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詩文選評

柳宗元詩文選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尚永亮,撰 著
圖書標籤:
  • 唐詩
  • 宋詞
  • 柳宗元
  • 詩文選
  • 文學
  • 古典文學
  • 唐代文學
  • 名傢名篇
  • 文學史
  • 賞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498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24920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古代文史經典讀本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2
字數:14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中唐著名作傢柳宗元文學性較強的詩文六十餘篇,按照柳宗元生平活動的軌跡,分為“入仕前後(790-804)”、“謫居永州(805-814)”、“詔返與再貶(815)”、“刺史柳州(815-819)”四個部分,各部分均有生平活動簡述;所收詩文大緻按創作先後、前詩後文的順序編排,每篇均加簡明注釋,最後加以講評。

作者簡介

  尚永亮,現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委員,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中文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柳宗元研究學會會長、中華詩教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屈原學會副會長,以及海內外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主要從事漢唐文學、中國文學批評史等課程的教學和研究。已齣版《貶謫文化與貶謫文學》等個人專著、閤著、譯著20部,主編教材及叢書多部,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産》、《文藝研究》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譯文180餘篇,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及在研科研項目多項。有10餘項成果獲省部級學術奬。曾榮獲五個一人纔、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等奬勵和稱號。

目錄

001/齣版說明

001/導言

019/一、入仕前後(790—804)

省試觀慶雲圖詩/022

韋道安/026

種樹郭橐駝傳/033

與太學諸生喜詣闕留陽城司業書/041

054/二、謫居永州(805—814)

籠鷹詞/063

感遇二首(選一)/067

詠史/069

詠三良/071

初鞦夜坐贈吳武陵/078

冉溪/081

溪居/085

雨後曉行獨至愚溪北池/087

酬婁秀纔寓居開元寺早鞦月夜病中見寄/090

同劉二十八哭呂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禦/094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099

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103

漁翁/106

南澗中題/110

入黃溪聞猿/114

田傢三首(選二)/116

零陵早春/121

春懷故園/122

江雪/124

吊屈原文/127

與李翰林建書/138

始得西山宴遊記/147

鈷閤潭記/153

鈷閤潭西小丘記/157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163

愚溪詩序/168

袁傢渴記/176

送僧浩初序/182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190

桐葉封弟辯/204

捕蛇者說/210

三戒並序/219

臨江之麋/220

黔之驢/221

永某氏之鼠/223

亇蝂傳/229

囚山賦/232239/三、詔返與遠遷(815)

朗州竇常員外寄劉二十八詩見促行騎走筆酬贈/243

汨羅遇風/246

詔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248

再上湘江/250

長沙驛前南樓感舊/252

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彆/254

嶺南江行/261

265/四、刺史柳州(815—819)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270

彆捨弟宗一/274

寄韋珩/278

柳州峒氓/284

得盧衡州書因以詩寄/288

登柳州峨山/291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293

柳州城西北隅種甘樹/297

種柳戲題/299

種木槲花/302

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303

酬曹侍禦過象縣見寄/306

祭弟宗直文/311

復杜溫夫書/319

柳州山水近治可遊者記/327

童區寄傳/335


前言/序言

  導言柳宗元詩文選評導言少時陳力希公侯,許國不復為身謀。風波一跌逝萬裏,壯心瓦解空縲囚。(《冉溪》)每讀這四句詩,都會産生一種悲壯復悲涼的感受。少壯之時理想高遠,豪氣乾雲,以為青紫可拾,功業易就,於是將身許國,全力以赴,杜絕瞭一切猶豫徬徨、畏縮怯懦,也不再考慮後路,準備為唐王朝的中興轟轟烈烈地乾上一番事業;然而,突如其來的一場極其嚴酷的政治打擊,頃刻間便粉碎瞭他人生的所有希望,一身去國,萬死投荒,從此便開始瞭他那如同被拋棄、被拘囚般的貶謫命運,開始瞭他在遙遠空間和漫長時間雙重摺磨下的無盡等待和煎熬。這是柳宗元的主要行跡,這四句詩也就成瞭他心態乃至生存狀態的典型寫照。因而,解讀柳宗元,不能不首先解讀他的人生悲劇,不能不首先解讀他的悲劇性的心路曆程。

  從永貞元年(805)到元和十四年(819),從三十三歲到四十七歲,柳宗元在荒遠僻陋的永州和柳州整整呆瞭十四年時間,直至葬身於斯。在這十四年時間中,都發生瞭些什麼呢?

  從國傢的政治局勢看,那位曾經對柳宗元等革新派成員嚴酷打擊、痛下殺手的唐憲宗李純,繼位伊始,即將主要精力用於強化中央皇權,以武力掃平藩鎮。先是在元和初年相繼平定瞭西川劉闢以及夏綏楊惠琳、浙西李錡的數次叛亂,嗣後又於元和十二年鼕一舉掃平瞭為患甚劇的淮西叛鎮,使得其他藩鎮“降者相繼”(《通鑒》捲二四〇),“當此之時,唐之威令,幾於復振”(《新唐書》捲七)。

  從文壇的形勢看,柳宗元的友人韓愈先後在長安和洛陽聚集瞭一批誌同道閤的文人,大張旗鼓地從事古文創作和詩歌創新,使得古文所占領地日漸擴大,詩歌也怪奇生新,戛戛獨造,“三十餘年,聲名塞天”(劉禹锡《祭韓吏部文》)。而白居易、元稹等人則從杜甫開創的寫實一路入手,以平易通俗的筆法,創作瞭大量針砭時弊的諷諭詩和張揚風情的感傷詩、艷體詩,以緻“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堠、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衒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元稹《白氏長慶集序》)。

  然而,麵對如此波瀾壯闊、如火如荼的政治、文化場景,柳宗元與同時被貶的劉禹锡等人卻隻能置身遙遠的貶所望洋興嘆。作為被整個社會群體和所屬文化圈子拋棄瞭的一批“罪人”,他們在遠離社會文化中心的一個偏僻角落,飽嘗憂患的磨難,很少有人記得起他們。他們對社會來說,似乎已失去瞭用處;社會對他們來說,則猶如一個逐漸陌生瞭的世界。當此之際,他們怎能不深深體驗到那被拋棄後的無限痛苦呢?

  除此之外,柳宗元等人受到的另一重精神摺磨,便是來自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由於柳、劉二人的主要參政實踐是永貞元年進行的革新活動,而要革弊圖新,勢必會觸動不少人的既得利益,並因不能滿足一些人的不閤理請求而得罪他們。所以在柳、劉被貶之後,牆倒眾人推,各種流言、誹謗紛紛而起,大有“世人皆欲殺”之勢。柳宗元在《答問》中藉問者之口描述自己被貶後的情狀說:“獨被罪辜,廢斥伏匿。交遊解散,羞與為戚;生平嚮慕,毀書滅跡。他人有惡,指誘增益;身居下流,為謗藪澤。”在《寄許京兆孟容書》中,他進一步說道:“伏念得罪來五年,未嘗有故舊大臣肯以書見及者。何則?罪謗交積,群疑當道,誠可怪而畏也。”這些敘說,清晰地反映瞭柳宗元被貶後為人誹謗、攻擊乃至冷落、歧視的情形。

  這是一種凝聚著孤獨、屈辱、悲傷和近乎絕望的苦悶。如果說惡劣的自然環境曾給他的軀體以直接侵襲,落後的文化環境曾給他的生活帶來瞭嚴重的睏難,但盡管如此,還有治愈的希望和習慣的可能,那麼來自社會的歧視和輿論的壓力,便給其精神帶來瞭更為慘重的打擊,並在其心靈烙下瞭永難磨滅的印痕。如果說在此慘重打擊下,柳宗元所受到的人格淩辱還隻是錶層現象,那麼在此人格淩辱的背後,則分明呈現齣他對混濁人世無比憤恨而欲盡早擺脫生活之纍的絕望之感來。“恬死百憂盡,苟生萬慮滋”(《哭連州淩員外司馬》)、“鳴玉機全息,懷沙事不忘!”(《弘農公以碩德偉材屈於誣枉……》)假如內心苦悶沒有到達極點,性格堅強的柳宗元絕難産生一死的念頭;盡管他最終還是活瞭下來,在浮謗如川的輿論壓力下,在艱難百端的謫居環境中,頑強地活瞭下來,但經受著日益沉淪的生命磨難,這種活不是愈發加劇瞭他的苦悶程度麼?懷著這種苦悶,柳宗元憤怒地發問:“吾縲囚也,逃山林入江海無路,其何以容吾軀乎?”(《答問》)

  當然,在長達十餘年的廢棄生涯中,柳宗元也感受過樂趣,展示齣一些希望歸田終老的欲念和藉佛理、山水以排遣苦悶的傾嚮。但問題的關鍵是,柳宗元本質上是一個執著型的士人,他性格中剛直峻切、固執信念的成分過重,因而即使想超然也難以超然得成。以其齣遊山水為例,即可看到,他往往是“暫得一笑,已復不樂”(《與李翰林建書》),在“步登最高寺,蕭散任疏頑”之後,接踵而來的便是那“賞心難久留,離念來相關”(《構法華寺西亭》);剛剛領略到瞭一點“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的樂趣,馬上又被牽拽到瞭“去國魂已遊,懷人淚空垂”(《南澗中題》)那永久的現實悲患之中。蘇軾認為柳詩“憂中有樂,樂中有憂”,事實上,在柳宗元那裏,樂隻是暫時的,憂卻是永恒的,在他身上似乎總有一種無形而巨大的牽拽力量,時時刻刻在發揮作用,將他拖嚮苦悶的深淵。大凡他獨遊山水的時候,便是他最孤獨的時候,他宣稱人生無謂的時候,便是他被棄感、被拘囚感和生命荒廢感最沉重的時候,而他寄身佛理、盼望歸田的時候,則是他心灰意冷最感絕望的時候。正由於柳宗元從根本上做不到超然解脫,所以他纔在遙遙無期的謫居生涯中,經受瞭比一般人劇烈得多的精神摺磨,並由此一步步導緻瞭他的性格變異。心理學告訴我們,刺激是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遞減的,也就是說,當刺激已達到其閾限的時候,此後的刺激便難以産生初次刺激那樣明顯的心理反應;但從另一麵看,這種遞減隻是對刺激強度之反應的遞減,而並非受刺激者對刺激之感知深度的遞減。事實上,由於刺激的反復作用,由於時間的沉潛力量,被刺激者極易形成一種固定化瞭的、潛意識的心態以及與之相應的性格特徵。柳宗元的情況便是如此。一方麵,接連不斷的政治打擊使他對自己被拋棄、被拘囚和生命荒廢的感受特彆敏銳、特彆深刻,另一方麵,長期謫居所經曆的各種憂患磨難又使他對外界刺激産生瞭一種適應性,在感受上相對遲鈍和冷漠;一方麵,他確實想擺脫樊籠的拘囚,並為此作過多種努力,另一方麵,他也因希望渺茫而不得不將巨大悲苦沉潛於心底,以沉默寡言、反視內省的態度來應付並漠視外界的事變。在《與蕭翰林俛書》中,他這樣說道:“自料居此,尚復幾何?豈可更不知止,言長說短,重為一世非笑哉?讀《周易·睏卦》至‘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往復益喜,曰:‘嗟乎!餘雖傢置一喙以自稱道,詬益甚耳。’用是更樂喑默,思與木石為徒,不復緻意。”很明顯,柳宗元這種自甘喑默、思與木石為徒的態度,既可以謂之為一種心理防衛的方式,也可以說是由時間推移和刺激重復所造成的性格變異。在詩中他曾一再申言:“遠棄甘幽獨”(《酬婁秀纔將之淮南見贈之什》)、“寂寞固所欲”(《夏初雨後尋愚溪》)、“歲月殺憂慄,慵疏寡將迎”(《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這些詩句,無不展示齣詩人性格嚮憂鬱、冷漠變化的軌跡。由於長期處於被拋棄、被拘囚般的環境,處於憂鬱苦悶、不與世接的冷漠狀態,因而不能不使他一變昔日外嚮型的激切心性為內嚮型的自甘喑默,而且也不能不使他因曠日持久的外在壓抑和自我壓抑遭受到嚴重的“時間的損傷”。從實質上看,這種損傷與對象的缺乏,亦即人與外在世界的強迫性疏遠緊相關聯;而作為其結果,則錶現為一種集苦悶、悲傷、憂憤於一體而又難以言狀的精神空落感。用他在《對賀者》中的話說,就是“嘻笑之怒,甚乎裂眥;長歌之哀,過乎慟哭。庸詎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尤者乎”?

  柳宗元這樣一種苦悶、悲涼的心態和日趨憂鬱、冷漠的性格,直接影響到瞭他的詩文創作,使其文學作品總體上呈現一種哀怨、沉重、冷峭的格調。與韓愈、白居易等人多將關注視綫投嚮社會政治有所不同,柳宗元更多地將關注視綫投射到自我身上。前者是外擴的,後者是內斂的;前者注重的是所作詩文的政治針對性和社會影響力,後者注重的則是文學作品抒悲瀉怨、自我慰藉的功能;前者的取法對象主要是盛唐大詩人李白和杜甫,後者的取法對象則主要是六朝的陶、謝尤其是上古的屈原。正如《舊唐書·柳宗元傳》所指齣的那樣:“宗元少聰警絕眾,尤精西漢詩騷。下筆構思,與古為侔,精裁密緻,璨若珠貝,當時流輩鹹推之。……既罹竄逐,涉履蠻瘴,崎嶇堙厄,蘊騷人之鬱悼,寫情敘事,動必以文,為騷文十數篇,覽之者為之淒惻。”可以說,解讀柳宗元詩文最應注意的,當是其“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遊南亭夜還敘誌七十韻》)所內含的強烈的騷怨精神和悲涼氣韻。

  不過,柳詩與柳文的特色又是頗有不同的,即使同為詩歌,其風格也有幽怨峭厲和淡泊古雅之彆。這種情況的形成大緻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方麵,柳宗元無罪被貶,強烈的悲憤哀怨使他不能不藉助最易錶達情感的詩歌來抒發,並為其作品染上同樣的感情基調。周昂《讀柳詩》雲:“功名翕忽負初心,行和騷人澤畔吟。開捲未終還復掩,世間無此最悲音。”便是他讀柳詩的最深感受。另一方麵,柳宗元麵對自身所難以剋服的憂患,隻好藉遊山水、讀佛書來排遣,盡力淡化自己早先過於激切外露的心性,並在藝術創造中有意追求一種蕭散簡遠的意趣,於是,他的不少詩作,外貌便頗類六朝的陶淵明、謝靈運和前輩詩人韋應物。對此,前人曾一再評說,認為“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所貴乎枯澹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東坡題跋·評韓柳詩》),“中唐韋蘇州、柳柳州,一則雅澹幽靜,00一則恬適安閑。漢魏六朝諸人而後,能嗣響古詩正音者,韋、柳也”(《古歡堂集·雜著》)。從風格的淡泊、古樸一點上看,部分柳詩與陶、韋詩確有近似之處,亦即都能以其接近自然、不事藻繪的風貌給人以清新閑雅之感。然而,若細加體味,他們的詩風又是頗有差異的: 陶詩淡泊而近自然,最能反映心境的平和曠遠;韋詩淡泊而近清麗,令人讀後怡悅自得;而柳詩則於淡泊中寓憂怨,見峭厲。盡管詩人曾有意識地將此憂怨淡化,但痕跡卻未能全然抹去,加上詩人在遣詞造意上多所經營,緻使很多詩作仍於隱顯明暗之間傳達齣冷峭的信息。對這一情況,前人亦曾屢加指明:“柳子厚詩,雄深簡淡,迥拔流俗,至味自高,直揖陶、謝,然似入武庫,但覺森嚴。”(《苕溪漁隱叢話》後集捲三三引蔡縧語)“宋人又多以韋、柳並稱,餘細觀其詩,亦甚相懸。韋無造作之煩,柳極鍛煉之力;韋真有曠達之懷,柳終帶排遣之意。詩為心聲,自不可強。”(《載酒園詩話又編》)將這裏的“森嚴”、“鍛煉”、“排遣”綜閤起來,便足可看齣柳與陶、韋的區彆,看齣柳之為柳的關鍵所在瞭。

  至於柳文,傳統看法多認為勝過柳詩。柳宗元為“唐宋八大傢”之一,在唐代與韓愈並稱,其對古文的開拓之功和所作貢獻,得到瞭後人的公認。如晚唐詩人杜牧即曾說道:“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近者四君子,與古爭強梁。”(《樊川文集》捲一《鼕至日寄小侄阿宜》)宋人王禹偁也說:“誰憐所好還同我,韓柳文章李杜詩。”(《小畜集》捲十《贈硃嚴》)均將柳、韓之文放到與李、杜之詩並駕齊驅的高度。然而,從風格上看,柳文與韓文卻還是很有些差異的。韓文情感充沛,以氣領文,錶達方式往往直白無隱,一瀉無餘,滔滔汩汩,莫之能禦,具有一種放浪壯美、浩乎沛然的氣勢;柳文的情感雖頗為憤激,但總體而言則相對內斂,深婉含蓄,或直接象徵,或間接錶現,使得意餘言外,彆有寄寓,由此形成其嚴謹冷雋、勁氣內斂的骨力。在用字、煉意和構思上,柳文與韓文也存在明顯的不同,韓文用詞造句新穎奇特卻平易自然,立意巧妙又壯浪恣肆,柳文則字詞精審而細密峭拔,行文謹嚴而雄深雅健。對這種不同,前人曾有過諸多評說,或謂韓文如海,柳文如泉;或謂韓文如水,柳文如山: 均見仁見智,得其一隅。錢鍾書先生非常欣賞的一個比喻是:“韓柳之彆,則猶作室,子厚先量自傢四至所到,不敢略侵他人田地;退之則惟意所指,橫斜麯直,隻要自傢屋子飽滿,初不問田地四至,或在我與彆人也。”(《隱居通議》捲十七《艾軒先生跋韓柳蘇黃集》)由此看來,就開拓的氣魄和膽略言,柳不如韓;而就布局的精深和嚴整言,則韓不及柳。

  作為中唐時期的古文大傢,柳、韓二人可謂各具特色,不一定非要分齣一個高下來;而就思想的深度和對某些文體如寓言、山水遊記的開掘來說,柳宗元無疑已達到其所處時代的最前沿,很少有人能與之比並。謫居永州期間,柳宗元“上下觀古今,起伏韆萬途”(《讀書》),對諸多曆史、現實問題深入思考,這使他具有瞭一種高屋建瓴的哲學眼光,這種眼光也時時在他的文學性散文中展示齣來,從而形成一種超越凡俗的深度。他的寓言諷刺文,大都短小精悍而筆鋒犀利,寄托深遠,在準確抓取對象某一方麵特徵的基礎上,賦予其深刻的象徵意義和諷諭內涵,具有獨特的衝擊力和穿透力。至於其山水遊記,更是一枝獨秀,淩厲古今。他的寫山水,不是純客觀地再現自然,而是於中融入自己的身世遭際和抑鬱情懷;或藉“棄地”錶現自己雖纔華卓犖卻不為世用、被遠棄遐荒的悲劇命運,具有“藉題感慨”(《古文析義》初編捲五)的特點;或將錶現與再現兩種手法結閤起來,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實描摹,又將主體情感不露痕跡地注入其中,令人於意會中領略作者的情感指嚮。他善於選取深奧幽美型的小景物,經過一絲不苟的精心刻畫,展現齣高於自然原型的藝術之美。用他的話說,就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即通過文學傢的發掘、加工和再創造,將那些罕見的勝境傳給世人,以免“貽林澗之愧”(《邕州柳中丞作馬退山茅亭記》)。在他筆下,自然山水是那麼純淨,那麼奇特,那麼多彩多姿,那麼富於靈性,“如奇峰異嶂,層見疊齣”,“其自命為‘牢籠百態’,固宜”(《藝概·文概》)。而他在山水記中使用的語言,也極為省淨準確,可謂“清瑩秀澈,鏘鳴金石”(《愚溪詩序》)。由此,他既上承酈道元《水經注》,使山水記在寫法上得到瞭突破性的提高,又以孤獨的精神和寂寥的心境,藉對山水的傳神寫照錶現齣一種永恒的宇宙情懷,創造齣專屬於柳氏的如雪天瓊枝般的清冷晶瑩之美來。所以林紓在《韓柳文研究法》中極力稱道,說柳氏“山水諸記,窮桂海之殊相,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昌黎偶記山水,亦不能與之追逐。古人避短推長,昌黎於此固讓柳州齣一頭地矣”。

  由於柳宗元的後半生全在荒僻之地度過,所以在文化信息、人際交往、創作視野、文學影響諸方麵,都不具備置身政治文化中心長安的諸多文人所具有的優勢,然而,長達十四年的投閑置散,卻也為他贏得瞭反視內省、深入思考的時間,贏得瞭寜神壹誌、專力創作的條件,使他在政治傢做不成時,轉而嚮哲學傢、文學傢的路途迅進。從總體看,柳宗元是一位兼具政治傢纔乾、哲學傢眼光和文學傢情性的人,盡管他的初衷不是去做文學傢和哲學傢,而是欲做政治傢,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哲學和文學成全瞭他的不朽聲名。如果說,政治是他的追求目標,哲學是他的思想基礎,那麼文學便是他的生命錶徵,是他超越桎梏而進行自由的、美的追求的工具。宋人歐陽修指齣: 君子之學,或施之事業,或見於文章,而常患於難兼也。蓋遭時之士,功烈顯於朝廷,名譽光於竹帛,故其常視文章為末事,而又有不暇與不能者焉。至於失誌之人,窮居隱約,苦心危慮,而極於精思,與其有所感激發憤,惟無所施於世者,皆一寓於文辭,故曰窮者之言易工也。如唐之劉、柳,無稱於事業;而姚、宋不見於文章。彼四人者,猶不能於兩得,況其下者乎?(《歐陽文忠公文集》捲四四《薛簡肅公文集序》)元人虞集進一步說: 蘇州學詩於憔悴之餘,子厚精思於竄謫之文,然後世慮銷歇,得發其過人之纔、高世之趣於寬閑寂寞之地,蓋有懲創睏絕而後至於斯也。(《道園學古錄》捲三十一《楊叔能詩序》)這兩段評議,都非常深刻地揭示瞭貶謫厄運對柳宗元的另一種“賜予”,同時,也為我們瞭解柳宗元及其文學創作,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


  柳宗元詩、文均兼備眾體: 其詩以五言為主,尤擅五古,他如五、七言律、絕也精妙異常,備受後人稱賞。其文大緻可分為兩大類彆,一類屬哲學、曆史、政治論文,多以識見敏銳、思理深刻見稱;另一類屬文學創作,包括遊記、寓言、騷賦、駢文、傳記、贈序、書啓、銘誄等文體,多以情感深厚、藝術性強取勝。這些詩文大部分作於其謫居期間,柳宗元卒後,好友劉禹锡為編《河東先生集》,宋初穆修始為刊行。《四庫全書》所收宋韓醇《詁訓柳先生文集》45捲、外集2捲、新編外集1捲,為現存柳集最早的本子。其他館藏或影印宋元古本有《增廣注釋音辨唐柳先生集》、《新刊增廣百傢詳補注唐柳先生文集》、《五百傢注音辨柳先生文集》、《河東先生集》等數種。今人整理本有吳文治等《柳宗元集》(中華書局1979年排印本)45捲,外集2捲及外集補遺,搜輯較為完備;王國安《柳宗元詩箋釋》(上海古籍齣版社1993年排印本)4捲,對作品均予編年,後附諸傢評論輯要,較便閱讀;尹占華、韓文奇《柳宗元集校注》(中華書局2013年版)則是目前最為全備的柳集校注本,頗為實用。柳宗元的生平事跡,有韓愈《柳子厚墓誌銘》,新、舊《唐書》本傳,施子愉《柳宗元年譜》(湖北人民齣版社1958年版),傅璿琮主編《唐纔子傳校箋》(中華書局1989年版)捲五本傳,孫昌武《柳宗元評傳》(南京大學齣版社1998年版)等,予以記載或專論。本書即在此基礎上,精選柳宗元文學性較強的詩文六十餘篇,大緻按時代先後、前詩後文的順序編排、評說,其中吸納、融匯前修時賢多方麵的成果,未能一一注明,謹緻謝忱;而因編撰時間較為緊迫和個人能力所限,書中錯誤或屬難免,亦盼方傢讀者不吝教示。



《柳宗元詩文選評》:一場穿越韆年的文學對話 浩瀚的中國文學史長河中,總有一些名字熠熠生輝,他們的思想與纔情,跨越時空,至今仍能觸動我們內心最深處的弦。柳宗元,這位唐代偉大的文學傢、思想傢,便是其中一位。他的詩文,如同一麵澄澈的鏡子,映照齣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也摺射齣他復雜而深邃的內心世界。而《柳宗元詩文選評》,正是我們走進這位文學巨匠心靈深處的鑰匙,一場與韆年之靈的深度對話。 本書並非簡單地堆砌柳宗元的代錶作,也不是孤芳自賞的學術論述。它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文學品鑒之旅,一次對柳宗元詩文精髓的深度挖掘與解讀。作者以一種溫和而又敏銳的筆觸,帶領讀者逐一品味那些流傳韆古的篇章,從雄渾壯闊的山水詩,到寄托深沉情感的抒情詩;從寓意深刻的寓言散文,到充滿哲思的政論文章,無不細緻入微,娓娓道來。 詩歌的韻律與山水的呼吸 柳宗元的詩歌,以其清峻峭拔、境界高遠的風格獨樹一幟。本書在選評詩歌時,尤為注重展現其“山水田園”的獨特魅力。讀者將跟隨作者的腳步,一同“遊”過柳宗元筆下的永州山水。《始得西山宴遊記》中,那“層巒聳翠,盤渦轂轉”的西山,在作者的解讀下,仿佛就在眼前;《鈷鉧潭西小丘記》中,那“有椅名曰椅,有石名曰石”的小丘,也因其細緻的描摹而栩栩如生。作者不僅解析瞭這些景物描寫的精妙之處,更深入挖掘瞭柳宗元藉景抒情,將個人遭遇與山水情懷融為一體的藝術手法。 例如,在品析《漁翁》一詩時,作者不僅僅停留於對漁翁悠然自得的描繪,而是深入探究瞭詩中“淡泊寜靜”的生活態度,以及這種態度背後所蘊含的對仕途失意、人生睏頓的超脫與釋然。作者指齣,柳宗元的詩歌,常常是在貶謫的孤寂與憤懣之中,尋求精神的慰藉,以山水為友,以自然為師。詩中的每一筆,都飽含著他堅韌不拔的品格和對理想的不懈追求。 本書對柳宗元詩歌的評析,並非是空泛的贊美,而是以紮實的文學功底為基礎,結閤當時的社會曆史背景,對詩歌的意境、情感、語言、藝術技巧等進行層層剝離,逐一剖析。作者善於捕捉詩歌中最動人的細節,挖掘其深層含義,讓讀者在理解詩歌錶層意思的同時,更能體會到作者內心的波瀾和創作的苦心。 散文的哲思與人生的喟嘆 柳宗元的散文,同樣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他擅長議論,筆鋒犀利,邏輯嚴謹,同時也善於敘事,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柳宗元詩文選評》在選評散文時,著重展現瞭其在政治抱負、人生哲學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 《非國語》等政治論說文,在本書中被賦予瞭新的生命。作者並非簡單地復述柳宗元的政治主張,而是將其置於唐代復雜的政治環境中進行考察,分析其思想的時代意義和局限性,並探討其對後世政治思想的影響。作者認為,柳宗元在政治上的失意,並未消磨他改造社會的理想,反而使其更加深刻地反思政治得失,提齣瞭許多具有前瞻性的見解。 而《捕蛇者說》等寓言散文,更是本書的亮點。作者通過對“觸龍之怒,不解其故”的深入解讀,揭示瞭柳宗元對社會不公的憤慨,以及對民眾疾苦的深切同情。他認為,柳宗元並非僅僅是在批判統治者的暴政,更是在揭示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在黑暗的製度下,弱者不僅遭受壓迫,甚至被剝奪瞭反抗的權利,成為既得利益者工具。作者通過對這些寓言的解讀,讓讀者看到瞭柳宗元身上那種“文以載道”的責任感和人文關懷。 在品析《至小丘西小景》等山水遊記時,作者同樣不拘泥於文字錶麵的描繪,而是深入挖掘柳宗元寄情山水,尋求精神寄托的內在動機。他認為,柳宗元在被貶謫的睏境中,將對現實的不滿與對自然的熱愛相結閤,創造齣一種獨特的“自我療愈”方式。這些遊記,不僅展現瞭柳宗元高超的散文技巧,更摺射齣他內心深處的孤獨、堅韌與對自由的嚮往。 選評的匠心與閱讀的溫度 《柳宗元詩文選評》的價值,更在於其“選評”二字。作者在選篇上,可謂是苦心孤詣。既收錄瞭柳宗元最為人熟知、最具代錶性的作品,也精選瞭一些雖不廣為人知,卻能窺見其思想深度和藝術功力的佳作。每篇作品的選取,都經過瞭深思熟慮,力求做到既能展現柳宗元詩文的整體風貌,又能突齣其獨特的藝術個性。 而“評”的部分,更是本書的靈魂所在。作者並非一味地照搬前人的觀點,而是形成瞭自己獨到而深刻的見解。他的評析,語言樸實,卻不失文采;分析嚴謹,卻不失人情味。他善於運用類比、對比、設問等多種手法,將晦澀難懂的典故、復雜的論點,解釋得清晰明瞭。在評析中,作者常常能捕捉到柳宗元詩文中那些轉瞬即逝的情感、微妙的心緒,並將其放大,讓讀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心跳。 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極為考究。作者深知,文學的魅力在於其感染力。《柳宗元詩文選評》的語言,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散文美。讀來令人心曠神怡,仿佛與作者一同漫步在文學的殿堂,一同傾聽古人的心聲。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的導遊,引領著讀者在柳宗元的世界裏,細細品味每一處風景,領略每一份情感。 一次超越時空的思想交流 閱讀《柳宗元詩文選評》,不僅僅是對一位古代文學傢作品的瞭解,更是一次與一位偉大靈魂的思想交流。柳宗元的詩文,雖然誕生於韆年之前,但他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的思考,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本書通過對柳宗元詩文的深入解讀,讓讀者看到瞭一個不畏權貴、堅守理想的士大夫形象;看到瞭一個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獨立人格的智者;看到瞭一個熱愛自然、寄情山水,並從中獲得精神慰藉的凡人。他的詩文,讓我們反思當下的社會,審視我們自己的內心。 《柳宗元詩文選評》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每一次品味,都會有新的感悟。它像一位老友,在我們需要的時候,給予我們智慧的啓迪,情感的慰藉。它讓我們在喧囂的塵世中,找到一份寜靜;在迷茫的人生中,找到一份方嚮。 本書的齣現,填補瞭市麵上關於柳宗元詩文選評類書籍的空白,為廣大文學愛好者提供瞭一本兼具學術價值和閱讀趣味的優秀讀物。它不僅是學習柳宗元詩文的極佳輔助讀物,更是感受中國古典文學魅力的窗口。 總而言之,《柳宗元詩文選評》是一部集選篇精當、評析深刻、語言優美於一體的文學評論佳作。它將帶領讀者走進柳宗元的世界,感受他詩文的獨特魅力,體會他豐富的人生況味,更重要的是,在與這位韆年之靈的對話中,獲得心靈的洗禮與思想的升華。這是一場不容錯過的文學盛宴,一次穿越韆年的心靈之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柳宗元詩文選評》簡直是打開瞭我閱讀古代散文的一扇新大門。我一直覺得散文寫起來相對容易,但這本書裏柳宗元的散文,特彆是那些敘事和說理兼備的文章,簡直是典範。比如《鈷鉧潭記》,不僅僅是記敘一次遊覽,其中蘊含的關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改造環境的思考,以及對生活態度的探索,都充滿瞭哲理。而《漁翁》這篇,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通過一個漁翁的生活狀態,摺射齣一種超然物外的生活智慧。選評者對這些文章的解讀,著重於挖掘其思想深度和藝術技巧,讓我看到瞭柳宗元是如何將個人情感、生活體驗與普遍的人生哲理巧妙地融為一體的。他們對文章結構、語言風格的分析,細緻入微,例如對柳宗元標誌性的“巧於因藉,精於摹寫”的寫作手法的剖析,讓我受益匪淺。讀完這本書,我發現柳宗元的散文,絕非隻是文字的堆砌,而是飽含生命力和智慧的結晶。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柳宗元詩文選評》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柳宗元“山水詩人”的刻闆印象。我原本以為他隻是描繪山川景色的能手,然而書中精選的幾篇政論散文,如《非國語》、《封建論》等,展現齣的政治抱負和對製度的深刻反思,令人拍案叫絕。他並非僅僅沉溺於文學世界的隱士,而是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士大夫。那些犀利的論述,對當時政治弊端的尖銳批判,以及對理想社會形態的構想,都透露齣他超凡的政治智慧和遠見。選評者在解讀這些作品時,也並未迴避其政治敏感性,而是用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結閤曆史背景,將柳宗元的政治思想娓娓道來。這使得我在閱讀時,不僅能欣賞到文學的魅力,更能深入理解柳宗元作為一名政治傢和思想傢的另一麵。書中的分析,尤其是在梳理柳宗元政治思想發展脈絡方麵,做得尤為齣色,讓我對這位唐代偉大的文學傢有瞭更全麵、更立體的認識。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柳宗元詩文選評》,內心懷揣著對唐代古文大傢的好奇與敬意。書中的選篇之精,足以讓人一窺柳宗元在文學創作上的多元麵貌。不僅僅是那些膾炙人口的山水田園詩,更有不少政論和散文,展現瞭他深邃的思考和嚴謹的邏輯。讀《捕蛇者說》,那種對官府苛政的痛心疾首,即便穿越韆年,依然能引起強烈的共鳴。而《始得西山宴遊記》,那不僅僅是對西山景色的描摹,更是一種精神的超越,在山水中滌蕩塵埃,尋求內心的寜靜與豁達。選評部分則像是為我這位讀者搭建瞭一座橋梁,點撥齣詩文背後深層的含義,作者對柳宗元創作意圖的解讀,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細膩,讓原本有些晦澀的篇章變得生動起來。尤其是那些對柳宗元用詞遣句的分析,比如對某個字眼的選擇是如何烘托齣情感,如何精煉地錶達思想,這些都極大地提升瞭我閱讀的層次感和體驗。總而言之,這本書不愧是瞭解柳宗元文學成就的絕佳入門讀物。

評分

我之前對柳宗元的瞭解,大多停留在“永州八記”的層麵,以為他的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山水寫景。然而,這本《柳宗元詩文選評》中的不少篇目,尤其是那些篇幅較長的說理性散文,讓我看到瞭柳宗元作為一位思想傢的深度。書中對《答陸贄書》、《上權輿縣令書》等書信的選錄和點評,讓我驚嘆於柳宗元在處理政務、錶達意見時的周密和老練。他的言辭,既有對局勢的精準分析,又有對人情世故的洞察,而且字裏行間透露齣一種不卑不亢的風骨。選評者在解析這些書信時,不僅關注瞭其曆史背景,更深入地探討瞭柳宗元在其中所體現的政治理念和人生態度。他們對柳宗元辯纔的贊譽,對邏輯思路的梳理,都讓我覺得茅塞頓開。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柳宗元不僅僅是文學巨匠,更是一位深諳世事、有著卓越纔乾的政治傢和思想傢。

評分

說實話,我之前對柳宗元的詩歌,總覺得有些疏離,總覺得難以進入他的世界。但翻閱這本《柳宗元詩文選評》後,我纔真正領略到他詩歌的獨特魅力。書中選取的詩歌,除瞭經典的詠史懷古和山水田園之作,還有不少抒發個人情誌、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比如那些描寫貶謫生涯的詩歌,字裏行間流淌著淡淡的憂愁,但並非一味的頹廢,而是蘊含著一種堅韌和對未來的期盼。選評者對這些詩歌的解讀,功力深厚。他們不僅點明瞭詩歌的創作背景,更深入剖析瞭柳宗元在詩歌中運用的藝術手法,比如意象的選擇,情感的鋪陳,以及韻律的安排。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選評者對柳宗元詩歌中“孤寂”與“超脫”並存的復雜情感的解讀,讓我對他的內心世界有瞭更深的體會。這本書讓柳宗元的詩歌,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滿瞭生命溫度的歌唱。

評分

物流超快

評分

物流超快

評分

一樣的內容,已經三個版本瞭,這個版本的字體真不怎麼樣

評分

物流超快

評分

一樣的內容,已經三個版本瞭,這個版本的字體真不怎麼樣

評分

評分

評分

物流超快

評分

物流超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