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四年来首部作品
“佛法能够解决你们的所有问题”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四年来首部作品。“佛法能够解决你们的所有问题。”
宗萨仁波切在《八万四千问》前言中写道:“当我和中国朋友们吃饭或喝咖啡时,他们并没有把我当成预测彩票中奖号码的算命先生,而是以其探究未知事物的愿望,引燃了很多场对话的火花。”
书中所论,都是大家所关心的话题,同时也可能是一个热心寻求智慧的中国人常遇到疑惑的地方。包括如何认识佛教、因果与轮回、佛法与日常生活、烦恼、爱情、关系、婚姻、我执、上师、活佛、传承、佛教与现代教育、佛教与艺术、佛教与社会等。宗萨仁波切以超凡的智慧和幽默的语言为舟楫,帮助大家在这个物质主义空前强大的世界里弄明白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去往哪里。
这本小书,将为人们解答所有问题。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当今影响力的佛教上师之一,
全世界公认极具创新精神的年轻仁波切。
秉持不丹藏传佛教优良传承,倡导无宗派运动。
著作《正见》引发中国知识分子学佛热潮,
另著有《人间是剧场》《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不是为了快乐》等多部著作。
曾导演电影《高山上的世界杯》《旅行家与魔法师》。
建立“悉达多本愿佛学会”,全球设有十一处教学与修行中心;
创办“钦哲基金会”与“莲心基金会”两处公益机构;
发起“八万四千”公益计划,目标是将所有佛陀的教言翻译为现代语言,并免费与大众共享。
001 认识佛教
佛教是获得解脱和自由之道。
023 关于因果与轮回
轮回中的事情只会暂时显得美好。
051 关于修心和修行
修心的目标是真正懂得一切事物的真理。
077学修佛法与日常生活
学修佛法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从我们误认为是现实的那种幻觉中逃离。
105 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
你感到孤单和无聊,所以想要一个伴侣;而你也是自私的,所以想要独立。
137乘
佛法就像不同种类的医药与疗法,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奏效。
163上师和传承
上师是医生,我们是病人,而佛法是药。
187活佛体制与转世
有时候我想我宁愿在城市的某个地方重生为妓女,这样可以避开精神物质主义的贪腐而利益众生。
203 佛教与现代教育、艺术及社会
我们的孩子正在忘记自己是人。
229 关于死亡
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大部分。事实上,在佛教里,死亡随时都在发生。
在我少年时,中国的现象非常神秘莫测,我从大人们那里听到各式各样的事。一方面,中国是个让人生畏的国度;但同时中国也是一个佛国,拥有一些 为重要的佛教圣地,一些伟大的帝王曾是历史上 为重要的佛法护持者。我也是听着文殊师利菩萨在五台山化现的传奇故事长大的。
多年以后,我有几次机会访问了中国。尽管时间流逝, 有关中国的悖论和矛盾给我带来的困惑却从未停止。一方面, 据我有限的观察,今天中国的城市里,Prada专卖店好像比书店更多;但同时,我却在机场和火车站的畅销书柜台上看到关于精神和灵修的、特别是佛教类的书籍,这使我觉得不可思议。在这个国家,有的年轻人卖肾去换iPhone;同时,在这个国家,也有很多年轻聪明的大学毕业生能够瞬间抛弃世俗荣耀去追寻心灵真理。
对我而言,这恰好证实了佛陀说过的话——无论我们人类发明了多少办法来让事物变得更简单易行、功能强大、可测度、可称量,因无法让一切尽在掌握而带来的愤怒也永远不会消失。事实上,我们在物质上越富有, 我们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就越强烈而明显。
然而,和很多国家不同,中国有着追求更高真理的传统和习惯。中国孕育了一些世上 伟大、 有智慧的人, 如老子和庄子。我毫不怀疑,即便在这个物质主义的时代, 在霓虹灯、摩天大楼、咖啡馆和百货商场之间,那些不安于眼前情景并想要 这一切的中国人,会寻找一些更有意义的东西。
一如往昔,我感觉佛教将会在中国人的心灵中扮演重要角色——无论是在理智层面、在迷信层面,还是在真实觉悟的层面。我自己就是一名佛教徒, 近去西安法门寺朝拜佛指舍利的时候,我深受鼓舞,倍感欣慰。在那里,人们对佛指舍利无微不至的照料与无以复加的恭敬,即使在佛陀的故乡菩提伽耶也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感觉佛教会在中国驻留,至少目前来说是这样。为什么不呢?如果我们所拥有的全都可量、可数、可见,那生命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能够拯救人类的是我们对其背后的秘密—— 有力量却不可测度的心灵奥秘——的关心与好奇。而在中国道家和佛教的传承里, 探索这种奥秘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
当我和中国朋友们吃饭或喝咖啡时,他们无论老少, 都并不仅仅把我当成可以预测彩票中奖号码或香港赛马赢家的算命先生,而是以其想要探究奥秘、了解未知事物的愿望,引燃了很多场对话的火花。
如今这个年代,当我们啜饮咖啡、茶或者法国白兰地时,我们极少讨论诗歌、书籍和哲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当代的。如果我们讨论这些,咖啡和法国白兰地将会变得很有格调。伦理道德家可能会认为,喝着白兰地或者吸着雪茄烟讨论佛法是不合适的。但考虑到物质主义的力量是如此强大,我们的时间又是如此短暂,一个精神主义者可能会认为,即便我们只是在咖啡桌边零星而随意地聊上几句佛法,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本书中的问答是在咖啡馆里或足球比赛间产生的, 并不是什么深奥或者能给人启发的内容。但是如果你碰巧读到它们——如果你没有什么特别殊胜的业,抑或你与佛法的业缘仅限于我们问答的可怜水平上——你可能会因此产生好奇心,从而更加专注地去探寻那些物质主义世界所无法测度或预测的事物。
希望至少对一部分人而言,这本小书能发挥另外一种作用。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中国在不断改变。尽管信息技术的新形式激增,但讽刺的是,过量的信息供给却使很多年轻人似乎比从前更加疏离。全球上百万人正在日益激烈地挣扎,为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给自己找一处容身之地——不仅指一份好工作,还包括找到一种办法来弄明白自己究竟是谁。为了寻求身份认同, 我们甚至听说数以千计的人采取了难以想象的极端手段。因此,要指导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处适当的位置, 有效信息就显得日益关键。希望接下来的对话至少能够为一些正怀着热诚而探索的人开启大门。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在结构组织上的精妙安排,是其引人入胜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不像有些书籍那样线性地推进,而是采用了更加有机和互文的方式来展开论述。章节之间的衔接自然而然,有时看似跳跃,细想之下却能发现隐藏的逻辑链条,这种“无招胜有招”的布局,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一次翻阅,似乎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发现新的理解层次。作者似乎深谙读者的认知习惯,总能在你感到困惑的那个瞬间,恰到好处地引入一个佐证或者一个反思性的提问,将你轻轻地拉回正轨。这种流动的、非线性的叙事节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粘性,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又忍不住反复咀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的排版简洁大气,虽然内容是探讨深奥的佛法哲理,但外在的呈现却非常现代,没有那种传统宗教书籍的刻板印象。我个人对这种能够平衡古典智慧与当代审美的设计非常欣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字迹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的结实程度也让人放心,感觉可以长久保存。看到作者的名字和相关的介绍,更能激发人去探索书中的智慧。这种用心的制作,也从侧面反映了出版方对这本书内容的尊重,让人在还未深入阅读之前,就对即将展开的旅程充满了期待和敬意。整体来说,从物理层面上看,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真正触动我的是它所蕴含的实践指导性,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的阐述上。它没有空泛地谈论“解脱”或“觉悟”这些宏大叙事,而是非常具体地、手把手地教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琐碎、充满压力的生活中运用佛法的智慧来应对挑战。比如,在处理人际冲突时,书中提供的观察角度是如此的细腻和富有同情心,它不只是教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深刻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更具建设性的回应。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导,让书中的文字立刻有了重量和温度,不再是冷冰冰的教条,而是真正可以用来修缮我们当下生活的工具箱。我感觉读完之后,看待世界的视角都有了微小的却坚实的改变。
评分与其他同类主题的书籍相比,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散发出的那种真诚和坦荡的气度。作者在分享佛法精髓时,始终保持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内在一致性,没有丝毫的矫饰或说教的姿态。他似乎完全没有在“推销”某种信仰,而更像是在分享他自己历经千帆后,确认无疑的生命蓝图。这种基于深度体验的分享,让读者能够放下戒备心,更深层次地去接纳和内化这些思想。它给予读者的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一套强大的“提问工具”,鼓励我们去质疑、去检验,最终发现属于自己内心的那个“正解”。这种赋权于读者的态度,是我认为这本书超越一般佛学读物的核心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完全打破了我对严肃佛学论著的固有印象。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平易近人,仿佛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者,坐在你面前,用最贴近生活的比喻和故事,娓娓道来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佛法真谛。他并没有使用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故作高深,而是将复杂的概念巧妙地融入日常的观察和体验之中。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喘不过气”的感觉,反而是一种逐渐开悟的愉悦。这种由浅入深、润物无声的引导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佛法的朋友,也能轻松跟上思路,并从中汲取到实实在在的滋养。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深度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