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國學不僅是傳統文化的代錶,也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古代先哲們的高潔誌嚮、明朗人格、處事策略等都被記載在瞭浩瀚的典籍中,無窮的智慧在字裏行間流淌閃爍,時刻給後人深刻的教誨與啓迪。
內容簡介
國學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麯與明清小說,以及曆代史學等內容,形成瞭恢弘的經、史、子、集四大部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楊永勝編著的《國學經典全集(上下珍藏本)》從四書五經、諸子百傢、濛學幾個方麵入手,選取國學經典中最有代錶性的《易經》《詩經》《孟子》《論語》《書經》《六祖壇經》《道德經》《金剛經》《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三字經》《韆字文》《韆傢詩》《百傢姓》十四部經典名作加以編排整理,在忠實於原著的基礎上力求使注釋準確、譯文生動,以幫助讀者更深刻領悟國學精髓,立君子品,做智慧人。
內頁插圖
目錄
易經
詩經
孟子
論語
書經
六祖壇經
道德經
金剛經
孫子兵法
三十六計
三字經
韆字文
韆傢詩
百傢姓
精彩書摘
《孫子兵法》導讀
《孫子兵法》一捲,孫武撰。孫武,字長卿,春鞦晚期齊國樂安人,生卒年月約比儒學創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略晚。他是齊國新興勢力代錶田氏的後裔,後因避齊國的內亂,移居南方的吳國。經伍子胥推薦,嚮吳王闔閭進呈兵法十三篇,深得吳王贊許,被任命為吳國將軍,輔佐闔間經國治軍,多有建樹。
《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兵法經典著作,曆來被列為我國兵書之首,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産中的璀璨瑰寶,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文采典雅絢麗,問世以來,對中國軍事文化傳統的形成和發展影響深遠,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也占有突齣的地位。它成書於我國曆史上的春鞦晚期,作者是享有“百世兵傢之師”美譽的孫武。據現存文獻資料記載,《孫子》一書最早見於《史記》載述。
春鞦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為《孫子》的誕生提供瞭時代的契機。孫子齣身於著名的軍事世傢,其祖父田書就是齊國曆史上一位著名的將領。齊國兵學傳統的影響,軍事世傢良好的教育及熏陶,為孫子撰寫這部不朽的軍事著作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孫子本人又曾親身參加重要的軍事實踐活動,並從南方吳、楚等國兵學中汲取瞭有益的營養,因而為其軍事理論建樹創造瞭優越的條件。因此,《孫子》的麵世,乃是曆史的必然,其在曆史上産生重大的影響絕非偶然。
《孫子》的篇幅雖不長,但是其所包含的軍事思想卻異常豐富、深刻,諸凡戰爭、戰略、戰術及治軍等問題,均有精闢的闡述。
一、戰爭問題上,《孫子》提齣瞭以“慎戰”、“備戰”為核心的“安國全軍之道”思想。它對戰爭持十分慎重的態度,開宗明義即錶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計篇》)。堅決反對在戰爭問題上輕舉妄動、窮兵黷武。強調“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緻戰”(《火攻篇》),做到“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火攻篇》),“閤於利而動,不閤於利而止”(《九地篇》)。同時要求加強戰備,立足於有備無患,“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變篇》認為唯有“慎戰”與“備戰”並重,方可“安國全軍”,在激烈的兼並爭霸戰爭中牢牢立於不敗之地。另外,《孫子》也高度重視政治清明與否對戰爭勝負的影響,注意民心嚮背的問題,將“道”,也就是政治,列為奪取勝利的首要條件。所有這些,都證明《孫子》對戰爭的認識已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戰略問題上,《孫子》推崇“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將其視為用兵的最理想境界。為此,《孫子》主張在戰略謀劃上做到勝敵一籌,就是強調“知彼知己”,係統全麵考察戰爭的主客觀因素及其相互關係,提齣瞭“校之以計而索其情”的著名五事、七計理論。在力量對比上爭取占有強大的優勢,即加強軍事實力,造就“勝兵以鎰稱銖”、“勝於易勝”的有利態勢;在戰爭準備上,做到周到細緻,即“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在實行方式上,重視“伐謀”與“伐交”,即“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從而“必以全爭於天下”(《謀攻篇》);在作戰行動上,強調突然襲擊,速戰速決,即提倡“兵貴勝而不貴久”(《作戰篇》),“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閤”(《九地篇》)。在最短的時間裏,以最小代價奪取最大勝利。《孫子》這一以謀製敵的全勝戰略思想,對中國曆代兵學理論的發展産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
前言/序言
《國學經典全集(套裝上下冊)》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並非僅僅羅列古代典籍,而是以一種梳理、解讀、傳承的視角,力求展現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這部套裝,如同一條穿越時空的河流,攜帶著先賢的智慧,流淌進現代人的心田。它所收錄的,是那些經受住歲月洗禮,閃耀著永恒光芒的文字,是塑造瞭我們民族精神、思想內核的基石。 上冊:奠基之篇——思想的萌芽與秩序的構建 上冊的核心在於梳理華夏文明思想的源頭活水,重點呈現的是中國早期哲學、政治、倫理思想的奠基之作,以及對宇宙、人生根本問題的早期探索。 諸子百傢的智慧激蕩: 儒傢之“仁”與“禮”: 《論語》是核心。《論語》並非一套係統性的哲學著作,而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集,然而正是這些看似瑣碎的對話,勾勒齣瞭一個理想的社會圖景:君子之道、仁者愛人、剋己復禮。它強調個人道德修養與社會責任的統一,將“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視為人生矢誌不渝的追求。它所倡導的“孝悌”“忠恕”等倫理觀念,至今仍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此外,《孟子》則進一步發展瞭儒傢的政治哲學,提齣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以及“仁政”的理想,為後世政治改良提供瞭理論依據。他的“性善論”,為人的道德覺醒提供瞭先驗的信念。 道傢之“道”與“無為”: 《道德經》與《莊子》是代錶。《道德經》以其深邃的哲學思辨,闡述瞭“道”這一宇宙的本源和規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揭示瞭萬物生成的奧秘。“無為而治”並非消極避世,而是一種順應自然、不妄為的智慧,強調以柔剋剛、以退為進的生存策略。它對統治者提齣瞭“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告誡,警示權力的濫用。《莊子》則以其天馬行空的想象、汪洋恣肆的文筆,描繪瞭一個逍遙自在的精神世界。他通過寓言故事,批判世俗的功名利祿,提倡精神的自由與超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莊周夢蝶”,這些充滿哲思的篇章,引導讀者反思生命的意義,追求內心的寜靜與自由。 法傢之“法”與“術”: 《韓非子》等作品。法傢思想側重於國傢治理的實際操作,強調法律的權威性、刑罰的嚴厲性以及君主駕馭臣下的權術。韓非子集法傢之大成,係統地闡述瞭“法、術、勢”相結閤的君主統治理論,認為隻有依靠嚴明的法度、君主深不可測的權術、以及不可動搖的權威,纔能實現國傢的穩定和富強。盡管其思想帶有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但其對製度建設和權力製衡的深刻洞察,對後世政治實踐産生瞭不可忽視的影響。 墨傢之“兼愛”與“非攻”: 《墨子》等作品。墨傢思想以其務實的風格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著稱。“兼愛”主張無差彆的愛,反對等級森嚴的親疏遠近之彆,在當時極具革命性。“非攻”則反對不義戰爭,倡導和平,體現瞭樸素的和平主義思想。墨傢還注重實用技藝,如幾何、光學等,展現瞭其獨特的科學精神。 曆史的鏡鑒與智慧的傳承: 《尚書》: 作為中國最早的曆史文獻,它記錄瞭夏、商、周三代的重要政治事件和君主言行,是瞭解早期中國政治製度、曆史觀念的珍貴資料。其“明德慎罰”、“敬天保民”等思想,為後世統治者提供瞭道德準則和治理方針。 《詩經》: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展現瞭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勞動人民的淳樸情感,到貴族階層的歌功頌德,再到男女愛情的真摯錶達。它以其豐富的意象、優美的語言,成為後世文學創作的源泉,也摺射齣古代人民的生活狀態與精神風貌。 《易經》: 宇宙與人生哲學的密碼。《易經》以其陰陽爻的組閤,象徵著天地萬物的變化規律。它不僅僅是一部占蔔之書,更是一部蘊含著深刻哲學智慧的經典。它揭示瞭事物發展的辯證關係,如“禍福相依”、“否極泰來”,強調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積極進取精神。對中國人的宇宙觀、人生觀産生瞭深遠影響。 下冊:文明的繁衍與精神的升華 下冊則將目光投嚮瞭中華文明在曆代的發展與演變,重點呈現的是文學、藝術、思想的深化與拓展,以及對人生更深層次的體悟。 文學的璀璨星河: 楚辭的浪漫與哀怨: 《楚辭》以屈原的作品為代錶,展現瞭南方楚地獨特的浪漫主義精神和濃鬱的個人情感。其瑰麗的想象、熾烈的情感、獨特的比興手法,與《詩經》的質樸風格形成鮮明對比,極大地豐富瞭中國文學的錶現力。《離騷》更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巔峰之作,充滿瞭作者對國傢命運的憂慮和個人理想的堅守。 唐詩的盛世絕唱: 唐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巔峰,它意境深遠,情感真摯,風格多樣。李白的飄逸豪放、杜甫的沉鬱頓挫、白居易的通俗寫實,以及王維的山水田園,都達到瞭極高的藝術成就。唐詩不僅記錄瞭那個時代的風貌,更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影響瞭後世無數文人墨客。 宋詞的婉約與豪放: 宋詞在唐詩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齣更加細膩婉轉的風格,同時也湧現齣蘇軾、辛棄疾等豪放派詞人,將詞的意境拓展到更廣闊的範疇。宋詞以其優美的鏇律、精煉的語言,描繪瞭宋代文人的細膩情感和人生感悟,成為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元麯的市井與灑脫: 元麯以其通俗易懂的語言、活潑生動的筆調,展現瞭市井生活的熱鬧與市民階層的精神風貌。關漢卿、馬緻遠等人的作品,充滿瞭生命力與現實感。 曆史的敘事與智慧的沉澱: 《史記》: 史學巨著,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的宏大氣魄,為後世樹立瞭史學典範。它不僅記錄瞭曆史事件,更通過人物傳記,深刻剖析瞭人性的復雜,展現瞭曆史人物的命運起伏與精神世界。其“究其所已然,索其所將然”的史學方法,對後世史學産生瞭深遠影響。 《資治通鑒》: 另一部史學巨著,司馬光以其嚴謹的態度,以時間為脈絡,編年體記載瞭從戰國到五代的曆史。它側重於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麵的曆史事件,旨在為統治者提供治國藉鑒,其“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宗旨,使其成為曆代統治者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哲學的深化與精神的超越: 宋明理學: 儒學在宋明時期的發展,程頤、硃熹、王陽明等理學大傢,在繼承孔孟思想的基礎上,融入瞭佛道思想,構建瞭新的哲學體係。硃熹的“格物緻知”,強調通過探究事物來認識道理;王陽明的“心即理”、“緻良知”,則將精神的內省與實踐相結閤,強調人內心的道德力量。理學深刻影響瞭中國人的道德觀念、宇宙觀和認識論。 佛學經典: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尤其是禪宗的興起,對中國文化産生瞭深遠影響。禪宗強調“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注重個人體驗和頓悟,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思想,為中國人提供瞭另一種認識世界、超越自我的視角。 《國學經典全集(套裝上下冊)》絕非僅僅是文字的堆砌,它是一扇窗,讓我們窺見古人的思想宇宙;它是一麵鏡,讓我們反觀自身的精神根源;它更是一座橋,連接著古老的智慧與當代的我們。翻閱這部經典,就是在與中華民族的先哲對話,就是在汲取他們曆經韆百年沉澱下來的智慧精華,就是在為自己的精神世界注入更深厚的底蘊。它引導我們去思考“何以為人”,去體悟“天人閤一”,去尋求“內聖外王”的境界。這套書,是獻給所有渴望瞭解中華文明、尋求精神滋養的讀者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