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瀝青路麵在使用一定時間後,其整體性能將不能滿足路用要求,但作為路用材料仍有很高的利用價值。通過路麵再生,可以使其重新滿足路用性能要求,既可節省大量材料資源和資金,也可避免環境汙染,實現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和可持續發展。
發達國傢瀝青路麵再生利用率很高,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曾經不同程度地利用過舊瀝青混閤料修路,但一般隻用於輕交通路麵、路麵墊層和非機動車道等。近年來,為適應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瀝青路麵再生技術在我國公路建設和養護中逐步推廣應用。
為進一步規範瀝青路麵再生應用技術,保證瀝青路麵再生工程質量,交通部下達瞭《公路瀝青路麵再生技術規範》的編製任務(交公路發[2006]439號),由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擔任主編單位,具體負責本規範的編製工作。
本規範是在藉鑒和總結國內外相關應用經驗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編寫而成,分9章、6個附錄。主要內容包括再生混閤料用材料技術要求,舊瀝青路麵材料的迴收處理及試驗要求,再生混閤料設計及技術要求,各種再生方法的施工工藝及質量控製、驗收標準,相關試驗方法等等。
內頁插圖
目錄
1 總則
2 術語、符號
2.1 術語
2.2 符號及代號
3 原路麵調查及分析
3.1 一般規定
3.2 原路麵曆史信息調查與分析
3.3 原路麵狀況調查與評價
3.4 交通量調查
3.5 技術經濟性分析
4 材料
4.1 一般規定
4.2 道路石油瀝青
4.3 乳化瀝青
4.4 泡沫瀝青
4.5 瀝青再生劑
4.6 集料
4.7 水泥、石灰、礦粉
4.8 水
4.9 迴收瀝青路麵材料(RAP)
5 再生混閤料設計
5.1 一般規定
5.2 廠拌熱再生混閤料設計
5.3 就地熱再生混閤料設計
5.4 乳化瀝青冷再生混閤料設計
5.5 泡沫瀝青冷再生混閤料設計
5.6 無機結閤料穩定冷再生混閤料設計
6 瀝青路麵廠拌熱再生
6.1 一般規定
6.2 迴收瀝青路麵材料(RAP)的迴收
6.3 迴收瀝青路麵材料(RAP)的預處理與堆放
6.4 混閤料拌製
6.5 攤鋪和壓實
6.6 養生和開放交通
6.7 施工質量管理
6.8 檢查驗收
7 瀝青路麵就地熱再生
7.1 一般規定
7.2 施工準備
7.3 再生
7.4 攤鋪
7.5 壓實
7.6 開放交通
7.7 施工質量管理
7.8 檢查驗收
8 瀝青路麵廠拌冷再生
8.1 一般規定
8.2 迴收瀝青路麵材料(RAP)的迴收、預處理和堆放
8.3 混閤料拌製
8.4 施工準備
8.5 攤鋪
8.6 壓實
8.7 養生及開放交通
8.8 施工質量管理
8.9 檢查驗收
9 瀝青路麵就地冷再生
9.1 一般規定
9.2 施工準備
9.3 再生
9.4 攤鋪
9.5 壓實
9.6 養生及開放交通
9.7 施工質量管理
9.8 檢查驗收
附錄A 迴收瀝青路麵材料(RAP)取樣與試驗分析
附錄B 廠拌熱再生混閤料配閤比設計方法
附錄C 就地熱再生混閤料配閤比設計方法
附錄D 乳化瀝青(泡沫瀝青)冷再生混閤料配閤比設計方法
附錄E 泡沫瀝青發泡試驗
附錄F 再生混閤料設計參數參考值
本規範用詞說明
附件 《公路瀝青路麵再生技術規範》(JTG F41-2008)條文說明
1 總則
2 術語、符號
3 原路麵調查及分析
4 材料
5 再生混閤料設計
6 瀝青路麵廠拌熱再生
7 瀝青路麵就地熱再生
8 瀝青路麵廠拌冷再生
9 瀝青路麵就地冷再生
附錄A 迴收瀝青路麵材料(RAP)取樣與試驗分析
附錄B 廠拌熱再生混閤料配閤比設計方法
附錄C 就地熱再生混閤料配閤比設計方法
附錄D 乳化瀝青(泡沫瀝青)冷再生混閤料配閤比設計方法
精彩書摘
2 術語、符號
2.1 術語
2.1.1 迴收瀝青路麵材料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RAP)
采用銑刨、開挖等方式從瀝青路麵上獲得的舊路麵材料。
2.1.2 瀝青路麵再生asphalt pavement recycling
采用專用機械設備對舊瀝青路麵或者迴收瀝青路麵材料(RAP)進行處理,並摻加一定比例的新集料、新瀝青、再生劑(必要時)等形成路麵結構層的技術。按照再生混閤料拌製和施工溫度的不同,瀝青路麵再生可以分為熱再生和冷再生;按照施工場閤和工藝的不同,瀝青路麵再生可以分為廠拌再生和就地再生。
2.1.3 廠拌熱再生central plant hot recycling
將迴收瀝青路麵材料(RAP)運至瀝青拌和廠(場、站),經破碎、篩分,以一定的比例與新集料、新瀝青、再生劑(必要時)等拌製成熱拌再生混閤料鋪築路麵的技術。
2.1.4 就地熱再生hot in—place recycling
采用專用的就地熱再生設備,對瀝青路麵進行加熱、銑刨,就地摻入一定數量的新瀝青、新瀝青混閤料、再生劑等,經熱態拌和、攤鋪、碾壓等工序,一次性實現對錶麵一定深度範圍內的舊瀝青混凝土路麵再生的技術。它可以分為復拌再生、加鋪再生兩種。
1 復拌再生(remixing):將舊瀝青路麵加熱、銑刨,就地摻加一定數量的再生劑、新瀝青、新瀝青混閤料,經熱態拌和、攤鋪、壓實成型。摻加的新瀝青混閤料比例一般控製在30%以內。
2 加鋪再生(repaving):將舊瀝青路麵加熱、銑刨,就地摻加一定數量的新瀝青混閤料、再生劑,拌和形成再生混閤料,利用再生復拌機的第一熨平闆攤鋪再生混閤料,利用再生復拌機的第二熨平闆同時將新瀝青混閤料攤鋪於再生混閤料之上,兩層一起壓實成型。
2.1.5 廠拌冷再生central plant cold recycling
將迴收瀝青路麵材料(RAP)運至拌和廠(場、站),經破碎、篩分,以一定的比例與新集料、瀝青類再生結閤料、活性填料(水泥、石灰等)、水進行常溫拌和,常溫鋪築形成路麵結構層的瀝青路麵再生技術。
……
道路工程領域其他重要技術標準與專著導讀 本導讀旨在嚮關注道路工程,尤其是瀝青路麵技術,但希望瞭解除《公路瀝青路麵再生技術規範》(JTG F41-2008)之外的其他關鍵技術標準、設計手冊、施工工藝以及前沿研究專著的讀者,提供一份詳盡的參考指南。我們將聚焦於與路麵結構、材料、設計、施工及質量控製相關的其他核心技術文件。 --- 一、 瀝青混閤料設計與性能評價體係 瀝青混閤料是路麵的核心組成部分,其設計方法和性能評價直接決定瞭路麵的使用壽命和承載能力。 1. 《公路瀝青路麵設計規範》(JTG D50-2018) 作為中國公路工程領域的基石性設計標準,JTG D50-2018 確立瞭瀝青混凝土路麵和水泥混凝土路麵的基本設計理論、結構層設計方法、荷載計算、材料標準以及環境影響參數取值。 核心內容聚焦: 本規範詳細闡述瞭基於可靠性分析的半柔性路麵設計方法,包括交通荷載的等效軸次計算、結構層厚度確定、抗拉強度與抗壓強度的設計取值。它詳細規定瞭瀝青層、粘結層、基層及底基層的設計要求,並涵蓋瞭在不同氣候區和交通量等級下的設計調整係數。 與再生技術的關係差異: JTG D50-2018 側重於新建路麵結構的設計與整體受力分析,其材料參數多基於傳統的新製瀝青混閤料性能指標。而 JTG F41-2008 關注的是特定材料——再生混閤料——的配閤比設計、加熱工藝和性能檢驗,屬於材料應用層麵的細則。 2. 《公路工程瀝青及瀝青混閤料試驗規程》(JTG E20-2011/T 0301-2011) 該規程是進行所有瀝青材料及瀝青混閤料性能測試的“操作手冊”,是所有路麵施工和質量控製的依據。 核心內容聚焦: 規程係統規定瞭瀝青粘度、針入度、軟化點、延度、殘留溶劑含量等基礎指標的測定方法;詳細描述瞭馬歇爾試驗、車轍試驗(恒溫與動態)、無側限抗壓試驗、油石比測定、混閤料馬歇爾密度等關鍵性能指標的試驗流程、儀器規格和結果判定標準。 再生混閤料的銜接: 雖然 JTG F41-2008 對再生混閤料的性能指標有特定要求,但具體到如何執行這些指標的檢測,仍需嚴格遵循 JTG E20-2011/T 中規定的試驗步驟和儀器精度,尤其是在評估再生料與新集料、新瀝青的適配性時。 --- 二、 瀝青路麵施工技術與質量控製專著 離開瞭精確的施工工藝,再好的設計和材料標準也無法保證路麵的實際質量。以下書籍側重於現場操作和質量控製。 3. 《公路瀝青路麵施工技術規範》(JTG F40-2017) 這是指導瀝青路麵現場施工的權威性文件,涵蓋瞭從路基處理到麵層攤鋪、壓實、養護的全過程技術要求。 核心內容聚焦: 詳細規定瞭瀝青混閤料的運輸溫度控製、攤鋪機的速度與鬆鋪係數控製、碾壓順序(初壓、復壓、終壓)的寬度與遍數要求,以及各種氣候條件下(如低溫、高濕)的施工應對措施。它還對混閤料的空隙率、壓實度、平整度等現場質量控製指標提齣瞭明確的允許偏差範圍。 與再生技術的交叉點: JTG F40-2017 規定瞭熱再生混閤料的最小作業溫度窗口,以及在處理冷包法再生料時對加熱設備的要求。雖然再生技術有其特殊性,但其攤鋪和碾壓的力學過程控製,必須服從 JTG F40-2017 的通用要求。 4. 《公路路麵基層與底基層施工技術指南》 側重於瀝青麵層之下的支撐結構——基層和底基層的施工,這對防止早期破壞至關重要。 核心內容聚焦: 涵蓋瞭水泥穩定碎石、石灰粉煤灰穩定碎石、級配碎石等不同類型基層材料的配閤比驗證、拌閤質量控製、攤鋪厚度控製、養生過程的濕度和溫度管理。重點在於如何確保基層在承受上部荷載和瀝青層的應力前達到設計強度。 差異性體現: 此指南專注於無機結閤料或非粘結層,與 JTG F41-2008 主要涉及的有機結閤料(瀝青)體係有顯著的區彆,但它們共同構成瞭完整的路麵結構體係。 --- 三、 材料學前沿與特殊處理技術 隨著材料科學的發展,對瀝青路麵材料的深入研究和特殊處理方法成為研究熱點。 5. 《改性瀝青及其應用技術》係列專著(例如,麵嚮聚閤物改性瀝青的研究書籍) 此類專著深入探討瞭為提高瀝青的抗車轍和抗低溫開裂性能而引入的改性劑(如 SBS、SBR、橡膠粉等)的作用機理、改性工藝及成品性能的錶徵。 核心內容聚焦: 詳細分析瞭高分子聚閤物在瀝青中的溶解、溶脹和網絡形成過程,解釋瞭如何通過動態剪切流變儀(DSR)等先進設備評估改性瀝青的粘彈性行為。同時,對添加再生橡膠粉(如廢舊輪胎橡膠)對瀝青性能的影響、改性橡膠瀝青的混閤料設計和施工特點進行瞭深入的案例分析。 與再生技術的聯係與區彆: 雖然 JTG F41-2008 允許在再生混閤料中使用改性瀝青來彌補再生瀝青性能的衰減,但這些專著提供的知識是理論基礎和深化應用。它們解釋瞭“為什麼”改性有效,以及如何根據性能需求精確選擇改性劑的種類和用量,這是技術規範所不提供的理論深度。 6. 《溫拌瀝青混閤料技術研究與應用》 溫拌瀝青(Warm Mix Asphalt, WMA)技術是近年來為降低生産能耗和減少施工煙氣排放而大力推廣的技術,其技術規範與熱拌技術體係並存。 核心內容聚焦: 闡述瞭各類溫拌添加劑(如蠟類、有機添加劑、發泡技術)的作用機理,它們如何在不顯著增加生産溫度的情況下,降低混閤料的粘度,從而實現良好的攤鋪和壓實。內容包括溫拌混閤料的配閤比調整、與傳統熱拌料的性能對比,以及現場質量控製的特定要求。 範疇的劃分: 溫拌技術是一個獨立於傳統熱拌工藝的技術分支,雖然兩者都使用瀝青,但其生産流程、溫度控製和能耗標準完全不同。JTG F41-2008 主要關注再生技術下的溫度控製,而溫拌技術則關注節能減排下的溫度控製。 --- 結論 讀者若想全麵掌握道路工程技術,除瞭熟練運用 JTG F41-2008 掌握瀝青路麵再生技術的具體實施細節外,還必須深入理解JTG D50-2018 提供的結構設計邏輯,掌握JTG E20-2011/T 規定的材料性能測試方法,並嚴格遵循JTG F40-2017 的現場施工規範。這些標準和專著共同構成瞭我國公路工程設計、材料與施工的完整技術框架,缺一不可。它們提供瞭從宏觀設計到微觀材料性能,再到現場操作的全麵技術指導,但各有側重,並非互相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