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论颂讲记

中观论颂讲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释印顺 著
图书标签:
  • 中观论
  • 中观学派
  • 佛教哲学
  • 宗喀巴
  • 颂讲记
  • 无著
  • 月称
  • 印度哲学
  • 般若学
  • 空性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8565
版次:1
商品编码:1063988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6
字数:25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观论颂讲记》系统、全面的介绍了印顺法师的佛学研究成果和思想,受到学术界、佛教界和广泛欢迎。
  《中观论颂讲记》中是正确真宾,离颠倒戏论而不落空有的二边。观体是智慧,观用是观察、体悟。以智慧去观察一切诸法的真实,不观有无颠倒的〔知诸法实相慧〕名为中观。

作者简介

  释印顺(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著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著名佛学院。
  印顺法师博通三藏,造诣精深,一生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作品四十余种,计八百万言,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等,其学术水准备受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因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一书的创见而特别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在介绍和弘扬印度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

目录

悬论
一《中论》作者、释者与译者
一作者
二释者
三译者
二略释中观
一直说
二遮显
三《中论》之特色
一有空无碍
二大小并畅
三立破善巧
四《中论》在中国
五《中论》之组织
正释
观因缘品第一
甲一标宗
甲二显义
乙一总观
丙一观集无生
丁一观四门不生
丁二观四缘不生
戊一立
戊二破
己一审定
己二别破
庚一观四缘不成
辛一观因缘不成
辛二观次第缘不成
辛三观缘缘不成
辛四观增上缘不成
庚二观缘生不成
丁三观一切不成
观去来品第二
丙二观灭不去
丁一三时门
戊一观去不成
己一观三时无有去
庚一总破三时去
庚二别破去时去
辛一立去时去
……

前言/序言


《中观论颂讲记》:一条探寻实相的智慧之路 自古以来,人类便在对存在的追问中,不断探索生命的意义与宇宙的真相。在这漫长而深邃的思索旅程中,佛陀的教法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迷途的心灵。而在佛法的宝库中,《中观论颂》以其精妙的逻辑、深刻的洞察,成为探究实相的一部煌煌巨著。本书《中观论颂讲记》并非是对原著的简单复述,更不是学术界的枯燥考据,它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一次生命的体验,一次对“空性”智慧的细致疏解与生活化阐释,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文字的迷雾,直接触碰那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究竟实相。 《中观论颂》乃是伟大的龙树菩萨所著,其核心在于“中道”思想,破除对“有”与“无”、“生”与“灭”、“常”与“断”等一切二元对立的执着。世间万物,众生之所以痛苦,皆因执着于实有的概念,以为事物独立存在,具有自性。这种执着,如同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扭曲了事物的本来面貌。《中观论颂》正是要通过精密的推理,揭示一切法的“无自性”,即一切现象皆是因缘和合而生,其本身并不独立、不自存,如同水中月,镜中影,绚烂却非实有。 《中观论颂讲记》正是沿着龙树菩萨的足迹,逐字逐句,层层剖析。它首先从《中观论颂》开篇的“稽首礼敬彼能说一切法,自性空,一切善法,故我今当说。”开始,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为何要礼敬一切法空性,以及这“一切善法”的真正含义。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开场白,而是整个论典思想的纲领。讲记中会详细阐述,为何“自性空”是理解一切佛法,乃至一切智慧的基石。如果没有对“空性”的透彻理解,我们对“有”的执着,对“无”的否定,都将成为阻碍我们证悟实相的障碍。 本书将重点解析《中观论颂》中关于“缘起性空”的论证。龙树菩萨以其无与伦比的辩才,对“生”、“住”、“灭”、“常”、“断”、“一”、“异”、“来”、“去”等一系列基本概念进行了彻底的解构。讲记会详细梳理这些论证过程,例如,关于“生”的论证,它并非否定现象的生起,而是要破除“实有”的生。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事物生起,是因为有种种因缘条件凑合。一旦因缘散灭,事物便会消失。这恰恰说明了它的无自性,它的“空”。讲记将引导读者思考,我们对“我”的执着,对“他”的执着,对“世界”的执着,是否也基于同样的“实有”错觉? 《中观论颂讲记》并非止步于概念的辨析,它更着力于将这种深刻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书中会用大量贴近生活的例子,来阐释“空性”的含义。例如,我们对金钱的执着,对名誉的追求,对关系的依恋,这些在我们看来如此真实和重要,但从“空性”的角度来看,它们不过是因缘和合的暂时显现。当因缘改变时,这些所谓的“拥有”或“失去”,都将随之而变。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能减少不必要的烦恼,以更平和、更自在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伏。 本书还会深入探讨“空性”与“慈悲”的关系。很多人误解“空性”是虚无主义,是消极避世。恰恰相反,《中观论颂》所揭示的“空性”,是真正慈悲的源泉。因为认识到一切众生与我一样,同样执着于虚妄的实有,同样在无尽的轮回中受苦,我们的慈悲心自然会油然而生。讲记会详细解释,正是因为一切法无自性,所以才有可能改变;正是因为众生并非固定不变的实体,才有可能解脱。这种洞察,会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一切生命的关怀与责任。 《中观论颂讲记》并非高高在上的哲学著作,它更像是一位慈爱的师长,用耐心与爱,引领我们在智慧的道路上前行。讲记会避免使用过于艰涩的术语,即使遇到,也会提供清晰易懂的解释。它会鼓励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不断地反思和实践。书中会提供一些引导性的练习,帮助读者在禅修、念佛、乃至日常生活中,去体会“空性”的妙用。例如,在面对冲突时,尝试去观察“愤怒”这个情绪,它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去?它是否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 本书还会特别关注《中观论颂》中关于“破邪显正”的部分。龙树菩萨对于当时盛行的各种外道邪说,如断见、常见、一见、异见等,都进行了严厉的驳斥。讲记会以历史的视角,呈现这些驳斥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辨别真正的佛法,避免误入歧途。同时,它也会强调,《中观论颂》并非是“批判”的工具,而是“开示”的智慧。它的目的,是为了破除我们内心的迷惑,而不是攻击他人。 最终,《中观论颂讲记》的目标是帮助读者认识到,一切法的“空性”并非虚无,而是“假有”的真实内涵。这种“假有”,是指事物虽然不实有,但却依因缘而显现,并能发生作用。例如,我们看到一张桌子,它不是一个独立实有的实体,但它确实可以用来放置物品,可以遮风挡雨。这种“假有”,是世俗谛的范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依赖的现实。而“空性”,则是胜义谛的实相。理解了“空性”与“假有”的辨证统一,我们才能既不执着于虚妄,又能圆满地处理世间事务,达到“无所得而无不所得”的智慧境界。 本书将以一种平实、真诚的态度,邀请每一个渴望了解实相、寻求生命究竟安乐的读者,踏上这条充满智慧的探索之旅。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你人生路上的一位忠实伴侣,将陪伴你一步步走向开阔、自在、圆满的生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比较沉稳的墨绿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显得既古典又雅致,很有质感。摸上去,纸张的触感非常细腻,那种微哑的光泽感,让阅读体验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了,字号适中,行距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太大的疲劳。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装订非常牢固,无论是平摊还是折叠,都不会有散页的担忧,看得出作者或出版社在制作细节上是下了真功夫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它承载的厚重感,光是翻阅它,就仿佛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这种对实体书制作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人更加珍惜这份阅读的仪式感。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佛教哲学中的逻辑思辨和辩证方法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似乎触及了那个深邃的领域。从序言的寥寥数语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阐述其对经典文本的理解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严谨性。那种对概念边界的不断试探和对传统论述的细致梳理,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那种简单迎合大众的浅尝辄止,而是真正深入到核心义理的挖掘,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去跟上作者的思路。读到一些关于“空性”的探讨时,那种层层剥笋般的推演过程,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场精妙的思维迷宫中,每一步的逻辑推导都显得无懈可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事物本质认知的维度。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或许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一种更加审视和内在化的方式。它仿佛提供了一副特殊的“眼镜”,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具穿透力的眼光去观察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对于“存在”和“非存在”的二元对立认知,可能仅仅是认知的一种惯性,而非绝对的事实。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会了我如何更有效地去提问,如何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预设。这种思维方式的重塑,远比记住书中的任何一个具体论点要宝贵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历经沉淀后的禅意。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运用比喻和类比来阐释那些极其抽象的哲学概念,使得原本高高在上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当他描述某种心识运作状态时,用到了一个关于“水流与镜子”的生动场景,一下子就让人领会到了那种流变不居却又清晰映照万物的特性。这种文笔的张力,既保持了学术的深度,又兼顾了阅读的流畅性,读起来既有教益,又不乏趣味性,实在难得。我发现自己不止一次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富有韵味的长句,感受文字背后的深层意涵。

评分

作为一位对传统文化有持续关注的爱好者,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引用和注释上的考究程度。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术语的出处追溯得非常清晰,甚至标注了不同学派对此词汇的细微差异解读。这表明作者在构建自己的论述体系时,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扎实和广博的文献基础之上的,而不是空泛地进行个人发挥。这种对“出处”的尊重和严谨的态度,为读者建立起了一座通往更深层研究的桥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份详细的索引,指引着我对相关主题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探索,让人相信作者的每一句话都有其坚实的根基。

评分

“她善于给人忠告,”韦斯利对他说,“但是她自己却不能遵循它。”这时,他们两人的目光同时穿过隔音玻璃落到一个胖男人身上。他用铅笔的橡皮头擦着光亮而又布满斑点的秃顶,唇上叼着一支没有过滤嘴的卷烟,他正在电话里苛责对方。

评分

还没看完,有些深度。内容不错,就是书有点脏。

评分

见不到龙树中论一书,能读此书也不错

评分

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依分别的自性说为“依他起性”(相对真实);依分别的境说为“遍计所执性”(妄想);又依空性说为“圆成实性”(绝对真实)。法相宗继承此说,且结合唯识说,以为三性也不离识,谓诸识生起之时,现似见分与相分两分是依他;意识从而周遍计度,执为“能”、“所”二取,则是遍计所执。

评分

评分

父亲向他走来,这时韦斯利正在阁楼顶上的橼子下拨弄这台收音机,收音机发出难听的呜呜声。“不要浪费你的时间了。”

评分

书很好,没什么问题。支持京东!

评分

拜读释印顺大师书籍,论点见地,堪称唐玄装后第一人

评分

讲得严谨,不愧是大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