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63-2006):混凝土用水标准 [Standard of Water for Concrete]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63-2006):混凝土用水标准 [Standard of Water for Concret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编
图书标签:
  • 混凝土
  • 用水
  • 标准
  • JGJ 63-2006
  • 行业标准
  • 建筑材料
  • 工程规范
  • 质量控制
  • 水质
  • 混凝土外加剂
  • 施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0797
版次:1
商品编码:1082720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tandard of Water for Concret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
字数: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63-2006):混凝土用水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技术要求;4.检验方法;5.检验规则;6.结果评定。修订的主要内容是:1.将标准名称修订为《混凝土用水标准》,将混凝土养护用水纳入本标准;2.增加术语一章,取消分类一章;3.将再生水纳入本标准;4.在水质技术要求中,预应力混凝土用水pH值由4.0提高到5.0,钢筋混凝土和素混凝土用水pH值由4.0提高到4.5;钢筋混凝土用水中氯化物含量由1200mg/L减少到1000mg/L;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结构混凝土用水氯离子含量不得超过500mg/L;硫酸盐含量由2700mg/L减少到2000mg/L;取消了硫化物检验项目;增加了碱含量内容;5.增加了放射性检验项目;6.确定水泥胶砂强度试验为惟一的强度对比试验方法;7.全部检验方法采用国家标准;8.增加检验频率内容。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技术要求
3.1 混凝土拌合用水
3.2 混凝土养护用水
4 检验方法
5 检验规则
5.1 取样
5.2 检验期限和频率
6 结果评定
本标准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2006)简介 本书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国家行业标准,为混凝土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标准详细规定了用于混凝土拌合、养护以及清洗拌合设备和运输车辆的各项用水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旨在确保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 一、 标准的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以及构筑物混凝土工程所使用的水。它涵盖了从原材料进场检测到施工过程中用水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二、 标准的主要内容 1. 用水分类与质量要求: 拌合用水: 这是标准的核心内容,规定了拌合混凝土用水的各项技术指标。主要包括: pH值: 要求拌合用水的pH值不应低于6.0,以避免对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和后期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过低的pH值可能导致混凝土碱含量不足,影响水泥的水化反应。 固体颗粒物含量: 规定了悬浮物和溶解性固体(总固量)的限值。过多的固体颗粒物会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增加用水量,降低强度;过多的溶解性固体则可能影响水泥的水化,或因其化学成分(如硫酸盐、氯化物)对混凝土产生侵蚀作用。 有害物质含量: 这是对水质最关键的指标之一。标准详细列举了对混凝土性能有显著影响的有害物质及其限值: 氯化物离子 (Cl⁻): 氯离子是引起钢筋锈蚀的主要诱因,标准对拌合用水中氯离子含量设定了严格的限制,特别是对于预应力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 硫酸盐 (SO₄²⁻): 硫酸盐可能导致混凝土发生膨胀和开裂,特别是在与水泥中的铝酸钙反应后。标准限制了硫酸盐的含量,以防止其对混凝土造成损害。 有机物: 过多的有机物会阻碍水泥的水化,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标准通过测定耗氧量或总有机碳等指标来限制有机物的含量。 碱含量(以Na₂O和K₂O计): 虽然标准不直接规定碱含量,但间接通过控制pH值和总固量来影响。过高的碱含量可能导致碱-骨料反应,影响混凝土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其他离子: 如重金属离子、氨氮等,也可能对混凝土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标准对此类有害物质进行了限制。 养护用水: 规定了用于混凝土构件养护用水的质量要求。养护用水的主要作用是补充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蒸发的水分,促进水泥的水化,保证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和耐久性。因此,养护用水的要求相对宽松,但仍需避免使用对混凝土表面产生污染或侵蚀的水。 清洗用水: 规定了用于清洗拌合设备、运输车辆等用水的水质要求。这部分用水通常对水质没有特殊要求,但考虑到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也鼓励使用循环水或处理后的水。 2. 检验方法: 标准详细介绍了各项水质指标的检测方法,包括采样要求、试验设备、操作步骤及结果判定方法。这些方法是确保用水质量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检测方法涵盖了物理指标(如pH值、悬浮物)和化学指标(如各离子含量、耗氧量)的测定。 3. 判定原则: 标准明确了判定用水是否合格的原则。如果检测结果有一项或多项指标不符合规定要求,则该水不应被使用。 三、 标准的意义与价值 《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2006)的发布和实施,对于提高我国混凝土工程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保障工程质量: 科学合理的水质要求,直接关系到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强度、耐久性、抗渗性、抗冻性等关键性能。严格执行标准,能够有效预防因水质不合格而导致的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 指导施工实践: 为建设、监理、检测单位提供了明确的技术依据,规范了施工现场用水的管理,便于质量控制和验收。 推动技术进步: 标准的更新和完善,引导了对新型拌合用水(如海水、工业废水等)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了节水和环保技术的进步。 规范行业行为: 统一了对混凝土用水质量的评价标准,为行业内各方提供了共同遵循的技术规范,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 本书作为国家行业标准,是所有从事混凝土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人员必备的技术参考。通过遵循本标准,可以有效保证混凝土工程的安全、可靠和长久使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63-2006):混凝土用水标准》,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与细节的较量”。我曾几何时,对“含泥量”这个指标的严格控制感到不解,觉得不过是水里带了点泥巴,对整个混凝土的质量能有多大影响?然而,JGJ 63-2006 用冰冷的数字和明确的规定,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教训。书中详细规定了不同类型混凝土对水中含泥量的限制,并给出了相应的检测方法。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过高的含泥量会影响水泥的水化过程,降低混凝土的早期强度,甚至影响其长期耐久性。那些细小的泥沙颗粒,就像是混凝土内部的“杂质”,一旦超标,就会成为结构中的“病灶”。这本书就是这样,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因素,都可能对最终的工程质量产生致命的影响。它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每一个环节,从源头上就抓好质量。这种“吹毛求疵”式的严谨,正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愉悦的书,但它绝对是你解决工程难题、避免隐患的“圣经”。每当我遇到水质方面的疑问,我都会立刻翻开它,寻求最权威的解答。

评分

当我第一次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63-2006):混凝土用水标准》时,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词就是“严谨”。这本书就像是一位一丝不苟的“严父”,用最精确的语言,列出了混凝土用水的“不可逾越”的红线。我并非是直接从事混凝土生产的工程师,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工程质量和环保的学者,这本书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废水”作为混凝土用水的章节。书中明确指出,只有经过净化处理、符合特定标准的废水,才能用于混凝土配制,并且对不同等级的废水,给出了差异化的规定。这不仅仅是对工程质量的保障,更是对环境保护的考量。它说明了,即使是看似“废弃”的水,在经过科学的处理后,也可以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避免了对环境的进一步污染。这本书没有煽情的语言,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用最朴实无华的方式,展现了科学的力量和责任的担当。它让我看到了,一项看似普通的标准背后,蕴含着多少智慧和努力,以及对国家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深远影响。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与建筑打交道的工程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63-2006):混凝土用水标准》这本书的接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查阅”。它不是一本可以捧在手里轻松读完的故事书,也不是一本能够激发灵感、引发思考的理论著作。它是一本工具书,一本不可或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业规范。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厚厚的条文、严谨的术语、精确的数字和繁复的图表。对于初次接触标准化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这些内容无疑是枯燥而难以理解的。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冰冷的数据和规定,构筑了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基石。例如,关于“氯离子含量”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混凝土对氯离子含量的限制,并给出了相应的检测方法。这背后承载的是多年的科研实践和事故案例的经验总结。氯离子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是极其可怕的,一旦超标,轻则影响混凝土耐久性,重则可能导致结构安全隐患。因此,标准对这一项指标的严格限定,绝非无稽之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前瞻性和指导性,它不仅规定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每一个条文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实践经验,是无数一线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智慧的结晶。对于初学者而言,理解并掌握这些标准,就如同掌握了建筑行业的“语言”,是进行规范化设计和施工的前提。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混凝土工程的整体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评分

从一名建筑工地上的普通劳务人员的角度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63-2006):混凝土用水标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神秘的法典”。我们平时听最多的是“混凝土标号”、“坍落度”,但对于水有什么要求,我们根本不清楚。我只知道,夏天的时候,水要从水龙头里来,冬天的时候,水温不能太低。但是,书中那些关于“悬浮物”、“重金属离子”、“碱含量”的规定,对我来说完全是陌生的概念。不过,我曾经亲眼见过,因为用了不干净的水,导致混凝土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开裂、强度不足。当时,师傅们都说,是水质有问题。现在,我才明白,原来水质有问题,是有具体的“罪状”的,这些“罪状”都在这本书里写着。这本书就像一位“隐形的监工”,虽然我们看不见它,但它的规定,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每天的工作。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阅读的书,但它绝对是你保证工程质量的“规矩”。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步入混凝土行业的年轻工程师,这本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63-2006):混凝土用水标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所神秘的“工艺殿堂”。起初,那些密密麻麻的条文和数据,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我习惯了从概念入手,理解事物的本质,但这本书却直接跳过了“为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必须这样做”。我曾经对“ pH值”这个概念很模糊,只知道要控制,但具体要控制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样的水,心里没底。翻阅JGJ 63-2006后,我才了解到,pH值对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强度发展有直接影响,标准中对饮用水、河流水、井水等不同水源的pH值都有明确的上限和下限要求。这让我明白了,原来看似微小的水质差异,在宏观的工程实践中,竟然可以引发如此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工程规范。它不是让你去“背诵”,而是让你去“理解”背后的逻辑,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虽然过程可能有些枯燥,但当你真正领会到,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标准,能够有效避免混凝土碱骨料反应、降低开裂风险,最终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耐久时,你会由衷地感到这本书的伟大。它像一位严厉却公正的老师,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混凝土工程师。

评分

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63-2006):混凝土用水标准》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又一本晦涩难懂的官方文件”。我并非专业人士,但作为一名对建筑行业感兴趣的普通市民,我试图从这本书中了解一些与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虽然书中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数据让我望而却步,但我还是努力去理解。我注意到书中关于“饮用水”的规定,比如对pH值、氯化物、硫酸盐等的限制。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日常饮用的水,如果用来制造混凝土,也需要符合如此严格的标准。这让我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有了更深的敬畏。我曾经听过一些关于混凝土质量问题的讨论,现在我明白了,水质问题很可能是其中一个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这本书虽然对我而言像一本“天书”,但它让我看到了“标准”的力量,看到了背后科学严谨的支撑。它不是一本能让我读得津津有味的书,但它让我对“安全”和“质量”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也让我对建筑行业的工作者有了更多的尊重。

评分

对于我这种长期从事混凝土材料研究的人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63-2006):混凝土用水标准》更像是一本“教科书的补充读物”,甚至是“实践指南”。我理解书中的每一个术语,明白每一个条文的科学依据,但我依然会时不时地翻阅它,尤其是在面对一些特殊情况时。例如,书中关于“有机物含量”的规定,我深知有机物会阻碍水泥的水化反应,影响混凝土的性能。然而,在实际研究中,如何准确有效地检测出不同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以及它们对混凝土的潜在影响,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JGJ 63-2006 在这方面提供了基础性的指导,它明确了总有机物含量的限制,并提供了相应的检测方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理论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可以直接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规范。它帮助我理解,我的研究成果,如何最终体现在国家的标准之中,又如何指导着整个行业的实践。这本书不是一本让你产生“aha!”时刻的书,但它绝对是你推动混凝土技术进步的“基石”。

评分

老实说,第一次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63-2006):混凝土用水标准》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官方”和“严肃”,更像是一本教科书的附录,而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书籍。翻开目录,充斥着诸如“术语和定义”、“总则”、“混凝土用水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等章节,每一个标题都精准地指向了技术细节,缺乏任何文学色彩。但是,随着项目经验的累积,我越来越意识到,这本书的重要性远超我的最初想象。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一个沿海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对混凝土的抗腐蚀性能有极高的要求。当时,团队内部就围绕着“哪些水质指标需要特别关注”产生了分歧。最终,我们翻阅了JGJ 63-2006,找到了关于“含盐量”和“硫酸根含量”的明确规定,以及相应的检测标准。书中对于这些指标的限值,是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和长期观测得出的,科学且严谨。比如,它明确指出,海水或含盐量高的地下水,如果未经处理,绝对不能直接用于配制混凝土,否则会严重加速钢筋锈蚀。这种对细节的把控,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成败和使用寿命。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匠”,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着最宝贵的“行业秘密”,指导我们规避风险,确保工程质量。它不是一本让你爱不释手的书,但它绝对是你手中最可靠的“武器”。

评分

这本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63-2006):混凝土用水标准》在我个人的工作经历中,扮演了“救火队长”的角色。我曾在一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中担任技术负责人,当时我们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项目所在地的地下水,长期遭受工业污染,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按照常规标准,这些水是绝对不能用于混凝土配制的。但是,由于工程规模巨大,如果完全依赖外部输水,成本将高得惊人。在项目初期,我们曾尝试使用这些地下水,但混凝土的性能出现了严重下降,强度达不到要求,甚至出现了耐久性问题。正是在这种焦头烂额之际,我们团队反复研读JGJ 63-2006,并在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研究了一套有效的预处理方案。例如,书中对“含盐量”的限制,促使我们开发了去除盐离子的工艺;而对“pH值”的规定,则引导我们通过中和剂来调节水的酸碱度。这本书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怎么做”,但它通过严谨的科学规定,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在困境中找到了解决之道。

评分

这本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63-2006):混凝土用水标准》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严苛”和“全面”。我是一名施工员,平时主要负责现场的混凝土浇筑。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我们的水处理设备出现故障,从外部取水时,水质一度不达标。当时,现场监理就立刻拿出这本书,对照条文,逐项检查我们使用的水是否符合标准。书中的“水硬度”这一项,我当时就觉得很陌生。经过查阅,我才了解到,过高的水硬度会影响水泥的凝结时间,甚至降低混凝土的后期强度。JGJ 63-2006 对不同等级的混凝土,对不同用途的水,都给出了非常具体的硬度上限。这种细致入微的规定,让我深刻体会到,混凝土工程的质量,绝不仅仅是搅拌比例的精准,更在于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原材料的严格控制。这本书就像一个“全科医生”,把混凝土用水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从物理指标到化学成分,从一般性要求到特殊性规定,无一不包。它不是一本读起来有故事的书,但它绝对是你现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安全手册”。

评分

///

评分

书籍属于规范技术类书籍,专业性很强,但也通俗易懂,对正在施工的队伍的技术人员和学习土建的人员都有很大的帮助。

评分

书籍属于规范技术类书籍,专业性很强,但也通俗易懂,对正在施工的队伍的技术人员和学习土建的人员都有很大的帮助。

评分

购买方便快捷,支持正版

评分

///

评分

不错,应该是正品,公司需要。

评分

购买方便快捷,支持正版

评分

购买方便快捷,支持正版

评分

工具书,建筑行业人员必备,书的质量很好,是正品,赶上活动时买书更是超值,绝对比实体书店打折多,不足之处是有些常用书缺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