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前後曆時約400多年,漢代儒學經曆瞭復興—繁榮—官方統治地位確立—讖緯泛濫—鼎盛—衰頹的過程。《中國儒學史·兩漢捲》按照漢代儒學由恢復到昌盛到極盛而衰落這一曆史發展的綫索,描繪瞭漢代儒學盛衰的曆史全過程。全書言必有據,徵引宏博,既有對於某一時期儒學發展全貌的概括,也有關於具體代錶人物及其思想的細部解說,點麵結閤,思路清晰明暢。
從一個對古代哲學史有長期興趣的讀者角度來看,判斷一部曆史著作價值的試金石,往往在於它對核心概念的界定和演變的追蹤。對於“兩漢捲”而言,毫無疑問,對“仁”、“義”、“禮”在漢代語境下的具體內涵變化,是重中之重。例如,“孝”的倫理如何在漢代被提升到政治忠誠的高度?“中庸”思想在經學闡釋中是如何被固定化,從而喪失瞭其早期思想的靈活性?我期望作者能對這些核心範疇的語義漂移,進行細緻的語義學考察,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經典文本的引用。如果能看到,不同學派的經師們是如何通過對同一儒傢詞匯的不同詮釋,來閤法化他們各自的學術地位和政治訴求,那纔算真正抓住瞭兩漢儒學史的精髓——那是一場圍繞著解釋權展開的、曠日持久的權力鬥爭。這本書的深度,就在於它能否將概念的演變與權力的結構緊密地編織在一起。
評分說實話,我對很多宏大的“通史”類著作總是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因為要在有限的篇幅內勾勒齣兩百年間的思想變遷,難免會有掛一漏萬之嫌。我更看重的是那些專注於微觀研究的成果。這部《兩漢捲》給我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些對地方性儒學實踐的關注。例如,在東漢中後期,隨著察舉製度的推行,地方豪強士族的崛起與儒學教育的普及之間是否存在著一種共生關係?那些在地方上建立書院、教授經典的傢族,他們的教學內容和學術傾嚮,是否與中央朝廷的經學主流存在顯著差異?如果作者能夠引入一些齣土文獻或者地方誌中的零星記載,來描繪齣儒學在基層社會是如何被“地方化”和“實用化”的,那將是一個非常精彩的補充。僅僅關注長安和洛陽的經學傢是不夠的,真正的思想生命力往往體現在廣袤的郡縣之中,希望這本書能觸及到這層肌理。
評分這部《中國儒學史·兩漢捲》的齣版,對於我們這些長期浸淫於傳統文化研究的學人來說,無疑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我特地去書店仔細翻閱瞭扉頁和目錄,它似乎試圖構建一個宏大而精細的儒學發展圖景。從目錄上看,它似乎對西漢的“獨尊儒術”與東漢經學的演變有著深入的剖析,尤其關注瞭那些被主流史學略微邊緣化的思想流派,比如早期讖緯之學與儒學的交織,以及後期玄學興起對儒學內部的衝擊。我個人非常期待它能對“今文”與“古文”之爭進行更細緻的梳理,不僅僅是停留在對文本和學術流派的羅列,而是能深入挖掘齣,在那個特定的曆史和社會背景下,這些學派的爭論是如何反映瞭權力結構和意識形態的變遷。如果它能提供一些新穎的視角,比如從社會經濟結構的角度來審視不同學派的知識分子群體及其資源基礎,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更不可估量瞭。畢竟,兩漢是儒學從一種學說轉變為國傢意識形態的關鍵時期,其間的復雜性遠超教科書所能涵蓋的範圍。我希望它能超越一般性的綜述,為我們揭示齣潛藏在經學繁榮之下的深層曆史動力。
評分我最近閱讀瞭大量關於魏晉玄學的著作,發現很多學者在探討玄學如何“反叛”或“超越”漢代儒傢時,往往會簡單地將漢儒描繪成僵化的、教條化的存在。因此,我非常好奇這部《中國儒學史·兩漢捲》如何為這種敘事提供一個更微妙的背景鋪墊。玄學思潮的興起,並非空中樓閣,它必然是在對漢代儒學某些方麵的過度僵化感到厭倦後纔齣現的。我特彆期待它能詳盡地分析東漢後期,尤其是桓靈之亂前後,儒學內部是如何發生自我批判和路綫分歧的。這不僅僅是關於“名教”與“自然”的爭論,更是關於一個衰落的帝國精英階層,在尋找新的精神齣路時,對自身主流意識形態的深刻反思。如果這本書能清晰地展示齣,漢代儒學在走嚮衰亡時,是如何為玄學的誕生埋下伏筆,那麼它就不再是簡單的曆史陳述,而是一部有力的思想動力學分析。
評分當我拿到這本關於兩漢儒學曆史的著作時,我的第一印象是其裝幀的厚重感與內容的紮實感似乎是成正比的。我快速瀏覽瞭其中關於王莽改製後新朝時期儒學思想的論述部分。坦率地說,很多研究往往草草帶過這個短暫但極具實驗性質的時期,而這部作品似乎給予瞭相當的篇幅。我特彆留意瞭它如何處理董仲舒的思想體係——那套融閤瞭陰陽五行學說的“天人感應”論。評價一部儒學史作品的好壞,關鍵就在於能否跳齣簡單地贊揚或批判其“迷信”色彩,而是將其置於漢代中央集權國傢構建的政治語境中去理解其功能性和閤理性。我期待作者能夠展現齣一種深邃的洞察力,去剖析儒傢倫理是如何被塑造成維護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工具的。如果它僅僅是復述前人的研究成果,那麼它的貢獻就有限瞭;但如果它能對這個“政治儒學”的形成機製,特彆是對當時士人階層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進行一次徹底的、去蕪存菁的清理,那麼這本書無疑將是極具啓發性的。
評分你讀瞭就知道瞭
評分感覺還不錯的樣子,想趁著這次活動多買點書呢
評分(五)文學是藝術的一個門類,屬社會意識形態。中國在先秦時,含文學與博學二義。現代專指以語言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並作用於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中國一般分其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等四類。
評分這套叢書撰寫瞭從先秦到現代的儒學發展史,資料翔實,對研究者和普通讀者都有助益提升人文修養。
評分非常好,很滿意,值得推薦。。。
評分這套叢書撰寫瞭從先秦到現代的儒學發展史,資料翔實,對研究者和普通讀者都有助益提升人文修養。
評分兩漢儒學:漢武帝時推行董仲舒“罷黜百傢,獨尊儒術”方針,,他把儒傢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董仲舒推行的是經過他和漢初儒學發展的(吸收瞭墨道名法陰陽等各傢學術之長)儒學,將儒學在理學上推嚮政治製度化和宗教化,將儒傢學術推嚮瞭治國與思想的新高度。魏晉南北朝時:佛教興盛,儒釋道三教的社會功能“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評分這本書還行,但價格楞貴呀
評分(二)孔門四科之一, 《論語·先進》:“文學,子遊、子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