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果主义与义务论

后果主义与义务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向东 编
图书标签:
  • 伦理学
  • 道德哲学
  • 后果主义
  • 义务论
  • 德性伦理学
  • 规范伦理学
  • 应用伦理学
  • 政治哲学
  • 西方哲学
  • 伦理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87834
版次:1
商品编码:108033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九州书系:口述历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当代伦理理论中,后果主义的道德理论及其早期形式功利主义是激发了最强烈的批评和回应的一种伦理理论,它与道义论和美德伦理学构成了当代西方道德哲学中三足鼎立的局面。后果主义的道德理论及其理论基础目的论的道德理论不仅对西方伦理思想史有很大影响,而且在以某种形式的道义论为基础的政治哲学中也引起了大量的批评和回应。徐向东编写的《后果主义与义务论》旨在介绍这种道德理论的基础及其与其他类型的道德理论的瓜葛,《后果主义与义务论》介绍其倡导者对该道德理论的改进,以及该道德理论对政治哲学的意义。

作者简介

徐向东,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识论、形而上学、早期现代哲学、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已出版的著作包括《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2005)、《道德哲学与实践理性》(2006)、《怀疑论、知识与辩护》(2006)、《自我、他人与道德》(2007)、《理解自由意志》(2008)。译著有《我思故我笑》(2002)、《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2003)、《基督教信念的知识地位》(合译,2004)、《科学的结构》(2005)、《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合译,2005)、《维特根斯坦与心理分析》(2005)、《道德运气》(2007)、《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合译,2007)等。

目录

编者导言
后果主义与义务论:一些基本思想
为义务论辩护
后果主义的后果
对后果主义的论证
后果评价与对后果主义的表述
行为功利主义:是对行为正当性特征的解释还是决策程序?
后果主义、可选择的行为与现实论
决策论的后果主义与有关亲友的反对意见
规则后果主义
规则后果主义
精致的规则后果主义:一些简单的非议
规则后果主义的两难困境
后果主义与道德要求
后果主义要求过高吗?——关于义务的限度方面的近期成果
功利主义和美德
异化、后果主义与道德要求
行善的要求
行善的要求
仁爱的两种概念
人性的限度
后果主义与对人的尊重
非后果主义、作为目的自身的人以及资格的重要性
后果主义和对人的尊重
康德式的后果主义
道德的观点与个人的观点
功利主义道德与个人视角
以行动者为中心的限制、合理性与德性
以行动者为中心的限制:消除矛盾
后果主义与个人完整性问题
完整性、实践慎思与功利主义
间接后果主义、友谊和异化问题
行动能力与道德
后果主义、正义与权利
为正义而调整功利:后果主义对来自正义的反对意见的一种回应
后果主义、理由、价值和正义
权利、间接功利主义与契约主义
作者简介
进一步阅读文献

精彩书摘

  徐向东,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识论、形而上学、早期现代哲学、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已出版的著作包括《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2005)、《道德哲学与实践理性》(2006)、《怀疑论、知识与辩护》(2006)、《自我、他人与道德》(2007)、《理解自由意志》(2008)。译著有《我思故我笑》(2002)、《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2003)、《基督教信念的知识地位》(合译,2004)、《科学的结构》(2005)、《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合译,2005)、《维特根斯坦与心理分析》(2005)、《道德运气》(2007)、《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合译,2007)等。

前言/序言



《善恶的迷宫:在后果与责任的十字路口》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关于“什么是对的?”“我们应该如何行动?”的追问从未停止。从古老的哲学思辨到现代社会伦理困境,人类一直在努力寻找一套指引我们行为的准则,一个衡量道德优劣的尺度。然而,这条探索之路并非坦途,充斥着各种错综复杂的理论和观点,令人既着迷又困惑。 本书《善恶的迷宫:在后果与责任的十字路口》并非旨在提供一个普适性的道德万能钥匙,而是希望带领读者走进这场古老而又常新的哲学辩论的核心。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也不是一套冰冷的说教手册,而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思想之旅,一次对我们日常决策背后深层逻辑的探寻。我们将一起审视那些塑造了我们价值观、影响了我们社会制度的基石性思想,并尝试理解它们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激荡起层层涟漪。 我们的旅程始于对“行动的意义”的根本追问。一个行为之所以被视为“道德的”或“不道德的”,究竟是基于什么标准?是它带来的结果,还是它本身所蕴含的意图?这是横亘在伦理学道路上的第一道分岔口,也是我们这本书的灵魂所在。 我们将首先踏入由“结果”编织而成的广阔领域。在这个领域,一个行动的价值被清晰地描绘在它所产生的未来图景之中。我们探究的不仅仅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后果,而是那些可能被忽视的、长远的、甚至间接的影响。在这里,每一个决策都如同投入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将触及更远更广的边界。我们学习如何去评估一个行动可能带来的“最大善”,以及如何去衡量“最小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那些鼓励我们超越个体私利,将目光投向集体福祉的思想家们。他们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中勾勒出“好”的蓝图?他们又是如何权衡不同群体的利益,并在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寻找平衡点的?这些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每一次的取舍,每一次的牺牲,以及每一次的收获。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结果”之时,是否也意味着我们遗忘了某些同样重要的东西?在追求“最好结果”的道路上,我们是否会不经意间越过某些底线?我们是否会为了一个看似光明的结果,而漠视了过程中某些不容置疑的原则?这时,我们需要转向另一片同样深邃的思考领域——“责任”。 在这个领域,焦点不再是行动的未来,而是行动者本身,以及那些约束其行为的内在义务。我们探讨那些不容侵犯的原则,那些我们无论如何都应该遵守的规范。我们思考,是否存在一些行为,即使带来再好的结果,也仍然是错误的?例如,我们是否可以为了“更大的利益”,而牺牲个体的基本权利?我们是否可以为了“正义”的名义,而采取不正义的手段?这本书将引领我们深入理解“义务”的含义,它可能源于理性的必然,可能来自神圣的启示,也可能植根于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契约。我们将解析那些强调“善意”和“动机”的思想,它们告诉我们,一个行动的道德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背后的意图。一个怀揣善意的行为,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可能与一个心怀恶意却侥幸成功的行为,在道德上有着天壤之别。 在这两条主要思潮的交汇处,我们发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结果与责任,并非总是泾渭分明,常常相互交织,甚至产生激烈的碰撞。当一个行动可能带来巨大的利益,但其过程却存在道德瑕疵时,我们应该如何抉择?当我们有义务去做一件可能带来糟糕结果的事情时,我们是否应该违背义务?反之,当一个行动看似“无伤大雅”,却可能为长远的负面后果埋下伏笔时,我们又该如何警惕? 本书将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将这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我们将回顾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剖析当代社会中的伦理困境,从政治决策到个人选择,从科技发展到人际关系,力图展示出这两种道德取向在真实世界中的具体体现。我们会看到,在一些情况下,对后果的审慎考量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类福祉的关键;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坚守原则和责任感才是防止滑向混乱和不公的最后一道防线。 更重要的是,本书旨在培养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不希望强加任何一种单一的道德框架,而是希望激发读者在面对复杂情况时,能够清晰地辨析不同考量因素的权重,能够审慎地评估潜在的得失,也能够坚定地坚守自己所认同的原则。我们鼓励读者质疑,鼓励读者探索,鼓励读者在“善恶的迷宫”中,走出属于自己的、更加清晰和负责任的道路。 最终,我们相信,对“后果”和“责任”的深刻理解,并非是一种终点,而是一种持续的旅程。它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不再迷茫,不再盲从。它赋予我们力量,去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去承担更成熟的责任,去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本书,就是这场探索的起点,它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充满挑战却也收获颇丰的思想探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严谨,简直可以用“滴水不漏”来形容。作者在阐述每一个核心概念时,都会先进行细致的定义和概念界定,仿佛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逻辑迷宫,每一步都需要精确无误。我个人对这种学术性的写作方式非常欣赏,因为它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歧义,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跟随着作者的思维轨迹前进。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复杂的理论模型时,作者似乎总能找到一种绝妙的平衡点,既能保持理论的深度和复杂性,又不会让初学者完全望而却步。他引用的文献来源非常广泛,涵盖了古典哲学到当代思潮的各个流派,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论证的说服力。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个长句,因为里面可能蕴含了多层次的逻辑推导。坦白说,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专注力,但这专注的回报是丰厚的——每攻克一个段落,都像是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嵌入了一块坚实的基石,让人对某些既有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动摇与重构的渴望。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影响,在于它激发了我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在阅读之前,我总倾向于寻找一个明确、唯一的“正确答案”,无论是道德上还是实践上。然而,作者通过层层深入的辩证,最终导向了一个看似有些令人沮丧却又无比真实的结论:许多重大的、关乎人类福祉的抉择,本质上就是在两个“不可接受”的结果之间进行痛苦的权衡。这种对复杂性的坦诚拥抱,让我开始学会欣赏那些没有完美解决方案的灰色地带。与其追求虚幻的完美,不如专注于如何将次坏的结果降到最低,并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这本书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给予了一种更为坚实的工具箱,让我能够以更成熟、更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必然冲突与矛盾,这是一种从根本上重塑世界观的体验。

评分

整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艺术品。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线性的、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叙事手法,而是采用了主题区块交错推进的方式。在读完一个相对枯燥的理论建构章节后,紧接着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张力的、关于“困境与抉择”的案例分析,这种节奏的切换非常高明。它有效地避免了读者在面对大量抽象概念时产生阅读疲劳。我感觉作者在编排章节时,就像是一位高明的音乐家在谱曲,懂得何时需要低沉的和弦,何时需要爆发性的高潮。这种结构上的设计,实际上也暗含了作者对阅读体验的深刻理解——他知道,纯粹的逻辑推导必须辅以情感的锚点才能真正深入人心。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哲学探讨,变得富有戏剧张力和持续的吸引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庄重而又引人深思的感觉。我记得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一家老旧的独立书店里偶然发现了它,那一刻,就好像冥冥中注定要将它带回家一样。拿到手里掂了掂,分量十足,预示着里面内容的厚重与扎实。内页的纸张选材也非常考究,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读起来眼睛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在文字中,也不会感到强烈的疲劳感。装订工艺也体现了出版方对品质的坚持,每一页都牢固地粘合在一起,可以想象它能陪伴我度过很多个深夜的阅读时光。更值得一提的是,扉页上那句引文,虽然我记不清原话了,但其意境与全书的主题似乎有着微妙的呼应,为整个阅读体验拉开了一个充满哲学思辨的序幕。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标题上采用的那种古典的衬线字体,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这本书的“面子工程”做得非常成功,让人从拿起它的第一秒起,就对它内部的智慧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在于它对现实案例的引用和分析,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思辨展示。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只谈理论的“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土壤之中。我记得有一个关于某个国际冲突的章节,作者将抽象的伦理框架套用到具体的外交决策场景中进行推演,那种分析的细致程度,让我不禁感到一阵寒意——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最佳选择”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多权衡和牺牲。这种将宏大叙事拆解到微观行动层面的能力,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它迫使我跳出日常的道德直觉,去审视每一个选择背后可能产生的涟漪效应。读完相关的章节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时都会下意识地去分析决策者的内在驱动力,这本书像是一个“思维滤镜”,彻底改变了我对世界运作方式的感知模式,变得更加审慎和多维化了。

评分

老师推荐的。说实话,不知道能不能看懂呢。

评分

里面的论文都是经典论文

评分

老师推荐的。说实话,不知道能不能看懂呢。

评分

里面的论文都是经典论文

评分

好书

评分

经典书籍经典书籍经典书籍经典书籍经典书籍经典书籍

评分

一本非常好的专业书,推荐

评分

徐向东编选的,都是当代对于后果论的最新文章,紧跟国际学术前沿,非常好

评分

很厚的一本书,就是字体有些小,读起来会不太方便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