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影视表演基础》是作者积数十年教学经验传授的一种影视表演入门的基础知识,是给初学表演者学习组织行动,建立信念,寻找人物感觉,走向角色彼岸,搭起的一座方法之桥。
作者简介
刘诗兵,1938年9月生,湖北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顾问。
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从事文艺工作。1957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多年担任表演系主任等职,长期主持表演教学工作。
出版电影研究著作有《影视表演艺术讲课笔记》《电影表演艺术概论》(合著) 《中国电影表演百年史话》,在《电影艺术词典》 (修订版)中担任分科主编及词条撰写人,大型画册《中华影星》 《百年星辰》中任顾问与编委,执行主编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丛书《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电影表演创新集》《银幕形象塑造》《影视表演创作探索》《当代影视表演趋向》等。发表论文《论电影表演及其教学》 《新时期电影表演关学的发展与变迁》等数十篇。
演出的代表作品有:大型话剧《战斗里成长》《英雄刘四虎》《王朝昌》《党的女儿》《烈火红心》《乐观的悲剧》《北大荒人》《新的篇章》《最后一幕》《啊!大森林……》《我、你、他》等。作为导演,曾执导电影、电视剧《端盘子的姑娘》《我、你、他……》《劫持》《马拉松的婚礼》《海边的晚霞》《初升的太阳》《龙凤乡的婚事》等。多次担任电影“华表奖”、 “金鸡奖”、 “表演艺术学会奖”等全国性影视奖项评委。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此书,对无涉表演的人当然很难触及,对于以表演为业的人,这种系统化的教材当是大有益处的。
——电影艺术家、编剧、演员黄宗江
刘教授积半个世纪影视教学经验,深知表演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写了一部论述严谨、重在实践与运用的表演入门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剧评家童道明
我向读者,特别是教授与学习表演艺术的师生及艺术爱好者们推荐本书。它可以说是刘诗兵教授一生教学与学术的系统总结,也可以说是业界对其多年来无私付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回报。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导演谢飞
目录
序一
序二
上编 影视表演基础教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表演艺术的特性和影视表演的特点
第二节 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异同
第三节 做一名合格的影视演员
第二章 表演技巧基础训练
第一节 明确表演艺术的实质——动作
第二节 开展各种训练表演动作的手段
第三节 影视表演语言技巧、形体动作、声乐的综合训练
第四节 观察生活与表演习作
第五节 激发艺术想象进行小品创作
第六节 表演的影像记录与影视小品的创作学习
第三章 角色创作基础训练
第一节 探索形象创造的重要学习阶段
第二节 文学作品片段案头工作程序
第三节 学会行动分析方法——演员走向角色的途径
第四节 变剧作者的文学语言为演员口中说出的话
第五节 再谈组织“这一个”人物的行动与深化规定情境
第六节 在动作中把握表演时空
第七节 镜头介入使表演审美产生微妙的变化
第四章 舞台人物形象排练——完整人物的形象塑造(上)
第一节 话剧排演对影视演员的训练价值
第二节 扎实的案头分析——剧本事件、人物行动、主题思想、最高任务与贯穿动作
第三节 反复强调“练”的学习过程,在行动与感觉中把握人物基调
第四节 在丰富的细节中展现人物性格与表演功力
第五节 言语的处理与舞台言语的风格规范
第六节 表演节奏与舞台表演空间的处理
第七节 性格化及在连续演出过程中的表演再创造
第五章 影视人物形象创作——完整人物的形象塑造(下)
第一节 影视表演创作的最初的案头工作
第二节 表演可塑性和演员对自我在创作中的开拓与再认识
第三节 人物基调的把握与角色外部动作设计
第四节 现实主义表演方法的多元化与多样性
第五节 在影视多元素的有机融合中完成性格化创作
第六节 影视作品处理表演的要素
第七节 电影表演评论与表演审美
第六章 影视表演理论专题研究
下编 影视表演学术研究
第七章 中国电影表演史概述
第八章 关于导演的电影表演观
第九章 影视表演教学研究
第十章 我国表演艺术家的表演个案分析
精彩书摘
戏剧天然地表现为表演形态。但是表演艺术却不为戏剧所独有,特别是在近代。
戏剧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如果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算起,戏剧表演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按戏剧家黄佐临先生所讲,戏剧表演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①戏剧是一种动态造型的艺术。它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空里(剧场),演员以自身的“动作”把剧本中的人物表演给观众看的艺术。也就是说,剧本、演员、剧场(场地)、观众,为戏剧的四要素。其中,演员与观众是戏剧存在的核心基础,没有任何一方就没有戏剧的存在。而演员的表演又是戏剧艺术的核心,是在综合了文学(剧本)、戏剧(导演构思)、美术(布景、灯光、化妆、服装、道具)、音乐(背景音乐与音响)、舞蹈(演出中的形体造型)等其他艺术手段,由演员在舞台上直接传达给观众的。演员是戏剧舞台艺术的中心。
电影是一门仅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艺术。电影表演是摄影机拍摄下来的演员表演的影像,是现代科技发展下的一种影像表演形态。1895年12月28日,法国公开放映了卢米埃尔兄弟的短片《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火车进站》,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尽管表演艺术先于电影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态,但电影表演艺术的出现却是因为有了电影。电影表演艺术依附于电影而存在。因此,我们认识电影表演的发展史时,必然脱离不了对电影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的认识和了解。最初的电影《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火车进站》等只是一种摄影机对生活情景的纯客观记录,出现在银幕上的人物并没有进行有意识的表演,当时的人们更对这种新兴的电影艺术形态感兴趣,卢米埃尔兄弟的作品以现实性与逼真性取得成功。摄影机被称为“活动摄影机”和“重现生活的机器”。但这种表现手法很快就被观众看腻了,十八个月后,乔治·梅里爱首先把戏剧带入电影,他把自己熟悉的舞台艺术中的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机关装置等系统应用到电影中。戏剧发展趋于完美成熟,表演是戏剧构成的主体。由于早期电影是无声的,乔治·梅里爱指导演员效仿舞台剧的做法,让演员用大的形体动作与手势进行表演,同时区别于哑剧表演。随后,乔治·梅里爱又在电影技术上有所创造,在影片中运用了“叠印”、“多次曝光”、“移动摄影”及“场面转换”等技术手段。这就形成了电影逼真性和假定性并存的特性。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虚构的、与《影视表演基础》无关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绘其内容,并且不提及该书本身。 --- 《星际航行与深空探索:理论、技术与未来展望》 导言:人类的宇宙雄心 自古以来,仰望星空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驱动力之一。从最早的观测者到如今的星际旅行设想者,我们对宇宙的求知欲从未停歇。本书《星际航行与深空探索:理论、技术与未来展望》并非一本关于艺术实践的指南,而是一部面向所有对尖端物理学、工程学以及人类未来命运抱有热情的读者所撰写的综合性著作。它深入探讨了实现人类跨越太阳系、甚至抵达其他恒星系统的科学基础、工程挑战和哲学意义。 本书的结构旨在系统地梳理从经典物理学限制到前沿推测性理论的演变历程,并辅以详尽的现有技术分析与未来可行性预测。我们相信,真正的探索始于对现有知识的彻底理解,并勇于挑战那些看似不可能的边界。 第一部分:基础物理学与航行原理的壁垒 本部分聚焦于制约现有航天技术的物理定律,并剖析了突破这些限制所需的理论物理学基础。 第一章:牛顿力学与轨道力学的现实考量 本章首先回顾了经典轨道力学,详细解析了开普勒定律在太阳系内任务规划中的应用。我们将重点分析霍曼转移轨道、引力弹弓效应的精确计算,以及在有限能源约束下,如何最大化有效载荷并最小化燃料消耗。深入探讨了轨道力学在行星际探测器设计中的核心地位,并以“旅行者号”和“卡西尼号”任务为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天体力学进行高效的星际旅行。 第二章:相对论的挑战与机遇 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为高速星际旅行设置了根本性的障碍——光速限制。本章将详尽阐述质量与能量的等效性($E=mc^2$)在推进系统设计中的直接影响。我们将研究如何精确计算近光速飞行中时间膨胀效应,以及这对宇航员生理和任务规划带来的挑战。更重要的是,本章将介绍广义相对论框架下,空间本身的弯曲特性可能为我们提供的“捷径”——曲速驱动(Alcubierre Drive)理论模型的数学结构与理论上的能量需求分析。 第三章:现有推进技术的极限与演进 本章批判性地评估了当前和近期可预见的化学火箭技术的极限。随后,我们将重点转向更具潜力的无工质或低工质推进系统。这包括: 1. 核热推进(NTP):原理、效率提升潜力及其安全部署的工程难题。 2. 核电推进(NEP):离子推力器在高比冲任务中的应用,以及小型化反应堆供能系统的发展瓶颈。 3. 太阳帆与激光推进:通过外部能量源实现持续加速的理论模型,以及光帆材料科学的最新进展。 第二部分:跨越太阳系的工程蓝图 理解了理论基础后,本部分将转向实现深空探索所需的核心工程系统,重点关注生命维持、防护以及长周期任务的可靠性。 第四章:先进的星际推进系统构想 本章是关于超越传统火箭的设想。我们详细分析了两种最具颠覆性的技术路线: 1. 聚变推进系统:D-T反应堆与D-He3反应堆在推力与比冲之间的权衡。聚焦于磁约束聚变(如托卡马克和仿星器)小型化在航天场景下的可行性研究。 2. 反物质推进:理论上最高效的推进方式,但面临着反物质的制备、储存(彭宁陷阱技术)和安全引爆的巨大工程挑战。 第五章:长期任务的生命支持与人工生态系统 任何跨越数十年的星际任务,都要求航天器成为一个近乎封闭的生态系统。本章专注于: 闭环生命支持系统(CELSS):水、氧气、食物的循环再生效率优化,重点分析藻类生物反应器和高效废物回收技术。 辐射防护:深空环境中的银河宇宙射线(GCRs)和太阳粒子事件(SPEs)的威胁评估。探讨主动屏蔽(如等离子体场)与被动屏蔽(先进复合材料)的有效性对比。 第六章:导航、通信与自主决策 在光速限制下,传统的地球控制模式变得不可行。本章探讨了星际通信的延迟问题,以及对完全自主系统的需求: 1. 星际通信技术:大功率激光通信阵列(激光束的指向精度要求)和量子纠缠理论在未来通信中的潜在作用(仅限于信息理论基础,不涉及超光速通信的违反物理定律部分)。 2. 自主导航与避障:利用脉冲星(Pulsar)作为宇宙定位信标的“星光导航”系统,以及集成式人工智能(AI)在实时故障诊断和航线修正中的角色。 第三部分:系外行星宜居性与未来探索前沿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银河系深处,探讨系外行星的发现、宜居性评估以及人类文明向外扩张的可能性。 第七章:系外行星的搜寻与特征分析 本章概述了开普勒、TESS等任务的成就,并详细介绍了下一代观测工具,如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及其后继者。重点分析: 凌日法与径向速度法:技术的局限性与数据反演的复杂性。 生物信号(Biosignatures)的识别:大气中水蒸气、氧气、甲烷等分子组合对判断生命存在的重要性与伪阳性风险。 第八章:宜居带的扩展与“第二地球”的定义 传统的宜居带概念(Goldilocks Zone)正在被拓宽。本章探讨了围绕红矮星运行的行星、流浪行星(Rogue Planets)以及系外卫星的潜在宜居性。引入了行星气候模型,分析了地质活动、磁场强度和恒星活动对维持液态水和稳定气候的关键作用。 第九章:星际任务的未来形态与人类命运 本书的收官部分,探讨了实现星际旅行的几种宏大设想,它们代表着人类工程和生存哲学的终极考量: 1. 星际探测器时代:如突破摄星计划(Breakthrough Starshot)所设想的微型探测器阵列,利用激光帆在数十年内抵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星。 2. 世代飞船(Generation Ships):探讨船体内部生态平衡的社会学、伦理学与工程学问题,即如何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维持社会稳定数百年。 3. 休眠与冷冻技术:对低温生理学和人工冬眠(Torpor)技术的科学现状评估,以及恢复机制的挑战。 结语:超越地平线的承诺 《星际航行与深空探索》旨在激发读者对科学边界的敬畏与探索欲。星际航行的实现,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宇宙中寻求长期生存的必然选择。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与技术路线图,期望能为下一代科学家、工程师和梦想家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宇宙辽阔,而我们对它的认识才刚刚开始。 --- 本书特点: 详尽的数学模型推导、严谨的工程可行性分析、对推测性理论的客观评估、丰富的历史任务案例剖析。全书配有大量图表和专业术语解析,是深空探索领域的必备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