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应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金海 等 著
图书标签:
  •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 气候变化
  • 大气环流
  • 数值模拟
  • 天气预报
  • 气候预测
  • 热带气旋
  • 区域气候
  • 环境科学
  • 大气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46883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589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应用》利用最新资料和模式试验,揭示了亚洲季风爆发阶段副热带高压(副高)演变特征,特别是在孟加拉湾东部至中南半岛西部(BOB)季风爆发后的副高演变及东撤机理;定义了西太平洋副高东西向偏移指数,阐述其年际和季节内变化规律;提出了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新概念,揭示了副高双脊线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和影响因子,讨论了双脊线过程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最后针对副高数值预报误差修正和副高动力一统计优化问题,提出了支持向量机、卡尔曼滤波和遗传算法交叉互补的副高预报方法和技术途径,以及从观测资料时间序列中反演副高动力预报模型的新思路。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应用》以副高研究成果的应用为目标,着眼于副高与季风的联系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可供气象业务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大气科学研究工作者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与变动影响因子
1.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结构
1.3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北跳机制和进退分析
1.4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天气的关系
1.5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现象的发现

第2章 季风爆发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演变
2.1 资料和模式介绍
2.2 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的诊断研究
2.3 亚洲季风爆发的数值模拟
2.4 敏感性数值试验
2.5 结论和讨论

第3章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和季节内变化
3.1 引言
3.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一西向偏移指数的定义
3.3 全球变暖引起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虚假变化趋势
3.4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一西向偏移的年际变化
3.5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内变化
3.6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第4章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概念及其天气气候学意义
4.1 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概念
4.2 双脊线现象的普遍性
4.3 双脊线的天气气候学意义

第5章 气候平均场中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与季风槽准10天振荡
5.1 引言
5.2 资料与方法
5.3 气候平均场中的双脊线过程
5.4 季风槽的准10天振荡
5.5 季风槽准10天振荡机制讨论
5.6 结果和讨论

第6章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结构特征及其建立过程
6.1 引言
6.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的气候统计特征
6.3 历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建立过程归类
6.4 东亚季风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形成
6.5 结果和讨论

第7章 南海夏季风低频振荡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西太平洋副高双脊线形成的影响
7.1 引言
7.2 资料和方法
7.3 3/6模态南海夏季风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西太平洋副高双脊线过程形成的影响
7.4 1/2模态南海夏季风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西太平洋副高双脊线过程形成的影响
7.5 双模态南海夏季风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西太平洋副高双脊线过程形成的影响
7.6 结果和讨论

第8章 一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的可能机制
8.1 引言
8.2 资料与方法
8.3 “南生南存型”西太平洋副高双脊线过程环流演变特征
8.4 东风波与西太平洋副高的相互作用
8.5 结果和讨论

第9章 副热带高压的数值预报误差修正与预报优化
9.1 引言
9.2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副高数值预报误差修正
9.3 支持向量机与卡尔曼滤波集合的副高数值预报优化
9.4 EOF分解与卡尔曼滤波结合的副高数值预报误差修正
9.5 基于遗传优化与动力模型反演的副高中长期预报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的出现,研究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亚洲季风爆发经历三个连续的阶段:首先在孟加拉湾,然后在南海,最后是印度半岛。季风爆发期间环流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季风爆发前,副高脊面随高度向南倾,爆发后北倾。孟加拉湾季风和南海季风的爆发都伴随着低层低压的发展和副高的东撤。本章基于对1998年个例的分析,认识季风爆发过程的物理机理,特别利用模式考查了孟加拉湾季风气旋的深对流与南海季风爆发之间的物理联系。
结果表明,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后不久,该地区的副高脊面向北倾斜,但在南海上空仍是南倾。因此在低层气旋控制了孟加拉湾地区,而反气旋控制着南海;深对流在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上发展起来。与之有关的凝结加热对大气环流有着重要的影响:
(1)使低层局地的南风变得更为强烈,导致其西边的气旋和东边的反气旋增强。这一增强的南风和西南风平流输送更多的水汽到增强的反气旋的北部,并使中国南部沿海西风和湿度增加。
(2)孟加拉湾地区的深对流产生了非对称的罗斯贝波,该波列以东部上升西部下沉为特征。沿中国南部沿海,这一上升运动与增湿了的空气一起有助于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的释放。
(3)孟加拉湾地区的深对流还产生了非对称的罗斯贝波波列,其反气旋相位位于中南半岛北部和中国西南部,其第2个气旋位于中国东部。该气旋西风因而加强了南海上空反气旋的西风。另一方面,这一强迫出的反气旋东部的北风和西北风将中纬度的冷空气带到增湿了的中国南部沿海,因而也对CAPE的释放起作用。

前言/序言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中国天气和气候的关键环流和天气系统之一,也是东亚季风系统的一个主要成员。长期以来,中国气象学家对副热带高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大大推进了中国天气和气候预测业务的发展。陶诗言和黄士松先生是我国最早比较系统研究副热带高压天气动力学和气候学的前辈气象学家,他们的成果为后来的研究和业务预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一大批富有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专家也为副热带高压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期以来,副热带高压活动规律和变化是我国广大预报员在预报东亚季风的季节演变、雨带分布和旱涝事件的发生与持续所依据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另一方面,不少天气气候事件预报失败的个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对副热带高压活动认识不足。基于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曾多次立项支持副热带高压的研究,在吴国雄院士和丑纪范院士的主持下,取得了多方面重要的成果,尤其在副热带高压动力学方面。这些成果使我国副热带高压的研究大大深入了一步。
好的,下面是一本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应用》主题完全不同的图书简介,专注于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并力求细节丰富,文笔自然。 --- 图书简介: 《古城遗迹下的秘密:罗马不朽城邦的社会经济结构演变》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出版社名] 出版日期: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日期] --- 摘要: 《古城遗迹下的秘密:罗马不朽城邦的社会经济结构演变》是一部深度挖掘古典文明核心——罗马城——从共和国早期崛起至帝国黄昏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其社会阶层流动性、资源分配机制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何相互塑造的学术专著。本书摒弃了传统历史叙事中对政治权谋的过度聚焦,转而采用考古学、古代文献解读与环境人类学相结合的跨学科视角,细致描绘了这座横跨数个世纪的超级都市内部的微观运作逻辑。全书以城市空间为载体,通过对不同时期遗址中出土的物质文化遗存(如水渠系统、公共浴场、商业区和居民区)进行系统性分析,重构了罗马公民、外邦人、奴隶以及新兴精英阶层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网。 第一部分:根基的奠定——王政与早期共和国的城市胚胎(公元前753年 – 公元前3世纪) 本书首先追溯了罗马城在台伯河畔的早期聚落形态。在这一阶段,早期罗马社会结构尚未固化,氏族(Gens)的影响力与新兴的平民阶层(Plebeians)的抗争构成了社会动态的主轴。我们详细考察了塔尔奎尼王朝覆灭后,元老院(Senatus)权力的初步集中,以及早期公共工程——如克洛阿卡·马克西马(Cloaca Maxima,大下水道)的修建——如何不仅仅是技术成就,更是早期国家权力向城市空间渗透的物质体现。重点分析了这一时期土地分配制度(如公有地Ager Publicus的分配)对早期社会分层的影响,揭示了早期罗马公民身份(Civitas)的经济基础。 第二部分:征服与财富的涌入——中后期共和国的都市转型(公元前3世纪 – 公元前1世纪) 随着布匿战争的胜利和地中海霸权的確立,海量的战俘和东方财富涌入罗马城,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剧烈动荡。本章深入探讨了“大地产”(Latifundia)制度的兴起如何加剧了小农的破产,迫使大量失地农民涌入罗马城郊,形成了庞大的“无产者”(Proletarii)阶层。作者通过对图拉真广场和马尔塞卢斯剧场等公共建筑的修建材料、劳动力来源的考证,展示了精英阶层如何通过“面包与马戏”(Panem et Circenses)的策略来维系城市稳定。同时,本书对城内日益复杂的商业活动进行了梳理,包括港口奥斯提亚(Ostia)与城市腹地的贸易联系,以及新兴的金融家(Argentarii)阶层如何凭借信用和资本积累开始挑战传统贵族(Nobilitas)的地位。 第三部分:帝国的华服与内在的张力——元首制下的城市管理与生活(公元1世纪 – 公元3世纪) 进入帝国时代,罗马城成为了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超级都市。本部分聚焦于帝国政府对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详细分析了历代皇帝(如奥古斯都、哈德良)在城市规划中的角色,特别是对“供水系统”(Aquaeductus)的扩张和维护,这不仅是技术奇迹,更是政治合法性的象征。我们考察了不同社会阶层在特定城市区域的聚居模式:元老院贵族和富商聚居的帕拉蒂尼山,与贫困大众聚集的岛屿区(Insulae)之间的鲜明对比。通过对遗址中生活垃圾(如陶片)的成分分析,量化了不同阶层在饮食结构和消费能力上的差异,揭示了繁荣表象下潜藏的结构性不平等。 第四部分:衰落的阴影与适应——晚期帝国的城市再塑(公元4世纪 – 公元6世纪) 面对日渐加剧的蛮族压力、财政危机和瘟疫的侵袭,罗马城不再是昔日的中心。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城市功能的收缩和形态的转变。我们探讨了基督教的兴起如何影响了城市的公共空间——如“竞技场”的废弃与“教堂”的兴建——以及这些变化对社会凝聚力的重塑作用。城市精英阶层开始将财富转向乡村庄园(Villae),城市人口外流加剧,公共服务系统(如供水和供暖)的维护标准持续下降。本书通过对公元410年和546年两次洗劫后城市记录的对比研究,重建了罗马城在政治权力转移和经济基础瓦解双重压力下的生存策略与最终的结构性调整。 核心价值: 本书的核心贡献在于,它将罗马城视为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化的社会经济“机器”,而非一个静止的历史舞台。通过对空间、资源和人口流动的细致量化分析,本书挑战了“罗马帝国是铁板一块”的传统观念,揭示了其在鼎盛时期已然存在的深刻的内部结构性脆弱性。它为理解古代大型城市如何应对复杂的社会压力、资源稀缺以及权力中心的转移,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详尽和多维度的实证研究。本书适合古典历史学、考古学、城市规划史以及社会经济史研究人员和爱好者深入阅读。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稳而专业的印象,深邃的蓝色背景仿佛让人置身于广袤的海洋,中央以简洁的字体呈现的书名,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吸引力。我一直对海洋和气象学颇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宏大自然现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感和力量感,我知道它对季风、台风以及沿海地区的气候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一直很好奇,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于这样一个复杂而巨大的气象系统,究竟已经了解到了何种程度?这本书的标题“新进展”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既有知识的梳理,更是对前沿研究成果的呈现。我期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的许多疑问,比如,最新的观测技术是如何帮助我们更精确地捕捉副热带高压的动态变化的?数值模型在模拟和预测其行为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是否存在一些全新的理论框架,能够更深刻地解释副热带高压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我尤其关心它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在高歌猛进的全球变暖背景下,副热带高压是否正在发生一些令人担忧的变化?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这些趋势的科学依据和预测?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带领我踏上一场深入理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科学之旅。

评分

我是一位对地理和气候学有濃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科普类的读物,偶尔也会涉猎一些稍微专业一些的书籍。最近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的简介,立刻被吸引了。我一直觉得,像副热带高压这样的宏观气象现象,虽然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看起来有些遥远,但实际上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比如,夏天炎热的“桑拿天”和秋天持续的干旱,很多时候都与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有关。这本书的“应用”二字,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科学家们是如何利用对副热带高压的理解,来更好地进行天气预报、防灾减灾,甚至指导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的。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能够展示这些“新进展”是如何转化为实际效益的?比如,在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时,这些研究成果提供了哪些新的思路和方法?我尤其对它在预警和减缓台风灾害方面的作用感到好奇,毕竟西太平洋是台风的多发区域。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更早、更准确地预测台风路径和强度的方法?或者,是否有关于如何利用副热带高压的特性来优化防洪抗旱策略的讨论?我期待这本书能将复杂的科学知识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并且对我们生活的环境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评分

作为一名气象专业的在读研究生,我对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书籍总是格外关注。这本书的标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应用”正是我目前迫切需要了解的内容。在课程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了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理论和经典模型,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观测手段和数值模式不断涌现,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也在不断深化。因此,了解“新进展”对于我跟上学术前沿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近年来在副热带高压的动力学机制、结构特征、影响因子(如海温、地形、大气环流等)以及其与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异(如ENSO、MJO等)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应用”的部分,特别是它在改进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提升中长期气候预测能力、以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副热带高压响应机制研究等方面的进展。例如,是否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或机器学习的新型预测方法?在气候变化对副热带高压影响的预测方面,是否有新的不确定性评估或减缓策略的讨论?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最新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的梳理和解读,帮助我快速掌握该领域的核心动态,并为我自己的研究提供灵感和参考?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术道路上的重要助力。

评分

我对气候的变幻总是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影响广泛、变化莫测的大型气象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听起来就给人一种巨大的、掌控全局的感觉,我知道它对亚洲和太平洋周边地区的温度、降水模式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一直想深入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在驱动着这个庞大的高压系统?它又是如何与我们熟知的厄尔尼诺现象、季风系统等相互作用的?这本书的标题“研究的新进展”让我觉得,它很可能包含了一些我以前没有机会接触到的、关于这个系统最新、最前沿的科学发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相对易懂的语言,解释一些复杂的科学概念,比如副热带高压的形成机制、内部结构,以及它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我尤其关心它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副热带高压是否正在发生一些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改变?这些改变又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影响?书中的“应用”二字,也让我对它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比如在预测干旱、洪涝、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方面,提供了哪些新的思路和工具,感到非常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了解这个重要气象现象的一扇窗口,让我对我们的地球气候系统有更深切的认识。

评分

我的职业与海洋资源开发息息相关,而西太平洋的海域环境,尤其是其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我们的作业效率和安全。副热带高压作为塑造该区域气候的重要因素,其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带来连锁反应。我一直关注着海洋环境的监测和预报,希望能找到更准确、更及时的信息来指导我们的生产活动。这本书的标题中“西太平洋”和“副热带高压”这两个关键词立即引起了我的注意,而“研究的新进展”则暗示着其中可能包含着一些我尚未接触到的、更为前沿的信息。我尤其希望能从中了解到,副热带高压的近期变化趋势对本区域海洋环流、水温分布、以及海洋生物栖息地可能产生的影响。书中关于“应用”的描述,让我猜测它可能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利用这些研究成果来优化航运路线、预测渔业资源分布,或者规避潜在的海洋灾害(如强风浪、极端温度等)的实际指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或数据分析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由副热带高压引起的海洋气候变化,从而提升我们的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我对书中是否有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感到非常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