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标准汇编2010

汽车标准汇编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化研究所,中国质检出版社第三编辑室 编
图书标签:
  • 汽车
  • 标准
  • 汇编
  • 2010
  • 汽车工程
  • 汽车技术
  • 行业标准
  • 技术规范
  • 质量控制
  • 汽车设计
  • 汽车制造
  • 参考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5797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47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64
字数:11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得到了快速发展,汽车标准体系也日趋完善;标准和技术法规对于促进和推动汽车技术进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化研究所是汽车标准化与技术法规的研究机构,承担着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SAC/TC114)的日常工作,负责全国汽车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归口管理,对口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0/IEC)汽车相关标准的制、修订以及汽车技术法规国际协调工作,组织和承担汽车国家标准(GB和GB/T)和汽车行业标准(QC/T)的制修订,并对所归口标准的技术内容进行解释和宣贯。
为方便各级汽车行业管理部门、科研单位、检验测试机构、生产企业和产品用户了解和使用汽车标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化研究所与中国质检出版社第三编辑室合作编辑出版了这套《汽车标准汇编2010》。本汇编收录了自2010年4月至2011年5月期间发布出版的国家标准(GB和GB/T)30项,汽车行业标准(QC/T)26项,共计56项汽车标准。
本汇编收集的标准数量较多,篇幅较大,故根据标准的专业领域分类汇总。其内容涉及整车,专用汽车,挂车,新能源及代用燃料车,发动机,制动与车轮,车身及附件,电子电器仪表及灯光,摩托车等标准。
今后,我们还将陆续组织编辑出版汽车标准方面的出版物,以便更加及时和全面地反映汽车标准制、修订情况,以满足广大读者用户的需求,为汽车标准的贯彻、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录

整车
GB/T 25978—2010道路车辆标牌和标签
GB/T 25982—2010客车车内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GB 26134—2010乘用车顶部抗压强度

专用汽车
GB/T 25977—2010除雪车
GB/T 25981—2010护栏清洗车
GB/T 25987—2010装甲防暴车
QC/T 222—2010 自卸汽车通用技术条件
QC/T 223—2010自卸汽车试验方法
QC/T 449—2010保温车、冷藏车技术条件及试验方法
QC/T 460 2010 自卸汽车液压缸技术条件
QC/T 560一2010散装水泥车技术条件及性能试验方法
QC/T 667—2010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QC/T 825—2010 自卸汽车液压系统技术条件
QC/T 826—2010桥梁检测车
QC/T 836 2010专用汽车类别及代码

挂车
GB/T 25979—2010道路车辆 重型商用汽车列车和铰接客车 横向稳定性试验方法一
GB/T 25980—2010道路车辆旅居挂车和轻型挂车的连接球 尺寸
GB/T 25988—2010 道路车辆 牵引旅居挂车或轻型挂车的牵引连接装置机械强度试验

新能源及代用燃料车
GB/T 25984.1—2010汽车电动燃油泵第1部分:有刷电动燃油泵
GB/T 25986—2010汽车用液化天然气加注装置
QC/T 837—2010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类型
QC/T 838—2010超级电容电动城市客车
QC/T 839—2010超级电容电动城市客车供电系统
QC/T 840一2010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
QC/T 841—2010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
QC/T 842一2010 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与非车载充电机之间的通信协议

发动机
GB/T 5923—2010汽车柴油机燃油滤清器试验方法
GB 18351一2010车用乙醇汽油(E10)
GB/T 25983—2010歧管式催化转化器
QC/T 468一—2010汽车散热器
QC/T 828—2010汽车空一空中冷器技术条件
QC/T 829 2010柴油车排气后处理装置试验方法

制动与车轮
GB/T 10823~2009充气轮胎轮辋实心轮胎规格、尺寸与负荷
GB 16897—2010制动软管的结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车身及附件
GB/T 25985—2010汽车防盗装置的保护
QC/T 666.1 2010汽车空调(HFC一134a)用密封件第1部分:O形橡胶密封圈
QC/T 831—2010乘用车座椅用电动滑轨技术条件
QC/T 832~2010水暖式汽车尾气加热器
QC/T 833—2010汽车空调用压力安全阀技术条件
QC/T 834—2010 汽车空调斜板式变排量压缩机总成技术条件
QC/T 835 2010 汽车空调用双向斜板式定排量压缩机总成技术条件

电子电器仪表及灯光
GB 13954—2009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标志灯具
GB/T 25085—一2010道路车辆60 V和600 V单芯电线
GB/T 25086 2010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12V7芯辅助型(12S)
GB/T 25087—2010道路车辆 圆形、屏蔽和非屏蔽的60 V和600 V多芯护套电缆
68/T 25088—2010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24V7芯辅助型(24S)
GB/T 25089—一2010道路车辆数据电缆
GB 25990—2010车辆尾部标志板
GB 25991—2010汽车用1ED前照灯
GB/T 26149一—2010基于胎压监测模块的汽车轮胎气压监测系统
QC/T 462—2009汽车发动机工作小时表
QC/T 830—2010汽车高压气体放电灯用电子镇流器

摩托车
GB 17352—2010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
GB 18100.1—2010摩托车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第1部分:两轮摩托车
GB 18100.2—2010摩托车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第2部分:两轮轻便摩托车
GB 18100.3—2010摩托车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第3部分:三轮摩托车

前言/序言


精品车间管理实务:从蓝图到量产的精益之路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面向汽车制造、质量控制、工艺规划及车间一线管理人员的深度实战指南。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了现代汽车制造车间高效运作所需的核心理念、工具与方法论,旨在帮助读者实现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质量缺陷的有效遏制以及人机料法的优化整合。 在当前竞争白热化的汽车市场,仅依靠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已无法维持竞争力。《精品车间管理实务》摒弃了空泛的理论说教,聚焦于“可操作性”与“可落地性”,将精益生产的哲学理念,深度融合于汽车零部件加工、总装配、涂装以及车身制造等关键工艺环节。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车间布局优化到高级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完整链条。我们深入剖析了丰田生产系统(TPS)在本土化应用中遇到的挑战与突破,特别强调了在快速换型(SMED)、缩短生产节拍(Takt Time)以及实现零缺陷(Zero Defect)目标方面的实用技巧。 第一部分:精益车间基石——流程优化与空间布局 本部分着重于为车间“瘦身”和“提速”。 1. 价值流图析(VSM)的深度应用: 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价值流图来识别并消除汽车生产线中隐藏的七大浪费(等待、搬运、过度加工、库存、不必要的动作、不良品、过度生产)。本书提供了针对冲压、焊装车间特有浪费场景的案例分析,例如如何通过优化模具切换流程将单工位的换型时间从45分钟缩短至15分钟以内。 2. 黄金车间布局设计(Layout Optimization): 探讨了基于物流效率和人机工程学的“U型线”与“细胞化生产”的构建原则。内容包括:如何计算最佳节拍时间(Cycle Time)以平衡生产线负载(Line Balancing),以及如何运用数字化工具模拟不同布局方案的产出率,确保物流路径最短化和在制品(WIP)的最小化存储。我们详细介绍了物料配送的“拉动系统”(Pull System)在看板管理(Kanban)中的具体实施步骤,避免了传统“推式”生产带来的库存积压问题。 3. 标准化作业的科学构建: 本书强调,标准化不是僵化的规定,而是实现稳定性的前提。我们提供了建立“作业指导书”(SOP)和“视觉工作指导”(Visual Work Instruction)的最佳实践。重点介绍了如何量化时间研究(Time Study)和动作研究(Motion Study),以设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工时(Standard Hour),并阐述了如何通过周期性审核和员工参与来确保SOP的生命力与持续改进。 第二部分:质量的硬核保障——防错技术与过程控制 质量是汽车企业的生命线。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质量控制前移,从“检验”转向“预防”。 1. 防错技术(Poka-Yoke)的系统化导入: 书中详细列举了数百种针对汽车装配、电气连接和精密件安装的防错案例,涵盖了机械式、传感式和认知式防错。例如,在线束安装过程中,如何利用二维条码识别和力矩反馈系统确保每个连接都达到规定的扭矩值,并在发现偏差的瞬间立即停止生产并报警。 2. SPC在关键特性控制中的应用: 针对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的尺寸精度控制,本书深入解析了统计过程控制(SPC)的实际应用。内容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控制图(如 $ar{X}-R$ 图、$I-MR$ 图),如何计算过程能力指数 ($C_p$, $C_{pk}$),以及在过程能力下降时,如何快速识别是“特殊原因”还是“普通原因”造成的波动,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3. 8D问题解决方法的实战深化: 区别于通用指南,本书将8D方法(八项改进步骤)与汽车行业的APQ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PPAP(生产件批准程序)紧密结合。重点讲解了D3(临时遏制措施)和D6(永久纠正措施)在跨部门协作中的有效执行策略,特别是如何确保纠正措施在供应链上下游得到同步验证。 第三部分:设备效率与人员效能的最大化 车间效率最终取决于设备的状态和人员的熟练度。 1. 全员生产维护(TPM)的精益化升级: 本书将TPM的核心——自主维护(Autonomous Maintenance)和计划维护(Planned Maintenance)进行了深度整合。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设备状态的“五感检查”(看、听、闻、摸、试),如何建立高效的备品备件管理系统(MRO),以及如何通过“设备综合效率”(OEE)作为核心KPI来量化设备损失,并针对性地制定降低停机时间和提高产出率的策略。 2. 人员多技能培训与绩效管理: 在柔性化生产的需求下,操作员需要掌握多工位的技能。本书提出了“阶梯式技能矩阵”模型,帮助管理者识别技能短板,并设计出高效率的交叉培训计划。同时,探讨了如何建立透明、公平且以过程为导向的绩效评估体系,将个人贡献与车间整体的精益目标挂钩。 3. 生产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应用: 探讨了制造执行系统(MES)在车间层面的数据采集、实时排程和质量追溯中的关键作用。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无线射频识别(RFID)和传感器技术,实现对高价值物料和关键工序的实时监控,为管理层提供“一线实况”的决策支持。 总结 《精品车间管理实务》不仅是操作手册,更是一套系统的思维框架。它指导管理者如何从宏观的价值流视角出发,到微观的每一个工序动作,构建一个能够自我诊断、持续学习和不断优化的汽车制造生态系统。阅读本书,您将掌握从“制造”到“精益制造”的跨越之道,确保您的车间在任何市场波动中都能保持卓越的运营表现。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传统,简直是教科书式的分类法,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出自哪个年代的出版体系。我本来想找一些关于零部件采购规格和供应商质量保证体系(QA/QC)的内容,希望从中找到一些早年间大厂对Tier 1供应商的要求范本。这本书里面,关于零部件的几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写得极为详尽,简直是把图纸上的注解搬到了标准文本里,对于机械加工的师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然而,对于现代供应链管理中的软性标准,比如环境管理体系(ISO 14001在汽车行业的应用细则)或者冲突矿产声明等,则完全是缺席的。这让我意识到,2010年的“标准汇编”,其核心关注点仍然是物理实体和可量化的技术指标,而对于贯穿整个生产和运营过程中的“流程合规性”关注不足。我花了半天时间在“车灯电气连接规范”那部分里寻找,发现里面的线束规格和端子扭矩标准是极其精确的,但对于LED光源的发光效率和光谱一致性测试流程的描述,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远不如今天行业标准来得全面和细致。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厚重”——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标准本身所承载的时代分量。我主要关注的是车辆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的测试方法和验收阈值。在振动隔离和隔音材料的材料性能指标方面,这本书提供了非常详尽的实验数据和测试环境要求,特别是针对特定频率范围内的传递函数测量方法,写得非常专业,对于理解传统发动机和底盘的结构耦合问题很有帮助。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本书对“电磁兼容性”(EMC)的论述极其简略,寥寥数页,几乎没有涉及车辆高频干扰和车载通信系统抗扰度的详细测试规范。在2010年前后,EMC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安全和功能标准,但这本汇编似乎还停留在“机械对机械”的传统思维定式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带着显微镜在看一幅宏大的油画,看到了精妙的笔触,却错过了整体的色彩趋势。如果这本书能稍微增加一些对于电磁屏蔽材料的引用和测试要求,它的价值会大大提升,但很遗憾,它更多地是为那个尚未完全“数字化”的汽车时代服务的。

评分

翻阅这本2010年的标准汇编,我仿佛穿越回了一个强调“铁的纪律”和“物理可靠性”的年代。我尝试寻找一些关于车辆远程诊断接口(OBD-II的后续发展,比如UDS协议的应用细节)的描述,希望找到一些关于数据采集和刷写规范的早期文件。结果,在关于车辆信息采集的章节里,我找到的更多是关于排放油耗数据的机械采样精度和记录仪器的校准标准,充满了温度计、压力表和流量计的时代烙印。书中的内容极其侧重于制造过程的精确控制,比如焊接点的无损检测标准、涂层厚度的分层检测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求操作者具备极高的专业技能和现场经验。这确实保证了车辆的物理寿命,但对于我这种需要对接云端数据和OTA升级的软件背景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参照系太远了。它就像一本完美的机械设计手册,但对于正在加速到信息时代的汽车工业而言,它遗漏了最重要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修建蓝图,让人在查阅时,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失落感。

评分

这本《汽车标准汇编2010》真是让我又爱又恨,说实话,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期望想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最新汽车电子系统和新能源车型的技术规范,毕竟2010年这个时间点,正是汽车行业开始快速向智能化转型的初期,总觉得能淘到一些关键的、早期的技术决策依据。然而,当我翻开厚厚的一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的机械连接件、车身结构强度和传统燃油发动机排放控制的详细标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期待着一本关于未来飞行器的手册,结果拿到的是一本关于蒸汽机如何精确安装活塞的指南。里面对于材料疲劳测试的描述,细致到让人头皮发麻,每一个拉伸系数和应力点计算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这对于一个主要关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兼容性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折磨。我花了足足一个下午,试图在其中定位关于CAN总线或早期车载网络协议的任何一丝只言片语,结果毫无收获。倒是关于轮胎滚动阻力测试方法的部分,写得极其详尽,甚至连测试场地的湿度控制都有明确要求,这对于我的日常工作帮助有限,但我不得不承认,如果真有人需要进行严谨的轮胎标准比对,这本书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只是,这份沉甸甸的专业性,似乎错过了汽车技术迭代的那个黄金转折点,显得有些时代的局限性,留给我的是对逝去“纯机械时代”的无尽缅怀,而非对未来出行的蓝图。

评分

我是在一个二手书市场上淘到这本书的,主要是冲着“汇编”二字去的,以为能一网打尽那个年份所有重要的行业规范。拿到手后,首先感受到的是它那种浓厚的、带着油墨气息的时代感,纸张泛黄,装订得很扎实,一看就是能经受住车间操作环境考验的“硬货”。我主要关注的是汽车安全领域,特别是被动安全,比如碰撞测试的假人数据标准和车门锁扣的耐久性要求。这本书在这些方面确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讲解了大量的力学原理和实验流程,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清晰可见,对于理解设计背后的物理逻辑非常有帮助。但是,作为一个习惯了在线查阅最新修订标准的现代人,我很快就体会到了纸质汇编的弊端。首先是检索效率极低,想找一个特定的法规编号,只能依靠书后那份简单得可怜的索引,效率比在数据库里敲几个关键词慢了不止一个数量级。其次,关于行人保护标准的部分,虽然列举了一些当时的测试场景,但与后来的ECE法规相比,明显显得保守和滞后。这本书更像是那个时期汽车制造业的“圣经”,它详尽地固化了当时的设计哲学,这种哲学在面对越来越严苛的全球化标准时,显得有些僵硬和固步自封。它更像是一部历史文献,而不是一本实用的、与时俱进的技术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