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資治通鑒(套裝共10冊)

白話資治通鑒(套裝共10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 司馬光 著,黃錦鋐 編
圖書標籤:
  • 曆史
  • 通鑒
  • 白話文
  • 史書
  • 古典
  • 傳記
  • 政治
  • 文化
  • 國史
  • 史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世界齣版社
ISBN:9787510413223
版次:1
商品編碼:10820290
包裝:盒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664
套裝數量:1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部豪傑縱橫天下的“帝王之書”、“權謀之書”、“生存之書”。
《白話資治通鑒(共10冊)》由颱灣學者黃錦鋐主持翻譯,颱灣二十七位教授譯。譯文以緊貼原著為要務,文字簡潔典雅,不以“現代眼光”做解人,不平添枝葉,不擅作發揮,以拙馭巧,讓讀者講到“乾乾淨淨的《資治通鑒》,乾乾淨淨的司馬君實”。
這是一部豪傑縱橫天下的“帝王之書”、名臣良將從政經略的“權謀之書”、蕓蕓眾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書”。
全書分冊基本以朝代及重大事件為分界,保持單冊內容的相對完整。便於讀者搜尋。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為宋代名臣司馬光主持編寫,將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共1362年的大事,按年記載,一氣銜接,使自漢末以來學者所編纂的各朝斷代編年之書,一變而為聯結古今的大編年史。為學史者必讀之著作。
  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之目的在於“資治”,凡有關國傢興替、生民休戚的重要事件人物,都敘述詳明。而對無關國計民生的事及人物,如眾多的文人、高隱均不予提及。
  司馬光所處時代,距今已900餘年,其所言與當下白話已相去甚遠,故現代人讀之,多有因感到吃力而放棄的。有鑒於此,20世紀80年代初,由颱灣學者黃錦鋐先生領銜主持,集颱灣各大學27位著名教授之力,曆時3年,將這部大著譯成白話,深受中文世界讀者所喜愛。
  司馬光是我國古代史學、文學、政治大傢,其識見、纔能早有公論;他與當時優秀的史傢一起,枯坐19年,抉擿幽隱、薈萃熔鑄,用功極深,而成此煌煌大著。成就之高,後人難以企及。故此,譯者在翻譯時力圖貼近、還原《資治通鑒》,不以“現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發揮,旨在讓讀者讀到“乾乾淨淨的《資治通鑒》,乾乾淨淨的司馬君實”。
  本書全文皆為白話譯文,總計500萬言。因字數眾多,將其分10冊齣版。分冊仍依原書次序,大體以朝代為彆。第一冊為戰國、秦、西漢(上);第二冊為西漢(下)、東漢(上)第三冊為東漢(下)、魏、西晉;第四冊為東晉;第五冊為南朝宋、南朝齊;第六冊為南朝梁、南朝陳;第七冊為隋、唐(上);第八冊為唐(中);第九冊為唐(下);第十冊為五代十國。此分冊純粹是為排版閱讀方便計,不含任何對原作的理解之義。

作者簡介

  司馬光,北宋史學傢、散文傢。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仁宗景祐五年(1038)進士。初仕蘇州簽判。父死服除,改武成軍簽判。慶曆六年(1046),以龐籍薦授館閣校勘,後受龐籍闢為並州通判。召還為開封府推官,纍除知製誥,天章閣待製,知諫院。英宗治平三年(1066),為龍圖閣直學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學士。熙寜三年(1070),因與王安石政見不閤,齣知永興軍,改判西京留司禦史颱。六年,以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居洛陽,主編《資治通鑒》。哲宗即位,召主國政,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卒於位,年六十八。贈溫國公,謚文正。有文集八十捲,雜著多種。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有寫史,有考史,有論史, 兼具這三方麵的成就…….大者綱提領挈,細者縷析毫分……”
  ——錢穆

目錄

《資治通鑒》譯序
宋神宗《資治通鑒》序
司馬光進《資治通鑒》錶
宋神宗奬諭詔書
宋史司馬光傳
執行編譯教授簡介
第一冊 捲第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捲第二十八 漢元帝永光二年(前 403 ~前 42)
捲第一周紀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烈王七年(前 403 ~前 369)
捲第二周紀二周顯王元年~四十八年(前 368 ~前 321)
捲第三周紀三周慎靚王元年~周赧王十七年(前 320 ~前 298)
捲第四周紀四周赧王十八年~四十二年(前 297 ~前 273)
捲第五周紀五周赧王四十三年~五十九年(前 272 ~前 256)
捲第六秦紀一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始皇帝十九年(前 255 ~前 228)
捲第七秦紀二秦始皇帝二十年~秦二世皇帝元年(前 227 ~前 209)
捲第八秦紀二秦二世皇帝二年~三年(前 208 ~前 207)
捲第九漢紀一漢高帝元年~二年(前 206 ~前 205)
捲第十漢紀二漢高帝三年~四年(前 204 ~前 203)
捲第十一漢紀三漢高帝五年~七年(前 202 ~前 200)
捲第十二漢紀四漢高帝八年~十二年(前 199 ~前 188)
捲第十三漢紀五漢高後元年~漢文帝前二年(前 187 ~前 178)
捲第十四漢紀六漢文帝前三年~前十年(前 177 ~前 170)
捲第十五漢紀七漢文帝前十一年~漢景帝前二年(前 169 ~前 155)
捲第十六漢紀八漢景帝前三年~後三年(前 154 ~前 141)
捲第十七漢紀九漢武帝建元元年~元光元年(前 140 ~前 134)
捲第十八漢紀十漢武帝元光二年~元朔四年(前 133 ~前 125)
捲第十九漢紀十一漢武帝元朔五年~元狩四年(前 124 ~前 119)
捲第二十漢紀十二漢武帝元狩五年~元封元年(前 118 ~前 110)
捲第二十一漢紀十三漢武帝元封二年~天漢二年(前 109 ~前 99)
捲第二十二漢紀十四漢武帝天漢三年~後元二年(前 98 ~前 87)
捲第二十三漢紀十五漢昭帝始元元年~天鳳六年(前 86 ~前 75)
捲第二十四漢紀十六漢昭帝元平元年~漢宣帝地節二年(前 74 ~前 68)
捲第二十五漢紀十七漢宣帝地節三年~元康四年(前 67 ~前 62)
捲第二十六漢紀十八漢宣帝神爵元年~三年(前 61 ~前 59)
捲第二十七漢紀十九漢宣帝神爵四年~黃龍元年(前 58 ~前 49)
捲第二十八漢紀二十漢元帝初元元年~永光二年(前 48 ~前 42)





《中國古代政治製度史》 著者: 王海光 著 齣版社: 華夏文史齣版社 頁數: 約 850 頁 裝幀: 精裝(四冊) 定價: 320 元 ---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政治製度史》是一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國自先秦至清末數韆年間政治製度演變曆程的學術專著。本書摒棄瞭碎片化的製度描述,緻力於構建一個貫穿始終的、具有內在邏輯性的製度演化圖譜,旨在探究中國古代政治體製的內在驅動力、核心特徵及其曆史命運。全書四冊,脈絡清晰,論證嚴謹,適閤曆史學、政治學、法學及相關領域的研究者、高年級本科生和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讀者。 第一冊:先秦至秦漢的製度奠基與重塑(約 230 頁) 本冊聚焦於中國政治文明的源頭活水——從部落聯盟到中央集權國傢的艱難轉型。開篇詳述瞭夏商周三代的“傢國同構”模式,重點分析瞭分封製與宗法製的內在張力,以及禮樂製度在維護早期政治秩序中的核心作用。 隨後,筆鋒轉嚮春鞦戰國時期的“大變局”。作者深入剖析瞭“禮崩樂壞”背景下,各國為應對生存危機而進行的變法運動。重點考察瞭商鞅變法,將其置於從貴族政治嚮官僚政治過渡的宏大敘事中。秦朝的統一,不僅是疆域的整閤,更是政治理念的根本革命。本冊對秦朝的郡縣製、三公九卿製進行瞭細緻的結構分析,強調瞭“法傢”思想對製度設計的決定性影響。 秦漢之交,製度的繼承與修正成為主題。漢代在吸取秦亡教訓的基礎上,巧妙地構建瞭“外儒內法”的統治模式。本書特彆關注漢武帝時期“推恩令”對地方分權(王國勢力)的最終削弱,以及察舉製在選官製度初期的實踐效果與局限性,為後續的製度演化埋下瞭伏筆。 第二冊:魏晉南北朝的破碎、調適與隋唐的整閤(約 210 頁)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重組期”。本冊首先探討瞭曹魏至西晉時期門閥士族的崛起,分析瞭九品中正製如何在初期試圖平衡庶族與士族的矛盾,但最終加速瞭中央集權的衰弱。同時,探討瞭這一時期士族文化對政治倫理的深刻塑造。 在長期的分裂和民族大融閤背景下,南北朝的政治實踐展現齣極大的多樣性,包括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及其對後世製度的間接影響。 隋朝的建立被視為中國政治製度史上的又一次“範式轉換”。本冊著重論述瞭隋文帝和隋煬帝在製度設計上的雄心與突破:三省六部製的最終確立,標誌著中央行政中樞效率的極大提升;科舉製的初步施行,為打破士族壟斷提供瞭官方機製。 唐朝繼承並完善瞭隋朝的製度遺産,形成瞭中國古代最為成熟和典範的官僚體係。本書詳細解析瞭唐朝“三省六部製”的運作機製,辨析瞭“中書捨人”的決策權與“門下省”的審議權之間的微妙關係。此外,對唐代的藩鎮問題和後期對宦官權力的製約嘗試,也進行瞭深入的討論,揭示瞭盛世之下製度的內在脆弱性。 第三冊:宋代的精緻化、議會的萌芽與元明的集權強化(約 200 頁) 宋代,在中國曆史上通常被視為“重文抑武”的時代,其政治製度呈現齣高度的精細化和文官化傾嚮。本冊著重分析宋朝如何通過製度設計來解決唐末以來的軍閥和宦官問題。 本書詳細梳理瞭宋代中央官僚機構的冗餘化趨勢,如中書門下、樞密院、參知政事等機構的權力製衡,揭示瞭這種平衡雖然保障瞭文官的絕對地位和皇帝的決策安全,卻也導緻瞭行政效率的邊際遞減。在選官方麵,科舉製的成熟與泛濫,極大地促進瞭社會階層的流動,但也固化瞭讀書人對特定政治理想的追求。 元代的政治製度,則體現瞭“徵服王朝”的特點。本冊分析瞭元朝在繼承宋製基礎上的創新,特彆是中書省的權能被空前擴大,一度成為淩駕於六部之上的最高行政機構,這為後世明朝的改革提供瞭直接的對照案例。同時,元朝復雜的民族等級製度與行省製度的形成,也構成瞭其獨特的政治景觀。 明朝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又一次重大轉嚮——皇權的高度集中。本書深入剖析瞭明太祖硃元璋廢除丞相、設立內閣的深層動因,探討瞭內閣大學士從顧問角色到“票擬”權力的逐步演變過程,以及內閣與皇帝之間權力關係的動態平衡。 第四冊:清代的集權頂峰與製度的終結(約 220 頁) 本冊探討瞭清代如何通過繼承明製,並結閤滿洲自身的政治遺産,將中央集權推嚮曆史的巔峰。核心內容是對軍機處的設立及其運作機製的細緻剖析。作者認為,軍機處以其簡、密、速的特點,徹底取代瞭內閣的決策功能,成為皇權最直接的執行中樞,標誌著中國古代君主專製製度的終極形態。 此外,本書還對清代的選官製度(科舉的最終形態)、地方管理製度(總督、巡撫的權力結構)以及清初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等過渡性機製進行瞭分析。 最後,本書將目光投嚮瞭製度的衰落與轉型。在晚清“中體西用”的思想背景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以及預備立憲的嘗試,都體現瞭傳統製度在麵對現代性挑戰時的掙紮與無力。作者總結瞭貫穿中國古代政治製度史的幾條主綫: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皇權與相權的博弈、官僚選拔的效率與公正,以及權力運行的隱性規則。 全書不僅提供瞭對製度的描述,更著重於對製度變遷背後的權力哲學和社會結構的深度洞察,力求展現一部既有宏大敘事又不失細節考證的古代政治製度通史。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最初拿到這套書時,我還有點擔心,畢竟厚厚的一套,內容必然艱深晦澀。然而,實際閱讀起來,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作者的功力在於,他能用最接地氣、最貼近日常的語言,去解讀那些發生在廟堂之上的驚濤駭浪。比如,當他描述某位名臣力挽狂瀾時,用的詞匯並非那些佶屈聱牙的文言,而是充滿力量和畫麵感的白話,仿佛他們就是我們身邊的智者在齣謀劃策。這種“白話”的運用,使得曆史的門檻被大大降低瞭,即便是初涉曆史領域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思路。更妙的是,作者在轉述史料時,總能加入一些獨到的現代視角和人文關懷,使得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他們的抉擇也更容易被理解。這套書讀下來,不僅是知識的積纍,更像是一場與古人思想的深度對話,讓人倍感親切和受用。

評分

這套書的編排和體例設計非常齣色,邏輯鏈條緊密得令人稱奇。曆史的洪流,往往是由無數看似零散的事件構成,但在這套書中,作者展現瞭高超的組織能力,將不同地域、不同時間段發生的事情,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個完整且具有因果聯係的宏大敘事網。我特彆留意瞭作者處理曆史轉摺點的手法,他不會草草帶過,而是會用相當的篇幅來鋪墊前因後果,梳理齣一條清晰的脈絡,讓讀者能清晰地看到“為什麼會發生”和“接下來會怎樣”。這種層層遞進的敘事結構,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條理性。讀完一個階段,會有一種強烈的“豁然開朗”感,對曆史進程有瞭更係統、更宏觀的認知。這不僅僅是講故事,更是在教授一種分析曆史事件的思維框架,非常具有啓發性。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實在是太抓人瞭,作者對曆史事件的梳理和描繪,簡直就像是把我們帶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我尤其欣賞他對於人物性格的刻畫,那些帝王將相、謀臣武將,不再是教科書裏刻闆的符號,而是活生生地站在你麵前,有著自己的權謀、掙紮與無奈。比如對某個關鍵戰役的描寫,他沒有僅僅羅列兵力對比和勝負結果,而是深入剖析瞭決策背後的心理博弈和戰略失誤,讀起來酣暢淋灕,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而且,那種夾敘夾議的筆法,使得曆史的教訓和智慧自然而然地流淌齣來,不是生硬的說教,而是潛移默化的熏陶。即便是對於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側寫,也看得齣作者下瞭很大功夫去考證和想象,使得整個曆史長捲豐滿而立體。讀完後,對那個時代的理解深度,遠超我之前讀過的任何其他史書。這套書的閱讀體驗,完全可以和那些頂級的文學作品相媲美,它成功地將嚴肅的曆史研究,轉化成瞭一場引人入勝的閱讀冒險。

評分

我必須強調一下,這套書對曆史細節的把控達到瞭近乎苛刻的地步,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閱讀的流暢性,反而增添瞭極強的真實感。很多其他史著常常忽略的背景信息,比如當時的社會風俗、經濟狀況甚至是氣候變化,都被作者巧妙地融入敘述之中,為理解曆史人物的動機提供瞭豐富的土壤。我尤其喜歡那些關於民間疾苦和地方治理的片段,它們提醒著我們,曆史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舞颱,更是蕓蕓眾生所共同書寫的史詩。作者在描繪這些社會橫切麵時,情感是剋製而真摯的,沒有煽情,卻自有力量。它讓你在為那些英雄的壯舉而贊嘆的同時,也為那些無聲的犧牲者而默然垂淚。這套書的價值,正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麵、立體、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來重新審視那段波瀾壯闊的過去,讓人受益匪淺。

評分

我一直覺得,曆史書讀起來往往讓人感覺沉重,但這一套書卻徹底顛覆瞭我的印象。它的文字如同清泉般流暢自然,即便是那些復雜的政治鬥爭和朝堂權術,也被闡述得清晰明瞭,讓人一目瞭然。最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似乎深諳“以小見大”的敘事技巧,總能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捕捉到那些細微的情感波動和個人命運的轉摺點。比如某次宮廷政變的前夕,對幾位核心人物夜不能寐的心理描摹,真實到讓人心驚,仿佛能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緊張和恐懼。這種細膩的處理,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代入感。它不像傳統史書那樣高高在上地俯視一切,反而更像是一位資深的曆史說書人,帶著滿腔熱情,將陳年舊事娓娓道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領悟瞭“分久必閤,閤久必分”的無常。這套書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即使是對曆史不太感興趣的朋友,也能沉浸其中,享受閱讀的樂趣。

評分

開始研讀!希望能讀完啊!好書!

評分

美滴很

評分

白話資治通鑒,颱灣學者主持翻譯,沒有文言原文,想看原文的請換個版本,翻譯為直譯,沒有延伸,比較通順閤理。柏楊版資治通鑒個人發揮很多。

評分

挺好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一直關注這套書,用瞭券,稍微便宜些~等看瞭來追評

評分

書真的很不錯,滿意。發貨速度也快,正版。

評分

絕對正版,印刷精美。

評分

白話資治通鑒(套裝共10冊)國學經典,颱灣名傢不同的解讀,相信島國作傢的詮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