏的古朴苍劲到唐宋的法度森严,再到明清的洒脱飘逸,不同朝代、不同流派的书法大家留下的印记被悉心地收集和展示。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不同笔触、不同力道的洗礼。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于碑刻在摹写过程中遇到的“笔法难点”的分析,比如如何处理转折处的“顿挫”或是收笔的“回锋”,这些专业的书法理论分析,结合具体的碑刻实例,使得学习者能够清晰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不只是展示了“写了什么”,更重点展示了“怎么写的”,以及“写得好在哪里”。这种对书法艺术本体的深入挖掘和尊重,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地方史料的范畴,升华成为一部具有极高书法鉴赏价值的范本,值得所有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人反复品味和研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那深邃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乍一看就透露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息,仿佛能透过纸张的纹理触摸到历史的尘埃。内页的用纸考究,米白色的纸张不仅保护了视力,更衬托出碑刻拓片那种特有的苍劲有力。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编排上的匠心独运,每一方碑文的拓片都占据了足够的空间,边缘的处理干净利落,没有丝毫多余的干扰。更别提那些细致入微的导读文字,字体选择了端庄的宋体,行距和字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那些晦涩的碑文释读时,能够保持长时间的专注而不会感到疲惫。我记得翻到其中一页,一张巨大的局部放大图,清晰地展现了某个历史人物题刻上细微的刀痕和风化痕迹,那细节的呈现力度,简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能听到当年刻碑匠人手中的凿子敲击石头的回响。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完全达到了收藏级的标准,即便是最细小的朱文、白文印记,也得到了忠实的再现,这对于研究碑刻艺术和书法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信息密度之高,绝对超出了我对地方文集的一般预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重地方志的概述性著作,但实际上,它提供的是一套扎实的、第一手的石刻资料集。那些详尽的考证工作令人咋舌,对于一些难以辨认的模糊字迹,书中不仅给出了几种可能的释读方案,还附带了详细的推测依据,涉及到了古代隶书、楷书的演变规律,甚至还参考了周边地区同时期碑刻的风格特征进行交叉验证。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人倍感信服。每篇碑文的整理,都像是进行了一次微型考古发掘,不仅有拓片,还有对碑石材质、发现地点、出土情况的描述,甚至连碑文的阴刻与阳刻的深度都有所记录。对于专业研究者来说,这些细微的数据都是极其宝贵的参数。我尝试对照其中几处记载的古地名,发现它们与现代地图的对应关系,那种历史地貌的重构感,着实令人着迷,这哪里是一本图册,分明是一部细致入微的区域历史地理学报告。

评分

如果说有些学术书籍是给专家看的,那么这本关于东莞碑刻的书,则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沟通专业知识与普通读者之间的桥梁。它的叙事口吻,在保持高度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的老者,带着你这位好奇的学徒,一步步走进那尘封的石刻世界。叙事中穿插了许多生动的“小故事”,比如关于某块功德碑的建立缘由,可能涉及当年乡里的一次重大事件,或者某位名士在题刻时的小插曲,这些“花边新闻”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枯燥的文字鲜活了起来。我记得读到关于某个家族为纪念先祖修建桥梁而立的碑文时,那种浓烈的乡土情感和世代传承的责任感,透过文字直击人心,让人对地方社群的凝聚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巧妙地平衡了“文献记录”和“故事讲述”之间的关系,既满足了专业人士对精准信息的需求,又保证了普通爱好者能从中获得愉快的阅读体验,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难能可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