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修訂本)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修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少康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學理論
  • 文學批評史
  • 中國文學
  • 理論教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 修訂本
  • 文學史
  • 批評理論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90265
版次:2
商品編碼:1079501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博雅大學堂·中國語言文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4
字數:40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有著十分悠久的曆史,是對中國古代文學創作曆史經驗的總結,錶現瞭各種不同的文學批評方法,具有民族傳統和東方特色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

目錄

前言/1
一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萌芽和産生——先秦時期/1
概說/1
第一章 文學的起源和文學理論批評的萌芽/2
第一節 文學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學觀念/2
第二節 文學理論批評的萌芽和“詩言誌”的提齣/5
第二章 儒傢的文學觀/9
第一節 孔子以“詩教”為核心的文學觀/9
第二節 孟子“與民同樂”的文學觀及其文學批評方法論/17
第三節 荀子對儒傢文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22
第三章 道傢的文學觀/27
第一節 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論/27
第二節 莊子崇尚自然、反對人為的文藝美學思想/29
第三節 莊子“虛靜”、“物化”、“得意忘言”的藝術創作論/32

二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和成熟——漢魏六朝時期/39
概說/39
第四章 兩漢經學時代的文學理論批評/40
第一節 西漢前期的道傢文學觀與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40
第二節 封建正統文藝觀的確立——從《禮記.樂記》到《毛詩大序》/44
第三節 儒傢“定於一尊”與揚雄、班固的文學理論批評/49
第四節 王充對讖緯思想的批判和他真、善、美相統一的文學觀/54
第五節 王逸對《楚辭》的評論與東漢後期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59
第五章 玄學的興起與魏晉南北朝文學理論批評的繁榮發展/62
第一節 玄學的興起與文學觀念的變遷/62
第二節 曹丕《典論.論文》的時代意義和曹植的《與楊德祖書》/66
第三節 陸機《文賦》論文學的構思與創作/71
第四節 文筆之爭和永明聲律論/78
第六章 劉勰及其不朽巨著《文心雕龍》/82
第一節 劉勰的生平思想與《文心雕龍》的寫作/82
第二節 劉勰的文學本體論/84
第三節 劉勰的文學創作論/86
第四節 劉勰的文學文體論/96
第五節 劉勰的文學發展論和文學批評論/98
第七章 鍾嶸的詩論專著《詩品》/101
第一節 鍾嶸以“直尋”為核心的文學思想/101
第二節 鍾嶸對曆代五言詩人的評價/106

三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深化和擴展——唐宋金元時期/109
概說/109
第八章 唐代前期的文學理論批評和“詩境”的提齣/110
第一節 唐初反齊梁文風中的兩種不同傾嚮/110
第二節 陳子昂、李白和杜甫的詩歌理論/114
第三節 殷墦的興象論和王昌齡的詩境論/118
第四節 皎然《詩式》與詩歌意境特徵探討的深入/122
第九章 唐代後期文學理論批評不同流派的分化與發展/126
第一節 白居易和社會學派的文學理論批評/126
第二節 古文理論的産生發展和韓愈、柳宗元的文學思想/130
第三節 司空圖論詩歌的“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141
第十章 蘇軾和北宋的文學理論批評/151
第一節 北宋初期的時文與古文之爭/151
第二節 歐陽修的“窮而後工”論和梅堯臣的“平淡”論/154
第三節 蘇軾的文學思想和創作理論/157
第四節 黃庭堅的文學思想和創作理論/163
第五節 江西詩派的形成與宋代詩話的發展/168
第十一章 嚴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學理論批評/174
第一節 南宋的詩文理論批評/174
第二節 嚴羽的《滄浪詩話》/180
第三節 宋代的詞論/189
第四節 金元的文學理論批評/193

四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繁榮和鼎盛——明清時期/199
概說/199
第十二章 明代文學思想發展中的復古和反復古/200
第一節 明代復古主義文學思想的發展和前後七子的文學理論批評/200
第二節 明代文藝新思潮的興起和李贄的“童心說”/207
第三節 公安三袁的“性靈”說/211
第十三章 明代的小說戲麯理論批評/219
第一節 明代的小說評點和李贄對《水滸》的批評/219
第二節 明代的戲麯理論批評/225
第十四章 王夫之和葉燮的詩歌理論/231
第一節 王夫之的“興觀群怨”論和“情景融和”論/231
第二節 葉燮《原詩》的理、事、情論和纔、膽、識、力論/240
第十五章 清代的小說戲麯理論批評/248
第一節 金聖嘆的《水滸》評點和清代其他小說理論批評/248
第二節 李漁《閑情偶寄》中的戲麯文學理論/261
第十六章 清代前中期的詩文詞理論批評/271
第一節 康熙時期的文學批評和硃彝尊的自得說/271
第二節 王士稹的神韻說/276
第三節 雍正、乾隆時期的文學批評和瀋德潛的格調說/283
第四節 袁枚的性靈說/288
第五節 翁方綱的肌理說/293
第六節 桐城派的文論/296
第七節 清代的詞論/301

五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和西方文藝美學的交匯——近代時期乃05
概說/305
第十七章 傳統文學思想的總結和革新/306
第一節 龔自珍和魏源的文學思想/306
第二節 姚瑩的文學批評和方東樹的《昭昧詹言》/311
第三節 劉熙載的《藝概》和陳廷焯、況周頤的詞論/315
第四節 黃遵憲的“我手寫吾口”詩歌理論/329
第十八章 中西文學思想的交匯和梁啓超、王國維的文學思想乃31
第一節 梁啓超的文學思想和近代小說理論批評的發展/331
第二節 王國維的文學思想及其《人間詞話》/339
修訂後記/353
再修訂後記/354

前言/序言







《文學的鑒照與飛揚:一篇關於中國文學批評的導論》 本書並非旨在梳理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亦非意圖為讀者提供一份詳盡的編年體敘事。相反,它是一次邀請,邀請您一同進入中國文學批評那既深邃又靈動的世界,從一個更為開放和動態的視角去理解和品味那些塑造瞭中國文學麵貌的批評思想。我們暫且將那些具體的曆史脈絡、代錶人物和理論體係擱置一旁,而是聚焦於文學批評本身所蘊含的普遍性意義與創造性活力。 文學批評,在其最本質的意義上,是對文學作品的深度關照與價值闡釋。它如同穿透錶象的明鏡,映照齣作品的肌理、情感與思想;又如同點燃思想的火炬,照亮讀者內心深處的共鳴與啓迪。本書將從文學批評的功能、方法與境界三個維度展開探討,力求勾勒齣文學批評作為一種思想活動和審美實踐所具有的魅力與力量。 首先,我們審視文學批評的功能。批評的價值,不在於對作品的簡單褒貶,而在於其揭示性、引導性與創造性。 揭示性: 優秀的批評能夠深入作品的骨髓,挖掘齣作者未曾明言卻又至關重要的潛颱詞,揭示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深層結構、象徵意義與文化密碼。它幫助我們超越閱讀的直觀感受,抵達文本更為精微和復雜之處,理解作品何以感人,何以發人深省。例如,一篇對詩歌的解讀,不僅僅在於分析其韻律和意象,更在於如何洞察詩人藉景抒情背後的人生觀照,或是對時代的迴響。 引導性: 文學批評並非與讀者對話,而是為讀者搭建通往作品的橋梁。它提供解讀作品的多元視角,啓發讀者獨立的思考,拓展讀者的審美體驗。好的批評能夠引導我們注意到自己可能忽略的細節,理解作品的多重意蘊,從而深化我們對文學的認識,提升我們的審美能力。它鼓勵我們帶著問題去閱讀,帶著思考去感悟,使閱讀成為一種主動的、充滿發現的過程。 創造性: 文學批評本身也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當批評傢以其獨特的洞察力和錶達力,將對作品的理解凝練成富有思想深度的文字時,批評本身就成為瞭一種新的文學錶達。它不僅是對已有作品的迴應,更是對文學本體的探索,對美學原則的再思考。這種創造性也體現在批評能夠激發新的文學創作,為後來的作傢提供靈感與參照。 其次,我們將探討文學批評的方法。批評的藝術在於其多樣性和靈活性,不同的方法如同不同的工具,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以揭示作品的不同麵嚮。 文本細讀: 這是批評的基礎,是對作品語言、結構、敘事技巧等微觀層麵的深入考察。通過對詞語的選擇、句式的安排、意象的組閤等進行精密的分析,挖掘文本自身的意義生成機製。這是一種“迴到文本”的務實方法,強調證據與邏輯。 語境分析: 文學作品並非孤立存在,它總是與創作時的社會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經曆、文化思潮等緊密相連。語境分析幫助我們將作品置於更廣闊的視野中,理解其産生的動因、反映的現實以及承載的文化意義。這是一種“聯係現實”的宏觀方法,強調作品的社會性。 接受美學: 這種視角關注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形成的審美體驗和意義構建。它強調文學作品的意義並非固定不變,而是由讀者在與文本的互動中完成的。批評可以分析讀者群體對作品的普遍反應,或者探索不同讀者群體可能形成的多元解讀。這是一種“聚焦讀者”的互動方法,強調意義的生成性。 理論框架的應用: 藉鑒現有的文學理論,如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精神分析、符號學等,為解讀作品提供預設的分析工具和理論視角。這些理論框架如同地圖,幫助我們繪製作品的內在邏輯或外部關聯。然而,關鍵在於如何靈活運用,而非僵化套用。 最後,我們希冀觸及文學批評的境界。批評的終極目標,是達到一種深刻的理解與超越。 求真: 批評的根本在於對文學作品真實麵貌的探尋,既包括作品對現實的真實反映,也包括作者情感的真實流露,以及作品藝術形式的真實探索。 求善: 批評所追求的“善”,是一種價值的判斷與引導。它不僅僅是審美判斷,也包含對作品所蘊含的倫理、道德、人道精神的關懷。優秀的批評能夠幫助我們辨彆真善美,提升人文素養。 求美: 批評本身也應是一種美的體驗。富有洞察力的分析、精準而生動的錶達,都能給讀者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和藝術上的享受。好的批評本身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或一篇富有啓發性的議論。 超越: 最為可貴的批評,能夠超越文本本身,與更廣闊的哲學、曆史、文化議題對話,甚至啓發我們對人生、對社會、對世界的全新認識。它不僅是對文學的解讀,更是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深刻反思。 本書不是一本“史書”,而是一次“思想之旅”。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探討,能夠激發讀者對文學批評的興趣,培養讀者獨立思考和批判性閱讀的能力。文學批評並非少數學者的專屬領域,而是每一個熱愛閱讀、渴望理解文學的人都可以參與的活動。願我們都能在這片廣袤的文學批評天地中,獲得啓迪,發現真知,享受閱讀與思考的雙重樂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紮實,而且邏輯性極強。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學派和思想流派的比較分析,它幫助我理解瞭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那些錯綜復雜的思想關係。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思想的競技場,看到不同的觀點如何碰撞、融閤,最終匯聚成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浩瀚長河。書中對一些重要理論流派的淵源和發展脈絡的梳理,也讓我受益匪淺。例如,書中對“神韻說”、“格調說”等美學範疇的闡釋,讓我對其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論分析工具,以便更好地去理解和評判文學作品。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激發我對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興趣,讓我有能力去深入挖掘那些被曆史塵封的寶藏,感受中國古代文學的獨特魅力。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讓我感到非常親切,雖然探討的是學術性很強的內容,但作者並沒有使用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流暢自然的方式進行闡述。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案例的分析,它將抽象的理論觀點落到瞭實處,讓我更容易理解。例如,書中在分析某個文學批評流派時,會引用具體的文學作品作為例證,這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文學創作和批評活躍的時代,親身感受到瞭那些理論的魅力。我感覺自己仿佛跟隨作者進行瞭一次“文學田野考察”,不僅瞭解瞭理論,更看到瞭理論是如何在實踐中發揮作用的。這本書讓我明白,文學理論批評並非空中樓閣,它是緊密聯係著文學實踐的。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掌握一些分析文學作品的“法寶”,能夠更有效地去解讀那些我曾經覺得難以理解的經典。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文學大傢們非常崇拜,但總是覺得對他們創作背後的理論支持瞭解不夠。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這方麵的需求。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一些文學作品,而是深入到文學創作的“理論”和“批評”層麵。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大傢們在文學批評上的獨到見解的梳理。例如,書中對蘇軾在詩歌理論上的創新,以及對當時文學創作的引領作用的闡述,讓我對這位文學巨匠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我感覺自己仿佛與這些偉大的文學傢們進行瞭一次深入的“後颱采訪”,瞭解瞭他們是如何思考文學,如何評判作品,以及他們是如何影響瞭整個文學史的發展。這本書讓我明白,偉大的文學作品背後,一定有深刻的理論支撐和精闢的批評實踐。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提升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些經典作品的藝術價值。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興奮的是,它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中國古代文學。我過去讀書,往往停留在對作品本身的欣賞,而這本書則帶領我深入到作品背後的理論和批評體係中去。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文學批評思潮的梳理,它讓我看到瞭中國文學批評是如何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演進的。例如,書中對宋代以後文學批評的某些轉嚮的分析,讓我對中國文學的近代轉型有瞭更深入的理解。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龐大的文學思想“博物館”,在這裏,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文學理論批評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壯大,最終形成其獨特的麵貌。這本書讓我明白,瞭解文學的理論和批評,能夠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文學的本質和價值。我希望能將這種理解應用到我今後的閱讀中,去發現更多隱藏在作品背後的深意。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不僅僅是曆史的陳跡,更是活生生的智慧。書中對一些經典理論觀點的闡釋,放到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意義。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文心雕龍”等重要著作的解讀,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文人對文學的深刻思考和嚴謹態度。我感覺自己仿佛與那些古代的文學批評傢們進行瞭一場跨越韆年的思想交流,汲取瞭他們寶貴的智慧和經驗。這本書讓我明白,文學批評的目的是為瞭更好地理解和傳承文學,是為瞭推動文學的健康發展。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培養自己批判性思維,能夠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審視文學作品,並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學觀。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本能夠啓發人思考、引導人成長的智慧之書。

評分

坦白說,我對中國古代哲學和思想史瞭解不多,因此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對文學理論批評史的認識也比較模糊。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清晰,循序漸進,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很容易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我非常欣賞書中對不同時期文學批評思想的歸納和總結,它就像一張清晰的地圖,為我指明瞭探索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道路。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唐宋八大傢等文學巨匠的理論思想的介紹,他們的觀點不僅具有曆史意義,而且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啓發性。我感覺自己仿佛與這些偉大的靈魂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深刻地體會到他們對文學的理解和追求。這本書讓我明白,文學批評並非高高在上的學術象牙塔,它與文學創作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說是文學創作的內在驅動力之一。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和評判文學作品的能力,不再人雲亦雲,而是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評分

這本書拿到手裏,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沉甸甸的分量。我是一個對中國文學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之前也零散地讀過一些文學評論,但總覺得缺乏一個係統性的梳理和深入的理解。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修訂本)》時,我的直覺告訴我,這可能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本“通往殿堂的鑰匙”。封麵設計樸素卻又不失莊重,紙張的質感也很棒,翻閱起來有一種溫潤的感覺。我迫不及待地打開瞭它,希望能夠跟隨作者的指引,去探索中國文學思想源遠流長的發展脈絡。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對我那些模糊不清的概念進行清晰的界定,比如,究竟什麼是“理論”?什麼是“批評”?它們在中國古代文學語境下又呈現齣怎樣的獨特形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一點點撥開迷霧,理解那些曾經令我望而卻步的古老思想。我希望能從中找到如何去評判一部文學作品的標準,以及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批評傢們是如何看待文學的本質和功能的。這本書的厚度也預示著它內容的豐富性,我希望能在這段閱讀旅程中,不僅獲得知識,更能激發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更深層思考。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莫過於它在梳理曆史脈絡的同時,也注重瞭理論的深度挖掘。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領域的知識,不能僅僅停留在錶麵的介紹,而是要深入到其核心的理論體係中去。這本《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修訂本)》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在每一個曆史階段的介紹中,都會提煉齣當時最具代錶性的理論觀點,並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讀。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魏晉玄學和文學理論關係的探討,這種哲學思想與文學創作之間的緊密聯係,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文人在精神世界和藝術實踐上的高度統一。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智慧和創造力的時代,與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和文學傢們進行著跨越時空的對話。書中對不同流派、不同學說的辯證關係也進行瞭清晰的梳理,使得我對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發展演變有瞭更宏觀和全麵的認識。我不再覺得那些古代的文學批評傢們是孤立存在的個體,而是看到瞭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啓發,共同推動著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嚮前發展。

評分

說實話,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對“理論批評史”這個概念有些畏懼,總覺得它過於學術化,離我這樣的普通讀者有些遙遠。但是,當我真正開始閱讀時,我發現我的擔心是多餘的。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即使在探討一些復雜的概念時,也能用比較通俗易懂的語言來闡釋,仿佛我正在和一位博學的朋友進行一場深入的交流。書中對我而言最觸動的部分,是關於早期文學觀念的梳理。我一直覺得,古人寫詩作文,一定有他們自己一套獨特的思考方式,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好奇心。它不像一些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將那些散落在古代文獻中的思想火花,巧妙地串聯起來,展現瞭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從萌芽到發展的整個過程。我尤其對書中對“風雅頌”等概念的解讀印象深刻,這些耳熟能詳的詞語,在經過作者的剖析後,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隔著一層紗看事物,而是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古人的審美情趣和創作理念。這本書讓我明白,文學批評並非後世纔有的産物,它早已深深根植於中國文化的土壤之中,並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演進,形成瞭獨具特色的理論體係。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中國文學批評的“民族性”的強調。我一直認為,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獨特的精神內核,而文學批評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本書在梳理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的同時,也著重探討瞭其獨特的價值體係和思維方式。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詩言誌”、“文以載道”等中國傳統文學觀念的深刻解讀,這些觀念不僅影響瞭中國古代文學的創作,也塑造瞭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特質。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親身感受到瞭中國古代文人那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宏大抱負,以及他們將文學視為寄托情懷、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這本書讓我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敬意,也對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的獨特魅力有瞭更深的理解。我希望能將這種理解融入到我今後的閱讀和思考中,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評分

書很好 印刷質量都很好 送貨也很快

評分

PK裏PS是ill就咯啦咯啦咯啦咯

評分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一直孑然獨立與世界文藝學研究之林。

評分

張小嫻在香港浸會大學就讀,主修媒體學,曾在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擔任編劇。1993年為《明報》撰寫“嫻言嫻語”(現改名為“貼身感覺”)專欄文章。1994年以在《明報》連載的《麵包樹上的女人》聞名文壇,成為繼亦舒後,香港最受歡迎的言情小說傢。1995年6月在《蘋果日報》開專欄“禁果之味”,隨後加盟皇冠齣版社,並於當年齣版《三個A Cup的女人》。1997年5月齣版的《荷包裏的單人床》進入香港暢銷書排行榜首。1998年創辦香港第一本本土女性雜誌《AMY》,任總編輯至2008年,現已改為以Blogzine網上雜誌的形式運行及每天更新。2005年她的《Channel A》係列中的《那年的夢想》改編成22集時尚都市情感劇《如果月亮有眼睛》,成為第一部被搬上熒屏的作品。張小嫻的文字在華文世界作為愛情格言被廣泛引用。全世界華人的愛情知己。她以小說描繪愛情的灼熱與冷卻,以散文傾訴戀人的微笑與淚水,至今已齣版超過四十本小說和散文集。她對人性的洞察,使她開創瞭一種既溫柔又犀利的愛情文學。每一字句都打到心坎,讓數以韆萬的讀者得到療愈,而我們也能從她的作品中豁然明白,愛情的得失從來就不重要,當你捨棄一些,也許得到更多,隻要曾深深愛過,你的人生將愈加完整。張小嫻在《荷包裏的單人床》的一句:“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麵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由於被誤為泰戈爾的作品,而一度引發爭議。其後張小嫻於個人網誌澄清有關文字是確實由她親手寫的。

評分

教材不解釋

評分

    小貓想齣瞭什麼辦法?齣示字卡“電筒”。

評分

正版,質量沒問題,準備好好看看。。。。

評分

不錯的書,內容很精彩,值得仔細研讀

評分

書的質量不錯唉!!!!很好!!考研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