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伟 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06455244
版次:1
商品编码:106132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1
字数:6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色彩构成》是我社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十一五”部委级规划教材中的一本高职高专基础教材。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都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色彩构成》内容包括色彩分类及属性,色彩视觉心理,色彩对比原理及形式,色彩调和原理及形式,自然色彩设计,色彩配置表现形式,色彩构成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色彩构成与计算机设计制作。

目录

第一章 色彩分类及属性
第一节 色彩名称体系
一、惯用色彩名称
二、CIE表色体系
三、色立体表色体系
第二节 色彩分类
一、有彩色
二、无彩色
三、独立色
第三节 色彩三要素
一、明度
二、色相
三、纯度
第四节 色彩混合
一、原色、间色、复色的概念
二、加光混合
三、减光混合
四、叠色混合
五、空间混合
第五节 色相环
一、伊顿色相环
二、奥斯特瓦尔德色相环
三、孟谢尔色相环
四、日本色研色彩体系

第二章 色彩视觉心理
第一节视觉适应
一、明暗适应
二、色适应
三、色彩知觉的恒常性
四、光的反射决定固有色
五、光源色对固有色的影响
第二节 色彩表情
一、红色系列
二、粉红色系列
三、橘色系列
四、黄色系列
五、绿色系列
六、蓝色系列
七、紫色系列
八、无彩色系列
九、金属色系列
第三节 色彩记忆与联想
一、色彩记忆
二、色彩联想
三、色彩理解
第四节 色彩偏爱
第五节 色彩选择技巧
? 一、选定主色
二、寻找副色
三、选配强调色

第三章 色彩对比原理及形式
第一节 色彩对比原理
第二节 色相对比
一、原色对比
二、间色对比
三、补色对比
四、邻近色相对比
五、冷暖色相对比
第三节 纯度对比
一、纯度对比的方法
二、纯度强中弱对比
三、纯度对比九大调
第四节 明度对比
一、明度对比的特点
二、明度对比基调
三、明度对比九大调
第五节 色彩面积对比
第六节 色彩位置对比
第七节 色彩肌理对比
一、色彩肌理对比的概念
二、色彩肌理对比的类別

第四章 色彩调和原理及形式
第一节 色彩调和的概念
第二节 明度调和
一、高明度调和
二、中明度调和
三、低明度调和
第三节 纯度调和
一、纯度差小配色
二、纯度差中等配色
三、纯度差大配色
第四节 色相调和
一、同一色色相调和
二、同类色色相调和
三、类似色色相调和
四、邻近色色相调和
五、对比色色相调和
六、近似补色色相调和
七、互补色色相调和
八、有彩色和无彩色调和
第五节 对比调和
一、点缀同一色调和
二、连贯同一色调和
三、转移调和
四、面积调和
五、形状调和
六、近似调和

第五章 自然色彩设计
第一节 色彩启示
第二节 色彩变调
第三节 色彩归纳
第四节 色彩重构

第六章 色彩配置表现形式
第一节 色彩搭配与感觉
一、淡雅色调
二、含灰色调
……

第七章 色彩构成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第八章 色彩构成与计算机设计制作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适合大一学生使用,高职高专用书

评分

  如果一位医师坚持要用正面攻击的方法,告诉病人他的问题都来源于他的情绪,那么这位医师接下来一定是准备向病人解释他的症状是如何产生的,而情绪又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及他要如何才能制造出更有益的情绪。我们称这一过程为充分型心理疗法(adequate psychotherapy),这也是目前我们所能采用的治疗情绪性疾病最合理的方法。

评分

  也许,像你这样的非医疗人士很难相信这一数据。不过事实上这还只是保守估计。几年前,新西兰(New Zealand)的奥什纳诊所(Ochsner Clinic)就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发现在500名前后来到诊所治疗肠胃疾病的病人中74%的人都患有情绪性疾病。1951年,耶鲁大学门诊医学系(Yale University)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称奥什纳诊所中76%的病人都有情绪性疾病。也就是说,EII病正在流行。

评分

讲得比较细致。有些地方挺好的。

评分

  第二条:医生之所以没告诉你得了什么病,是鉴于这个病奇特的治疗方法。

评分

  换句话说,如果你明天生病了,或者你今天就感到了不适,那么你有50%的可能得的就是情绪性疾病。

评分

一般般。内容很基础,不是色卡类,跟想象中的不一样

评分

什么色彩什么构成

评分

  一个医生,即使从业经验不足也知道,仅仅告诉病人“你没什么大碍;你的问题都是情绪引起的”或“是你神经过敏了”这样的话是绝对没有效的。这些对病人几乎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很有可能会激怒他,迫使他进入防备状态,最后愤愤而去,另谋他就。所以,在充分理解病人的需求(而非他的情况)的基础上,这种诊断更易于病人接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