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藏满文文献图录

国家图书馆藏满文文献图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润华 编
图书标签:
  • 满文文献
  • 国家图书馆
  • 文献目录
  • 历史
  • 文化
  • 少数民族
  • 图书目录
  • 古籍
  • 清史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4213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5119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77
正文语种:中文,藏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满族是我国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民族。说其古老,是因为她族源绵远,说其年轻,是因为她以“满洲”之名登上历史舞台至今仅有300多年时间。早在两千多年前,满族的先人,汉文史籍中称之为肃慎或息慎者,便派使者到周朝进贡矢石。汉晋之间的挹娄,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期的靺鞨都是一脉相传。到10世纪,以女真之名显赫于世,建立大金国,称威中国北方百余年,创造了自身历史上的一个亮点。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刻本
御制翻译易经四卷
日讲易经解义十八卷
御制翻译书经六卷
日讲书经解义十三卷
诗经二十卷
诗经八卷
御制翻译礼记三十卷
春秋六十四卷
孝经集注不分卷
日讲四书解义二十六卷
御制翻译四书六卷
御制翻译四书六卷
四书集注十七卷
清书十二字头不分卷
满汉全字十二头二卷
钦定清汉对音字式不分卷
钦定同文韵统六卷
圆音正考不分卷
清篆举隅不分卷
凝华集二十卷
清文启蒙四卷
字法举一歌不分卷
清文虚字指南编二卷
重刻清文虚字指南编二卷
大清全书十四卷附《清书指南》三卷
御制清文鉴二十五卷
御制增订清文鉴四十六卷
音汉清文鉴二十卷
一学三贯清文鉴四卷
同文物名类集二卷
同文广汇全书四卷
同文广汇全书四卷
联珠集一卷
满汉同文杂字不分卷附清字解学士诗
经文成语不分卷
翻译类编四卷
实录内摘出旧清语十四卷
六部成语六卷
六部成语六卷
清文汇书十二卷
清文补汇八卷
清文总汇十二卷
清汉文海四十卷
清文典要四卷
满汉成语对待四卷
清语问答四十条不分卷
清语易言不分卷
一百条不分卷
清文指要五卷
续编兼汉清文指要二卷
御制满蒙文鉴二十卷总纲八卷后序一卷
三合便览不分卷
钦定蒙文汇书十六卷
蒙文晰义二卷
蒙文总汇不分卷
三合类编四卷
满蒙汉三文合璧教科书不分卷
幼学须知四卷
四体合壁文鉴三十二卷附编四卷
满俄汇书不分卷
纲鉴会纂不分卷
资治通鉴纲目一百十一卷
读史论略二卷
钦定辽金元三史语解四十六卷
八旗通志初集二百五十卷存二百三十卷
满洲实录八卷
太祖皇帝大破明师于萨尔游山之战书事文一卷
太宗皇帝大破明师于松山之战书事文一卷
定南大将军兼多罗贝勒致吴三桂约战书不分卷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四十八卷
平定金川方略二十六卷
平定两金川方略一百三十六卷
上谕不分卷
上谕旗务议覆十二卷
谕行旗务奏议十三卷
大清太宗文皇帝圣训六卷
大清世祖章皇帝圣训六卷
洪武要训六卷
大清会典一百六十二卷
钦定中枢政考三十一卷
钦定八旗则例十二卷
钦定吏部铨选官员则例四卷
钦定吏部处分则例四十七卷
大清律集解附例三十六卷
丧葬婚嫁之仪礼不分卷
钦定满洲祭祀条例六卷
刑部新定现行例二卷
白塔信炮章程不分卷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
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六卷
恩封宗室王公表不分卷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一百二十卷
钦定续纂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四十八卷
和硕怡贤亲王行状不分卷
异域录二卷
热河内属中国及行宫驻防始末记不分卷
御制人臣儆心录不分卷
御制朋党论不分卷
吏治辑要不分卷
三合吏治辑要不分卷
资政要览四卷
御纂性理精义十二卷
圣谕广训二卷
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二卷
御论附讲章不分卷
朱子节要十四卷
四本简要四卷
七训二卷
格言辑要四卷
王中书劝孝八反歌不分卷
六事箴言四卷
钦颁四言韵文不分卷
醒世要言四卷
童谚不分卷
戒赌十则不分卷
朱子家训不分卷
孙吴子兵法不分卷
……
抄本
档案
拓片
兴图

前言/序言

  16世纪后半叶,满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建立后金国,继而人关,统一中国,建立了大清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继元代之后第二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历时267年,在历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满族是我国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民族。说其古老,是因为她族源绵远,说其年轻,是因为她以“满洲”之名登上历史舞台至今仅有300多年时间。早在两千多年前,满族的先人,汉文史籍中称之为肃慎或息慎者,便派使者到周朝进贡矢石。汉晋之间的挹娄,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期的靺鞨都是一脉相传。到10世纪,以女真之名显赫于世,建立大金国,称威中国北方百余年,创造了自身历史上的一个亮点。
  金朝灭亡后,在东北地区尚有200万女真人,有一部分融人汉、蒙古等民族,另有半数在元代仍保持女真习惯,到明代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部。
  建州女真原居黑龙江依兰县一带,元末明初南迁至绥芬河流域,因绥芬河下游双城子为渤海率宾府建州故地,因此得名。永乐元年(1403)明政府设建州卫,永乐十年(1412)设建州左卫,正统七年(1442)增设建州右卫,历史上有名的“建州三卫”至此最后形成。
  海西女真在明初是指居住在松花江中下游地区的女真,因朝鲜人将依兰以西的松花江称为海西江,海西女真因此得名。至16世纪初形成哈达、乌拉、叶赫、辉发等海西四部。
  野人女真又称东海女真,是指建州、海西以外的女真人,主要居住在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以渔猎为主,社会发展落后,与明朝的关系不甚密切,朝贡不常。
  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立卫所进行管理。卫所主要官员由明政府任命,并要定期向明朝纳贡,平时负责守边,听从明政府的调遣,违反法律明政府要对其治罪,内部纠纷由明政府调解。



国家图书馆藏满文文献图录:窥探一个时代的宏富与变迁 在浩瀚的中国古代文献海洋中,满文文献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是了解清朝兴衰、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的第一手资料,更是研究中国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边疆民族关系、乃至东北亚历史的重要窗口。而坐落于北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中国国家级综合性图书馆,其所藏满文文献更是堪称国之瑰宝,数量之巨、种类之丰、价值之高,令中外学者翘首以盼。 《国家图书馆藏满文文献图录》的问世,无疑是填补了学术界的一项重要空白。它并非一部简单的书目汇编,而是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精湛的图录工艺,全面梳理、展示了国家图书馆所珍藏的琳琅满目、意义非凡的满文古籍、档案、文书、碑刻拓片等各类文献。这套图录,仿佛一把金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们得以近距离、更清晰地审视那个曾经辉煌而又充满复杂性的时代。 一、 穿越历史的长廊:图录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国家图书馆藏满文文献图录》所收录的文献,其时间跨度之广、内容领域之杂,足以令人惊叹。从清朝建立之初,满族作为统治民族,以满文书写、发布诏令、记录政务、传达思想,到后来满汉文化交融,满文在不同领域的发展与演变,图录几乎囊括了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 1. 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图录中包含了大量清朝早期至中后期颁布的各类官方文献,如诏令、奏折、谕旨、条约、律例等。这些文献以满文原文呈现,详细记录了清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八旗制度、科举制度、民族政策、对外关系等核心内容。通过这些一手资料,学者们可以深入研究清朝的政治运作机制,理解其统治思想的形成与演变,探究其面对内忧外患时的应对策略。例如,关于早期与各部族的关系,关于征服蒙古、西藏、新疆的过程,关于处理与俄罗斯、西方列强的关系,这些文献都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原始信息。 2. 军事战略与边疆管理: 作为以武力崛起的民族,清朝在军事上的成就以及对广袤边疆的统治,是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录中收录的与军事相关的满文文献,如战役记录、兵器图谱、军制规章、边疆巡视报告等,为我们研究清朝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军队组织、兵源兵器,以及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提供了生动例证。特别是关于康乾盛世时期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管理,以及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册封与安抚,这些满文文献都留下了详实的文字。 3.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宏大的政治制度背后,是具体的经济活动和寻常百姓的生活。《国家图书馆藏满文文献图录》中也不乏描绘清朝经济面貌和社会百态的文献。诸如赋税征收、物产交易、手工业生产、商业流通等方面的记录,能够帮助我们勾勒出当时社会的经济图景。而与民俗、宗教、教育、艺术、医学等相关的满文文献,则能让我们窥见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信仰追求以及文化艺术的发展轨迹。一些涉及满族传统习俗、节日庆典、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文献,更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4. 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 满文文献的价值,还在于其展现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清朝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帝国,在推行满语的同时,也积极吸收和借鉴汉文化,并促进了满汉文化乃至更广泛的区域文化的交流。图录中可能包含一些满汉合璧的文献,或者将满文与蒙古文、藏文等进行对照的文献,这些都为研究不同民族语言文字的变迁、文化元素的相互影响,以及早期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二、 图文并茂的呈现:图录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国家图书馆藏满文文献图录》并非仅仅是文字的罗列,其“图录”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呈现方式上的独特性与高水准。 1. 精美的影印与高清呈现: 图录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其对珍贵满文文献的原貌影印。通过高清晰度的图片,读者可以近距离观察到文献的原件风貌,包括纸张的质地、墨色的深浅、书写的笔触、装帧的细节,乃至可能存在的批注、印章等,这些都是研究文献来源、年代、真伪、流传过程的宝贵线索。对于古籍善本而言,其原貌的呈现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2. 详细的著录与辨识: 图录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详细的著录信息。每一条文献都附有准确的提要,包括文献的名称、作者(若有)、版本、成书年代、篇幅、内容概述、主要价值等。这些著录信息经过学者们的精心考订,力求准确、全面,能够帮助研究者快速定位所需文献,并对其内容和价值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于满文文献的辨识,特别是涉及到满文的演变、字体的变异、校勘等问题,更是体现了编纂者的深厚学养。 3. 引导与启发: 《国家图书馆藏满文文献图录》的价值远不止于其收录的内容本身,它更是为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入口和重要的研究平台。通过查阅图录,研究者可以了解国家图书馆馆藏满文文献的整体概貌,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研究。它能够启发新的研究课题,纠正以往研究中的偏差,填补文献空白,推动满文文献学、清史、民族史、文化史等领域的研究向前发展。 三、 挑战与展望:图录背后的学术精神 编纂《国家图书馆藏满文文献图录》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汇聚一批具备深厚满文功底、精通历史文献学、富有耐心和责任感的专家学者。从文献的搜集、鉴定、整理、著录、影印,到图录的编排、校对,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编纂者的心血与智慧。 这套图录的问世,不仅是对国家图书馆宝贵藏品的梳理和展示,更是对中国古代文献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贡献。它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个系统、权威的研究工具,将极大地促进我们对中国历史,特别是清朝历史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 展望未来,《国家图书馆藏满文文献图录》将成为研究满文文献的学人案头的必备之册,它将引领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以及塑造了今日中国的丰富而多元的文化景观。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文献的图录,更是关于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段辉煌历史的生动见证。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种重量级的工具书,通常读起来都比较枯燥,但这部图录却给我带来了一种别样的阅读乐趣。我不是专业研究满文的,但图录中那些精美的插图和特写镜头,让我对满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书写传统有了直观的感受。那些细小的朱批、印章的纹理,甚至纸张上的虫蛀痕迹,都被清晰地记录下来,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对比不同时期文献的书写风格差异,这比单纯阅读翻译文本要来得生动得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见物思源”,它将抽象的文献概念具象化了。对于文化爱好者来说,它是一扇通往异域文明的华丽之窗,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视觉和知识的双重盛宴,完全没有一般工具书那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

评分

这部图录的编纂,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背后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我从不同角度审视了它的内容组织逻辑,发现其严谨程度达到了教科书级别。例如,在涉及到一些敏感或争议性文献时,图录的处理方式极为审慎和客观,仅仅呈现事实,不加主观臆断,完全遵循了学术规范。这使得它能够作为不同学术派别都能信赖的、中立的研究基础。对我个人而言,最受用的是它对文献保存状态的详细记录,比如装订方式、残损程度等,这些细微的信息对于判断文献的完整性和可信度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能快速“读完”的书,而是一部需要花费时间去“消化”和“借鉴”的典籍,它代表了一种对历史资料最极致的尊重与整理。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北方民族文化史的学者,我发现这部图录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的系统性和权威性令人信服。以往我们获取满文一手资料的渠道往往比较零散,信息碎片化严重,但这部图录将国家图书馆的馆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编目,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的可及性。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清初奏折和诏谕的部分,那些珍贵的原件照片,展现了权力机构运作的原始面貌。不同于简单地罗列书目,图录对文献的来源、著录情况以及流传脉络都做了细致的考证,为我们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甚至注意到,一些过去被认为已散佚的文献,在这部图录中被清晰地收录和标识,这无疑为相关领域的课题打开了新的突破口。这种扎实的工作态度,体现了国家级图书馆应有的学术担当。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握着的是一段被精心保存的历史。纸张的选取非常考究,泛着淡淡的古旧色泽,触感温润,让人爱不释手。光是翻开扉页,看到那些工整的印刷体和排版布局,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对文献的敬畏之心。图录中的图片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墨迹,也能分辨出笔触的轻重缓急,这对于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的是,每一条著录后面附带的简要说明,虽然篇幅不长,但信息量却非常精准,让你能迅速抓住文献的核心价值。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目录,更像是一次精美的艺术展览,只不过展览的主角是那些沉默已久的满文珍宝。每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普通书籍无法比拟的。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其实是抱着一种略带怀疑的心态去审视的,毕竟“国家图书馆藏”这个名头意味着极高的期待值。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迅速消除了我的疑虑。它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虽然内容专业且密度大,但通过巧妙的留白和字体对比,使得视觉疲劳感降到了最低。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来研究其索引系统,不得不佩服编目人员的细致入微。不同的文献类型被清晰地划分,查找起来如同在数据库中进行精确检索一般高效。对于初学者而言,这套图录不仅是工具书,更是一本极佳的入门教材,它以最权威的方式展示了满文文献的广度和深度。我甚至建议所有历史系研究生,将其作为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因为它能帮你快速建立起对清代档案体系的整体认知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