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邦达集5: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书法1)》是徐邦达先生有关古代书画鉴定系列专著中的功夫之作《古书画过眼要录》(全八册)中的第5册,是徐先生几十年来从事古书画鉴定研究工作成果的汇集之一。书中选择经徐先生过目的元明清的书法作品进行详细著录,包括作者小传、作品名称、质地、尺寸、收藏单位、内容、题跋、鉴藏印记、历代著录等。此外,在每件作品之后,徐先生以「按语」的形式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看法与考证。徐先生在卷首的序例中谦虚地称「《徐邦达集5: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书法1)》编写的主要目的,是为古书画研究工作者和编写书画史的作家们提供曾经鉴别过的比较可信的参考应用数据。」实际上,《徐邦达集5: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书法1)》的作用远远不是仅仅作为徐先生谦称的可信参考资料,而是书画鉴定学术领域中一部重要的学术专著。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耐人寻味,它既有传统文人治学的严谨,又流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幽默。它不是那种刻板的学术教材,更像是一部高手留给后辈的“武功秘籍”。特别是对于清代碑学兴起前,文人书法的流变,作者的分析极富洞察力。他没有将元明清的书法简单地切割成几个阶段,而是清晰地梳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传承脉络,比如明代中期的吴门书派如何承接元代的雅致,又如何为晚明的野逸风格埋下伏笔。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存疑”作品的处理方式也极其坦诚,不强行下结论,而是列举不同观点,这恰恰体现了学术的谦卑。这种对历史发展逻辑的深度挖掘,远超出了单纯的作品介绍。它让我明白,书法史不是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一个有机的、相互影响的生命体。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侧重点,像是和一位博学的老者在密室里探讨艺术的真谛,受益匪浅。
评分对于像我这样希望通过临帖来提高自己功力的习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我们都知道,临帖要临“古人神韵”,但“神韵”在哪里,往往是最大的困惑。徐邦达先生在这几卷中,对元明清几位重量级人物的用笔习惯,观察得入木三分。比如,他分析了文徵明的某些起笔处的“藏锋”处理,以及如何通过墨的浓淡来烘托线条的力度,这些都是临帖时极易忽略的细节。通过这本书,我不再是盲目地模仿字形,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去体会他在描述中提到的“笔意所在”。书中对于一些特定书体,比如小楷和行书的差异化分析,也帮助我更好地调整训练重点。特别是对董其昌晚年那种近乎草书的行笔速度和笔法的连带关系,描述得非常精准,让人在“求稳”与“求动”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本书与其说是理论,不如说是实践指导手册,它让我的临帖从“模仿手形”上升到了“揣摩心法”的层面,效果立竿见影。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卷帙,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重量,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它将元明清这个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风格最为多样的时期,梳理得井井有条,却又不失趣味。我个人对清代“尚法”的转变尤其感兴趣,书中对包世臣、康有为等碑学代表人物的论述,虽然可能只是概述性质的,但其切入点非常独到。作者强调了碑学兴起背后,是对宋元明以来“帖学”过度文人化、柔弱化的一种反弹,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解读,使得碑学的出现变得顺理成章,而非突兀。而且,书中对一些罕见或流传有序的书作的记载,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在收藏界,一件作品的“流传脉络”比作品本身有时更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让我明白为何有些作品的估价会远超其艺术水平本身——因为它的历史“履历”光彩夺目。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鉴赏、考证、书法史于一体的佳作,对于任何想真正读懂元明清书法的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远超出了普通画册的范畴。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在拍卖市场边缘徘徊的藏家,我深知“辨伪”在书画收藏中的重要性。市面上充斥着大量号称“明人真迹”的仿作,很多时候,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人根本无从下手。这本《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书法1)的价值,恰恰体现在它对细节的苛刻要求上。徐老先生在描述元代大家如赵孟頫、鲜于枢的墨色变化和纸张受墨的反应时,那种细致入微的描述,简直就是一本“墨法解剖学”。他强调了不同年代用墨的差异,比如元人尚浓重典雅,而清初则有更多浓淡干湿的对比,这对于判断一幅作品的时代背景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他对“笔势”的论述,他用了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将提按顿挫比作音乐的节奏,让我一下子领悟了书法中的“韵律美”。这本书对于识别那些“形似而神不似”的伪作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它教会你如何去感受原作的“精气神”,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模仿字形上。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对上手一件作品时的警惕性提高了一个档次,不再容易被华丽的外表所迷惑,而是直击笔墨核心。
评分这本《古书画过眼要录》系列,尤其是聚焦于元明清书法的这卷,对我这个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是王铎、傅山这些明末清初大家作品的“铁粉”,但苦于没有系统性的入门材料,很多时候只能对着图录望洋兴叹,不得其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作品,更重要的是徐邦达先生那双“过眼”的眼睛,他那种对笔墨气韵、时代风格的精准把握,是任何高清晰度扫描件都无法替代的。我记得看到关于董其昌的论述时,他不是简单地赞美其“秀逸”,而是深入剖析了董氏如何从晋唐古法中提炼出那种文人化的、内敛的笔法,尤其是在卷轴装的布局上,如何做到“计白当黑”的极致。读完后,我再去看故宫博物院官网上的高清图,那种层次感和笔意的连贯性一下子就清晰起来了。这本书的行文,初看似乎带着些许文人间的私语,但细品之下,全是沉甸甸的干货,绝非泛泛之谈,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明清书法审美取向的人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让抽象的鉴赏标准变得具体可感,让我明白为什么一幅看似“平淡”的作品,在行家眼中却是“高古”。
评分内容丰富,印刷质量好
评分大家之作。徐邦达的书一定得买。
评分本书编写的主要目的,是为古书画研究工作者和编写书昼史的作家们提供曾经鉴别过的比较可信的参考应用数据。如要看原件或影印件,则每件大都注明目前收藏处所和曾在何处影印过,便于按固索骥。本书共分四册,分期出版。第一、二册收载历代法书作品,也包括一些名人墨迹。第三、四册则为绘画。全书主要记录的是重要或比较重要的真迹;也有一些古摹善本,酌量收入,但在「目」下注明「摹临」字样;,亦有著名无款古迹,但其实难断代定是非的,则注“传”字,不存疑待考。
评分商品名称:徐邦达集5: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书法1)
评分内容丰富,印刷质量好
评分好书,系统又详实,让人们领略到这一时期的艺术特色和风采。
评分已收到,很好,还没看完
评分内容丰富,印刷质量好
评分好书,系统又详实,让人们领略到这一时期的艺术特色和风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