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关于中国石窟的丛书,我陆陆续续地收藏了好几年,每一本都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探险。我记得第一次翻开《敦煌莫高窟》那一卷时,那种震撼至今难忘,那些飞天的神韵、壁画的色彩斑斓,简直让人沉醉。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与那些古老的匠人对话,感受他们信仰的力量和艺术的精湛。每当我打开其中一册,总会花上几个小时,细细品味那些繁复的图案、精妙的造像,仿佛能闻到千年风沙的味道。尤其是那些对绘画技法和泥塑工艺的详尽分析,对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石窟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让每一次触摸都成为一种享受。可以说,它们不仅仅是图录,更是对中华文化瑰宝的珍视与致敬。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套书的初衷,更多是出于对古代建筑和雕塑艺术的好奇心。我是一个建筑爱好者,对那些依山而凿、气势恢宏的洞窟结构非常着迷。这一册的侧重点虽然我还不清楚,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类书籍的价值在于它们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视觉资料。那些全景照片,将整个洞窟的空间感和尺度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古人的规划能力和工程技术。我常常会盯着那些被光线照亮的佛像的特写看很久,研究它们的衣褶处理和面部表情,那些微妙的转折和光影变化,蕴含着极其复杂的雕塑语言。如果能配上一些工程力学的分析图就更好了,但现有资料的详尽程度已经非常令人满意了,绝对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镇馆之宝”。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这套关于中国佛教石窟的图册系列中的一本,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早期佛教艺术的演变脉络,但这一册的视角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我尤其欣赏它在文物保护和考古发现方面的记录,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细节的执着,让这些遥远的艺术品显得触手可及。书中的文字部分,叙述流畅,并非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腔调,而是充满了对艺术史的洞察力。比如,它对于不同时期造像风格的对比分析,非常到位,能清晰地看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审美观念的微妙差异。对于想要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宗教艺术的朋友来说,这套书的体系性和广博性是毋庸置疑的。我甚至根据书中的线索,去查找了一些更早期的印度犍陀罗艺术资料进行对照研究,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评分我的工作需要经常接触到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因此对于出版物的质量要求很高。这套石窟丛书,在我的认知里,是国内同类出版物中的翘楚。首先,它的色彩还原度极高,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很多壁画的颜色随着时间流逝已经非常黯淡,但通过先进的扫描和印刷技术,书中的图像依然能呈现出惊人的饱和度和层次感。其次,它对历史背景的梳理也很有帮助,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佛像,还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贸易路线甚至是教义的传播来解读艺术的产生动机,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非常高明。每一次阅读,我都会发现新的细节,比如某段文字中提到的某个不为人知的供养人信息,都值得深入挖掘,这为我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图像和文字基础。
评分我是一个相对感性的读者,看艺术书籍更注重“感觉”和“氛围”。这套书的排版设计非常大气,留白得当,不会让厚重的历史信息压得人喘不过气。我最喜欢的翻阅方式是随意翻到其中一页,让一幅宏大的壁画或者一尊庄严的佛像“抓住”我的目光。它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让人瞬间从现代的喧嚣中抽离出来,进入一种宁静而肃穆的境界。那些深刻的阴影,那些略带残缺却更显沧桑的笔触,都在诉说着时间的重量。我经常会想象,在那些幽暗的洞窟中,手持油灯的僧侣是如何一笔一画地勾勒出这些永恒的形象的。对于寻求心灵慰藉或对古代精神世界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套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沉浸式的精神体验。
评分据考证,中国古代有名的高僧——鸩摩罗什就出生在这里。他的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他7岁出家,9岁跟随母亲到了北天竺,在名僧盘土多达多处学习佛经。12岁时,同母亲一起返回龟兹。龟兹王听说他回来了,亲自远迎,并专门为他造了金狮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并请他升座说法。西域各国国王一见他升座,都在他的座侧听讲。[2]
评分不错哦,呵呵呵呵呵呵呵!
评分克孜尔石窟
评分这是一套值得收藏的丛书,印刷精美,内容详实。收着以后慢慢看
评分节日期间,各佛寺都用珍宝锦绮把佛像装饰起来,然后载到彩车上,在城内街道上缓缓而行。上自国王、王后、贵胄、大臣,下至庶民百姓,都脱掉帽子,穿上新衣,赤着双脚,手拿鲜花出门迎接佛像。待佛像驾临,人人顶礼膜拜,个个焚香散花,仪式极为隆重。[2]
评分窟118、92、77、47、48、117窟,多为方形窟。后期有大像窟(47窟是最大的),指中心礼拜窟特别高大的石窟,这类石窟的前室都凿出露天大佛像,为仿巴米扬大佛像窟的式样开凿而成,此窟分为前后室,左右两壁各凿出的五排方孔,应为木窟檐的痕迹,从正前壁残存的大圆孔石台的大立佛像站立的情况来看,这里曾有一个高16米左右的大立佛,这在龟兹地区可算是最大最高的佛像了,后室,大约原台上塑有的涅槃佛,只是可惜被毁坏了。用简单的粗线条勾勒出轮廓,再在残廊内大笔涂抹,此壁画风格可用“用笔粗犷,色彩明快,人物简单古朴而又不失神彩”来形容,单从画风上大家也可以看出它的建造是比较早的,此窟作用一般是用来观佛礼佛的。还有禅定及天宫伎乐图等,以佛传故事为主,反映小乘佛教思想为主,犍陀螺艺术风格较为明显。
评分截止2001年5月,克孜尔石窟已编号的有236个,按自然区域分为谷东区、谷西区、谷内区、后山区,绵延约3公里,根据相关艺术测定则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3]
评分努力希望把这套书凑齐,质量不错,快递也及时,总体不错
评分伟大的中国文化,我骄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