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江铸久、芮乃伟、江鸣久编著的《围棋入门教程》讲授了围棋入门基础知识和基本战法,从气、死活、眼等基础知识讲起,并简要地讲解了布局常识、中盘战斗和官子知识等相对复杂的围棋知识,是一本内容丰富、知识覆盖面广的围棋入门教学书籍。本书以儿童化的语言书写,并配以课堂提示等环节,模拟授课现场,生动实用,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将孩子们引入妙味丰富的围棋世界。这本书的逻辑构建简直是鬼斧神工,虽然我承认我有点跟不上那个节奏,但从专业角度来看,它的体系性是令人称赞的。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先学死活,再学布局”的线性叙事,而是尝试用一种更加宏观和辩证的方式来展开。比如,它在开篇并没有急着教你如何计算棋子得失,而是花了大篇幅去探讨“气”与“势”之间的微妙平衡,试图让读者建立起一种对棋局全局的哲学认知。这种高屋建瓴的写法,对于那些习惯了线性学习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充满挑战的。我翻阅到关于“定式”的部分时,感觉自己像是被扔进了一个知识的迷宫。它不是告诉你“遇到A情况,你就走B”,而是呈现了一系列复杂变化的图谱,然后用精炼的文字总结出背后的原则。 问题在于,当我试图将这些原则应用到实战推演中时,那些复杂的变数瞬间将我淹没。我能感觉到作者试图构建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而不是一根扁平的直线,这固然是高明的,但对于刚刚接触围棋的人来说,这种“先建立框架,再填充细节”的教学法,使得框架本身就显得过于庞大了。每当我试图理解一个高级概念时,它又会跳到另一个看似不相关,但实际上是支撑前一个概念的基石上去解释,这使得我的学习过程充满了上下文切换的痛苦。我需要反复翻阅前面的章节,试图找到那个“锚点”,但很多时候,那个锚点似乎是隐藏在某种默认的共识之下的。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围棋百科全书,而不是一本循序渐进的教材。它的深度毋庸置疑,但其广度和跳跃性,让“入门”这个词汇显得有些名不副实了。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我真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它的排版和设计,封面素雅,内页纸张质感极佳,那种沉甸甸的厚实感,一看就是下了功夫的。拿到手里摩挲着,都觉得心情都会跟着平静下来。装帧也挺讲究,不像有些教程,随便一印就拿出来糊弄人。它在视觉体验上是绝对满分的,这点毋庸置疑。可是,当我真正翻开内容,试图进入那个我向往已久的黑白世界时,那种强烈的“劝退感”就扑面而来了。 我本来以为,既然是“入门教程”,至少应该像个温柔的向导,一步步牵着我的手,告诉我棋盘上第一个交叉点该怎么落子,每种基本手筋的含义和实战中的应用场景应该会阐述得清晰易懂。结果呢?它似乎是为那些已经略懂皮毛,只是想系统化整理知识体系的人准备的。里面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很多概念是一笔带过,仿佛读者已经心领神会。我像个初学者一样,看着那些图例,棋子的形状和移动轨迹在我的脑海里打架,根本无法形成一个连贯的理解。比如关于“形”的描述,它似乎默认你已经知道什么是“好形”和“坏形”,但对我来说,那不就是一堆黑白珠子随意堆砌的图案吗?这种信息密度的安排,对我这种零基础的白丁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我合上书,第一反应是:我可能真的没有学围棋的天赋,或者,是这本书的定位出了偏差。它更像是一本面向“进阶者”的工具书,而不是“入门”的启蒙读物。我期待的是温暖的引导,得到的却是高冷的学术展示。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高度凝练的“学术腔调”,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作者仿佛是一位站在高山之巅的智者,俯视着棋盘上的每一个动态,用最少的笔墨描绘出最深邃的道理。这种语言的魅力在于其精准和高效,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丝毫赘述。然而,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这种效率恰恰成了障碍。 比如,在讲解“打入”和“侵消”时,书中用了一句“避实击虚,方能有效获取边空之利”,这句话听起来气势磅礴,但对于一个连“实”与“虚”的初步判断都做不到的新手来说,它等同于废话。我需要的不是哲理,而是具体的量化标准,是“当你的棋子距离对方的厚势有 X 步以上时,可以考虑打入 Y 点”,或者“如果对方的子力密度低于 Z 个点,那么侵消的收益率更高”。这本书完全跳过了这种机械性的、可操作的步骤教学。它更侧重于培养一种“棋感”和“大局观”,但这两种东西恰恰是无法通过阅读文字习得的,它需要大量的实战和复盘来磨练。因此,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在阅读一篇优秀的围棋评论或理论分析,而不是一本可以放在棋盘旁随时翻阅的练习手册。它的美感在于其抽象性,但它的实用性却被这种抽象性大大削弱了。
评分这本书在印刷质量和装帧设计上的投入,让人印象深刻,无可挑剔。纸张的厚实度、油墨的均匀度,以及封面的艺术处理,都展现出出版方对书籍品质的极致追求。如果仅仅是作为一本陈列在书架上的“精装艺术品”,我愿意给出五星好评。然而,一旦涉及到其实际的教学功能,这种超乎寻常的“精致感”反而带来了一种疏离感。 我感觉作者在撰写时,更关注的是如何将复杂的围棋理论用最凝练的文字表达出来,以求达到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但这种“至简”往往意味着巨大的信息压缩,使得原本需要详细解释的环节变得模糊不清。比如,书中提到“应手”的重要性,但对于一个新手而言,如何判断什么是“应手”,什么是“闲着”,这中间的判断标准是极其模糊的。我需要的是具体的、可量化的规则来帮助我建立起初步的判断体系,而不是被一些充满文学色彩的形容词所引导。读完一章,我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内功,但我却无法自信地拿起棋子,在实战中应用哪怕一个他介绍的基本技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欣赏一场高水平的围棋大师的表演录像——视觉上是享受的,但学习曲线却是陡峭得令人绝望。它适合的是那些已经走过最初的迷茫期,正在寻求理论升华的棋手,对于我,它更像是一本“我还没准备好读”的挑战书。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时,心里是抱着一种“跟着书走,我一定能学会”的朴素愿望的。所以我非常认真地按照章节顺序来阅读,希望能建立起一个扎实的基础。但很快我就发现,这本书的示例图和棋谱选择,似乎更偏向于某些特定的棋风流派,或者说是某些著名棋手的对局风格。比如,在讨论中盘的缠斗技巧时,提供的案例棋谱动辄就是几十手甚至上百手的复杂变化,而且很多棋子的走法,需要极强的读谱能力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 我希望看到的“入门”教程,应该是从最简单的“征吃”开始,用最基础的形状来演示如何围空,如何提子,每一步变化图最好只包含三到四步棋,让新手可以轻松地在棋盘上复现并理解其逻辑。而这本书,似乎直接跳过了“幼儿园”阶段,直接进入了“大学预科”的难度。它提供的很多图例,似乎是直接从高水平的对局中截取出来的“高光时刻”,这些精彩的局部战斗,对于已经懂得如何布局的棋手来说是宝贵的教学素材,但对于我这种连“活棋”和“死棋”的界限都分不清的人来说,这些图谱就是一堆毫无意义的符号堆砌。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棋局审美和背景知识,才能领会其中精髓,这与“入门”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它更像是一本“高手速成宝典”的节选本。
评分极好
评分极好
评分极好
评分极好
评分极好
评分极好
评分极好
评分极好
评分极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