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具有高深的中医理论、独到的学术思想、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名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整理、继承、发扬他们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是振兴中医的重要内容之一。董建华教授率北京中医学院的几位门人,致力于振兴中医事业,将23个省、市、自治区的和人民解放军系统的共146位著名中医专家的医案精华汇集在一起,编辑成《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一书,这对继承我国传统医药学的丰富遗产,整理和发扬现代名中医的诊治经验,无疑是一种有益的贡献。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为该丛书第三集,收录天津、浙江等7个地区数十名名医的医案精华。
内容简介
本丛书共6集,第1、2集主要收录第一批国家名老中医146位的1850例医案,第3、4集主要收录第二批国家名老中医142位的1884例医案,第5、6集主要收录第三批国家名老中医和部分前两批国家名老中医及中医博士生导师共146位的1438例医案。6集共收录434位名中医的5172例医案。
本丛书特点:①所选名中医在全国有广泛影响。②各集内对名中医均按行政区划和军队分类编排。③每一医案均由名老中医自己亲自选定,真实、可靠。其中一部分名老中医现已作古,因此所收医案尤为珍贵。④每一医案后均有按语,或为名医自己所撰,或由后人、门徒所加。⑤每位名中医的医案后都有编者评注。该评注均系本丛书主编、副主编所撰,因他们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评注以简洁的语言,高屋建瓴地概括了该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点,结合所选医案予以剖析,每能抓住名中医的学术精髓,突出要点,对读者有所启迪。⑥每集正文后附有该集的病名病证索引,第6集书末附有丛书总病名病证索引,以便读者查阅。
本丛书对提高中医各科各级临床医生诊疗水平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如能细心品读,反复钻研,掌握精髓,那他距离名医的目标也就不远了。应该肯定,这套丛书的出版,对名老中医诊疗特色的继承和诊疗经验的抢救有特殊意义。
内页插图
目录
天津名医医案
山东名医医案
安徽名医医案
江苏名医医案
浙江名医医案
上海名医医案
广东名医医案
病名病症索引
精彩书摘
三、补肾、活血通络、消风化湿法治愈腰椎狭窄一例
唐某,男,37岁。
初诊:1991年8月24日。
主诉及病史:腰痛十多年,近3年加剧。经西医检查诊断为腰椎狭窄。去年经外科手术后虽稍有好转,未几又发。目前腰痛如折,卧床不能稍微转动,日夜呼痛,不得安眠,饮食大小便均需人护理,食欲极差。
诊查:面色萎黄,周身消瘦,痛苦病容。舌苔厚腻,脉弦细而数,按之无力。CT检查腰椎四、五节狭窄。
辨证:西医诊断为腰椎狭窄。中医诊断为肾亏血滞、风湿阻络所致之腰痛。
治法:补肾为主,佐以活血通络、消风化湿。
处方:杜仲15g 川续断15g 熟地黄15g 山药15g 仙灵脾20g 当归15g 赤芍15g 红花9g 生苡仁30g 生白术20g 乌梢蛇15g 威灵仙15g 木瓜5g 炙地龙15g 甘草6g 鸡血藤15g
另:麝香0.3g以保珍膏贴痛处。
二诊:服上方药1周,疼痛渐轻,2周后痛势大减,食欲较佳,睡眠良好,能下床小步行走,饮食、起身均能自理,面色转华。舌苔化,脉弦。前方尚合病机,依法加减治之。
处方:8月24日方加黄芪20g、炙蜈蚣1条,去木瓜,停外用麝香膏药。
三诊:腰痛基本消失,登楼走路均轻松自如,且能骑自行车行较短的路程,但午后腰部有些疲软,午睡后即恢复正常。舌苔薄,脉弦。症情显著转好,宗法继治。
处方:乌梢蛇15g 生苡仁40g 山药15g 仙灵脾20g 生熟地黄各15g 杜仲15g川续断15g 黄芪20g 当归15g 赤芍15g 威灵仙15g 独活10g 炙地龙15g 炙蜈蚣2条甘草6g
另服生晒参3g。
1992年3月12日随访,上述方剂连服5个月,患者一切良好,腰痛未发,食欲、睡眠、大便均已正常,并开始恢复工作。舌苔薄,脉弦。再以补肾扶正、养血消风之剂以资巩固。
【按语】腰痛之因繁多。本例经过检查诊断为腰椎狭窄,实乃肾虚不能充骨,致使骨间病变。再据证情分析,其卧床不能转动,日夜呼痛不安,饮食、大小便均需人料理,此即“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分析患者虚损之由,乃肾气虚惫、诸邪入侵而引起血滞不畅,致使风湿乘虚为患。由此可知本例属“肾亏是本,诸邪为标”,故在治疗立法时即以益肾为主,佐以活血通络、消风化湿,并助以外贴法。当用上方药7剂后,痛转轻,14剂后痛势大减,20剂后腰痛消失,生活能自理。此后加黄芪,取其与当归配合,对重病后气血虚者有一定调补作用,使其精神、体力易于恢复;加蜈蚣解痉止痛,对久病者具有消除余邪及预防复发的作用。
四、利胆祛痰、益骑养阴法治愈瘀胆型肝炎一例
颜某,男,31岁。
初诊:1988年3月31日。
主诉及病史:黄疸持续不退已10周。患者于去年年底曾食毛蚶,今年1月14日忽感周身
乏力,纳差、发热,检查肝功能不正常,某院门诊拟“甲肝”收入病房。人院后经保肝退黄等治疗,谷丙转氨酶从880U降至正常,但测定总胆红素为332mg/L。入院治疗已10周,黄疸持续不退,今拟诊“瘀阻型肝炎”邀请中医会诊。刻下自诉肝区疼痛,食欲尚可,食喜冷,但食后觉腹胀甚,口干苦,寐差,皮肤瘙痒,汗出不畅。大便量少不爽,质薄色黄,表面如油,小便色深黄。
……
前言/序言
《中华医魂:千年国粹的当代传承》 编撰理念与时代价值 《中华医魂:千年国粹的当代传承》是一部旨在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并以崭新视角解读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精髓的大型学术性丛书。我们深知,医学是关乎民生福祉、维系生命健康的根本,而中华医药,作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璀璨明珠,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世代相传的实践经验,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世界医药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方医学的飞速进步,如何让这份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生,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本丛书的诞生,正是为了回应这一时代呼唤。我们不遗余力地汇聚了国内外众多对中华医药怀有深厚情感、拥有丰富学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名医大家,以及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研究者。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对中华医药历史沿革、理论精要、治疗方法、方药应用、养生保健、文化意蕴等多个维度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展现中华医药独特的科学体系和人文价值,并着重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路径。 我们摒弃了陈旧的、碎片化的认知模式,力求以一种宏观而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整体性视角,来呈现中华医药的完整图景。丛书的每一卷、每一章,都凝结了编纂者和撰稿人的心血与智慧,力求内容严谨、考据翔实、论述深刻、语言生动。我们希望通过此书,能够系统地向读者展现中华医药的“根”与“魂”,以及其在当代的“形”与“神”。 内容构成与深度挖掘 《中华医魂:千年国粹的当代传承》的整体框架设计,力求全面而深入,涵盖了中华医药的各个重要层面: 第一卷:中华医道之源——溯源与哲学思辨 本卷深入追溯中华医药的源头活水。我们将从上古时期的神农尝百草、传说中的医神,到殷商甲骨文中的药事记载,再到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的问世,系统梳理中华医药早期发展的脉络。我们会着重探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精气神”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和理论体系的建构。本卷将力邀多位国学大师和资深中医理论家,以学理探讨、哲学思辨的方式,阐释中医学深层的哲学内核,挖掘其超越时代的智慧光芒。我们会讨论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以及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深远意义,展现中医作为一种独特的认识世界、解释生命、指导实践的哲学体系。 第二卷:百草园的智慧——方药的奥秘与应用 本卷是中华医药实践性的核心体现。我们将聚焦于构成中医药主体部分的天然药物。从经典的《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到历代本草的增订与发展,本卷将系统介绍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工艺、临床应用及其现代药理研究进展。我们会选取若干代表性药物,如人参、灵芝、枸杞、当归等,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不仅阐述其传统功效,更结合现代科学手段,探究其活性成分、作用机制,以及在现代疾病治疗中的潜力。此外,本卷还将深入探讨中药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复方组方的科学原理,以及经典名方的现代传承与创新。我们会邀请药学专家、临床药师、资深中医师,以详实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中药的无穷魅力。 第三卷:辨证施治的艺术——临证的智慧与经验 本卷将集中展现中华医药“辨证施治”的独特魅力和高超技艺。我们将选取若干代表性的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失眠、月经不调、痹证等),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详细阐述其病因病机、辨证要点,以及针对不同证型的治疗方药。本卷的重点将放在“临证思辨”的过程,通过对典型病案的分析,展现医者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准确把握病情,灵活化裁方药,最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我们会邀请多位在临床一线耕耘多年的名老中医,分享他们的临床经验、用药心得和学术思想。这些医案不是简单的病历堆砌,而是蕴含着医者对生命规律的深刻理解、对疾病演变的精准判断,以及对辩证论治精妙运用的生动体现。本卷将力求展现中医临床实践的“形”与“神”,让读者领略中医治病的独特艺术。 第四卷:养生之道——未病先防的智慧传承 中华医药不仅是治疗疾病的医学,更是指导人们健康生活、延年益寿的生命科学。本卷将聚焦于中华医药的养生智慧。我们将从道家养生、食疗养生、运动养生、节气养生、情志养生等多个方面,系统梳理历代养生理论和实践方法。我们将探讨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在养生领域的具体体现,如如何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用中医保健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进行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来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本卷还将结合现代生活方式,探讨如何将传统养生理念融入现代生活,提供切实可行的养生建议和实践指南。我们将邀请养生专家、生活保健领域的研究者,以及具备丰富养生实践经验的名老中医,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引领读者走进中华养生的智慧殿堂。 第五卷:文化意蕴与时代使命——传承、创新与未来 本卷将视角拔高,从文化、社会、国际等层面,探讨中华医药的深远意义和未来发展。我们将深入分析中华医药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文化特质,阐释其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同时,本卷将重点关注中华医药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将探讨如何应对现代社会对中医发展的挑战,如中西医结合的模式、中医的现代化研究、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等。此外,本卷还将关注中华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分析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以及在全球健康事业中可以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将邀请对中医药发展有深刻洞察的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医药从业者,共同探讨中华医药的时代使命与发展未来,展现这份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的勃勃生机。 编纂特色与学术追求 《中华医魂:千年国粹的当代传承》系列丛书,在编纂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几大特色和学术追求: 1. 严谨求实,考据翔实: 所有引用的史料、文献、医案,均经过严格考证,力求准确无误。我们注重学术规范,尊重历史,避免臆测和夸大。 2. 体系完整,逻辑清晰: 丛书的整体结构严谨,各卷之间相互呼应,内容层层递进,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读者系统地理解中华医药。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不仅深入阐述中医的理论精髓,更注重结合临床实践,通过大量的医案分析和经验总结,展现中医的实用价值。 4. 学术性与普及性并重: 丛书在保持学术高度的同时,力求语言生动,通俗易懂,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需求,也能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和普通读者提供有益的知识。 5. 跨学科、国际化视野: 我们邀请了来自医学、历史学、哲学、药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编纂,并关注中华医药在国际上的交流与发展。 6. 创新性表达,数字化呈现: 在传统文本表达的基础上,本丛书将尝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精美的插图、图表,以及未来可能拓展的数字化阅读形式,提升阅读体验和信息传达效率。 目标读者与社会意义 《中华医魂:千年国粹的当代传承》系列丛书,面向广大对中华传统医药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包括但不限于: 中医药研究者、学生: 为其提供系统、深入的学术参考资料,拓展研究思路。 临床中医师、西医师: 帮助其深化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理解,促进中西医结合。 医药企业从业者: 为其在中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 健康管理专业人士: 借鉴中医养生智慧,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指导。 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兴趣的普通读者: 带领其领略中华医药的独特魅力,了解健康的生活智慧。 我们相信,本丛书的出版,将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医药文化、推动中华医药的创新发展、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进步,产生积极而深远的社会意义。它将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桥梁,让中华医魂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