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代美國*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社群主義的代錶人物、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因《公正》公開課而大受歡迎,激起瞭大眾對於政治哲學的廣泛熱情。本書是桑德爾對其公共哲學理念的完整闡述,是其學術觀點的大總結。
2、《民主的不滿》不是一本隻寫給學者看的書。桑德爾也從來不是一位隻生活在高等學府中的書齋型學者。他不斷嚮大傢提齣問題,倡導一種新的公共哲學。這本書適閤每一個生活在當下,對自由和民主的意義有興趣的人閱讀。桑德爾用你在生活中隨時可能遇到的例子和抽絲剝繭的分析,嚮你解釋很多被默認為普遍真理的流行觀念,其基礎並沒有那麼牢固,也並不具有天然的正確性。
宗教自由是良心的自由還是選擇的自由?離婚的自由帶來的是真正的平等嗎?全球連鎖超市和街角小店哪一種更好?《民主的不滿》裏有種種我們的時代正在發生的、人們*關切的問題,在這裏,桑德爾沒有給齣答案,而是給齣瞭重新思考問題的方法。
3、本書是“共和主義”*重要的理論文獻之一,對程序自由主義提齣有力挑戰。通過辨析美國曆史上關於憲法理解與政治經濟生活的爭議,發掘齣綿延不絕的共和主義傳統。
4、本書對美國政治發展中的關鍵節點和爭議問題進行瞭清晰的迴顧,特彆針對宗教信仰自由、言論自由和隱私權進行瞭討論,用獨特視角講述瞭一段全新的美國憲政史,糾正瞭很多我們認為是美國傳統的觀念。
5、本書的齣版獲得美國、英國、加拿大等過各大媒體的廣泛贊譽。政治哲學圈關注之外,還獲得瞭經濟學傢(如弗裏德曼),曆史學傢(如方納)的重視和贊譽。
內容推薦《民主的不滿》是一部關於自由的意義的重要著作,它追溯瞭本世紀後半葉美國民主的再造過程,針對公共哲學的概念提齣瞭一種哲學的論證和一種曆史的論證。其哲學主張認為,程序自由主義一一一種聲稱政府應該對關於良善生活的各種競爭性見解保持中立的政治理論一一是不充分的:其曆史的觀點則認為,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程序自由主義在不斷地為美國的政治話語創造詞匯,它已經排擠瞭共和主義對公民身份和自由的理解,並開始作為一種支配性的公共哲學大行其道。在桑德爾看來,程序自由主義已經逐步取代瞭公民共和主義,並給美國的民主帶來瞭災難性後果。隻有通過恢復共和主義傳統,緻力於共同體認同和自治所需要的公民美德,纔能消除美國民主的不滿。
本書屬於“見識美國”叢書,該叢書是旨在嚮大眾全麵、深入介紹美國曆史、政治、社會、文化的係列圖書,還包括《美國總統的誕生,1960》《殺母的文化:20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五月花:美國的始初》《美國革命的激進主義》《塑造美國的法律:15個國會法案及其深遠影響》《危機將至:內戰前的美國,1848—1861》等。
作者簡介邁剋爾?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當代美國**影響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著名政治理論傢,社群主義的代錶人物。
現為哈佛大學政治係教授,講授當代政治哲學與政治思想史。
他在哈佛大學講授的《公正》課程是*受學生歡迎的課程,該課程被製作成哈佛公開課後在網絡廣為流傳,成為風靡全球的哲學公開課。
其主要著作包括《公正 : 該如何做是好》《反對完美 : 科技與人性的正義之戰》《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自由主義及其批評者》《公共哲學》《正義讀本》等。
------
譯者
曾紀茂,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嚮為政治學理論、比較政治製度,著有《公共政策導論》《發展的創傷》等書。
目錄譯者的話
前言
------
第*編程序共和國的憲法
第*章當代自由主義的公共哲學
第二章權利與中立國傢
第三章宗教自由與言論自由
第四章隱私權與傢庭法
------
第二編公民身份的政治經濟學
第五章早期共和國的經濟與德行
第六章自由勞動vs.工資勞動
第七章共同體、自治與進步主義改革
第八章自由主義與凱恩斯革命
第九章程序共和國的勝利與降臨
------
結論:尋找一種公共哲學
前言
政治哲學往往看上去與這個世界相隔遙遠。原則是一迴事,政治則是另一迴事,即使我們盡**努力實踐我們的理想,也很少完全成功。哲學也許可以遷就我們的道德熱情,但政治是與硬梆梆的事實打交道的。確實有些人會說,美國民主的麻煩就在於,我們把理想看得太認真瞭,我們對改革的熱心超過瞭對理論與實踐之間距離的尊重。
但是,如果政治哲學在某種意義上是無法實現的,那麼它在另一種意義上它也不可或缺。這個意義就是,哲學從一開始就棲居於這個世界;我們的製度與實踐就是理論的體現。不采用一種負載著理論的語言——權利與義務、公民身份與自由、民主與法律這樣的語言,我們就無法描述我們的政治生活,更不用說參與進去瞭。政治製度不隻是獨立構想齣來的理念藉以實現的工具,這些製度自身就是理念的具體錶現。盡管我們可以抵製去問正義是什麼含義以及良善生活(good life)的本質是什麼之類的**問題,但無法逃避的是,我們一直生活在對這些問題的某種迴答之中——我們踐行著某種理論(we live some theory)——一直如此。
在本書中,我將探討如今——在當代的美國——我們據以生活的理論。我的目標是,把暗含在我們實踐與製度中的公共哲學識彆齣來,並說明這一哲學中的緊張是如何展現在實踐中的。倘若理論從來沒有遠離這個世界,而是從一開始就棲居在這個世界上,那麼我們或許可以在我們據以生活的理論中發現當今境況的一條綫索。關注隱含在公共生活中的理論,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診斷我們的政治境況。這也可能會揭示美國民主的睏境,這一睏境不僅錶現在我們的理想與製度之間的鴻溝中,也存在於這些理想自身以及我們的公共生活所反映的自我形象中。
桑德爾為我們奉獻瞭近些年來公共哲學中**有力的著作之一。”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
這是一部關於自由的意義的重要著作……通過揭露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民主觀的淺薄,本書將激發我們重新評價美國政治的真正意義。
——《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
在桑德爾的敘述中,美國的曆史就是一部關於公民共和主義不幸失敗的故事。按照公民共和主義的觀念,自由並不在於免除政府的乾預,而在於自治的能力,正是後者纔使得自由的實踐成為可能。
——《紐約時報書評》
美國理想的蓄意萎縮導緻美國的政治話語成瞭稀粥。邁剋爾?桑德爾在齣色的新著《民主的不滿》中如是說。……桑德爾的著作將有助於産生他所希望見到的結果:激活對政治實踐與經濟安排之道德後果的感知。——《新聞周刊》
對於理解我們當前的不滿來說,本書的貢獻意義深遠。
——《華爾街日報》
桑德爾的這本書*突齣的優點是它將概念分析和曆史梳理巧妙地結閤,並且自始至終貫穿著天纔的洞察力和寬容精神。
——《加拿大哲學雜誌》
由於美國理想的刻意退縮,美國的政治話語也在變得稀薄。正如桑德爾在這部傑齣的著作中所說,它會有助於産生對於政治實踐和經濟安排的道德後果的敏感反應。
——《新聞周刊》
由於美國理想的刻意退縮,美國的政治話語也在變得稀薄。正如桑德爾在這部傑齣的著作中所說,它會有助於産生對於政治實踐和經濟安排的道德後果的敏感反應。
——《新聞周刊》
桑德爾寫齣瞭一本關於自由意義的重要著作。它關注於自由的定義在過去的兩百年間如何變化,揭示瞭自由的膚淺和我們民主觀的保守,啓發我們去重新評估美國政治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
本書的優點在於桑德爾清醒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將現實的曆史事例和境況與政治思想領域*具啓發性的基本問題相聯係。
——《政治研究》
《民主的不滿》非常吸引讀者閱讀……關於政治與公民社會、異化時代的關係,美國的思想者生産齣瞭*棒的見解。而這一討論也與大西洋對岸的我們相關。
——《格拉斯哥先驅報》
一本發人深省的新書……《民主的不滿》認為隻有找到與全球經濟作鬥爭的方法,還要讓人們都能夠錶達他們的獨特個性,現代民主纔能維持。
——托馬斯?弗裏德曼
在對自由主義的批評聲音中,很少有比桑德爾的著作更有影響力和洞察力的。在《民主的不滿》中,桑德爾提供瞭一套完整的對美國自由主義發展的曆史敘述,對美國政治的未來非常有啓發。
——埃裏剋?方納(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令人印象深刻的著作。它鞏固瞭桑德爾作為美國共和-社群主義對右派自由主義批評的領軍人物的地位。政治理論界的重要人物寫瞭一本重要的書。
——喬治?凱特布(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譯者的話
在中國學術思想界,邁剋爾?桑德爾(Michael Sandel)的大名與在美國同樣響亮。桑德爾的成名作《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2;2nd ed,1998),國內已有連篇纍牘的介紹和討論;《民主的不滿》則是桑德爾沉潛多年後的又一部力作。
《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一書專注於對以羅爾斯為代錶的自由主義哲學進行艱深的學理剖析;與該書不同,在《民主的不滿》中,桑德爾特意從美國的公共話語中,選取美國司法實踐中的憲政觀念與社會生活中的政治經濟觀念來分析自由主義的不足。當代美國人本以為這些觀念是美國曆史傳統的延續,也是**時空的普遍真理。桑德爾深入辨析這些觀念如何在美國曆史中慢慢呈現的,美國曆代先賢前輩在這些問題上又經曆過怎樣的思考與爭議;這些探討讓美國人發現,當代人習以為常的那些核心觀念,在美國的思想傳統中竟然可能是岐齣的新路,這些觀念與美國人自以為傲的曆史傳統的差異竟然如此懸殊。同樣,這些觀念是否真具有**時空的閤理性,也變得可疑起來。桑德爾精心辨析美國曆史上關於憲法理解與政治經濟生活的爭議,從中發掘齣綿延不絕的共和主義傳統,為重新思考憲政與政治經濟生活等問題提供瞭思想資源。
下麵,我們分彆就這兩個方麵引介一下桑德爾的洞見。
對自由主義憲政觀的反思
美國憲法是現代世界的第*部成文憲法,憲法審查(Constitutional Review)則是美國憲政實踐對現代政治文明的重大貢獻。在當代談論憲政,首先是探討對美國憲政的理解,其次是以對美國憲政的理解為標準來設想政治。二戰之後美國人充分自信地認為自己掌握瞭對何謂憲政的*得當的理解,而學習瞭這些理解的中國知識分子一時間也以為找到瞭走嚮政治文明的**指南。然而,桑德爾追溯美國先賢對憲政的理解,結果卻讓人驚訝地發現:美國憲法蘊含的原則該如何理解,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明白。當前美國司法界以及美國主流政治法律話語對憲政的解釋,*核心的宗旨是:懸置道德判斷,保護公民權利。但美國憲法司法解釋的變遷過程,很清楚地錶明:憲法的本意並非如此,對憲法的此種解釋是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裏慢慢形成的,直到二戰之後纔在公共話語中占據主導地位。
追溯曆史並不能說明何種理解更為得當;即使承認桑德爾的分析很在理,當前對憲政的理解確實是晚近纔形成的,這也不妨礙一些人相信當前自由主義對憲政的解釋**閤理。桑德爾進一步批評瞭自由主義的憲政觀,他指齣,在人們以為是**閤理的憲政觀指導下,在許多情況下卻會齣現與憲法本意大相違背的結果。這種自我悖謬的關係不能不讓人費心勞神:問題齣在哪兒呢?
我們試著把桑德爾分析的宗教信仰自由、言論自由、隱私權這幾個領域的憲政理解問題簡略介紹一下。
1、宗教信仰自由。當前自由主義對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解認為,宗教信仰是個人選擇的事情,政府應該對此保持中立。桑德爾認為,美國的宗教信仰自由傳統並非如此:宗教信仰自由本意是保護宗教踐行的自由,而不是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桑德爾分析瞭若乾宗涉及宗教信仰實踐的案件後發現,以自由主義的理念為根據,法院的判決逐漸含有對宗教信仰不利的傾嚮。中立性要求不偏袒任何特定的宗教與道德信念;但在一些案例中,由於中立性拒絕宗教為某些實踐提供的理由,而隻接受世俗的理由,結果中立性反而成為歧視特定宗教的理由。例如,法院支持員工每周休息一天的權利,但猶太教徒按照教規在安息日休息的要求卻遭到法院的拒絕。法院認為這是宗教的理由,不予接受,法院隻接受世俗的理由。這樣的結果反而導緻宗教信徒無法正常履行宗教實踐。
同樣道理,本來對宗教自由的限製應該有更充分的理由,自由主義卻把宗教信仰視為自願選擇的問題,這樣就無法把基於宗教信仰的要求與個人的偏好進行區分。“這一混淆導緻**法院限製瞭它應該保護的宗教實踐,也允許瞭它可能應該限製的實踐”(原書p. 71)。
2、言論自由。美國**到一戰以後纔開始關注言論自由,此前保護言論自由屬於各州的管轄範圍。**各州法院以及**,在保護言論自由時,都要對言論的內在價值進行判斷,社會價值更高的言論自然優於價值較低的言論。但自由主義的解釋在二戰後逐步占瞭上風,自由主義認為對言論自由的保護應懸置價值判斷。以斯科基鎮納粹分子遊行案與印第安那波利斯市反色情作品案為例(見原書pp. 85-90),我們可以看到自由主義的主張麵臨兩大難局:第*,以中立性為理由來保護納粹分子,實質上未能尊重納粹大屠殺幸存者。雖然單個的個人沒有受到指名道姓的傷害,但對這些群體的詆毀,卻讓歸屬這些群體的個人的尊嚴受到損害,因為這些人的社會尊嚴在很大程度上與所歸屬的群體密切相關;第二,有自由主義者聲稱,這些言論隻是倡導,還沒有構成社會實踐。自由主義的這個說法沒有認識到,言論本身也能産生傷害。
這樣,與宗教信仰自由問題上的情況類似,自由主義的主張會導緻原本應該予以保護的言論自由缺乏足夠的根據來保護,卻會保護原本應該予以限製的言論。
3、隱私權。受自由主義影響,當今主流的看法是把隱私權看成是不受政府或他人限製從事某些行為的權利;而美國傳統的看法則認為,隱私權是保留某些個人事務免受公眾查看的權利。自由主義的隱私權主張保護個人“做齣某些重要決定的獨立性”,然而,美國傳統的隱私權保護個人“避免把個人事務暴露給公眾”(原書p. 93)。
為什麼要保護某些事務避免遭受外部的乾涉?依照當代自由主義的論證,是為瞭保護個人的自由選擇;而在傳統觀念中,往往需要說明需要保護的事物有什麼樣的社會價值,並以此作為保護的依據。按照自由主義的自願論理解,一些原本在傳統觀念下不是侵犯隱私權的行為,現在會被視為侵犯隱私權。例如,傳統觀念認為禁止在藥店齣售避孕藥品並未侵犯人的隱私權,而自由主義的隱私權觀念則認為這是對人隱私權的侵犯。自由主義的隱私權觀念同樣麵臨兩大難題:第*,對於有爭議的實踐,如果沒有得到實質性道德判斷的支持,僅僅依靠對自主選擇權利的保護,可能難以有效地維持社會閤作;第二,如果沒有實質性道德判斷的支持,也就是說,沒有對這些實踐在道德上的爭議給齣真正有說服力的迴應,這些有爭議的實踐恰恰可能被當作是低劣的、無價值的東西,僅僅需要被容忍。這錶明,自由主義在隱私權問題上懸置道德判斷,難以為隱私權提供穩固的基礎。
經濟安排的公民後果與組織化時代的民主睏境
自由主義觀念不僅主導瞭二戰之後美國的司法實踐,而且也支配瞭當代美國政治中思考和論證經濟問題的方式。在當代美國政治中,多數經濟爭論圍繞著兩項考慮展開:繁榮與公平。無論人們可能偏愛什麼樣的稅收政策、預算提案和管製方案,他們通常都以這將有助於經濟增長或改善收入分配為理來辯解。他們聲稱,自己的政策會擴大經濟大餅的規模,或者更公平地分配這塊大餅,或者兩者都能做到。然而,追溯美國的曆史傳統卻會發現,在美國曆史的多數時期,政治傢都認真地考慮瞭另一個問題:“什麼樣的經濟安排*適閤於自治”(原書p. 124),經濟政策不僅僅要追求繁榮與公平,也必須考慮經濟政策的公民後果。
桑德爾花費瞭大量篇幅來追溯美國開國先賢對經濟政策公民後果的爭議。美國開國先賢追求農業共和國理想、反對美國發展製造業、反對城市生活,今天看來特彆不閤時宜。但在這些討論背後隱含的關注,即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會塑造什麼樣的公民,卻在美國曆史很長時期一直以其他不同的問題得到迴應。結閤這些問題來考慮,我們或許會發現,這些已經長久在人們視野之外的問題,值得我們費心考慮。
桑德爾在這一部分裏探討瞭一個讓人感到震驚的問題,那就是為工資而勞動的人是否是自由的,換句話說,為掙工資而勞動是否是自由勞動?今天我們完全不會這樣去問問題,人們如今關注的是**工資應該設置為多少,與工作機會的多寡之間應該如何權衡,等等。自由勞動概念現在看起來多少有點陌生。桑德爾詳細梳理瞭美國曆史上關於自由勞動的爭議,這些爭議展現瞭共和主義傳統對自由勞動原則的理解與我們當今的理解有多大的差異。這讓人驚異的看到,我們今天多少讓自由主義的話語籠罩瞭,這個時代確實已經把自由主義對自由勞動的看法當作不言自明的原則瞭。在共和主義看來,“自由勞動是在更可能培養讓公民適閤於自治的那些品質的情形下工作”(原書p. 169)。依共和主義看來,隻有在能夠參與自治的情況下公民纔是自由的,而這反過來又要求公民具有某些習性、氣質與品格。例如,經濟獨立對於公民來說必不可少。像靠雇主付工資維持生活而其它一無所有的無産者,很可能缺少道德上的獨立性與政治上的獨立性來自我認定是自由公民。美國勞工運動有過很長的時期按照共和主義的理想努力抵製工資勞動製度,希望建立閤作製度,培養工人的獨立自主品質,讓工人擺脫依附的結構性睏境;但勞工運動**嚮工資勞動製度妥協,放棄瞭共和主義的理想,而走嚮瞭工聯主義。這錶明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實現共和主義的理想越來越睏難。
從傳統社會群體中解脫齣來的個人,原本以為就此找到瞭個人自由競爭的廣闊天地,但到19世紀末,歐美社會就發現麵對的是日益組織化的時代。麵對這樣一個組織化的時代,如何保持民主,在美國曆史上也是共和主義傳統苦心孤詣應對的問題。
在現代世界,人的日常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在與巨大的非人格企業、組織打交道,而不是與其他個人打交道。這是人類關係的一個新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個人在社會事務的方嚮中發現自己無足輕重,機械力量與龐大的非人格組織在決定著社會事務的進程。現代經濟力量把個人從傳統共同體紐帶中解放齣來,並且由此鼓勵瞭對自我的自願論理解,但同時也解除瞭個人與地方政治單元的力量。這個時期,從傳統共同體中解放齣來的鬥爭看起來是為瞭爭取個人自由:“在激烈的鬥爭中,各種聯閤組織和製度一股腦地遭到譴責並被視為自由的敵人,除非它們是個人同意或自願選擇的結果”(原書p. 204)。統治人們生活的權力結構,超齣個人選擇可及的範圍,新的社會經濟機構規模大、強度高,是這些大型組織在掌控社會生活的基本過程。
列寜把歐美社會在19世紀末的發展描述為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嚮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發展,並斷定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垂死階段。希法亭、盧森堡等人也注意到瞭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的這一重大變化。拋開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這一意識形態分類不說,我們可以發現列寜他們非常敏銳地把握瞭時代的重大變化。就美國而言,當時的思想界、政治界也痛苦地感覺到,這種變化與崇拜獨立自主的個人這一美國精神背道而馳,他們殫精竭慮,探索解決辦法。主要的想法有兩種:一種是堅決反對托拉斯、卡特爾這種大型企業,認為這種大型企業主要依靠壟斷來獲利,排擠瞭獨立自主的小企業主的生存空間,必須瓦解大型組織,確保個人小企業的自由競爭;另一種則認為企業組織的大型化發展是時代所趨,勢所必至,要應對商業組織大型化對民眾生活的威脅,必須有同樣強大的政治機構來抗衡。
桑德爾認為,這兩種思路實際上都體現瞭共和主義的宗旨:**種偏嚮小業主的思路代錶的是傳統的共和主義思路,而試圖以強大的全國性政治力量來抗衡全國性經濟組織的思路則是這一時代特有的,與共和主義傳統上懷疑強大的集權政府有很大差異。但令人惋惜的是,美國**走上瞭另一條道路,即以強大的國傢權力來保障消費者的福利。
以上隻是譯者從自認為*直觀的幾個主題來展示本書可以帶給讀者的振奮,即使就這幾個主題,桑德爾的詳細分疏當然更為細緻入微,啓人心智;還有其他許多議題,桑德爾簡潔有力的分析都讓人感受到思想的衝擊。這本書可能並不足以讓人相信傳統共和主義思考這些問題的方式更為可取;但是,比較傳統共和主義考慮這些問題的方式與當今自由主義的差異,無疑會激發當代人的思考。我們確實可以反省,是否能把自由主義話語的盛行輕易當作時代的進步。傳統共和主義思考這些問題的方式,也許更接近常識;而時代的變化,尤其是熟人社會嚮陌生人社會的轉變,共同體的共識價值嚮社會的多元價值轉變,讓共和主義的原則更難實行,但自由主義的辦法看來倒更像是不得已的妥協辦法。在諸多此類問題上,我們依然要迴到基本價值上來,盡管我們要保持一定距離。
本書的翻譯得到許多認識與不認識的朋友的幫助和鼓勵。**章永樂(海裔)先生對發布在網絡上的譯文章節給予瞭慷慨鼓勵;本書的校對者劉訓練博士精心校閱,檢查齣不少差錯,改正瞭許多生硬晦澀的譯文,又為諸多語句段落潤色,為本書成型付齣大量心血,讓我敬重;浙江大學的應奇教授也對本書一些概念的翻譯提齣瞭很好的建議;另外還有一些不知名的朋友在齣版前閱讀過譯稿,給我諸多教益,在此一並謝過。本書諸多概念與句子的翻譯,費心斟酌,可能還是不夠貼切。譯者纔疏學淺,閱讀本書的專傢學者必能發現不少紕漏,我真切期待能夠得到各位同仁指教,特此先行謝過!聯係郵件:zengjmao@163.com。
曾紀茂
2008年元宵夜於鳳凰樓
2015年3月修訂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透露齣作者極強的整體觀。它不是零散觀點的堆砌,而是一部環環相扣的思想長捲。從開篇對基本假設的界定,到中間層層深入的案例分析,再到結尾對未來可能性的審慎展望,每一步都服務於最終要闡明的核心論點。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矛盾時的那種平衡感——既不美化現狀,也不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它提供瞭一種框架,幫助讀者去理解“為什麼會這樣”,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發生瞭什麼”的層麵。讀完閤上書本時,我的感覺不是知識的充盈,而是一種思維的重塑,仿佛自己對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有瞭一套更清晰、更具穿透力的分析工具。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相當高明,讀起來有一種古典的韻律感,但絲毫沒有老學究的迂腐氣。作者似乎深諳如何用清晰的邏輯鏈條引導讀者穿越復雜的理論迷霧。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因為某個精妙的轉摺或者一個洞察人心的論斷而停下來,迴味再三。它不是那種讓你囫圇吞棗地快速翻閱的小說,更像是一場需要你帶著筆和筆記本的研討會。那些精心構建的論證結構,如同精密的鍾錶齒輪,咬閤得天衣無縫,每一步推導都顯得那麼自然而然,閤乎情理。特彆是當作者開始梳理曆史脈絡時,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讓人感覺仿佛身臨其境,親眼見證瞭那些思想的演變和衝突。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智力上的愉悅。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充滿瞭學者的嚴謹,但又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洞察力,仿佛作者站在一個極高的瞭望颱上審視著整個社會肌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一些日常現象的解構方式。它沒有停留在錶麵的爭吵和口號上,而是深入到驅動這些錶象的更深層次的信念體係中去挖掘病竈。這種解構是無情的,但又是建設性的,它剝去瞭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外衣,讓我們看到瞭其下裸露的結構性問題。我感覺自己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除魅”過程,那些曾經看似堅不可摧的共識,在作者冷靜的筆下,開始顯露齣裂痕。這種直麵問題的勇氣,是很多當代著作所欠缺的。
評分我嘗試著將這本書推薦給幾個不同領域的朋友,發現它有著跨越專業壁壘的潛力,這確實是一本重要的公共知識讀物。它不是那種隻服務於特定學院派的著作,盡管其學術功底毋庸置疑,但其核心關懷始終是麵嚮“公共”的。在討論一些社會議題時,作者總能巧妙地將晦澀的哲學概念轉化為大眾可以理解的日常經驗,這一點非常難得。它沒有采取煽動性的語言來迎閤情緒,而是以一種冷靜的、近乎臨床診斷的方式來分析癥結所在,反而更具說服力和持久的影響力。這本書更像是一劑良藥,雖然入口可能微苦,但對癥下藥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實在是抓人眼球,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燙金的標題,立刻就給人一種嚴肅而又不失力量的感覺。我拿到書的時候,光是摩挲著封麵上的紋理,就已經能感受到作者試圖探討議題的厚重感瞭。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邀請函,邀請讀者進入一場關於美國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深度對話。書的裝幀質感也非常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這種物理上的觸感往往預示著內容上的紮實。我尤其喜歡封底那段極其精煉的文字介紹,寥寥數語就勾勒齣瞭一個宏大而又充滿張力的議題背景,讓人迫不及待想要翻開第一頁,一探究竟這個“不滿”究竟指嚮何方。初次印象滿分,它成功地在視覺上建立瞭它所探討主題的莊嚴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