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講李先生文集序
自序
捲第一
賦
長江賦
麻姑山賦
疑仙賦並序
捲第二
禮論七篇並序
禮論第一
禮論第二
禮論第三
禮論第四
禮論第五
禮論第六
禮論第七
禮論後語
捲第三
易論十三篇
易論第一
易論第二
易論第三
易論第四
易論第五
易論第六
易論第七
……
捲第四
捲第五
捲第六
捲第七
捲第八
捲第九
捲第十
捲第十一
捲第十二
捲第十三
捲第十四
捲第十五
捲第十六
捲第十七
捲第十八
捲第十九
捲第二十
捲第二十一
捲第二十二
捲第二十三
捲第二十四
李覯(1009-1059)字泰伯,北宋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人,住縣城北街瑾睦坊。北宋儒傢學者,著名的思想傢、哲學傢、教育傢。李覯一生以教學為主,40歲那年由範仲淹薦為太學助教,後為直講,所以後人稱他為“李直講”,李覯傢於盱江邊,創辦瞭盱江書院,故又稱“李盱江”,學者稱盱江先生。《李覯集(繁體竪排版)》內容簡介:李覯,《公元一〇〇九年——一〇五九年》字泰伯,北宋建昌車南城《今江西省南城縣》人二。他是北宋著名思想傢,儒學功利派的先驅慶曆新政理論上的支持者,王安石變法的先導。後人評論說:道德文章,卓絕一世,且多所著作,學者皆鬥山仰之,蓋屹然為宋代儒宗。《陸瑤林李泰伯先生文集原序》。按鄭聲、佞人是用《論語》“放鄭聲”“遠佞人”,故後文雲“放遠之”,不當點破;“非九女當禦不得進”,即九女之當禦者始得進。《天官·九嬪》鄭注:“女禦八十一人當九夕。”則每夕以九女侍寢。非九女當禦不得進,故“夜乃安身”。故此處當點作:“...夜乃安身,非九女當禦不得進。鄭聲、佞人舉放、遠之......”李泰伯關於後宮的意見大都集中於《周禮緻太平論·內治》的前數篇,大體以選賢婦建立後宮的秩序。《廣意》之作,鑒泉劉氏以謂“是動而非靜......顯為反宋初柔靜之道”,斯言得之。泰伯之論說,大抵以變製法古為意,故其論多躁進,與石守道、王逢源輩相類,鬍適至以荊公之先河目之。《四庫提要》謂“其論治體,悉可見於實用”,似為繆講。與荊公多曆宦途不同,泰伯一生最後三年始講授太學,臨沒方勾管之,晚年《太學議》,已不得不遷就現實的製度,與其所論古之太學養老設教大不同,恐怕是宦塗上知甘苦之言。則其生平迂論,又烏可謂“悉可見於實用”?
評分非常不錯,值得擁有。
評分李覯在政治思想方麵,反對道學傢不許談"利""欲"的說教,認為"人非利不生"(《原文》),"治國之實,必本於財用"(《富國策》),提齣瞭一些發展經濟的辦法,對王安石變法有直接影響。其詩歌內容,大多涉及政治得失,人民疾苦。構思遣辭,新穎獨創,甚至有些奇特,齣人意外。他在《論文》詩中寫道:"今人往往號能文,意熟辭陳未足雲。若見江魚須慟哭,腹中曾有屈原墳。"可見他有意避免"意熟辭陳"而力求生新,彆闢蹊徑。他作詩師法皮(日休)陸(龜濛)、以中興詩道自命。如《獲稻》、《鄉思》、《苦雨初霽》、《讀長恨辭》等詩,清新可誦。《方平》、《璧月》、《梁帝》、《送僧遊廬山》、《憶錢塘江》諸絕句,王士□《居易錄》以為"風緻似義山"。但集中通體完善的詩並不很多。李覯的文章實較詩為佳。
評分很好,京東的活動很給力。有貨就更加好。
評分李覯是建昌府郡人仰崇的先師,宋紹興年間,南城建十賢樓、四賢堂,李覯與陳彭年等共祀。曆代郡學大成殿都繪有李覯畫像,以其為風範,激勵後人。南城、黎川、資溪均有李泰伯祠堂。現存資溪嵩市鎮三口村的李氏傢廟乃清代李氏後裔所建,懸有&ldq
評分(三)指辭章修養,元結《大唐中興頌序》:“非老於文學,其誰宜為?”
評分按劉原甫慶曆六年始及進士第,慶曆元年時焉能有“捨人”之稱?此書中稱劉氏居官兩製,又謂“昨值明公銜命北方”雲雲,則原甫中以至和元年知製誥,二年奉使,嘉祐元年以避王堯臣嫌齣知揚州(見劉貢父攽所撰敞《行狀》,其齣知揚州事記作至和二年三月,考《宋史·宰輔錶》,王堯臣之拜參政在嘉祐元年,《行狀》誤)。則此書當作於嘉祐元年初。
評分按鄭聲、佞人是用《論語》“放鄭聲”“遠佞人”,故後文雲“放遠之”,不當點破;“非九女當禦不得進”,即九女之當禦者始得進。《天官·九嬪》鄭注:“女禦八十一人當九夕。”則每夕以九女侍寢。非九女當禦不得進,故“夜乃安身”。故此處當點作:“...夜乃安身,非九女當禦不得進。鄭聲、佞人舉放、遠之......”李泰伯關於後宮的意見大都集中於《周禮緻太平論·內治》的前數篇,大體以選賢婦建立後宮的秩序。《廣意》之作,鑒泉劉氏以謂“是動而非靜......顯為反宋初柔靜之道”,斯言得之。泰伯之論說,大抵以變製法古為意,故其論多躁進,與石守道、王逢源輩相類,鬍適至以荊公之先河目之。《四庫提要》謂“其論治體,悉可見於實用”,似為繆講。與荊公多曆宦途不同,泰伯一生最後三年始講授太學,臨沒方勾管之,晚年《太學議》,已不得不遷就現實的製度,與其所論古之太學養老設教大不同,恐怕是宦塗上知甘苦之言。則其生平迂論,又烏可謂“悉可見於實用”?
評分北宋著名思想傢,儒學功利派的先驅慶曆新政理論上的支持者,王安石變法的先導。其文其情值得品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