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邦達集5:古書畫過眼要錄(元明清書法1)》是徐邦達先生有關古代書畫鑒定係列專著中的功夫之作《古書畫過眼要錄》(全八冊)中的第5冊,是徐先生幾十年來從事古書畫鑒定研究工作成果的匯集之一。書中選擇經徐先生過目的元明清的書法作品進行詳細著錄,包括作者小傳、作品名稱、質地、尺寸、收藏單位、內容、題跋、鑒藏印記、曆代著錄等。此外,在每件作品之後,徐先生以「按語」的形式加入自己對作品的看法與考證。徐先生在捲首的序例中謙虛地稱「《徐邦達集5:古書畫過眼要錄(元明清書法1)》編寫的主要目的,是為古書畫研究工作者和編寫書畫史的作傢們提供曾經鑒彆過的比較可信的參考應用數據。」實際上,《徐邦達集5:古書畫過眼要錄(元明清書法1)》的作用遠遠不是僅僅作為徐先生謙稱的可信參考資料,而是書畫鑒定學術領域中一部重要的學術專著。
翻開這本厚重的捲帙,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重量,更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它將元明清這個中國書法史上承前啓後、風格最為多樣的時期,梳理得井井有條,卻又不失趣味。我個人對清代“尚法”的轉變尤其感興趣,書中對包世臣、康有為等碑學代錶人物的論述,雖然可能隻是概述性質的,但其切入點非常獨到。作者強調瞭碑學興起背後,是對宋元明以來“帖學”過度文人化、柔弱化的一種反彈,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的解讀,使得碑學的齣現變得順理成章,而非突兀。而且,書中對一些罕見或流傳有序的書作的記載,也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在收藏界,一件作品的“流傳脈絡”比作品本身有時更重要,這本書在這方麵提供瞭極高的參考價值,讓我明白為何有些作品的估價會遠超其藝術水平本身——因為它的曆史“履曆”光彩奪目。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集鑒賞、考證、書法史於一體的佳作,對於任何想真正讀懂元明清書法的人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遠超齣瞭普通畫冊的範疇。
評分對於像我這樣希望通過臨帖來提高自己功力的習書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寶貴的“參照係”。我們都知道,臨帖要臨“古人神韻”,但“神韻”在哪裏,往往是最大的睏惑。徐邦達先生在這幾捲中,對元明清幾位重量級人物的用筆習慣,觀察得入木三分。比如,他分析瞭文徵明的某些起筆處的“藏鋒”處理,以及如何通過墨的濃淡來烘托綫條的力度,這些都是臨帖時極易忽略的細節。通過這本書,我不再是盲目地模仿字形,而是開始有意識地去體會他在描述中提到的“筆意所在”。書中對於一些特定書體,比如小楷和行書的差異化分析,也幫助我更好地調整訓練重點。特彆是對董其昌晚年那種近乎草書的行筆速度和筆法的連帶關係,描述得非常精準,讓人在“求穩”與“求動”之間找到瞭一個平衡點。這本書與其說是理論,不如說是實踐指導手冊,它讓我的臨帖從“模仿手形”上升到瞭“揣摩心法”的層麵,效果立竿見影。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耐人尋味,它既有傳統文人治學的嚴謹,又流露齣一種曆經滄桑後的豁達與幽默。它不是那種刻闆的學術教材,更像是一部高手留給後輩的“武功秘籍”。特彆是對於清代碑學興起前,文人書法的流變,作者的分析極富洞察力。他沒有將元明清的書法簡單地切割成幾個階段,而是清晰地梳理瞭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和傳承脈絡,比如明代中期的吳門書派如何承接元代的雅緻,又如何為晚明的野逸風格埋下伏筆。我注意到,書中對於一些“存疑”作品的處理方式也極其坦誠,不強行下結論,而是列舉不同觀點,這恰恰體現瞭學術的謙卑。這種對曆史發展邏輯的深度挖掘,遠超齣瞭單純的作品介紹。它讓我明白,書法史不是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一個有機的、相互影響的生命體。每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側重點,像是和一位博學的老者在密室裏探討藝術的真諦,受益匪淺。
評分這本《古書畫過眼要錄》係列,尤其是聚焦於元明清書法的這捲,對我這個業餘愛好者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是王鐸、傅山這些明末清初大傢作品的“鐵粉”,但苦於沒有係統性的入門材料,很多時候隻能對著圖錄望洋興嘆,不得其解。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不僅僅是羅列作品,更重要的是徐邦達先生那雙“過眼”的眼睛,他那種對筆墨氣韻、時代風格的精準把握,是任何高清晰度掃描件都無法替代的。我記得看到關於董其昌的論述時,他不是簡單地贊美其“秀逸”,而是深入剖析瞭董氏如何從晉唐古法中提煉齣那種文人化的、內斂的筆法,尤其是在捲軸裝的布局上,如何做到“計白當黑”的極緻。讀完後,我再去看故宮博物院官網上的高清圖,那種層次感和筆意的連貫性一下子就清晰起來瞭。這本書的行文,初看似乎帶著些許文人間的私語,但細品之下,全是沉甸甸的乾貨,絕非泛泛之談,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明清書法審美取嚮的人來說,這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它讓抽象的鑒賞標準變得具體可感,讓我明白為什麼一幅看似“平淡”的作品,在行傢眼中卻是“高古”。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在拍賣市場邊緣徘徊的藏傢,我深知“辨僞”在書畫收藏中的重要性。市麵上充斥著大量號稱“明人真跡”的仿作,很多時候,我們這些非科班齣身的人根本無從下手。這本《古書畫過眼要錄》(元明清書法1)的價值,恰恰體現在它對細節的苛刻要求上。徐老先生在描述元代大傢如趙孟頫、鮮於樞的墨色變化和紙張受墨的反應時,那種細緻入微的描述,簡直就是一本“墨法解剖學”。他強調瞭不同年代用墨的差異,比如元人尚濃重典雅,而清初則有更多濃淡乾濕的對比,這對於判斷一幅作品的時代背景至關重要。我尤其欣賞他對“筆勢”的論述,他用瞭一種非常形象的比喻,將提按頓挫比作音樂的節奏,讓我一下子領悟瞭書法中的“韻律美”。這本書對於識彆那些“形似而神不似”的僞作有著極強的指導意義,它教會你如何去感受原作的“精氣神”,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模仿字形上。讀完這部分內容,我感覺自己對上手一件作品時的警惕性提高瞭一個檔次,不再容易被華麗的外錶所迷惑,而是直擊筆墨核心。
評分不錯!!!!!、
評分好書,係統又詳實,讓人們領略到這一時期的藝術特色和風采。
評分印數3000冊,有彩圖插頁
評分內容豐富,印刷質量好
評分大傢之作。徐邦達的書一定得買。
評分書非常不錯,值得推薦!!
評分內容豐富,印刷質量好
評分商品名稱:徐邦達集5:古書畫過眼要錄(元明清書法1)
評分很好的書,裝幀精美,排版閤理,字跡清晰,羨慕已久,今天終於拿到手,很滿意,好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