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现代社会以日益复杂的制度和日益发达的媒体激励,劝诱人们以努力赚钱、及时消费的方式追求人生意义,其价值导向的实质是物质主义。著名学者杜维明和卢风在对话中着力探讨如此粗俗的价值观何以能成为强有力地影响制度的主流价值观。
内容简介
《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卢风与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及哲学讲座教授杜维明先生的访谈录,主要讨论现代性的价值导向。现代社会以目益复杂的制度和日益发达的媒体激励,劝诱人们以努力赚钱、及时消费的方式追求人生意义,其价值导向是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而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实质是物质主义。《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着力分析如此粗俗的价值观何以能成为强有力地影响制度的主流价值观。整个访谈探讨了现代性的价值导向、进步主义与文明的可比性、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主客二分以及事实与价值的二分、体知与闻道、内在超过与外在超过等问题。杜维明先生关于消解排斥性二分、回归“根源性智慧”、儒家与基督教比较、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等论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杜维明,哈佛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入学客座教授,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生于昆明,祖籍广东海南,师从牟宗三、徐复观两位先生,获台湾东海大学学士学位,哈佛人学硕士及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国高深研究院,日本东京大学。杜维明从事儒家思想研究多年,相继获得美国里海人学、密歇根人谷人学,中国台湾东海大学、山东大学、香港岭南大学,英国皇家人学博士学位,担任多所著名大学的荣誉教授。英文著作有《中庸:儒家的宗教性》、《仁与修身》、《道学政》等,中文著作有《杜维明文集》五卷。
卢风,1956年11月出生于安徽六安,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北京市政协委员。1999年曾在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道德哲学系做访问学者。2007年2月至8月在美国哈佛人学哈佛燕京学社从事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科技哲学和现代西方价值观。主要著述有《人类的家园》、《享乐与生存》、《启蒙之后》、《应用伦理学:现代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一 讨论的话题
启蒙与中国思想
现代性的价值导向
现代社会的制度安排
文明的可比性问题
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
哲学与生活之道
二 现代人的意义追求
人总是追求意义的
经济人或理性人
西方的慈善事业
现代企业家和现代企业
尊重他人的自主性
思想精英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当代美国知识分子与美国梦
现代制度与经济主义
公平与效率
多元性与差异性
三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物质主义
民主与物质主义
社会不应市场化
资本的逻辑
民主的多面向和恶质化
现代性的去道德化倾向
现代性价值导向的错误和危险
宗教与物质主义
四 “为己之学”和个人责任
仁爱的外推
孔颜之乐
儒家的“心术”与礼法
第二轴心时代
事实与价值的二分
儒家的根源性智慧
五 体知与思想方法
儒家的体知
反对排斥性的二分法
科学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儒家之敬畏
赞天地之化育
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
自力与他力
六 “天人合一”与儒家的终极关怀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天”与终极实在
人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凡俗的神圣与神圣的凡俗
进步主义
轴心文明的超越突破
自由主义的进步主义
欧洲中心论与美国中心论
七 文明进步与进步主义
科学、艺术进步与道德进步
儒家的历史观
资本主义与道德进步
自我道德与公共道德
个人是关系网络的中心点
公与私的相对性
经济增长并非绝对好
不同文明的具体比较
“天下”观念和普世价值
涵盖性、整体性的人文精神
跋
精彩书摘
一 讨论的话题
卢风(以下简称卢):杜先生,我来哈佛已五个多月了,一直想对您进行访谈,但您一直很忙。今天您约我,我特别高兴,希望能找到我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很长时间以来,我主要研究现代西方哲学,一直在对西方现代性进行批判性反思。在这一领域,也许能找到值得深入探讨的有意义的话题。
启蒙与中国思想
杜维明(以下简称杜):作为一个中国学人,尤其是研究西方哲学思想的学人,你对重新反省现代中国的启蒙心态会有较为宽阔的视野,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在现代转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儒家一直对启蒙运动和启蒙思想对中国人及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包括负面影响,有着同情的了解和批判性的认识。作为一个西方哲学研究者,你也要试着站在儒家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如关于科学理性、外在超越等问题。请你先想一下,我们是否可以从启蒙心态谈起。启蒙心态有其源头,我们要先谈一下这个源头,再谈一下启蒙心态在中国的成长过程。启蒙思想登陆中国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它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仍然很大。
前言/序言
这个访谈录源自我从2007年6月21日到7月15日对杜维明先生的七次访谈。杜先生时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和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及哲学讲座教授。①这七次访谈的第一至六次都是在哈佛燕京学社的社长办公室里进行的,最后一次是在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官邸中进行的。
有机会访问杜先生,是因为此前受他邀请去哈佛燕京学社做访问学者。在赴美之前,清华大学哲学系的万俊人教授曾建议我找机会采访杜先生,我想这个访谈录可表明万教授的建议是个很好的建议。在2007年8月回国后,我请清华哲学系的博士生张容南女士把访谈录音转录成文字,并叮嘱她严格按录音转录。张容南女士为此付出了辛劳,特在此表示感谢!访谈录文字稿出来以后,我逐字逐句地阅读了一遍,做了一些语言上的修饰,并按访谈顺序为每次访谈记录加了标题(一级标题),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杜先生。杜先生让他的秘书为他打印了纸质文字稿,并极为仔细地从头到尾对文字稿做了修改和润色。
《乡愁的哲学:文化自觉与现代人生存困境》 内容梗概 这是一部探讨“中国根”与“现代心”之辩的文化随笔集,作者深邃地审视了在剧烈变迁的时代浪潮中,个体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寻觅精神的归属与存在的意义。本书并非直接呈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传记,而是聚焦于一种普遍性的精神困境——“乡愁”,并将其提升至哲学的高度,将其视为理解当下中国文化身份与个体生存状态的关键。 全书围绕“文化自觉”这一核心概念展开,追溯了中国文化在遭遇西方现代性冲击后的转型历程,以及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的反思与挣扎。作者认为,现代性的到来,在带来物质文明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精神世界的空虚与迷失,尤其是在传统价值体系面临挑战,而新的精神支撑尚未完全建立的当下。这种失落感,便是“乡愁”的现代性体现。它不仅是对故土家园的眷恋,更是对失落的意义、消逝的共同体以及被遗忘的价值的深切追寻。 本书着重探讨了“物欲的释放”与“精神的贫瘠”之间的张力。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物质消费成为衡量成功与幸福的重要标尺,然而,过度追求物质满足,往往伴随着精神世界的被挤压与异化。作者并非全盘否定物质进步,而是强调如何在丰裕的物质生活中,保持精神的独立与丰盈,避免被物欲所奴役。书中通过对当下社会现象的细腻观察与犀利评析,揭示了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个体精神困境的普遍性与深刻性。 “文化自觉”被视为破除精神困境的钥匙。作者呼吁,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传统,挖掘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这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一种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转化。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艺术审美等方面的深入解读,作者试图展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如何能够为现代人提供精神的滋养与方向。 本书还触及了“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社会”等宏大命题,并将其置于文化与精神的维度进行考量。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伦理与生存的挑战。作者在反思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强调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等思想,对于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启示意义。 此外,本书还关注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感与焦虑感。在传统紧密的社会结构瓦解之后,个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同时也承担着更大的选择压力与精神负担。作者通过对文学、艺术等多元视角的引入,探讨了如何在这种环境下,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构建新的社群与意义网络。 《乡愁的哲学:文化自觉与现代人生存困境》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思考之作。它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与探索。通过作者深邃的思想与优美的笔触,读者将被带入一个关于文化、精神与人生意义的广阔思考空间,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自身的处境,并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本书适合所有关注中国文化发展、反思现代性困境、寻求精神家园的读者。它将引发读者对自身生命价值、文化根源以及未来方向的深刻思考,从而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寻回失落的灵魂。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是一位在文化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他长期关注中国现代性的演进及其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影响。其学术背景扎实,研究视野开阔,既有对西方哲学、社会学的深刻理解,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造诣。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分析能力和富有哲理的语言,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声誉。他曾出版多部有影响力的著作,并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其观点备受关注。本书凝聚了作者数十年的学术思考与人生体悟,是他对当前时代中国文化与个体生存状况的一次深刻梳理与呐喊。 目录(示例,非本书实际目录)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潮汐与文化的失落 第一章:当西方风吹入古老土地:现代性的双重奏 第二章:乡愁的现代变奏:失落的家园与破碎的共同体 第三章:物欲横流中的精神真空:消费主义的陷阱 第四章:文化的自觉:重塑中国身份的可能 第二部分:精神的锚点与生存的智慧 第五章:从“我”到“我们”:社群的重建与意义的寻回 第六章:东方智慧的现代回响:儒释道中的生命观 第七章:艺术的慰藉:在审美体验中安顿心灵 第八章:技术浪潮下的反思:人性的边界与未来的选择 第三部分:个体的突围与未来的远眺 第九章:在孤独中寻找连接:现代人的社交困境与出路 第十章:文化自信的构建:告别“西化”的阴影 第十一章:反思教育:如何培养有灵魂的现代人 第十二章:走向新的人文主义:为现代社会注入精神力量 书摘(示例) “当现代性的列车呼啸而过,我们似乎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卷入其中,奔向一个充满未知的前方。物质的丰富唾手可得,信息的爆炸层出不穷,然而,在这看似璀璨夺目的景象背后,一种深刻的失落感如影随形。我们仿佛失去了与土地的连接,与传统的根须渐行渐远,与内心深处的宁静遥遥相望。这种失落,便是现代性的乡愁。” “物欲的释放,如同一场盛宴,将我们带入感官的极乐。然而,当盛宴的余味散去,我们是否发现自己身处一个空无一人的殿堂?当外在的物质堆砌得越来越高,内心的精神花园是否日渐荒芜?这是一种深刻的警示,提醒我们,真正的丰裕,从来不只关乎占有,更在于生命的深度与广度。” “文化自觉,并非要我们固步自封,也不是要我们全盘否定。它是一种清醒的审视,一种有力的回归。我们需要回望来时的路,辨识那些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火种,并用现代的眼光去激活它们,让它们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 “在一个日益碎片化的世界里,我们寻找着连接,渴望着意义。或许,答案就隐藏在那些被遗忘的故事里,隐藏在那些古老的箴言中,隐藏在每一次对自我的真诚叩问里。只有当我们重新连接起自己的根,才能在风雨飘摇的现代世界中,站稳脚跟,找回属于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