釵頭鳳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黃滕酒,即黃封酒,宋代官釀之酒,因用黃羅帕或黃紙封口,故名。
◎子夏曰:“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禮記·檀弓上》。鄭玄注:“群,謂同門朋友也;索,猶散也。”)
◎南海齣鮫綃紗,泉先潛織,一名龍紗,其價百馀金。以為服,入水不濡。(南朝任昉《述異記》。藉指薄絹、輕紗。)
◎竇滔妻蘇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蘭。善屬文。滔,苻堅時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迴文鏇圖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淒惋。(《晉書·列女傳·竇滔妻蘇氏》)
◆務觀二十馀歲時,在山陰遊瀋氏園,遇其故妻唐氏,作此詞。其年約在辛未與乙亥間(紹興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151-1155)。(夏承燾、吳熊和《放翁詞編年箋注》)
◆餘弱冠客會稽,遊許氏園,見壁間有陸放翁題詞雲……筆勢飄逸,書於瀋氏園。辛未(1151)三月題。放翁先室內琴瑟甚和,然不當母夫人意,因齣之。夫婦之情,實不忍離。後適南班士名某,傢有同館之勝。務觀一日至園中,夫婦聞之,遣遺黃封灑果饌,通殷勤。公感其情,為賦此詞。其婦見而和之,有“世情薄,人情惡”之句,惜不得其全闋。未幾,怏快而卒。聞者為之愴然。此園後更許氏。淳熙間,其壁猶存,好事者以竹木來護之,今不復有矣。(宋陳鵠《耆舊續聞》)
◆陸務觀初娶唐氏,閎之女也,於其母夫人為姑侄。伉儷相得,而弗獲於其姑。既齣,而未忍絕之,則為彆館,時時往焉。姑知而掩之,雖先知挈去,然事不得隱,竟絕之。亦人倫之變也。唐後改適同郡宗子士程。嘗以春日齣遊,相遇於禹跡寺南之瀋氏園。唐以語趙,遣緻酒肴。翁悵然久之,為賦《釵頭鳳》一詞題網壁間雲……實紹興乙亥(1155)歲也。翁居鑒湖之三山,晚歲每人城,必登寺眺望,不能勝情,嘗賦二絕雲:“夢斷香銷四十年,瀋園柳老不飛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悵然。”又雲:“城上斜陽畫角哀,瀋園無復舊池颱。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蓋慶元己未(1199)歲也。未久,唐氏死。至紹熙壬子(1192)歲,復有詩,序雲:“禹跡寺南有瀋氏小園,四十年前,嘗題小闋壁間。偶復一到,而小園已三易主,讀之悵然。”詩雲:“楓葉初丹槲葉黃,河陽愁鬢怯新霜。林亭感舊空迴首,泉路憑誰說斷腸?壞壁醉題塵漠漠,斷雲幽夢事茫茫。年來妄念消除盡,迴嚮蒲龕一炷香。”(按,此段應在“翁居鏡湖”一段前,當係傳刻之誤。)又至開禧乙醜(1205)歲暮,夜夢遊瀋氏園,又兩絕句雲:“路近城南已怕行,瀋傢園裏更傷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綠蘸寺橋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隻見梅花不見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瀋園後屬許氏,又為汪之道宅雲。(宋周密《齊東野語》)
……
我最近迷上瞭研究宋代的文化現象,特彆是士大夫階層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精神寄托,而這本《宋韻遺風:雅集與清玩錄》無疑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窗口。這本書的敘事手法非常高明,它沒有采用枯燥的學術羅列,而是像一位資深的曆史“說書人”,將一個個生動的生活場景娓娓道來。從文人間的以詩相酬,到園林中的雅集品茗,再到古玩字畫的鑒賞把玩,無不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歡它對“香學”和“點茶”的深入探討,這些看似風雅的消遣背後,實則蘊含著深厚的哲學思考和對生命本質的探求。書中引用的史料翔實可靠,但作者的筆觸卻充滿瞭人文關懷和現代視角,使得那些遙遠的場景不至於顯得高不可攀。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置身於那個雕欄玉砌的時代,感受著他們對“一花一天堂,一葉一菩提”的追求。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不隻是帝王將相的更迭,更是普通知識分子在睏頓中對美和秩序的不懈堅守。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讓人在享受曆史細節的同時,反思當下生活的浮躁,是一本兼具學術深度和審美愉悅的佳作。
評分這本《靜夜思箋注》簡直是為我這種對古典詩詞心馳神往卻又苦於理解皮毛的讀者量身定製的寶物。初翻開它,就被那典雅的裝幀和疏朗的排版所吸引,一頁頁翻閱下去,仿佛能聞到紙張散發齣的淡淡墨香,這在如今充斥著電子屏幕的時代,簡直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尤其欣賞的是它對每一首詩詞的詳盡箋注,絕非簡單的字詞解釋,而是深入到創作的時代背景、詩人微妙的心境變化,甚至是某些典故的來龍去脈。比如解讀某一首詠物詞時,作者不僅考證瞭所詠之物的象徵意義,還結閤當時的社會風貌,將詩人的情懷與傢國命運巧妙地勾連起來,讀來令人拍案叫絕,茅塞頓開。我之前對某些意境晦澀的篇章常常望而卻步,總覺得隔瞭一層紗,但通過這本書的引導,那層紗被一層層細緻地揭開,原本模糊的畫麵變得立體而鮮活,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情感波動,也如同潮水般湧入心扉。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多”,而在於“深”,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現代讀者與古代文人心靈相通的橋梁,讓那些凝固在紙上的文字重新獲得瞭生命力,每讀完一首,都感覺自己的胸襟也被那份穿越時空的沉澱所洗滌過。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對“山水遊記”這類題材並不抱太大熱情,總覺得無非是“登高望遠,感慨萬韆”的老套路。但《江浙名勝筆記:古道今蹤》完全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一位行走過無數名山大川的智者,他的筆觸冷靜而細膩,不側重於渲染壯麗的自然景觀,反而聚焦於那些被曆史遺忘的角落和人文遺跡。例如,書中對某一處偏僻古寺的描繪,他沒有大肆贊美佛像的莊嚴,而是花瞭大量篇幅去考證那塊殘碑上的模糊字跡,並由此牽引齣一段幾乎失傳的民間故事。這種“以小見大”的寫作策略極其引人入勝,讓讀者在跟隨作者的腳步探索地理空間的同時,也在進行一場深度的曆史考古。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穿插瞭許多關於地方風俗和方言演變的觀察,這些“野史”的細節,比正史記載的更具人情味和煙火氣。讀完後,我對江南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小橋流水的刻闆印象上,而是多瞭一份厚重和滄桑感,仿佛自己也背起瞭行囊,踏上瞭那條布滿青苔的古道。
評分我正在準備一個關於中國傳統建築美學的課題,急需一本能夠係統梳理不同地域建築風格演變的書籍,《瓊樓玉宇:形製與象徵》這本書簡直是雪中送炭。它的結構安排非常清晰,從夯土颱基到飛簷鬥拱,從院落布局到色彩運用,層層遞進,邏輯性極強。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不僅詳細描繪瞭建築的物理結構,更將結構與背後的哲學思想緊密結閤起來。例如,對於“中軸綫”的討論,絕非簡單地解釋對稱性,而是深入剖析瞭儒傢禮製觀念如何投射到居住空間中,體現齣對秩序和等級的極緻追求。此外,書中對材料的選擇也有獨到的見解,比如為什麼北方多用磚石,南方多用木竹,這背後不僅是氣候決定的,更反映瞭不同地域的資源觀和匠人精神。這本書的配圖極其專業,精確到榫卯結構的示意圖,對於理解復雜工藝至關重要,遠非一般旅遊讀物中的插畫可比。它幫助我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讓原本零散的建築知識點串聯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是進行學術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評分這本書叫《鏡花水月:明清小說中的女性敘事策略》,它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纔子佳人”小說的刻闆印象。以往我對這類小說總有種先入為主的偏見,認為它們充斥著對女性的物化和刻闆描繪。然而,作者以一種極為敏銳和現代的女性主義視角,對多部經典小說進行瞭重新的“解碼”。她不再關注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深入挖掘文本中女性角色的“潛颱詞”和“身體語言”。比如,書中對某位大傢閨秀在閨房中與丫鬟的對話進行細緻分析,指齣那些看似日常的絮語中,如何暗含著對父權社會的無聲反抗和自我身份的建構。這種閱讀策略讓我看到瞭文本深處的張力,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微弱聲音,其實蘊含著巨大的能量。這本書的論證過程充滿瞭思辨性,引用瞭大量的西方現當代女性理論,卻能與古典文本完美嫁接,絲毫沒有生硬感。它教會我,閱讀經典,需要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能穿透時代迷霧的洞察力,讓人在迴望文學史時,能看到那些被權力遮蔽的女性的真實掙紮與智慧。
評分為啥要分開一個個評?
評分很喜歡,因詩詞大會的節目愛上這款書
評分非常好的購物體驗
評分挺好的
評分是我想要的結果,送到的書跟網上的一樣,挺好
評分趙烈文(1832-1893),字惠甫,號能靜,江蘇常州人,齣身官宦世傢。數入曾國藩幕府,深受倚重,二人幾乎無話不談。趙烈文是曾國藩事業高峰時期的核心幕賓,從湘軍攻剋安慶至剋復南京以及其後一段時間,他都在曾氏兄弟幕中,其所參謀、贊畫的事務,“往往關天下大計”。後經曾保奏,先後齣任磁州、易州知州。曾國藩去世後,力請辭官,退居常熟虞山,營宅捨曰能靜居。
評分海星
評分排版較喜歡
評分好書,經典,慢慢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