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高等反应工程教程》是在《化学反应工程分析》(朱开宏、袁渭康,2002)基础上新编写的教材,新教材突出1.源头性介绍,部分章节引用原文;2.有限目标性,由于MATLAB工具的广泛使用,删除了固定床数学模型的数值解法,增加了流体力学部分;3.对全书布局重新调整,独立一章介绍内外扩散,固定床和流化床及三相反应器也进行了扩充。每章均配参考文献和习题。
内容简介
《高等反应工程教程》旨在为已具备化学反应工程基础知识的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生提供一本合适的教材,以拓宽他们在化学反应工程领域的知识面,加深他们对化学反应工程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化学反应器设计、操作和控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反应工程教程》着重于理论原理的系统性,以培养研究生对过程物理本质和处理方法的分析能力,以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功效。
全书共分九章,划分为四个知识层次。第1章为一层次,阐述复杂化学反应体系的表征方法,从化学计量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诸方面分析和认识反应过程特征;第2章和第3章为第二层次,主要讨论均相反应体系的分析方法和混合对反应过程的影响;第4章和第5章为第三层次,从颗粒和液滴尺度分析化学反应器中普遍存在的外扩散和内扩散现象;第6章至第9章为第四层次,也是《高等反应工程教程》的最终目的:将所有知识融汇到反应器设计中,介绍四大类工业反应器——固定床、流化床、气液反应器(填料塔和鼓泡塔为代表)、气液固三相反应器(涓流床和淤浆床为代表)的流体力学、传递过程、反应器模型化方法和反应器分析。通过《高等反应工程教程》学习,读者可望在化学反应工程基础理论方面有一定收获,为解决反应器设计放大问题打下基础。
《高等反应工程教程》可作为化工及相近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化工生产、设计和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程振民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管道技术与设备》、Int. J. Eng. Sys.杂志编委。长期从事多相反应器基础理论研究,对流动与反应之间的规律, 以及参数和模型化工作有较深入研究,发明了连续相变的节能型反应器、水力旋流冷氢箱等。
袁渭康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在反应器的研究开发方面,创导了工业反应过程开发方法的主要思想,并成功主持了几个重要的工程应用项目。曾数度获国家及部委奖励,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复杂化学反应体系的定量表征
1.1 反应体系的化学计量学分析
1.1.1 化学计量方程
1.1.2 独立反应和独立反应数
1.2 反应体系的化学平衡分析
1.2.1 化学平衡分析的意义
1.2.2 单一反应体系的化学平衡分析
1.2.3 复杂反应体系的化学平衡计算
1.3 反应动力学及其数学描述
1.3.1 表面催化反应概念的形成
1.3.2 表面催化反应动力学方程
1.3.3 两类反应动力学方程的评价
1.4 反应动力学的实验研究方法
l_4.1 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的决策
1.4.2 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
1.4.3 实验反应器
1.4.4 实验的规划和设计
1.4.5 实验数据处理
1.4.6 序贯实验设计
参考文献
习题
第2章 理想均相反应器分析
2.1 理想间歇反应器
2.1.1 间歇反应器的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方程
2.1.2 末期动力学和配料比的影响
2.1.3 间歇反应器的最优反应时间
2.2 理想连续流动反应器
2.2.1 活塞流反应器
2.2.2 全混流反应器
2.3 全混流反应器的热稳定性
2.3.1 热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2.3.2 全混流反应器热稳定性的定态分析
2.3.3 全混流反应器热稳定性的动态分析
2.3.4 全混流反应器的开车
参考文献
习题
第3章 化学反应器中的混合现象
3.1 宏观混合与微观混合
3.2 返混及其对反应的影响
3.2.1 理想流动反应器的比较
3.2.2 理想反应器的组合和操作方式的选择
3.3 非理想连续流动反应器
3.3.1 轴向扩散模型
3.3.2 轴向扩散系数的实验测量
3.3.3 多级全混釜串联模型
3.4 物系聚集状态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3.4.1 反应物系的混合状态
3.4.2 聚集状态对简单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3.4.3 聚集状态对串联反应选择性的影响
3.5 化学反应器的预混合问题
3.5.1 预混合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3.5.2 反应过程开发中混合方式的选择
3.6 混合对聚合反应器选型的影响
3.6.1 聚合反应的特点
3.6.2 返混对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3.6.3 微观混合对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参考文献
习题
第4章 外部传递过程对非均相催化反应的影响
4.1 非均相催化反应动力学的表达方式
4.2 外部传递过程的模型化
4.3 外部传递对反应结果的影响表征
4.3.1 等温外部效率因子
4.3.2 非等温外部效率因子
4.3.3 外部传递对复杂反应选择性的影响
4.3.4 外部传递引起的催化剂颗粒的多重定态
参考文献
习题
第5章 内部传递对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的影响
5.1 流体在多孔介质内的有效扩散系数
5.1.1 圆柱孔内的扩散系数
5.1.2 多孔催化剂中的气体有效扩散系数
5.2 内部传递对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的影响
5.2.1 等温条件下的内部效率因子
5.2.2 非等温条件下的内部效率因子
5.2.3 内部传递对复杂反应选择性的影响
5.2.4 催化剂的工程设计
5.3 外部传递和内部传递的综合影响
5.3.1 等温条件下的总效率因子
5.3.2 非等温条件下的总效率因子
5.3.3 反应相内外的温度梯度分布
5.4 流固相非催化反应过程
5.4.1 基本特征
5.4.2 一般模型
5.4.3 缩核模型
参考文献
习题
第6章 固定床反应器
6.1 固定床中的传递过程
6.1.1 床层空隙率分布与径向速度分布
6.1.2 固定床的压降
6.1.3 固定床反应器中的质量传递过程
6.1.4 固定床反应器中的热量传递过程
6.2 固定床反应器的数学模型
6.2.1 拟均相基本模型(A-Ⅰ)
6.2.2 拟均相轴向分散模型(A-Ⅱ)
6.2.3 拟均相二维模型(A-Ⅲ)
6.2.4 考虑颗粒界面梯度的活塞流非均相模型(B-Ⅰ)
6.2.5 考虑颗粒界面梯度和颗粒内梯度的活塞流非均相模型(B-Ⅱ)
6.2.6 非均相二维模型(B-Ⅲ)
6.3 拟均相一维模型的求解
6.3.1 常微分方程模型的求解
6.3.2 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
6.3.3 常微分方程两点边值问题
6.4 固定床反应器的热特性
6.4.1 绝热固定床反应器的多重定态和热稳定性
6.4.2 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的热稳定性
6.4.3 固定床反应器的整体稳定性
6.4.4 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的参数敏感性
6.4.5 自热式固定床反应器
参考文献
习题
第7章 流化床反应器
7.1 气固流态化现象
7.1.1 最小流化速度
7.1.2 颗粒的流化特性
7.2 流化床中的气泡模型
7.2.1 单气泡结构模型
7.2.2 气泡聚并与气泡群上升速度模型
7.3 流化床反应器的模型化
7.3.1 两相模型
7.3.2 三相模型
参考文献
习题
第8章 气液反应和反应器
8.1 气液吸收过程的物理模型
8.1.1 双膜理论的提出
8.1.2 双膜理论的数学描述
8.2 液膜内的气液反应过程模型
8.2.1 气液反应过程的基本方程
8.2.2 拟一级不可逆反应及反应增强因子
8.2.3 不可逆飞速反应
8.2.4 二级不可逆反应
8.3 气液相反应器的分类和选型
8.3.1 气液相反应器的分类
8.3.2 气液反应器的选型
8.4 气液相反应器的设计计算
8.4.1 填料塔的设计计算
8.4.2 鼓泡塔的设计计算
参考文献
习题
第9章 气液固三相反应器
9.1 气液固三相反应器的分类和选型
9.1.1 涓流床反应器
9.1.2 淤浆反应器
9.1.3 三相反应器的选型
9.2 气液固三相反应动力学
9.3 淤浆反应器模型化
9.4 涓流床反应器的模型化
9.5 涓流床反应器的设计与放大
9.5.1 液固接触效率
9.5.2 床层持液量
9.5.3 轴向扩散对床层高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习题
精彩书摘
工业反应过程的开发和反应器的设计、操作及控制均是以正确地把握所研究的特定反应体系的基本特征为基础的。化学工程师应根据反应特征,通过正确选择反应器的型式、结构尺寸、操作条件和控制方案,力求在反应器内形成一种比较适宜的浓度分布和温度分布,使反应器的运行尽可能达到安全、高效、低耗的目标。
一个反应体系的主要特征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化学计量学——研究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情况,是简单反应还是复杂反应。对同时发生多个反应的复杂反应,研究这些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是并联的还是串联的,以及每一反应中各组分变化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化学热力学——研究反应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和反应体系的平衡性质。反应过程中最常见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和热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即反应的热效应,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反应热效应的大小对反应器的选型和操作条件的选择都有重要影响。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还会遇到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反应体系的平衡性质包括化学平衡和相平衡,反映了过程所能达到的极限状态,通过合理选择反应器的型式和操作条件使平衡向有利方向移动是反应过程开发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3)反应动力学——研究反应进行的速率以及温度、浓度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速率不仅是决定反应器尺寸的主要因素,在存在副反应的过程中,反应的选择性亦由主副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决定。在非均相反应过程中,相间传质和传热将会改变反应实际进行场所的浓度和温度,从而影响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也需对其进行考察。
利用文献和手册中的资料和数据,有时即可对反应体系的化学计量学特征和化学热力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即使在文献和手册中不能查到有关数据,也可用各种基团贡献法进行估算。因此,如需要,在反应过程开发之初就应进行这种分析,以及时把握反应体系的某些重要特征,例如反应是否可逆、反应热效应的大小等。
前言/序言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后,决定组织编写并出版一套“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相关教学用丛书,多位在各自领域学有所长并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有丰富经验的学者参加编写。
对于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决定,我非常赞同。我本人是研究生毕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一直在指导研究生,包括授课及指导论文,我的主要工作都与研究生培养有关。加上报纸杂志的报道中多认为我国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尚显不足,我也经常在思考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对此常感到有些话想说,只是没有适当的场合去说而已。因此当出版社的编辑们要我为丛书作序时,我便欣然从命,以便借此说上几句。
1.关于教学用书(简称教材)
教材对研究生教学是重要的,好的教材显然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此外还可以作为学生在学完课程后的案头参考书。
也有一些非常优秀的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不规定使用固定教材,他们在课堂上主要讲授思想和方法,或即使使用教材,讲课时也完全不局限于教材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自学、做习题、讨论、找材料、做笔记等多种形式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一部分学习主动、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能十分有利,但也许会使另一些学生感到困难,甚至抱怨连连。关键是看这些学生是否有克服困难,通过努力争取学习主动的决心。
2.关于例题和习题
例题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理论知识。正确的方法应是有目的地讲解例题:一个例题解决一类问题,引导多方面的思路,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习题的作用,使学生巩固、掌握知识和运用学到的方法只是起码的要求,习题的功能应被看作是对学生潜在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在面对困难时应有的心理准备。这里说的当然不是指我们常见的这些只需稍稍复习就可以依样画瓢式的习题,而是指学生初看不知如何下手的那一类。当学生要做这类习题时他们不得不去认真复习和思考,相互讨论,查找文献,才能解答。他们会认为这些习题很“难”,但也就是这种“难”,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从原理到实践》 图书简介 一、 概述与定位 《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从原理到实践》是一本面向化工、化学工程及相关领域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教材与参考书。本书旨在系统地介绍化工过程模拟的核心理论基础、主流数值方法、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并深入探讨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复杂化工系统的优化设计与运行管理中。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停留在理论公式的罗列,更强调从实际工程问题出发,引导读者掌握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解决方案的能力。我们聚焦于如何使用现代计算工具,构建高精度的动态和稳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敏度分析、工艺优化和故障诊断。 二、 核心内容模块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共分为七大部分,层层递进: 第一部分:过程模拟的理论基石与数学基础 (Chapters 1-3)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化工过程模拟的范围、重要性及其在现代工程设计中的地位。随后,重点回顾了支撑模拟技术的核心数学工具。 物性方法学: 详细阐述了蒸汽表法、图解法、以及现代基于分子间作用势的关联式(如Peng-Robinson, Soave-Redlich-Kwong等)在计算热力学性质(如焓、熵、密度、相平衡数据)中的应用与局限性。对非理想体系中的活度系数模型(Wilson, NRTL, UNIQUAC)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 稳态模型建立: 介绍了基于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组分守恒的集总参数模型(lumped parameter models)和集总/集散参数混合模型(lumped/distributed parameter models)的推导过程。重点讲解了如何处理反应动力学方程,以及引入工程简化假设的科学性。 方程求解器: 深入探讨了求解大规模非线性代数方程组(NAE)的数值方法,包括牛顿法、准牛顿法(如BFGS),以及针对稀疏矩阵的求解策略。 第二部分:动态模拟与过程控制 (Chapters 4-6) 本部分是本书区别于传统稳态模拟书籍的关键所在,着重于过程的时变行为分析。 常微分方程组(ODE)的建立与求解: 详细分析了反应器、精馏塔等单元操作的动态建模,如何将偏微分方程(PDE)简化为可管理的ODE系统。讨论了如DOPR543等龙格-库塔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过程控制策略: 将模拟工具与过程控制理论相结合。介绍了经典PID控制器的设计,并延伸至先进控制(APC)的基础,如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动态模拟环境进行控制器参数的整定与验证。 事件处理与切换系统: 讲解了在动态模拟中如何准确捕捉相变、阀门开关、急停等瞬态“事件”,并建立相应的切换模型。 第三部分:专业单元操作的精确建模 (Chapters 7-10) 本部分侧重于具体化工单元的精细化建模,要求读者具备对单元操作的深刻理解。 反应工程模拟: 深入探讨多相催化反应器(如固定床、流化床)的轴向分散模型(ADF)和塞流模型(PFR)的建立。特别分析了催化剂失活、热点效应和反应器串联优化。 分离过程高级模拟: 除了常规精馏,本书对萃取、吸收等复杂分离过程的模拟进行了详尽的论述,重点讨论了非理想混合物中共沸点、萃合物组成预测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换热网络与设备: 介绍了换热器网络(HEN)的优化设计,包括“夹点技术”(Pinch Technology)的应用,以及如何将换热设备(如管壳式换热器)的性能方程纳入整体流程模拟中。 第四部分:过程优化理论与应用 (Chapters 11-13) 过程优化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核心技术。本部分将理论与模拟平台紧密结合。 优化问题的数学表述: 详细定义了目标函数(成本、收率、能耗)、约束条件(设备能力、安全限值、物质平衡)的数学形式。 优化算法介绍: 对线性规划(LP)、非线性规划(NLP)、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NLP)的求解算法进行了分类介绍,并侧重讲解了如何利用SQP(序列二次规划)求解化工领域常见的非凸优化问题。 实时优化(RTO): 讨论了如何将稳态模型作为“数字孪生”,用于实时调整操作变量以应对原料波动或催化剂性能衰减。 第五部分:软件工具链与案例研究 (Chapters 14-16) 本部分提供实际操作指导,强调工程实践性。 主流软件平台应用: 以某主流商业过程模拟软件(此处不具体点名,但内容涵盖其通用模块)为例,详细指导用户如何构建模块、连接物流、设定物性包,并执行收敛诊断。 案例分析: 包含至少三个详细的端到端案例:一个复杂烯烃分离装置的优化设计、一个高压合成反应过程的动态安全分析,以及一个含多个循环物流的流程的能耗最小化。 第六部分:模型验证、误差分析与不确定性处理 (Chapter 17) 任何模型都存在局限性。本部分关注模型的可靠性。 数据回归与模型辨识: 讲解如何利用实际操作数据对模型参数(如反应速率常数、传质系数)进行估计和修正。 灵敏度分析: 教授读者如何系统性地评估输入变量波动对输出结果的影响,为操作规程的制定提供依据。 不确定性量化: 介绍了蒙特卡洛模拟等方法在处理模型输入参数不确定性时的应用。 第七部分:新兴趋势与展望 (Chapter 18) 流程的数字化与集成: 探讨过程模拟与计算流体力学(CFD)、人工智能(AI)的交叉融合,特别是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改进物性预测和动力学参数估计。 三、 本书的特色 1. 理论深度与工程广度的平衡: 确保读者不仅理解“如何使用软件”,更要理解“软件背后的数学原理”,从而能诊断复杂模型的收敛失败。 2. 动态模拟的强化: 提供了比传统教材更详尽的动态建模和控制系统集成的内容,适用于需要进行安全仪表系统(SIS)设计评估的读者。 3. 注重实际操作: 包含大量软件操作指南和调试技巧,有效缩短理论知识向工程实践的转化周期。 读者对象: 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等课程的进阶学习者,从事工艺包开发、设备设计、过程控制和优化研究的工程师。 总字数: 约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