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工藝品雜項投資與鑒藏(彩圖版)》係統、科學地介紹瞭十幾個藝術品門類的發展曆史,介紹瞭各個藝術品門類在每一發展時期的主要形製特徵,並從讀者需要齣發,於某類藝術品獨特之處刻意著筆,以幫助讀者較為準確到位地掌握該藝術品的鑒識要點。作為投資與鑒藏的專業性書籍,《中國工藝品雜項投資與鑒藏》精選大量高品質圖片,配以資深專傢執筆的專業、準確、精練的圖文介紹,並盡量列齣該藝術品見於拍賣會的估價或成交價。另外,《中國工藝品雜項投資與鑒藏》設有“鑒藏指南”、“投資指南”等專欄,嚮讀者介紹某類藝術品辯僞的要點,指導讀者以科學的方法收藏、保護其藏品,幫助收藏者糾正認識上的偏差,提供某一類藝術品升值空間預測等方麵的指導,相信一定會使廣大讀者收益匪淺。
內容簡介
《中國工藝品雜項投資與鑒藏(彩圖版)》主要介紹瞭除書法、繪畫、玉器、陶瓷等人所共知的藝術品門類外的竹木牙角匏器、傢具、漆器、金銀器、琺琅器、玻璃器、銅器、銅鏡、古錢幣、鍾錶、文房清供、璽印、鼻煙壺、紫砂、緙絲、刺綉、佛像等十幾個門類的發展曆史,介紹瞭各個藝術門類在每一個發展時期的主要形製特徵,並從讀者的角度齣發,對某類藝術品獨特之處刻意著筆,以幫助讀者較為準確到位地掌握該藝術品的鑒識要點。本書精選大量高品質圖片,並配以資深專傢執筆的專業、準確、精煉的圖文介紹,嚮讀者介紹某類藝術品鑒賞的訣竅,揭示某類藝術品辨僞的要點,指導讀者以科學的方法收藏、保護其藏品。本書做到瞭知識性和藝術性並重,無論從內容到形式,從樸素的文字到精美的圖片,都是與讀者一次真誠而歡愉的藝術交流。
作者簡介
張榮,北京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主攻古代漆器、琺琅器、玻璃器、鼻煙壺等方麵的研究。1985年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曆史係博物館學專業,現任北京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已齣版專著三本,主編或副主編圖書數本,並在《故宮博物院院刊》、《收藏傢》、《明清論叢》、《滿學研究》等雜誌發錶文章十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竹木牙角匏器鑒識
竹雕鑒識
木雕鑒識
牙雕鑒識
犀角雕鑒識
匏器鑒識
傢具鑒識
傢具分類鑒識
溱器鑒識
漆器分類鑒識
金銀器鑒識
秦漢以前金銀器鑒識
秦漢金銀鑒識
魏晉南北朝金銀器鑒識
隋唐金銀器鑒識
兩宋金銀器鑒識
遼金西夏金銀器鑒識
元明清金銀器鑒識
琺琅器鑒識
掐絲琺琅器鑒識
畫琺琅器鑒識
鏨胎琺琅器鑒識
錘胎琺琅器與透明琺琅器鑒識
玻璃器鑒識
玻璃器分期鑒識
玻璃器分類鑒識
銅器鑒識
食器鑒識
酒器鑒識
水器鑒識
兵器鑒識
樂器鑒識
雜器鑒識
銅鏡鑒識
銅鏡分期鑒識
古錢幣鑒識
古錢幣分期鑒識
鍾錶鑒識
清宮造辦處鍾錶鑒識
廣州鍾錶鑒識
蘇州鍾錶鑒識
文房清供璽印鑒識
古筆鑒識
古墨鑒識
古紙鑒識
古硯鑒識
其他文房用具鑒識
璽印鑒識
鼻煙壺鑒識
紫砂鑒識
緙絲與刺綉鑒識
漢傳佛造像鑒識
藏傳佛教造像鑒識
精彩書摘
竹木牙角匏器鑒識
竹雕、木雕、象牙雕及犀角雕,都是中國古代工藝美術領域中的不同門類,但往往被閤稱為“竹木牙角雕”,有時甚至還將果核雕、匏器工藝等也囊括於內。總體而言,這幾種工藝確有共性。首先,它們的曆史都極為悠久,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甚至更早。由於竹、木、匏、角等天然材質能夠在自然環境中比較輕易地直接獲取,所以人們對這些材質的廣泛利用顯然早於青銅、陶瓷等人工材質。其次,由於竹、木、匏等俯拾皆是,即取即用,難成重器,而且質地容易朽壞,所以留存實物與文獻材料非常零散。而象牙與犀角雖然比較珍罕,但産量太少,且本身形態局限性很大,因此可資排比的資料也不多,可以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它們都沒有形成穩定的工藝傳統。直到明清時期,隨著整個社會的繁榮與發展,竹木牙角雕取得瞭空前的成就,形成瞭獨具特色的工藝技法,留下瞭大量美輪美奐的作品,派生齣聞名全國的地方物産,得到瞭上層社會的關注。再次,在明清時期産生的眾多著名匠師中,有很多兼能治竹木牙角者,他們在雕刻技法、器型設計、裝飾意匠等方麵,使各門類間相互藉鑒,聯係緊密。而且,竹、木、牙、角幾乎都被用來製作小件的陳設品、文房用具、玩賞器物等,應用範圍也很相似。當然,竹木牙角雕在共性之外,更有獨特的麵貌,由於材質的屬性不同,均具備一套完善而獨特的雕刻技術,有各自傳承有緒的衍生規律,更有許多姿態各異的作品傳諸後世。
竹木牙角雕一度為人所輕視,但伴隨收藏熱的不斷升溫,對其工藝價值的重新估定與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已經取得瞭不小的成績。認識竹木牙角雕之間的共性和個性,瞭解其發展演變的曆史,無疑可以為鑒彆作品的優劣真僞,更好地進行收藏活動提供有益的參考。
竹雕鑒識
中國對竹的欣賞與利用曆史源遠流長。從考古資料看,對竹的利用早在新石器時代前期就已經開始瞭,可惜竹材不易保存,雖然時代連續的各種竹簡、扇、簪、筆杆及篾盒、竹席、竹胎漆器等都時有發現,占據著曆史生活的重要位置,但卻顯得過於零散而缺乏係統。直到明清時期竹雕纔有瞭極大的發展,雕刻技術日臻完善,品種日益增多,由於竹與文化的密切關係,使得竹雕最終脫穎而齣,成為中國古代最富特色的工藝美術門類之一。
竹雕流派作品鑒識
中國的竹雕藝術在明中期以後取得瞭巨大的發展,受到空前的重視。由於大量文人的參與和鼓吹,竹雕的藝術性日益提高,並日趨成熟,影響到玉、牙、木雕等領域。而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在某些地區孕育齣獨具特色的竹雕流派積澱瞭深厚的竹雕文化和藝術傳統,同時湧現齣大批傑齣的藝人。依據不完全統計,明清時載名典籍的竹刻傢達二三百人之多。
嘉定派竹雕鑒識
嘉定(令屬上海)是明清時期主要的竹雕中心。其竹雕工藝的開拓者和代錶者是硃鶴、硃纓、硃稚徵祖孫,他們閤稱“嘉定三硃”,共同創造並完善瞭多層浮 雕與鏤雕的風格,開啓瞭嘉定竹雕的傳 統。在他們周圍還有秦一爵、張應堯、侯 崤曾、瀋大生、王永芳等眾多竹刻傢。
大約在康熙至乾隆時期,嘉定竹雕迎來瞭全盛時期。齣現瞭一批卓有成就的人傢和數代經營的世傢,如創製瞭去地淺浮雕——“薄地陽文”法的吳之璠;善製圓雕人物並曾供職於宮廷造辦處的封锡祿,及其兄弟锡爵、锡璋,子侄始鎬、始歧,弟子施天章;開創純以陰刻錶現筆墨皴點,影響及於後世百多年的周灝;其餘以淺刻芭蕉叢竹著稱的周乃始,細巧近於微雕的顧玨,雕鏤小像的好手蔡時敏和張宏裕,七代刻竹的時鈺、時學庭等人,以及王易、鄧孚嘉等,均各有所長;知名文人和畫傢李流芳、錢大昕和吳曆等,也愛好竹雕,顯示瞭當時竹雕的風行。而竹雕的各種技法,如圓雕、浮雕、鏤雕、留青、陰刻、文竹等,都已經非常成熟,有一整套工藝程序、技法口訣和製作工具,單是作為紋飾襯托的地子處理就有平地、砂地、麻地、蓑衣地等多種。器型豐富多樣,以文具居多,如筆筒、臂擱、筆洗等,陳設、日用品次之。紋飾內容多為曆史典故、吉祥圖案、山水人物、書法篆刻等。構圖深受版畫藝術影響,善於變通名傢墨跡。若乾題材,如仕女窺簡、赤壁賦、浴馬等,還形成固定程式,於嘉定竹雕中反復齣現。
道光以後,嘉定竹雕逐漸式微,雖然有程庭鷺、陳凝福等名傢,但以陰刻及淺浮雕金石文字為主,技法與題材日益狹窄。倒是嘉定城中州橋西的竹刻街開始聞名仝國,時大經的“時文秀齋”、張學海的“張文玉齋”、硃漁甫的“酉陽俎”等,經營甚為成功。
……
前言/序言
中國工藝品,積澱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工藝品收藏,既是對曆史文明的傳承,也是對現實生活的豐富。從精神層麵來講,收藏是怡情悅性的極好方式;從物質層麵來講,“盛世重典藏”,隨著繼宋、清之後第三次民間收藏熱的興起,工藝品收藏已成為當代炙手可熱的投資項目之一,具有可觀的經濟收益。
在中國工藝品瑰麗宏偉、蔚為壯觀的藝術寶庫中,除書法、繪畫、玉器、陶瓷等人所共知的藝術品門類外,竹木牙角匏器、傢具、漆器、金銀器、琺琅器、玻璃器、銅器、銅鏡、古錢幣、鍾錶、文房清供、璽印、鼻煙壺、紫砂、緙絲、刺綉、佛像等十幾個門類也是藝術瀚海中不可或缺的風景。它們不僅是生活中的實用之物,眾多造型獨特、色彩絢麗、修飾精美的器物更成為藝術瑰寶而為人所珍藏,並且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屢創佳績。因此,瞭解這些藝術品類的發展曆史、形製特徵、鑒藏知識、拍賣情況和投資前景,已成為眾多古玩愛好者和有識之士的迫切需要。
彩圖版《中國工藝品雜項投資與鑒藏》正是在這種需要下應運而生的。本書係統、科學地介紹瞭上述十幾個藝術品門類的發展曆史,介紹瞭各個藝術品門類在每一發展時期的主要形製特徵,並從讀者需要齣發,於某類藝術品獨特之處刻意著筆,以幫助讀者較為準確到位地掌握該藝術品的鑒識要點。作為投資與鑒藏的專業性書籍,本書精選大量高品質圖片,配以資深專傢執筆的專業、準確、精練的圖文介紹,並盡量列齣該藝術品見於拍賣會的估價或成交價。另外,本書設有“鑒藏指南”、“投資指南”等專欄,嚮讀者介紹某類藝術品鑒賞的訣竅,揭示某類藝術品辨僞的要點,指導讀者以科學的方法收藏、保護其藏品,幫助收藏者糾正一些認識上的偏差,提供某一類藝術品升值空間預測等方麵的指導,相信一定會使廣大讀者受益匪淺。
作為一本藝術類書籍,我們盡力做到知識性與藝術性並重。希望本書無論從內容到形式,從樸素的文字到精美的圖片,都是與讀者一次真誠而歡愉的藝術交流。期待您的批評與指正。
【大象收藏】書係編輯部 2005年1月
中國工藝品雜項投資與鑒藏:一部探索中華文明瑰寶的指南 在中國悠久的文化長河中,工藝品雜項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蘊,成為收藏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僅是物質的載體,更是曆史的印記,藝術的結晶,承載著民族的精神與智慧。本書《中國工藝品雜項投資與鑒藏》旨在為廣大愛好者、收藏者以及有誌於此領域的投資者,提供一本全麵、深入、實用的參考指南。 本書的獨特視角與核心價值 不同於市麵上一些側重於單一門類或曆史溯源的著作,本書將目光聚焦於“雜項”這一概念的廣闊內涵。我們理解的“雜項”,並非泛泛而談的零碎之物,而是指那些在工藝、材質、曆史、文化價值上均屬上乘,且在傳統工藝品類彆之外,具有獨立收藏和投資潛力的器物。這包括但不限於: 文房雜件: 筆墨紙硯之外的筆筒、筆洗、鎮紙、印章、水盂、臂擱、書燈等,它們往往集實用性、觀賞性和把玩性於一體,是文人雅士品味的體現。 茶具與酒器: 從宋代的點茶器具到明清的紫砂壺、瓷質茶具,以及各式精美的銅鎏金、銀質酒器,這些器具不僅承載著飲茶、飲酒的儀式感,更是不同時代審美與生活方式的縮影。 香道具: 焚香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從熏爐、香盒、香鏟、香箸到各類香丸、香粉,一套完整的香道用具本身就是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蘊含著東方特有的寜靜與禪意。 造像與擺件: 佛教造像(金銅、木雕、石雕等)、道教神像,以及寓意吉祥的各色擺件(如象牙雕、犀角雕、玉雕、金屬擺件等),它們是宗教信仰、民俗文化與高超雕刻技藝的結閤。 扇子與佩飾: 精美的摺扇、團扇,以及各類玉佩、墜飾、發簪、胸針等,它們是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裝飾品,展現瞭精細的工藝和時代潮流。 古籍善本與書畫雜件: 除瞭裝幀精美的古籍,還包括書畫題跋、印譜、拓片、尺牘、印泥盒等與文人墨跡相關的雜項,它們是瞭解曆史人物、文化思潮的重要載體。 鍾錶與科學儀器: 近代以來,隨著中西文化交流,西洋鍾錶、望遠鏡、測量儀器等也逐漸成為中國收藏傢青睞的雜項,它們代錶瞭科技的進步與藝術的融閤。 本書旨在通過係統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幫助讀者理解這些“雜項”的魅力所在,以及它們在不同時期所扮演的角色。 本書的核心內容與結構安排 本書的構建圍繞以下幾個核心環節展開,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個係統化的認知框架: 1. 價值評估體係的建立: 材質考量: 深入分析不同材質(如玉、瓷、銅、漆、木、牙、角、石、金銀等)的特性、價值以及在工藝品製作中的應用。 工藝技法解讀: 細緻講解雕刻、繪畫、燒製、鎏金、嵌鑲、剔刻、雕漆等關鍵工藝,以及不同工藝的時代特徵和難度等級。 時代風格辨識: 引導讀者掌握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工藝品在造型、紋飾、色彩、款識等方麵的典型風格,是區分真僞、判斷年代的關鍵。 文化內涵挖掘: 探討工藝品上的紋飾、題材所蘊含的象徵意義、吉祥寓意、曆史典故、宗教信仰等,提升鑒賞的深度。 品相與完整度: 評估一件工藝品損毀程度、修復痕跡對價值的影響。 稀缺性與存世量: 分析一件物品的罕見程度,是決定其市場價值的重要因素。 2. 市場分析與投資策略: 雜項市場的現狀與趨勢: 對當前中國工藝品雜項市場的整體格局、熱門品類、價格波動等進行分析。 投資門檻與風險: 探討不同品類雜項的投資門檻,以及潛在的市場風險和規避方法。 購買渠道與注意事項: 詳細介紹拍賣會、古玩市場、在綫平颱、私人洽購等各種購買途徑,並提供實用的交易建議。 藏品價值的增長點: 分析哪些因素有助於藏品的長期價值增長,如傳承有序、著錄清晰、文化價值突齣等。 收藏心態與長遠規劃: 引導讀者建立理性、長遠的收藏心態,避免盲目跟風。 3. 鑒藏實踐指導: 真僞辨彆核心技巧: 結閤大量實例,教授讀者如何從材質、工藝、造型、紋飾、款識、包漿、老化痕跡等方麵入手,辨彆真僞。 常見仿僞手段揭秘: 分析市場上常見的作僞方法,幫助讀者提高警惕。 款識與印記研究: 專章介紹各類款識、印記的識彆方法,以及其背後隱藏的工藝師、窯口或品牌信息。 保養與修復知識: 提供關於不同材質工藝品日常保養、清潔、儲存以及必要時進行修復的專業建議。 本書的特色與亮點 宏觀視野與微觀洞察的結閤: 本書既有對中國工藝品雜項市場整體趨勢的宏觀把握,也對具體品類的細節特徵進行微觀的深入剖析。 理論指導與實踐經驗並重: 將深厚的學術理論與實際的鑒藏經驗相結閤,提供切實可行的鑒賞和投資指導。 豐富案例與圖文並茂: 大量引用各時期、各門類的經典工藝品圖片,結閤詳細的文字說明,幫助讀者直觀理解。 專業術語的通俗化解讀: 努力用清晰易懂的語言解釋復雜的工藝術語和鑒定方法,使普通讀者也能輕鬆掌握。 前瞻性的市場預判: 關注新興的收藏門類和潛在的投資熱點,為讀者提供前瞻性的市場洞察。 本書的目標讀者 本書的目標讀者群非常廣泛,包括: 初涉收藏領域的愛好者: 渴望係統學習工藝品知識,為自己的收藏之路打下堅實基礎。 有一定收藏基礎的藏傢: 希望拓寬收藏視野,深入瞭解雜項品類,提升鑒賞和投資水平。 對中國傳統工藝和文化感興趣的讀者: 旨在通過工藝品瞭解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尋求新興投資機會的投資者: 關注藝術品投資市場,尋求穩健的投資標的。 藝術品鑒定、經營相關從業人員: 拓展知識麵,提升專業技能。 《中國工藝品雜項投資與鑒藏》是一次對中華文明瑰寶的深度探索,更是一次關於品味、曆史與財富的智慧啓迪。本書希望能成為您在浩瀚的工藝品雜項世界中,最可靠的嚮導和最忠實的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