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Z 398-2010-电力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

DL/Z 398-2010-电力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行业
  • 信息化
  • 标准体系
  • DL/Z 398-2010
  • 电力信息化标准
  • 行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电力系统
  • 信息技术
  • 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35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51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
字数:9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Z 398-2010-电力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性技术文件是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下达2003年行业标准项目补充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3]873号)的安排制定的。
《DL/Z 398-2010-电力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性技术文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DL/Z 398-2010-电力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性技术文件由电力行业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DL/Z 398-2010-电力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性技术文件起草单位: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信息中心、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信息中心。
《DL/Z 398-2010-电力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性技术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凯峰、辜体仁、季平、谢文艳、李剑云、邹国辉、程志华、张建民、金杰、蔡振才、吴冰、周力、王继业。
《DL/Z 398-2010-电力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性技术文件仅供参考。《DL/Z 398-2010-电力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性技术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1号,100761)。

目录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信息化标准体系框图和明细表
附录

前言/序言


《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与实践》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实践。旨在为电力系统运行、维护、设计和研发人员提供一本内容详实、技术前沿的专业参考书。全书内容覆盖了从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到最新智能电子设备的应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兼顾。 第一章 绪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地位与发展 本章首先阐述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在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中的核心作用。详细分析了电力系统故障的类型、特征及危害,引出继电保护的基本任务——快速、可靠、正确地切除故障。随后,深入探讨了继电保护技术从传统的机电式、静态电子式向数字化、微机化和智能化的演进历程。重点介绍了在新能源接入、特高电压系统发展背景下,继电保护技术面临的新挑战与发展趋势,包括故障识别的复杂性、保护定值的自适应性要求以及对网络安全的新需求。 第二章 继电保护的理论基础 本章是全书的理论基石。详细解析了电力系统不对称故障的对称分量法,这是分析和计算三相不对称故障电流和电压的基础。系统阐述了短路电流的暂态与次暂态过程,包括电流衰减的直流分量和周期性分量的特性,这对电流型保护的动作特性至关重要。同时,深入讲解了短路阻抗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在包含发电机、变压器和输电线路的复杂网络中的计算流程。此外,本章还详细介绍了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和可靠性)及其相互间的协调与权衡原则。 第三章 常用继电保护原理与应用 本章聚焦于应用最为广泛的几种保护类型。 1. 电流保护(过流、反时限过流保护): 详细解析了电流保护的定值整定、时限配合原理,特别分析了其在复杂电网中可能出现的误动和拒动问题,并介绍了如何通过引入零序电流等判据提高其选择性。 2. 距离保护: 深入讲解了阻抗继电器的原理、测量误差来源及其校正方法。重点剖析了多级距离保护的配合设计,包括三段式距离保护的区段划分、死区设置,以及在接地故障和非均匀线路上的应用难点。 3. 纵向和横向电流/电压保护: 阐述了基于量变的保护原理,如差动保护(包括瓦特制、平衡式、比例式差流保护),详细分析了变压器、母线和线路串联补偿情况下的动差动、动差限等高级技术,以克服电流互感器误差和负荷电流带来的影响。 4. 接地保护: 区分了金属性接地和非金属性接地故障,介绍了零序电流保护、负序电流保护在不同接线方式下的应用策略。 第四章 微机保护与智能电子设备 本章紧跟技术前沿,系统介绍现代电力系统保护的核心载体——微机保护装置(IED)。 1. 微机保护的硬件与软件结构: 阐述了高速微处理器、高精度模/数转换器在电流、电压信号采集中的应用,以及实时操作系统和保护算法的实现。 2. 先进保护算法: 重点介绍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基波和分量提取技术、小波分析在故障暂态识别中的应用,以及电流突变量和电压突变量的逻辑判据。 3. 保护装置的通信与网络化: 详细讲解了IEC 61850标准在变电站自动化中的核心地位,包括其数据模型、站内通信(GOOSE报文、SV采样值)和站间通信(MMS)。分析了网络安全对保护系统的潜在威胁及防御措施。 4. 保护定值的自动整定与自适应: 探讨了如何利用在线监测数据和先进算法,实现保护定值的实时调整,以适应电网拓扑结构和运行方式的频繁变化。 第五章 特殊设备与新型系统保护 本章针对电力系统中的特殊复杂单元提供专门的保护方案。 1. 发电机和同步调相机保护: 详细介绍定子接地、转子接地、定子差动、失磁保护、逆功率保护、过电压和欠电压保护的原理、设置依据和动作特性。 2. 变压器保护: 深度解析了主变压器的瓦斯保护(Ⅰ、Ⅱ、Ⅲ号筒体)、绕组差动保护(考虑变压器联接组和抽头变化)、过负荷保护和非全电流保护。 3. 输电线路的串联补偿与柔性直流(HVDC)保护: 阐述了串联电容对距离保护的负面影响及补偿技术(如基于相量测量的保护)。对HVDC系统中的换流器保护、直流开关保护、故障穿越能力等进行了专题探讨。 4. 新能源并网点保护: 重点关注风电场和光伏电站接入高压电网时,低惯量特性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并网点保护需具备的故障穿越(LVRT)能力和快速切除故障的要求。 第六章 继电保护的试验、调试与维护 本章强调工程实践能力。详细介绍了保护设备从出厂、现场安装到投入运行的全流程测试规范和方法。 1. 保护装置的模拟量和数字量试验: 阐述了电流、电压注入法试验、二次回路检查、逻辑回路核对的步骤。 2. 故障录波与信息分析: 介绍了如何利用保护装置内置的故障录波功能(如COMTRADE格式),结合外部故障录波器数据,对保护动作或拒动事件进行科学分析和定性、定量判断。 3. 保护的周期性维护与状态检修: 提出了基于风险和状态评估的继电保护维护策略,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本书结构严谨,图表丰富,结合了大量工程案例和现场经验,是电力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提升继电保护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宝贵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那种深蓝色配上一些几何图形,看起来挺专业。我本来是抱着对电力行业信息化这个主题的好奇心翻开它的,期待能看到一些前沿的技术和对未来趋势的探讨。不过,读了几页之后,感觉它更像是一本政策导向或者说规范指导类的书籍,而不是那种能让人醍醐灌顶,立刻掌握新技术实操手册。它似乎更侧重于构建一个宏观的框架,描绘出整个体系的蓝图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我们这些在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来说,可能更渴望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比如某个电网公司是如何成功实施了某个信息系统升级,遇到了哪些技术难题,又是如何解决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严谨、规范,充满了各种标准术语和管理层面的表述,这对于理解行业整体的顶层设计有帮助,但对于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具体技术难题,似乎有些“高屋建瓴”了。总的来说,它给人的感觉是稳重有余,而灵动不足,更像是一份指导方针而非一本实战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年份虽然相对近一些,但内容似乎更侧重于对现有成熟体系的梳理和固化,而非对未来十年可能出现的颠覆性变革进行预判和布局。电力系统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动态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新的安全威胁、新的能源结构(比如大规模分布式能源接入)都在对现有信息化标准提出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更具前瞻性地探讨,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我进化”的标准体系,而不是一个相对静态的“快照”。它所描绘的蓝图虽然宏大且逻辑自洽,但总感觉缺少了一点“面向未来的弹性”。读完后,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结构完整但略显僵硬的堡垒,而不是一个充满活力、能够适应外部风暴的智能网络。这可能也是所有标准体系建设都会面临的困境——如何在确保稳定性的同时,不扼杀创新的空间。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上看,这本书的制作是相当用心的,纸张质量很好,印刷清晰,这对于需要长期查阅的工具书来说是一个加分项。然而,内容本身给我的感觉是信息密度极高,但有效信息传递效率相对较低。它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定义“是什么”和“为什么”,却很少深入探讨“如何实现”的具体路径。例如,在谈到“数据治理”这个关键环节时,我期待看到更具操作性的模型或流程图,来指导不同层级数据源的清洗、整合和共享机制。这本书提供的是一个宏观的治理框架,告诉你目标在哪里,但至于如何跨越技术和部门壁垒真正落地,则需要读者自己去结合行业实践进行大量的“二次翻译”和“本地化解读”。因此,它更像是一份官方的“宪法”文本,指导大方向,但真正的“法律细则”和“判例分析”则需要读者在其他地方去寻找补充。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是在走迷宫,但不是因为内容复杂,而是因为它的结构非常强调层级和引用。每当提到一个具体点,后面往往会紧跟着一长串的标准编号或者相互引用的条款,这使得我必须频繁地在不同章节之间来回翻阅,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标准点在整个体系中的确切位置和作用。这虽然体现了其作为“标准体系”的严谨性,但也极大地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我尝试从中寻找一些关于“最佳实践”的蛛丝马迹,期待能发现一些被反复强调的关键技术或管理原则,但更多的是看到了一种“应该如何做”的理论框架,而非“如何做得更好”的经验总结。对于一个希望快速建立认知框架的读者来说,这种强依赖交叉引用的写作方式,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门槛。它更适合需要进行正式审查或合规性检查的专业人士,而不是寻求快速学习和理解的入门者。

评分

初次接触电力行业的信息化标准,我本以为会看到大量关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这些热门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具体应用深度剖析。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对这个庞大体系的一次“大体检”和“规范重申”。它的重点似乎在于梳理和界定标准之间的层级关系和相互依赖性,确保整个信息系统在不同层面能够保持一致性和兼容性。这对于行业内部的标准化工作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保证了不同厂商、不同子系统之间能够“说同一种语言”。但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更关注的是技术迭代的速度。现在的技术发展太快了,昨天还是最新的架构,今天可能就已经有了更优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如何保持标准体系的“生命力”和“适应性”的讨论,比如标准修订的机制,或者面对颠覆性技术冲击时的预案。这本书在系统论述上做得不错,但技术细节的“温度”稍显不足,读起来就像是在阅读一份精密的行政文件,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梳理其中的脉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