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逻辑学十五讲》(第二版)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开设全校通选课“逻辑导论”的讲稿。全书系统地论述了逻辑学的基本理论范畴和思维方法、技能,并介绍了历目前几位重要的逻辑学家。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难对逻辑学有一个基本的轮廓性了解,对其很基本的内容、方法和技能有较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陈波 著 陈波,1957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领域为逻辑学和分析哲学。先后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大学做访问学者或合作研究各一年。《逻辑哲学研究》《奎因哲学研究——从逻辑和语言的观点看》《逻辑学是什么》《逻辑学导论》《逻辑学十五讲》《逻辑哲学》《理性的执著:对语言、逻辑、意义和真理的追问》《悖论研究》《思维魔方——让哲学家和数学家纠结的悖论》《与大师一起思考》等。在哲学和逻辑学靠前期刊发表多篇英文论文,其学术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学术奖励。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我认知世界方式的重塑。过去看问题总是模模糊糊,容易被情绪和片面的信息左右,但这本书像一把精确的手术刀,帮助我剖析事物的内在结构。它培养了一种审慎的怀疑态度——不是盲目的否定一切,而是要求每一个结论都有充分且必然的理由支撑。书中对于“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辨析,让我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种思维上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它不再局限于学术讨论,甚至影响到了我对商业决策和人际沟通的看法。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你记住了多少公式,而在于它最终帮你建立起了一套强大而可靠的思维操作系统,这比任何单一的知识点都要宝贵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超乎我预期的。我原本以为它会侧重于形式逻辑的推演技巧,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对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探讨同样深入到位。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论证,更重要的是,它武装了我识别那些潜藏在日常话语中的谬误和诡辩的能力。书里对归纳推理、溯因推理的分析非常透彻,并且结合了现代认知科学的一些观点,让读者明白人类思维的固有局限性。每当读到一处精妙的分析时,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回溯之前学过的知识点,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非常美妙。它真正实现了从“知道”到“会用”的跨越,让逻辑学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成为了我日常判断事务的工具。
评分内容编排上,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极具匠心。章节之间的衔接非常紧密,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我注意到,它在引入新概念时,总会回顾前文已经铺垫好的基础,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认知负荷。而且,书中设置了大量的“思考题”和“练习”,这些练习的设计非常巧妙,它们不仅考验你对概念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考察你运用这些逻辑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常常在做完练习后,会对照书后的参考解答,去对比不同解法的优劣,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极佳的思维训练。这本书的实用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为理解一些复杂的哲学论证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平易近人,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日常推理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逻辑思维的殿堂。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独特的幽默感,很多例子都选自生活中的场景,比如购物决策、新闻解读,这使得原本枯燥的逻辑规则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那些抽象的逻辑结构通过生动的比喻被瞬间具象化了。对于我这种初学者而言,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且风趣的导师,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逻辑规则,更重要的是如何用一种更清晰、更有条理的方式去看待和分析世界上的信息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字体排版,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很有“经典教材”的气质。拿到手里分量适中,纸张的质感也挺好,内页的印刷清晰度非常高,即便是大段的逻辑公式和符号,看起来也毫不费力。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划分和标题处理上的用心,过渡自然流畅,不像有些教材那样生硬地堆砌知识点。而且,书的尺寸拿在手上非常舒服,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带去图书馆阅读,都很方便携带,这一点对于需要经常翻阅和做笔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加分项。可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它就散发出一种让人愿意沉下心来学习的氛围,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读物应有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