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黄滕酒,即黄封酒,宋代官酿之酒,因用黄罗帕或黄纸封口,故名。
◎子夏曰:“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礼记·檀弓上》。郑玄注:“群,谓同门朋友也;索,犹散也。”)
◎南海出鲛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馀金。以为服,入水不濡。(南朝任昉《述异记》。借指薄绢、轻纱。)
◎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
◆务观二十馀岁时,在山阴游沈氏园,遇其故妻唐氏,作此词。其年约在辛未与乙亥间(绍兴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1151-1155)。(夏承焘、吴熊和《放翁词编年笺注》)
◆余弱冠客会稽,游许氏园,见壁间有陆放翁题词云……笔势飘逸,书于沈氏园。辛未(1151)三月题。放翁先室内琴瑟甚和,然不当母夫人意,因出之。夫妇之情,实不忍离。后适南班士名某,家有同馆之胜。务观一日至园中,夫妇闻之,遣遗黄封洒果馔,通殷勤。公感其情,为赋此词。其妇见而和之,有“世情薄,人情恶”之句,惜不得其全阕。未几,怏快而卒。闻者为之怆然。此园后更许氏。淳熙间,其壁犹存,好事者以竹木来护之,今不复有矣。(宋陈鹄《耆旧续闻》)
◆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别馆,时时往焉。姑知而掩之,虽先知挈去,然事不得隐,竟绝之。亦人伦之变也。唐后改适同郡宗子士程。尝以春日出游,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以语赵,遣致酒肴。翁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网壁间云……实绍兴乙亥(1155)岁也。翁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人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尝赋二绝云:“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怅然。”又云:“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盖庆元己未(1199)岁也。未久,唐氏死。至绍熙壬子(1192)岁,复有诗,序云:“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小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诗云:“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按,此段应在“翁居镜湖”一段前,当系传刻之误。)又至开禧乙丑(1205)岁暮,夜梦游沈氏园,又两绝句云:“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沈园后属许氏,又为汪之道宅云。(宋周密《齐东野语》)
……
这本《静夜思笺注》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古典诗词心驰神往却又苦于理解皮毛的读者量身定制的宝物。初翻开它,就被那典雅的装帧和疏朗的排版所吸引,一页页翻阅下去,仿佛能闻到纸张散发出的淡淡墨香,这在如今充斥着电子屏幕的时代,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尤其欣赏的是它对每一首诗词的详尽笺注,绝非简单的字词解释,而是深入到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人微妙的心境变化,甚至是某些典故的来龙去脉。比如解读某一首咏物词时,作者不仅考证了所咏之物的象征意义,还结合当时的社会风貌,将诗人的情怀与家国命运巧妙地勾连起来,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茅塞顿开。我之前对某些意境晦涩的篇章常常望而却步,总觉得隔了一层纱,但通过这本书的引导,那层纱被一层层细致地揭开,原本模糊的画面变得立体而鲜活,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波动,也如同潮水般涌入心扉。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多”,而在于“深”,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现代读者与古代文人心灵相通的桥梁,让那些凝固在纸上的文字重新获得了生命力,每读完一首,都感觉自己的胸襟也被那份穿越时空的沉淀所洗涤过。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山水游记”这类题材并不抱太大热情,总觉得无非是“登高望远,感慨万千”的老套路。但《江浙名胜笔记:古道今踪》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行走过无数名山大川的智者,他的笔触冷静而细腻,不侧重于渲染壮丽的自然景观,反而聚焦于那些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和人文遗迹。例如,书中对某一处偏僻古寺的描绘,他没有大肆赞美佛像的庄严,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考证那块残碑上的模糊字迹,并由此牵引出一段几乎失传的民间故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策略极其引人入胜,让读者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探索地理空间的同时,也在进行一场深度的历史考古。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地方风俗和方言演变的观察,这些“野史”的细节,比正史记载的更具人情味和烟火气。读完后,我对江南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小桥流水的刻板印象上,而是多了一份厚重和沧桑感,仿佛自己也背起了行囊,踏上了那条布满青苔的古道。
评分这本书叫《镜花水月: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叙事策略》,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刻板印象。以往我对这类小说总有种先入为主的偏见,认为它们充斥着对女性的物化和刻板描绘。然而,作者以一种极为敏锐和现代的女性主义视角,对多部经典小说进行了重新的“解码”。她不再关注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深入挖掘文本中女性角色的“潜台词”和“身体语言”。比如,书中对某位大家闺秀在闺房中与丫鬟的对话进行细致分析,指出那些看似日常的絮语中,如何暗含着对父权社会的无声反抗和自我身份的建构。这种阅读策略让我看到了文本深处的张力,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微弱声音,其实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本书的论证过程充满了思辨性,引用了大量的西方现当代女性理论,却能与古典文本完美嫁接,丝毫没有生硬感。它教会我,阅读经典,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穿透时代迷雾的洞察力,让人在回望文学史时,能看到那些被权力遮蔽的女性的真实挣扎与智慧。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研究宋代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士大夫阶层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寄托,而这本《宋韵遗风:雅集与清玩录》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罗列,而是像一位资深的历史“说书人”,将一个个生动的生活场景娓娓道来。从文人间的以诗相酬,到园林中的雅集品茗,再到古玩字画的鉴赏把玩,无不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它对“香学”和“点茶”的深入探讨,这些看似风雅的消遣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考和对生命本质的探求。书中引用的史料翔实可靠,但作者的笔触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现代视角,使得那些遥远的场景不至于显得高不可攀。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置身于那个雕栏玉砌的时代,感受着他们对“一花一天堂,一叶一菩提”的追求。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不只是帝王将相的更迭,更是普通知识分子在困顿中对美和秩序的不懈坚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让人在享受历史细节的同时,反思当下生活的浮躁,是一本兼具学术深度和审美愉悦的佳作。
评分我正在准备一个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课题,急需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不同地域建筑风格演变的书籍,《琼楼玉宇:形制与象征》这本书简直是雪中送炭。它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从夯土台基到飞檐斗拱,从院落布局到色彩运用,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不仅详细描绘了建筑的物理结构,更将结构与背后的哲学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对于“中轴线”的讨论,绝非简单地解释对称性,而是深入剖析了儒家礼制观念如何投射到居住空间中,体现出对秩序和等级的极致追求。此外,书中对材料的选择也有独到的见解,比如为什么北方多用砖石,南方多用木竹,这背后不仅是气候决定的,更反映了不同地域的资源观和匠人精神。这本书的配图极其专业,精确到榫卯结构的示意图,对于理解复杂工艺至关重要,远非一般旅游读物中的插画可比。它帮助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让原本零散的建筑知识点串联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进行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很好很喜欢
评分在京东买过很多东西了,相信京东!!!!
评分好……
评分不错,值得购买,很喜欢这本书
评分书很好,有塑封,物流很快
评分这个系列不错,收藏快齐全了
评分这次的书都不怎么好
评分OK
评分买了一系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