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在电气电子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来说,简直如同一股清流。我刚开始接触这个行业的时候,测量技术就像是一门玄学,各种仪表、各种参数,看得人眼花缭乱,书本上的讲解也总是枯燥乏味,难以抓住核心。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我才真正领略到测量技术的魅力所在。它没有上来就堆砌复杂的公式和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现象入手,层层递进,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书中对电阻、电容、电感的测量,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公式,而是详细讲解了不同测量方法背后的物理原理,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干扰和误差,如何进行有效的校准和补偿。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示波器使用技巧的深入剖析,这不仅仅是告诉你按什么按钮,更是告诉你如何观察波形、如何解读波形,如何通过波形的变化来诊断电路的故障,这对于快速定位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至关重要。书中还提到了很多现代测量设备的应用,比如数字万用表、频谱分析仪等,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些先进的工具来解决工程难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电路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数据的分析能力也得到了质的提升。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测量工程师。
评分我是一名喜欢动手实践的电子爱好者,对于各种电子元件和电路的特性总是充满好奇。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能够系统地学习如何去“理解”这些元件和电路。书中关于“测量万物”的思想,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关注于标准的测量方法,更鼓励读者发挥创造力,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工具,去探索未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用万用表测量电容容值”的章节,这是一种非常规的测量方法,但通过书中详细的步骤和原理讲解,我竟然成功地完成了测量,并验证了它的有效性。这种“举一反三”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信心。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构建简易测量装置的指导,让我能够将学到的知识直接应用到实际的DIY项目中。比如,我利用书中介绍的电阻分压原理,成功制作了一个简单的电压表,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导师,引导我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电子世界的奥秘,让我从一个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对测量技术有深入理解的实践者。
评分作为一名非电气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需要进行电气测量的内容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打开了通往测量技术世界的大门。它没有冗长的公式推导,而是通过生动的图文结合,将复杂的测量原理讲解得清晰易懂。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如何看懂测量仪器面板”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各种按钮、旋钮和显示屏的含义,并配以真实的仪器图片,让我能够快速熟悉各种仪器的操作。书中关于“安全用电”的提醒也非常到位,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以前总是害怕接触电气设备,现在有了这本书的指导,我能够更加自信地进行一些基础的测量操作。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测量技巧,比如,如何利用简单的电路来测量一些特殊的参数,这让我感到测量技术并非遥不可及。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极大地降低学习门槛,让更多非专业人士也能够轻松掌握基本的测量知识,为他们在跨学科的学习和工作中提供便利。
评分对于已经从事了多年仪器仪表研发工作的我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锦上添花。它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梳理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些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测量不确定度的本质”的深刻剖析,它将抽象的不确定度概念,通过各种实例和图示,变得清晰明了。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进行精密仪器设计和标定的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书中对各种测量仪器的设计哲学和发展趋势的探讨,也让我对未来的研发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喜欢书中关于“如何设计一台低噪声测量系统”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各种降噪技术和布局技巧,这对于提高仪器的灵敏度和精度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对“自适应测量”和“智能测量”等前沿概念的介绍,也让我感受到了技术发展的脉搏。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启迪,它激发了我对测量技术更深层次的思考,也为我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灵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一本典型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和你分享他的测量心得。书中充满了各种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的经验,让我感觉仿佛身临其境。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故障诊断中的测量策略”的章节,它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故障,详细讲解了如何运用测量技术来快速定位问题。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处理各种设备问题的技术人员来说,非常有帮助。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冷门”但实用的测量技巧,比如,如何利用声音来判断电路工作状态,如何通过气味来推测元件故障等,这些都是书本上很难学到的宝贵经验。我喜欢书中那种“解决问题导向”的讲解方式,它不仅仅告诉你“怎么做”,更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这让我能够真正理解测量技术的精髓。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测量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智慧。
评分对于那些对电气电子测量技术感兴趣,但又没有深厚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极佳的入门读物。它避开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采用了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测量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信号的本质”的探讨,它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电压、电流、频率、相位等基本信号参数的意义,以及它们在不同电路中的表现形式。这让我不再觉得这些参数是孤立的数字,而是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动态变化。书中对各种测量仪器的介绍,也充满了趣味性,比如,它会将示波器比作“时间的显微镜”,将频谱分析仪比作“频率的听诊器”,这些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仪器的核心功能。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如何用最少的设备完成测量”的章节,它提供了一些巧妙的测量技巧和思路,能够帮助读者在有限的条件下,依然能够获得可靠的测量结果。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掌握电气电子测量这门技术。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不仅仅涵盖了基本的测量原理,还深入探讨了许多高级的测量技术和应用。我作为一名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工作多年的工程师,经常需要处理复杂的信号和数据。这本书中关于“动态测量”和“非线性系统测量”的章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详细介绍了如何捕捉瞬时信号的变化,以及如何对非线性系统进行准确的测量和分析。书中对各种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方法的详细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只是凭经验进行判断,现在能够更加科学地量化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设计测量系统、如何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以及如何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实用建议。这些内容对于需要构建复杂测量平台的工程师来说,非常有价值。此外,书中还对最新的测量技术,如虚拟仪器、嵌入式测量系统等进行了介绍,让我能够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宝贵参考资料,适合各个层次的电气电子工程师阅读。
评分作为一名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踏入职场后才意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在学校里,我们学习了各种电路知识,但真正接触到实际的测量工作时,却发现很多东西都显得陌生。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复杂的测量原理和方法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误差分析”的章节,它详细解释了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区别,以及如何通过多次测量、平均值法、标准差等统计学方法来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这让我明白,测量不仅仅是读出一个数值,更是一个严谨的科学过程。此外,书中关于不同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的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它清晰地阐述了模拟万用表和数字万用表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选择依据。我以前总觉得这些仪器大同小异,现在才明白,选择合适的仪器能够事半功倍。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实际操作的注意事项,例如,如何正确连接测量回路,避免引入额外的误差;如何处理接地问题,防止噪声干扰等。这些细节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本书帮助我建立了扎实的测量基础,也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我长期以来在电子测量领域的一个知识空白。我一直对各种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感到好奇,但市面上的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浅显。这本书恰好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在讲解原理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实际操作中的细节。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误差的来源和消除”的深入分析。它不仅仅列举了常见的误差类型,还提供了各种实用的消除和补偿方法。这让我明白,每一次测量都可能存在误差,而关键在于如何去控制和减小误差。书中对各种常用测量仪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频谱分析仪等)的详细介绍,让我对其功能和应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以前总是觉得这些仪器高高在上,现在能够理解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并且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仪器。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测量中的艺术”的讨论,这让我感受到测量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需要经验和技巧的艺术。这本书让我对电子测量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评分作为一名在电力系统运行维护一线工作的员工,我深知测量技术的重要性。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日常的测量工作。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高压电气测量技术”的章节,它详细讲解了在高电压环境下进行测量的特殊要求和安全注意事项。书中对绝缘电阻、介电强度等参数的测量方法和评估标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对于我们确保电力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电力系统暂态参数测量”的介绍,也让我对电力系统的动态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以前只是机械地执行测量任务,现在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理解测量的意义和价值。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优化测量流程、提高测量效率的建议,这对于我们日常繁重的工作来说,非常有帮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宝贵的经验总结,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力系统测量技术,为我的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评分习
评分1.4.3  动态性能指标br / / 6.2.3 &nbisp;常用ADC集成芯片及其与微处理器的接口设计br / 3.9.3 &nbsrp;D压电传感器的应用举例br / / / 3.1.4  传感器的分h类br 3.11.1  工作H原理及其分类br n/R / / / /n 6.4.2   5VI和 3.3oV数字Io/O接口的互连br 8.5 &nbspp;共模干扰及其对策br 3.13  差动传感器与测量电桥br / / / / 7.2  虚拟仪器的开发语言——LABVIEW简介tbr 3.8  电涡流传感器br / / 4.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结构特点与主要技术参数br 5.1.3 &nbsxp;光学x电压传感器br / / 6.6.3  噪声抑制与数字滤波br 8.3.2  防磁e场(互感)耦合的措施br 2.3.3  粗大误差br / 3.9.3&nbspB; 压电传感器的应用举例br 6.W2  AD/D&nbspD;转换器br / / / 5.2.1  电磁式电流互感器br / 8.1.1  干扰源br / / 3.4.1G  工作原理br / / 3m.11.3  电容传感器的应用Ibr / / 3.9.n3 &nbspJ;压电传感器的应用举例br / / / / 5.6.3  局部放电测量的基本回路及检测阻抗的L选择br 2.1&Mnbsp;&nbMsp;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br 3.12  电感式传感器bOr /j / 2O.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br 3.4.3 &nbsQp;热敏电阻应用特点br / 参考文献R    电气测量在发电、输S配电、S用电及保护的各个环节都必不可少,其重要性不必赘言。而且T大多数的电气测量仪表Uy,特别是数字化测量系统,电子测量电路必然是U其中的重要组V成部分。作者在多年的电气与电子测量技术教学中,使用过数本关于电气测量方面的教材,发现在电子测量电路部分X内容大多停留在&模拟电子电路&课程的水平上,未作进Y一步的拓展和深u化;同时,有些章节内容过于教条,不u够具体,学生的学习Z热情不高。于是,作者产生重新编写a教材的想法。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和几位同事合作,一起完成了本书的初v稿,以校内讲义的形式在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c自动化专业三年级本科生中试用1年,虽d然讲义版教材中错d误不少,但e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有明显提高。这极大地鼓舞了我和我的同事。于是,我们对讲义做了大量的修订,形成本书。br
评分很喜欢罗利文编丛书名社电子工业社ISBN9787121153150时间2011-12-01版次1页数264装帧平装开本16开所属分类图书&;&;&;工业技术&;&;&;电工电气&;&;&;&;&;&;&;&;&;&;图书&;&;&;工业技术&;&;&;一般工业技术商品编号10898038印刷时间2011-12-01纸张胶版纸印次0正文语种中文附件套装数量0读者对象定&;&;&;&;&;&;价¥29.90京&;&;东&;&;价(降价通知)={:"10898038",:"37474565757183353010"};库&;&;&;&;&;&;存送至华北区&;&;请选择省份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华东区&;&;请选择省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华南区&;&;请选择省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香港、澳门西南区&;&;请选择省份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华中区&;&;请选择省份湖北、河南、湖南、江西下单后立即发货={:1,:999,:(){("^[1-9]\*$").();},:(,){=$().();(.()){(){ ;}{--;}}{("请输入正确的数量!");$().(1);$().();};},:(){=.(,);(>=.){$().();}{("商品数量最少为" .);$().(1);$().();}},:(){=.(,);(.||!.()){("请输入正确的数量!");$().(1);$().();}}}(){=$("#").();=/^[0-9]{1,4}$/;(!.()){=1;}{(=1000)=999;}$("#").("","://../.?=" "&=" "&=1");}我要买- 本37474565757183353010添加到购物车();();$("#-.").6();$("#").6();内容简介电气与电子测量技术共8章,第1章主要介绍测量系统的构成和特性第2章介绍误差理论第3章介绍常用的传感器和差动电桥第4章介绍集成运放和调理电路第5章介绍了互感器、指针式电工仪表原理以及常见的绝缘预防性试验第6章则介绍了现代数字化电气测量系统及其常用的算法第7章介绍了在电气测量中应用第8章介绍了电气测量中典型的干扰源及其抗干扰对策。·查看全部&;&;目录第1章测量及测量系统基础
评分1.1测量及测量方法
评分1.4.2二阶系统
评分习
评分留一本存档没啥意义,有鉴戒的地方。
评分习
评分指定教材,还要说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