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资治通鉴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必读本) |
| ISBN: | 9787550243798 |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定 价: | 12 元 |
| 作 者: | (北宋)司马光,著,闫林林,译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5-07-01 | 版次:1 | 页数:160 |
| 印刷时间:2015-07-01 | 印次:1 | 字数:130千 |
| 作者介绍 | |
刘勰(约465年—520年),字彦和,汉族,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刘勰虽然身为官职,但是却以文章显著,尤其是文学理论批评,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
| 目 录 | |
【资治通鉴 目录】 周纪 三家分晋……………………… 005 商鞅变法… ………………… 011 围魏救赵……………………… 017 毛遂自荐……………………… 020 秦纪 荆轲刺秦……………………… 023 大泽起义…………………… 028 破釜沉舟……………………… 031 汉纪 楚汉相争……………………… 035 韩信之死……………………… 043 飞将李广……………………… 046 魏纪 司马诛曹……………………… 050 晋纪 淝水之战… ………………… 060 齐纪 魏迁洛阳……………………… 067 梁纪 侯景之乱……………………… 077 陈纪 杨坚篡周……………………… 093 隋纪 杨广夺嫡……………………… 101 唐纪 玄武之变……………………… 112 贞观治道……………………… 131 中宗复辟……………………… 139 马嵬事变……………………… 144 甘露之变……………………… 151 |
| 精彩书摘 | |
周纪 三家分晋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 “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 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 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①于太史,为辅氏。赵 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 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 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 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②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③乎?抑为保障④乎?”简子曰:“保障哉!”尹 铎损其户数。 【注释】 ①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②尹铎(duó):少昊的后裔,晋卿赵鞅的家臣。 ③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直到抽干为止。 ④保障:指待民宽厚。 【译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智宣子想要立智瑶为帝位的 继承者。宗族之人智果说:“若要挑选继承者,智瑶不如智宵。 因为智瑶身上有五点贤能之处,却有一点不足。他的贤能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身材魁梧,英姿潇洒;第二,驾车有 力,善于骑射;第三,能力出众,才艺超群;第四,能言善辩,文笔 出众;第五,坚强勇敢,做事果决。虽然具备这些贤能,但他没有 君主所应该具备的仁德之心。如果他使用这五贤操控他人,却 唯独使用这不仁之心做事情,又有谁能承受得了呢?倘若一定 要将智瑶立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会招来灭门之祸。”智 宣子不听智果的话,智果便请求离开智族,另立辅姓。赵国大夫 赵简子的长子名伯鲁,次子名无恤。对于继承人的问题,赵简子 总是迟疑不定,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他将日常训诫的话写在两 片竹简上面,分别交到两个儿子手里,并且嘱咐说:“一定要用 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让两个儿子说出竹简上的 内容。长子伯鲁回答不出来,赵简子便让他拿出竹简,可他说竹 简不知道丢到哪里了。赵简子又问次子无恤,他则非常娴熟地 背出了竹简上的话,问他竹简在哪里,他立刻从袖子里面拿了 出来。赵简子认为无恤更加贤能,便将他立为自己的继承人。 赵简子派尹铎去管理晋阳,尹铎说:“大王,您是让我前去剥削百 姓,聚敛财富,还是让我将那里建设为一道保障呢?”赵简子说: “自然是保障了。”尹铎便整理相关户籍,减少税户,以此减轻百 姓的负担。 【原文】 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 远,必以为归。”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 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 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 “不然。《夏书》有之:‘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 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 ‘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蜹①、蚁、蜂、虿②,皆能害人,况君 相乎!”弗听。 【注释】 ①蜹(ruì):同“蚋”,成虫形似蝇而小,黑色,俗称“黑蝇”。 ②虿(chài):蛇、蝎类毒虫的古称。 【译文】 赵简子对无恤说:“如果某一天晋国不幸发生动荡,你不要 因为尹铎的地位卑贱而对他产生嫌隙,也不要因为晋阳地方偏 远而不进行治理,而要以尹铎管辖的晋阳作为屏障。”待到智宣 子死后,智襄子智瑶即位。有一次,他邀请韩康子、魏桓子二人 在蓝台宴饮。宴饮之际,智襄子对韩康子百般戏弄、侮辱。智国 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劝告智瑶说:“主公,您如果不加防范, 灾祸必定会降临啊!”智瑶说:“天下人的生死都攥在我的手里, 我不降祸于别人,谁还敢放肆?”智国说:“只怕事情并不如您 说的这样。《夏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总是犯错,人们的 怨恨会积压在心里,并不会表露在外面,所以要在他还没有表 现出来的时候防范。’贤能之人需要在小事上心存戒心,才可以 避免大祸的发生。现在,主公您在一次宴会上就把别人得罪了, 却又不加以防备,还说别人没有胆量加害于您,这只怕是不可 以的!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可以害人,更何况是国君、国相 呢!”智瑶却执意如此。 【原文】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 愎①,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 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 “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 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 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 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 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 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 以吾为智氏质乎!” 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 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 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 “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 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 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 晋阳。 【注释】 ①好利而愎:形容人贪财好利,刚愎自用。愎,固执、任性。 【译文】 智瑶让韩康子割地给他,韩康子想要拒绝。段规劝说:“智 瑶这个人一向贪得无厌、独断专行,倘若我们不答应割地给他, 他一定会借此机会征讨我们,倒不如答应。他得到土地之后,必 定会更加狂妄,进而再强迫别人;别人如果不给,他一定会举兵 讨伐。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避开祸端而见机行事了。”韩康子 说:“好主意。”于是派遣使臣去见智瑶,把土地给了他。智瑶得 到土地之后非常高兴,果然又要求魏桓子割地给他。魏桓子想 要拒绝,但是任章问:“大王为什么不把土地给他呢?”魏桓子 说:“他要地是毫无缘由的,所以不给他。”任章说:“智瑶无缘 无故地索要他人的土地,一定会招致其他国家的怨恨,我们答应 他,他一定会因此沾沾自喜,轻视敌人,而我们因为惧怕必定会 更加团结。用团结的国家来应对自负的智瑶,智氏的命数也就不 会长久了。《周书》说:‘想要打败敌人,就一定要先听从于他; 想要夺取别人的利益,就要先给他一些好处。’主公倒不如先 答应智瑶,借此来助长智瑶的骄横,之后我们就可以寻找盟友一 起对付智氏,何必要单独成为智瑶的攻击目标呢!” 魏桓子说:“好。”于是也将土地给了智瑶。智瑶又向赵襄 子索要蔡、皋狼等地方。赵襄子不答应。智瑶因此大怒,遂率领 韩、魏的军队对赵氏发起猛烈进攻。赵襄子决定外出避难,问 道:“我应该到哪里去呢?”随从建议:“去长子城吧,那里距离 这里zui近,而且城墙zui为完整坚固。”赵襄子说:“百姓历尽千 辛万苦才将城墙修好,现在又要他们出生入死为我守御,谁能 够与我同心呢?”随从又说:“邯郸城的仓库充实,大王不妨去 那里。”赵襄子说:“国库之所以充实都是剥削百姓的缘故,现 在又因为战乱而让无辜的百姓送命,他们又怎么能够与我同心 呢?还是去晋阳吧,那是先主的地方,那儿的尹铎为人宽厚,善 待百姓,所以百姓必定会与我们共进退的。”于是,赵襄子逃往 晋阳。 【原文】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 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①。智伯曰:“吾乃今知水 |
| 前言 | |
前言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 部编年体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历时十九年完成。《通 鉴》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十六朝 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资治通鉴》创作于北宋时代。当时,在经历了中唐的 长期混战之后,国家实现重新统一,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学术文化更加繁荣;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 积弱”,政局依然不太稳定。可以说,这是一个极富生气的时 代,又是一个苦闷的时代,是一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一个积 贫积弱的时代。为此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很多治国方针,有立 |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中国历史的一扇窗!我一直对古代史充满好奇,但传统的史书阅读起来实在有些晦涩难懂,很多时候都感觉像是啃硬骨头。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资治通鉴 文白对照 注释》真是太对我的胃口了。首先,文白对照这个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不仅保留了司马光原著的古朴与精髓,更重要的是,它在旁边提供了现代白话文的翻译。这让我在阅读那些拗口的文言文时,不再需要频繁地查字典或者猜测句意,真正做到了“无障碍”阅读。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脉络和人物的决策逻辑。而且,注释部分也非常详尽,对于那些关键的历史事件、人物背景以及地理位置的解释都非常到位,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理解深度。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走马观花地看历史,而是真正沉浸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之中,体会治国安邦的智慧与不易。这本书的设计者显然深谙现代读者的需求,他们知道如何将厚重的经典,用最亲切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任何想要系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史和历史演变的朋友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与进阶宝典。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和司马光进行跨越千年的对话,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学习体验。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文白对照”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翻译出来的东西会削弱原著的韵味。然而,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这里的白话文翻译处理得非常得体,它既保持了语言的流畅性,又尽可能地贴合了原文的语气和情感色彩。我甚至发现,有些原本我以为自己能看懂的古文,经过对照现代文后,才意识到自己理解得多么肤浅。这种亦步亦亦趋的阅读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节奏感,我可以跟着原文走,遇到难点,立即切换到白话文寻求启发,避免了长时间的卡壳。这就像是有一位顶级的私人历史导师在旁边随时为你讲解,效果非凡。我尤其喜欢它排版的清晰度,字体大小和行距都非常适宜长时间阅读,这对于一个像我这样需要细读经典的人来说,是极大的福音。它让阅读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主动探索历史真相的乐趣。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是这本书带给我最直接的满足。
评分我并不是科班出身的历史学习者,对古代历史的了解多半来自通俗读物,总觉得缺乏根基。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学习路径。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也不是流于表面的野史杂谈,它成功地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文白对照的设计,保证了我能够跟上司马光的思路,而那详尽且恰到好处的注释,则如同铺设在历史河流上的一个个清晰的指示牌,告诉我何时该注意水流的险滩,何时该注意岸边的风光。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信心。以前看历史总觉得很抽象,但这本书通过具体事件的剖析,让我看到了权力运作的残酷与精妙。我甚至开始尝试自己去思考,如果我是当时的决策者,我会如何抉择,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过程,是我在其他历史读物中很少体验到的。它让我感受到了阅读经典不是为了炫耀知识,而是为了提升自我认知和判断力的过程。这绝对是一次物超所值的文化投资。
评分我对历史类书籍的挑选标准一向苛刻,尤其是这种号称“精粹”的作品,更要经得起推敲。这本书的表现超出了我的预期,尤其是它对《资治通鉴》的编排方式,体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它并不是简单地将原文和译文并列,而是做了很多结构上的优化。例如,在关键的转折点或者复杂的政治博弈处,作者加入了一些提炼性的导读或者背景介绍,这些“点睛之笔”使得原本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利益冲突变得清晰明朗起来。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有些历史典故,如果脱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很容易产生误判,但这本书的注释就精准地弥补了这一点。它不只是解释字词,更是在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而言,这种深层次的解析是阅读体验质的飞跃。我周末都会花上几个小时沉浸其中,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都在潜移默化地被这种辩证的历史观所影响。这本书绝不是那种为了凑数而出版的平庸之作,它是一份用心打磨的、充满敬意的学术成果,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
评分我是一位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非常感兴趣的研究者,对《资治通鉴》这部鸿篇巨制一直心存敬畏,但时间有限,难以通读全本。因此,寻找一本兼顾深度和广度的精选版本至关重要。这本书的选材和编排思路,展现出极高的眼光。它没有过度追求数量,而是着重挑选了那些对后世影响深远、或具有典型历史意义的片段进行深入阐释。更重要的是,注释部分明显是经过了审慎的考证,而不是简单地引用一些过时的解释。它会结合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对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事件给出更全面、更平衡的视角。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建立严谨历史观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我发现,通过阅读这些精选的片段和详尽的解析,我对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臣关系的张弛、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统治策略的优劣,都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有效地将“通鉴”的宏大叙事,转化成了可以被现代读者吸收和利用的知识结构。
评分不错,拿在手里有古书的感觉,很方便携带
评分东西不错,下次还会买的
评分好的书赞一个,关于纸质也不追求高质量。
评分和描述的一样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实物跟图片严重不符
评分家强学习充电
评分只是节选,要全本的朋友不要贪便宜哦
评分家强学习充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